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古方面的知识《文物》杂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3-16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历史文脉闪耀星河,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8.3万件可移动文物展示着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重庆市考古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就?9月2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文物》杂志,介绍通报了相关情况。
幸军介绍,目前,重庆市主动考古、基建考古、三峡考古“三箭齐发”,石窟寺考古、科技考古、公众考古快速发展,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考古工作装备质量进一步提升,机构、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进一步深化拓展。
坚持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近十年来我市累计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30余项,渝中老鼓楼衙署遗址关于考古方面的知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巫山玉米洞遗址实证了从距今40万年延续至0.8万年的古人类演化序列;西南地区首个“考古中国”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深入实施,围绕涪陵小田溪、九龙坡冬笋坝、江津梧桐土等考古遗址考古工作丰富了巴文化的历史厚度,开展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等多学科研究,着力探索巴人族群特征,实证巴渝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多重贡献。
连续不间断地开展合川钓鱼城遗址为代表宋元(蒙)战争山城遗址群考古工作,为合川钓鱼城申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将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和考古许可纳入重庆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形成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三张审批许可的“113”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直辖市)级区域文物影响整体评价试点《文物》杂志。
全面推进重庆中心城区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将考古工作列入土地供应的前置条件,初步确立了我市“先考古、后出让”协商机制。完成市内65个国家级、市级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工程建设区域文物影响整体评价,累计完成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项目264项。
围绕三峡大遗址和消落区考古两大主题,累计开展三峡后续考古发掘147项,完成发掘面积13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3万件(套),有力支撑了奉节白帝城、巫溪宁厂古镇等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杂志,有效充实了库区文物资源。
巫山大水田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墓葬212座,大溪文化作为唯一一处以重庆境内遗址命名的古代文化,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忠县临江二队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规模冶锌遗址,通过考古发现将我国的冶锌技术提前至明代中期,早于欧洲约4个世纪,是我国古代冶金史的重大发现。
幸军介绍关于考古方面的知识,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我市石窟寺考古工作成效斐然,探索形成了重大石窟保护示范引领、中小石窟寺系统保护、多领域科研机构及多学科协同创新的“重庆特色、大足样板”。大足石刻研究院编撰出版我国首部石窟寺考古报告集《大足石刻全集》,填补国内大型石窟寺考古出版空白,编撰完成《大足石刻总录》。
《重庆市石窟寺及石刻铭文资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重庆江津石窟寺遗址发掘报告整理与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潼南千佛寺遗址、潼南万佛岩遗址、江津石佛寺遗址、南岸弹子石摩崖造像、合川涞滩二佛寺遗址等系列石窟寺考古发掘项目,对石窟的平面研究转向了立体空间研究,提升了石窟寺研究的深度,丰富了石窟寺保护展示的内涵及空间。
幸军介绍,目前,全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已落户重庆,打造移动实验室等科技装备,建成开放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三峡博物馆获批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成动植物考古实验室、数字化考古实验室、文物影像实验室、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先后开展环境考古、生业考古、数字考古等30余项科技考古工作。
建成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库、基本建设和三峡文物考古数字资源、建筑遗产保护工程档案为主的文物综合信息资源库。
推动考古事业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在全国首创“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历年来组织“走进考古现场”“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展览”等系列宣传活动,推出“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走进第二课堂—小小考古学家”研学活动,大足石刻研究院在央视科教频道主讲大足石刻考古公开课,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打造了全国首个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考古标本陈列馆、重庆故事馆和考古书院“三馆一院”研学基地。构建重庆考古网《文物》杂志、重庆考古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宣传矩阵,更好更快推进考古成果全民共享。
幸军介绍,目前全市现有2家考古团体领队资质单位建设提质加速,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获教育部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打造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人才链”,14人次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市“英才计划·名家名师”等称号,聚集了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市考古领队数量增至27人,3人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库。
重庆考古对于中国考古的发展而言做出了哪些贡献?幸军介绍,重庆考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几代重庆考古工作者艰辛探索、接续奋斗,深情解读了遍布巴渝大地的“无字地书”,填补了重庆历史文化的主要空白,搭建起重庆考古学科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完整的考古学序列。
幸军介绍,重庆考古在中国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考古的重要力量,为中国考古的百年发展历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知名考古学者郭沫若、卫聚贤、常任侠等人曾在这里留下考古足迹。1951年,西南博物院在重庆成立,著名学者徐中舒、冯汉骥领导考古工作者活跃于川、滇、黔等地区,为西南考古开了新局。
在此后的40多年里,取得了“巫山人”、巫山大溪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考古发现。特别是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重庆考古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文物》杂志,联合全国72支考古队伍,实施了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为全国重大基本建设文物保护提供了范例,同时加速了我国考古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发展。当前,我市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开花,多学科协同应用,“一体化保护”理念的形成,主动意识与课题意识的提升,形成了鲜明的重庆考古特色和风格。
考古发现表明,重庆地区拥有覆盖整个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距今约200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已知东亚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铜梁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重庆建立了长江上游唯一完整的新石器文化谱系,丰都玉溪遗址是长江上游最早的新石器聚落遗址,巫山大溪遗址是著名的大溪文化命名地,填补了西南乃至中国考古的空白,彰显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史前人类乐园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文化基因的重要构成。
涪陵小田溪巴文化贵族墓、九龙坡冬笋坝船棺葬《文物》杂志、云阳李家坝遗址等东周墓地的出土文物,见证了巴国悠久灿烂的历史。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展现了巴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独特气质,巴文化与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相遇相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等特质的有力见证。
永川汉东城遗址横跨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忠县乌杨墓地再现了蜀汉和两晋时期严颜、文立世家大族湮没的历史,忠县皇华城、合川钓鱼城等宋元(蒙)山城遗址群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之路,潼南千佛岩、江津石佛寺等遗址丰富了唐宋石窟艺术宝库,涂山窑系瓷窑遗址展现了宋元时期商品贸易的繁荣,江北明玉珍睿陵、渝北蹇氏家族墓、巴南李文进墓等名人墓葬,见证了重庆的鼎盛人文和人才辈出。
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东亚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关于考古方面的知识、规模化生产的盐业遗址群,对西南内陆的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出土了20余枚13世纪中叶的铁火雷,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爆炸性火器,成为世界中古史冷热兵器并用时代的珍贵见证;由20多处遗址组成的重庆冶锌遗址群证明我国是世界古代两大炼锌技术体系之一的起源地。以上发现集中展现了巴渝先民在井盐生产、火器应用、金属冶炼等方面的卓越创新能力,展现了巴渝先民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海内外卓越工程师,重庆这个大赛等你来战!先晴后雨!国庆假期重庆最高37℃“感知重庆”双城联动|重庆城市影像展&铜梁龙 亮相美国明尼苏达来源:重庆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