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文物 历史文化遗产中国考古大发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31
故宫博物院与相关视频平台合作推出故宫主题短视频,每期讲解一个知识或介绍一个文物,受到网友的追捧。图为短视频截图。资料图片
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传播考古文博知识,须有“故事思维”,把枯燥专业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让输出的内容跟时代共振、与受众共情
当年,亲戚朋友听说我大学学的是考古文博专业时,惊讶中带着几分惋惜和同情:“啊!怎么学这个专业啊?”
今天,当他们听说我在大学教的是考古文博专业时,态度则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哇!太羡慕你的专业了!”
短短十余年时间,人们对考古文博专业态度的改变,从侧面反映出考古文博的“冷转热”。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提升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传播的角度看,短视频、直播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丰富了考古文博知识的呈现形式,让枯燥高冷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提升了文物在社会上的能见度,激发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
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距离,让更多人在闲暇之余,通过小小的屏幕串起时间的珍珠,聆听历史的回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故宫博物院与相关视频平台合作推出“抖来云逛馆”项目,制作故宫主题短视频,每期讲解一个知识或介绍一个文物,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那些短视频内容,很多都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关联起来,通过讲述历史,引发观众对当下的思考。记得其中一期短视频讲的是一只碗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碗上有什么图案、刻了什么字、是什么材质,还介绍了为什么会有这件东西,它与历史有什么关联、与当下有什么关系。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观众不仅认识了一件故宫文物,还跨越时空,与历史和传统进行了一次“对话”。
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为考古文博教育带来活力,让考古等专业从偏门冷门走向热门。在这方面,笔者的经历很有说服力。这些年,作为大学老师,我在上课之余,用短视频和直播带领网友深入印山大墓、龙游石窟、退役潜艇探秘;追问“雷峰塔为什么倒塌”“免死金牌能保命吗”等历史谜团;“云”游博物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目前,我在抖音平台上已经发布了100多期视频,收获了450余万粉丝、5000余万点赞量。最让我高兴的不是这些数据,而是经常有初高中生通过私信告诉我,看了我的短视频后,他(她)爱上了考古文博,将来打算报考这方面的专业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如果说文物是传统文化的种子,那短视频、直播已把这颗种子埋进了很多年轻人的心里。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就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降低了科普门槛,重塑了公众与考古文博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考古文博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一次在博物馆,笔者遇到一位父亲跟孩子介绍说,金缕玉衣是古人打仗时穿的盔甲(实际应为丧葬殓服)。平时也经常听人说“考古和盗墓就是有证和没证的区别”。通过开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图书等方式帮人们澄清错误认识固然可行中国考古大发现,可影响范围总是有限。在这个“一图胜千言,一频胜千图”的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直播的形式易于让受众接受,声画结合以及特效的搭配能够帮助受众记忆,所以考古文博方面的科普要想覆盖更多人群,理应跟上时代步伐,采用新的传播方式。人们通过短视频、直播来了解考古文博知识,实现了从隔窗观物到即时互动的转变,他们也从考古文博事业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无论是利用短视频进行考古知识科普,还是利用直播“云”游博物馆,本质都是在做大众传播,都是在争夺大众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要想持续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传播者须有“故事思维”,把枯燥专业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输出的内容跟时代共振、与受众共情。在这方面,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已经形成共识。
当然,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一些打着考古文博旗号的自媒体人,为了吸引眼球,会发布一些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广泛传播会误导大众,进而会阻碍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另外,一些创作者在制作短视频时,为了求“短”,会将一些专业信息进行压缩,过于碎片化的信息可能难以形成体系,难以在公众脑海中形成考古文博体系的框架。因此,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进行考古文博知识传播,传播者一定要坚守专业立场,摒弃炒作心态,让作品内容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中国考古大发现、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中国考古大发现,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中国考古大发现。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文物 历史文化遗产,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中国考古大发现、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文物 历史文化遗产,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文物 历史文化遗产,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物 历史文化遗产,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