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技术专升本云南文物期刊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3-16
我是一个年逾95岁、从事文博工作67年的老朽,谈起我与《中国文物报》的缘分,可谓深厚。它诞生35岁,我阅读它35年,距离我在这张报纸上发表稿件也有32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考古技术专升本,我越来越喜欢这张报纸,越来越离不开这张报纸了,阅读每一期《中国文物报》,成为我生活中一件乐事和一堂必修课文物考古技术专升本。
我1945年参加工作,1953年调到栖霞县文化馆从事文博工作。当初我对文物工作一窍不通,幸亏参加了山东省文物干部训练班,经过半年时间培训,学到了一些粗浅的文物知识我回到单位后,我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当时只有《考古学知识》读本、《文物》杂志、《考古》杂志和《文物摘报》几份学习资料。1985年秋,我发现了一张《文物报》,阅读之后,我觉得这张四开小报办得很有特色,很适合文博人的口味,便要求单位订阅这张报纸,并且如鱼得水般每期必读。
我只有初中文化,文字水平不高,但是,我喜欢写稿,把自己的工作经历、收获和感想写成文字。当时,我写的稿件,只能寄给《文物》和《考古》杂志编辑部。自从《文物报》迁到北京更名为《中国文物报》,成了国家文物局的一份行业报纸后,我就想一定要让自己的稿子刊发在《中国文物报》上,所以云南文物期刊,经常给《中国文物报》投稿。1988年10月1日云南文物期刊,《中国文物报》刊登了我的《牟氏庄园简介》。当看到自己的稿子出现在《中国文物报》上时,我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接着,我写的稿件《张玉振的课本收藏情》也刊登在了2003年12月31日的《中国文物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文物报》从创刊20周年到30周年三次征文,我三次供稿,三次获奖。《我读〈中国文物报〉的收获》刊登于2005年7月,获得《中国文物报》创刊20周年征文最高年龄纪念奖。《文物是我心里的宝》刊登于2009年8月,获得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华诞《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征文三等奖。《我的良师益友〈中国文物报〉》刊载于2015年7月出版的《回眸展望——文物报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荣获三等奖。
《中国文物报》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指引我增添了新的爱好与兴趣。2014年2月报纸刊发了柳哲的文章《盛世藏谱传家之宝——家谱收藏与研究之浅见》,我如获至宝,复印了50多份云南文物期刊,珍藏在书柜里,经常展开看一看,有人来联系修家谱的,我就赠送他们一份学习参考。这篇文章让我增加了收藏家谱的投入,也推动了栖霞市续修家谱的进度和质量。栖霞市的234个姓氏,我过去利用下乡收集文物的机会,收集复印了一些老家谱,后又开展老家谱的修旧整理和续修完善。到目前我已经调查了全市122个姓氏,收藏家谱1000余部,其中李氏家谱200余部,准备献给福建省石狮市李氏文化研究会,供他们研究李氏迁徙分布时参考。
近30年来云南文物期刊,我投入3万多元,主编了《栖霞古阳疃镇李氏族谱》《石子线村李氏族谱》《前铺村林氏族谱》《东杏山村孙氏族谱》等,还协助王、林、刘、李、孙、牟、衣等44个姓氏续修族谱、修补家谱,义务提供各地赴栖霞寻根认祖资料,差旅费、资料费、打印费、修补费全部自费云南文物期刊云南文物期刊。有人问我:“你这是图个什么?”我说:“图个爱好,他们能赠我一部谱书,供收藏研究,足矣!”
我不但自己积极为《中国文物报》撰写稿件,还动员山东省栖霞市牟氏庄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孙航卫、闫虹、孙佳、米瑞霞以及本市文友牟文敏、崔保华等为《中国文物报》提供稿件。米瑞霞、闫虹撰写的《古建筑消防工程之思考——以牟氏庄园为例》一稿刊载于2019年1月4日出版的报纸;孙航卫、孙佳、牟文敏撰写的《李元章与文物结缘一生》一稿刊载于2020年5月1日出版的报纸;孙佳撰写的《牟氏庄园研学的实践探索》一稿刊载于2020年5月5日出版的报纸……
35年来,《中国文物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记录、反映和推动着中国文物事业的保护与发展回顾我与《中国文物报》的相守相伴,心存感激,心存满足,你让我增长了文物知识,你让我增加了工作动力。你是我心中的宝,你是文博人前进的灯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