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要学什么专业文物工作文物期刊联系方式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7
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综合评议,评委投票选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
皮洛遗址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里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中国大型旧石器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主要是北方,这是在中国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旧石器遗址。
为慎重起见,发掘者发掘了其中的200平方米,揭露出多个古人类活动面,揭示了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
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等遗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
所谓莫维斯线,是由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的,他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位于该线以西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这些地区是以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手斧等较为精细的石器及技术。
同时,皮洛等川西高原含手斧的遗址也填补了东亚阿舍利技术体系在空间上的一个关键缺环,串联起东西方的阿舍利文化传播带,对认识亚欧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该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考古要学什么专业考古要学什么专业、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与制骨遗存一起,为探索当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遗址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再现了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基本场景考古要学什么专业。特别是最大的“前坊后居式”7单元大型连间长房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极为罕见。
在此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大型木构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考古百年的首次发现,更新了对于高等级建筑的认识。
经勘探,该遗址早期壕沟上层有分布较广的谷糠堆积,本次发掘仅揭露出其中80平方米,谷糠堆积平均厚度0.15米。考古人员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些谷糠堆积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
考古揭示出该遗址多重环壕所组成的城壕聚落集群、水渠和稻田片区,亦是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稻作农业社会所达到的史前文明化之最高层级。
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系统揭露遗址全貌,明确烽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为边塞军事建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烽燧遗址出土的文书为国内遗址出土数量之最,大量珍贵文物活化了唐代戍边生活场景,各类文书包罗万象,内容极其丰富,大到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私人生活的琐事均有涉猎,可以说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座全面反映唐代边防生活、边疆治理的“档案馆”。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考古发掘成果实证了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也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物材料文物工作。
经系统勘探确认,该遗址平面近长方形,壕沟紧挨城墙外侧环绕一圈,含壕沟在内,城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50米,面积达40万平方米,城墙宽10—22米,残高不足1米,壕沟宽10—60米文物工作,最深处2.8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表示文物期刊联系方式,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发现大汶口晚期的巨型城市。该遗址中发现的墓葬则显示当时社会高度分化,社会财富集中在某些少数权贵的手里。
新发现的前所未见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深化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场景和祭祀体系研究,弥补以往这方面研究的缺陷和空白。
它也进一步实证和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发掘的一号、二号坑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要学什么专业,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如K3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和铜圆口方尊、K4出土的玉琮和丝织品、K5出土的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进一步夯实了这一认识。
云梦曾经出土了多批秦代竹木简。此次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弥补了文献的缺失。
郑家湖墓地发掘出的材料从实物、图像、文字多个层面展示了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等历史细节以及秦楚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
郑家湖墓地的考古发掘,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指出,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次出土的文物中,有汉王朝自己特色的文物,还有一些反映跟北方游牧民族交往过程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该墓群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典型案例,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学术支撑。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2015年至2021年对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学界对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宫殿布局和结构的廓清弥补了宋元到明清时期宫殿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材料,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
其主体宫殿对元代宫殿制度考古要学什么专业、规划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并对明代南北两京宫城规划模式的生成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黄土中心台的发现则对于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理念等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张盖伦)
近日文物期刊联系方式,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线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的主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文物工作。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文物期刊联系方式,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