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发展《文物》杂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14
前不久,“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揭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高级技师王丛苗当选《文物》杂志。从事二里头考古40年,王丛苗用匠心绘就“最早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这几天,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王丛苗和同事们抓住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推进新探方的发掘和清理工作。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向二里头遗址所在的3个村子招收考古技师,辅助发掘工作。第三次高考失利的王丛苗毅然报名,她要“和考古队的文化人一起工作,圆自己的大学梦”。
肩上的锄头换成洛阳铲,王丛苗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考古学的发展。在探方现场,她手中的洛阳铲“噌噌噌”往下挖,不一会儿就探到了两米多深。
“刚学画图的时候我就比较用功,除了参加考古发掘以外,利用业余时间和晚上时间坐在文物库房里边,一件一件地去观察,自己去琢磨,把每一件器物都画过一遍。”
考古绘图惟妙惟肖,王丛苗成为考古队的主力绘图师。40年间,她参与发掘的遗迹数百处。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涉及数近万幅插图,绝大部分由她手工绘制。
王丛苗对考古充满热情:“考古发掘本身就是神秘的、在寻找答案的过程,随着工作深入,历史在发掘过程中渐渐的被发现,就像解密一样充满着未知和期待。考古对于我来说,是幸运的考古学的发展,也很幸福。”
2014年,王丛苗退休了,但她还坚持工作在二里头遗址考古一线。在考古现场,时常可见她带着学生进行现场挖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主干道路,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官营手工业铸铜作坊区,青铜礼乐器群等《文物》杂志。学术界一般认为二头是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考古绘图详细地记录二里头文化,展示距今3800年左右,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壮丽,为后人了解当时的丰富社会历史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
“总说,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退休10年了,仍然工作在考古第一线,我在学习新的技术,也把自己40多年来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把二里头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023年五一期间,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事业部推出《向幸福出发》特别策划,多路记者深入中原大地,把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劳动者,他们中有立足本职、奋发有为的Z世代育种专家,有追逐梦想、出彩河南的考古绘图达人,有身体力行、为文旅融合贡献力量的瑜伽爱好者,这些千行百业中一束束“微光”,构成五一假期中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小“我”,汇聚起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文物》杂志、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向幸福出发》特别策划采用短视频《文物》杂志、评论、移动直播等多种报道手段,诠释“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考古学的发展!”的报道主题,并特别呈现100小时融媒体直播,“护航五一”权威发布交通出行服务信息,“桥见河南”镜头对准连南通北的一座座黄河桥,和您一起感受中国假日经济的强劲脉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