考古技术人才现状华夏考古官网考古学专业就业前景山东考古研究院官网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21
每一位投身或即将投身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者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在考古学研究的哪个地方能够获得最大的成绩,尤其是想知道未来一个时期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的确,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的天赋、性情、志趣各不相同,适合一个人的未必适合另外一个人华夏考古官网。这里没有指导他人的愿望,而是就事论事,想看看当今的中国考古学究竟在哪些方面生长,在哪里生长最为迅速?还想思考的是,中国考古学未来的生长空间在哪里?有心人或许能够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如果回顾一下科学发展史,是不难发现研究领域潜力的差异对于一名学者的影响。还记得宾福德讲自己本科学习的故事,他的专业是野生生物学(wildlife biology),那是在1940年代,生态学才刚刚起步,基因生物学还没有发展起来。他就自己未来发展找老师咨询华夏考古官网,老师说:现在能够发现的新物种已经很少了,也许你可以去探一下洞穴,那里或许有些盲眼鱼虾可以由你来命名。可想而知,学生是如何失望了。宾福德去了冲绳参军回来,就改成了人类学专业(考古学方向)。的确,当时在传统生物学领域去寻找新的物种的确不是有潜力的方向,虽然这始终是生物学的重要领域。学术研究是一项发现与发明的事业,极其喜新厌旧。记得有次上消防课时教练问过一个问题:门(出口)在哪里?正确的回答是:门在墙上——烟雾之中沿墙摸索就可能找到门。学科的生长点在哪里?在前沿!前沿才有生长点。前沿在哪里呢?前沿在面向未知领域的地方!
传统意义上,考古学以发现古代湮没的物质遗存为目的,考古学家的形象总是与探险家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20世纪初,伟大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消失的文明被考古学家逐一找到。我把那段时间称为考古学史上“燃烧的岁月”,因为那个时候考古学家需要穿越沙漠丛林,战胜疾病、匪徒、污吏以及仇视陌生人的族群。此后至今,不复再有那样伟大的发现了。也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出现了审美疲劳,再伟大的发现经过媒体的反复炒作之后,也变得平淡无奇。不过,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发现消失的伟大文明仍然是可能的。良渚古城的正式确认是在2007年,随后发现的水坝系统,让良渚文明的称号成为可能。2011年正式确认了石峁古城,人们惊奇地发现,如此荒凉的黄土高原上距今4500年前曾经有一座硕大的城(市)。喜欢考古的人往往读过德国人策拉姆所写的《神祗、坟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那是一本1940年代出版的著作,记录了世界上古典文明的发现,但其中不包括中国。中国文明的集中发现似乎晚了100年。从前那些古典文明都是西方考古学家发现的,如今幸运的是,发现中国古典文明的荣耀留给了中国考古学家自己。从80年代红山文明的集中发现开始,从周边到中原,中国文明的发现在不断增加。如果我的预测没错的话,今后一二十年里将可能迎来更多、乃至更重要的有关中国文明的发现。
中国文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最闪亮的生长点,它也是考古材料发现的组成部分,材料发现依赖田野考古,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田野考古才是中国考古学的第一个生长点。应该说田野考古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的第一生长点。通过田野考古,不仅获得令人瞩目的发现,而且还获得了探究古史的科学研究材料,更进一步说,还获得文化遗产,可以用于展示、品鉴等。现在中国每年有成百上千的考古发掘项目,部分是基建项目,为了不被建设工程破坏,不得不发掘;还有少数为了研究目的的主动性发掘。不论是哪一种发掘,都需要考古研究者的参与,风吹日晒,有几分辛苦,也有几分神秘,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在脚下发现什么东西,墓葬、聚落、祭祀坑……。每位考古人都会有自己梦寐以求的发现,为之而欢欣鼓舞,为之而失魂落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过去,还有大量的发掘项目需要完成,不断会有新的材料出现。与此同时,随着专业队伍的扩大与国家支持力度的增加,主动性的发掘项目也会更多山东考古研究院官网,发掘的精细程度还会提高。不过,项目总量的增加速度赶不上专业力量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将来的田野考古不会像现在这么忙,生活与研究条件也会显著改善。对于热爱野外生活的人来说,田野考古仍然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考古研究中,田野考古仍然是王道。
中国考古学第二个亮眼的生长点是科技考古,也称考古科学、技术考古、或是实验室考古(因为绝大部分研究都在实验室完成,相对于田野考古,其实验室特色格外鲜明)。从最近一二十年的发展来看,在国际考古期刊上,这个方向产出了最多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这是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领域,是中国考古学研究进步最为迅速的领域。如今的考古学研究绝不再是挖挖土,考古实验室的科学装备已经不输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科技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已经形成了若干分支领域,较为成熟的有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年古(年代测定)、人类骨骼考古、古DNA考古、文物保护技术等考古学专业就业前景,还有更多的分支领域正在壮大之中。这些分支领域的最大特点是学科交叉性,研究者除了懂考古之外,还需要懂得相关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人,对考古学的科学性有所怀疑的人,不大喜欢野外生活但喜欢考古的人,适合这个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考古机构中将会兴建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这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它们,考古材料的分析、保护都将无法进行。这个方向需要较多的人才,是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第三个生长点是中外交流考古考古技术人才现状。这是个新方向,最近这些年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进行,需要大量熟悉相关国家文化的工作者。考古学研究非常适合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途径,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为将来其他方面的合作奠定更有利的条件考古学专业就业前景。目前国内考古学界很少有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山东考古研究院官网,而国家实际上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熟悉合作对象所在国家的语言、历史与文化。目前较为迫切需要的语种是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走出国门研究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与文化是必然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明自身。只有通过文明比较,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把握中国文明的特色。中外交流考古需要一大批开拓者,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有志于这个方向的学生,在大学时候可以辅修一下第二外语与世界史,相信将来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第四个生长点是历史考古。这个生长点有点老,但基础深厚。如果上面所说的考古学研究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地方,那么历史考古就是水面下的冰山。它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研究者不仅仅有考古专业人员,还有大量的爱好者。在历史考古中考古技术人才现状,文物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考古学专业就业前景,需要良好的文献功底,需要熟悉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还需要一两手绝活,青铜器华夏考古官网、玉器、造像、铭刻……,其中的行当枚不胜举,任何一类东西都需要终身的研究才可能精通。也许因为这个领域太过于艰难,考古方向的学生有些望而却步,致使后段考古的人才稀缺。考古方向的学生以为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结果发现自己往往才刚刚入门山东考古研究院官网,真正的学习要从实际工作的时候开始。实际上,大学因为缺乏相关的实物标本,很难教授这个方面的知识,这可能是学生不大敢选择后段考古的重要原因。当然,在学校奠定的知识基础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似乎不大喜欢这个词)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应该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个方面,我们过去有些忽视,将来应该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和以上四个方向相关的还有一个很高端的生长点,那就是水下考古。它是田野考古,也是科技考古,更是中外交流考古,还是历史考古,因为沉船基本都是历史时期的。水下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出现比较晚,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最近这些年发展比较快。上次在三联书店新知大会上听姜波老师介绍,目前中国考古学界拥有水下考古资质的有150余人,现在能够下水工作的人员将近一半。中国水下考古的工作范围目前已经扩充到了红海、地中海。水下考古是考古学中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方向,需要相当大的投入。目前中国水下考古已经有了自己的专业船只考古技术人才现状,也有不错的专业潜水设备。尽管有先进的装备保障,水下考古工作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考古技术人才现状,某种意义上说,是勇者、强者的游戏。没有较好的身体条件不行,没有一定的胆量也不行,没有足够的耐心还不行(上浮是个缓慢的过程)。除此之外,还需要考古学的专业训练。不过水下考古有个其他方向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一旦遇到发现,出土物就会极其丰富,而且非常完整。当陆上考古为出土一件完整器物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水下考古队员对此只能说少见多怪。一艘沉船上可能会有数以万计的完整器物,保存状况之好,有些就好像是昨天刚刚做成的。
最后一个我能想到的生长点是公众考古(或称公共考古)。这是一个热度很高但争议却很大的方向。习惯上,大家自觉不自觉地会把它等同于考古科普,这样的话,就给人的感觉不那么高大上,好像没有技术含量似的。然而,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领域华夏考古官网。考古学研究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现实,服务于时代。否则考古技术人才现状,纳税人为什么要拿着真金白银养一群毫无用处的人呢?公众考古的出现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读考古学史,我们会发现考古学最初是服务于社会精英阶层的,他们在,收藏把玩古董,垄断了文化生活。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发展,中产阶层走上历史舞台,如果古物还是由私人把控,那么就很难让大家都欣赏到,于是乎有了博物馆,有了旅游产业,有了专业的考古学研究者。而今我们讲公众考古,其目的是要囊括最大范围的社会群体,显然,这些公众应该都是受过教育的群体(公众是教育普及的产物)。其关键点,或者说它不同于考古科普的地方,在于公众考古更加强调专业群体与公众的互动,更重视公众的参与,更希望让考古学获得某种公共性。而要做到这些,一方面需要物质条件,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这样的互动与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掌握表达技巧的专业人员,能够把专业的话语以更接地气考古技术人才现状、更加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公众是一个极大范围的群体,因此,对公众考古的需求也是极大的。想一想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唤起了多少读者对明史的兴趣,考古学领域也非常需要自己的当年明月。
我相信有人会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然而,历史似乎总是属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华夏考古官网,那些拼命硬干的人,那些从绝望中找到希望的人(转自鲁迅先生的话+新东方学校的格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华夏考古官网。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