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杂志官网考古学通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4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南临天山博格达山东段,北接古尔邦通古特沙漠,西距北庭故城30公里,为唐代庭州下设的蒲类县县治,也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18年-2020年已对古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厘清了城址的形制规模、始建年代、沿用情况等,并清理出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遗存。
为了继续深入了解唐朝墩古城遗址的文化内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对唐朝墩古城遗址开展了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本次考古发掘领队为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执行领队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任冠,参与发掘的工作人员主要为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研究生,包括博士后1人,博士生3人,硕士生12人,另有考古技师3人。
考古工作开始于2021年7月初,至10月中旬田野发掘基本结束,转入现场保护和室内整理阶段,目前仍有考古队员在文物库房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整个发掘为期三个半月,完成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清理了一处寺院和一处院落。共发现灰坑152个、灰沟4条、水井2口、房址3处、墓葬7座、灶址3处。出土小件包括陶器82件、瓷器1件、铜器16件、铁器8件、石器23件、骨器43件、建筑构件9件、玻璃器1件、贝类9件、琉璃器1件、玉器1件,另出土壁画469块(单独编号25块)。在发掘的同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及时的现场加固和科学提取。
2018年发掘面积共600平方米,初步探明了城址总体布局、城墙构筑方式、年代序列、地层堆积和文化面貌,并发现和清理了1处浴场遗址的主体部分。
2019年发掘面积共600平方米,在发掘的同时,对城内开展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并对新疆天山北麓唐代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年度完成了浴场遗址的发掘,发现并清理1处唐代院落遗址的东部,发现并清理东墙门址,基本摸清了城址的形制结构,加深了对城内遗存文化面貌的认识考古学通论,并初步梳理出当地唐代至元代陶器演变序列。田野工作结束后,随即开展室内整理工作,完成了2018~2019年考古发掘简报。
2020年发掘面积600平方米,主要清理城址中心的夯土台基,确认为1处坐西朝东前殿后塔式佛寺遗址,佛寺遗址内部分墙面绘制有壁画,但由于疫情原因,对壁画采取了回填保护,尚未完全清理。在考古发掘的同时考古学通论,进一步整理往年考古发掘的资料。
2021年6月29日的下午,本年度第一批考古队员到达了奇台县博物馆,这里是唐朝墩考古队居住过三年的地方,队伍中既有熟悉环境的老同学,又有新踏足此处的新面孔,大家马不停蹄的安顿驻地,有怀念考古杂志官网,有紧张,更有对新生活的期待。
7月1日,恰逢建党100周年的日子,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也正式打响。由于有前三年工作的基础,发掘工作的开始进行的十分顺利。结合以往的发掘情况,我们在2019年发掘的唐代院落西侧和北侧布设了3个10×10㎡探方和1个5×5㎡探方,以揭露其完整形制。同时在城址北侧靠近墩台处布设了4个10×10㎡探方,目的在于发掘早前勘探所知的房址遗存。
7月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批考古队员顺利到达驻地,队员们熟悉了工地详情后便立即投入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全员到齐,考古工作也紧锣密鼓地铺展开来。也是从当天开始,北侧发掘区逐渐揭露出一排排整齐的土坯墙体,墙与墙之间组合连接,构成了一处大型建筑的几条轮廓。当时没有任何一个考古队员会知道,一处震惊中外的寺院遗址将出现在自己的手铲和毛刷下。
7月7日,魏坚教授到达考古工地,查看了土坯建筑的保存情况,对现场发掘做出了指导,向考古队员明确了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标准,并安排了本年度的工作计划,为2021年的考古发掘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土坯建筑的各个墙体逐渐显露,建筑的结构变得复杂起来,这一度让考古队员们一头雾水,不知所然。由于最初在这里布设探方的目的在于发掘一处方形夯土房址,但目前清理出的土坯建筑范围已远远超过勘探房址的实际范围。本着考古发掘就要清理出遗迹完整面貌的原则,我们对土坯建筑进行了扩方,没想到这一扩就扩出来一处大型的寺院遗址,并发现了许多残留的壁画。这让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
接下来的就是对寺院遗址的堆积进行仔细的清理,以及进行年代上的辨别。根据对遗址以往陶器的研究,寺院堆积内出土的陶瓮、陶壶、陶盆、陶罐、陶盘、陶盏等陶器,大致可分为高昌回鹘和元代两个阶段,在地层上连续叠压。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元代土坯墙打破高昌回鹘墙体白灰面的现象。我们在高昌回鹘时期的活动面上发现有灰坑,灰坑内出土有大量的唐代莲花纹方砖残块及小石子,表明该活动面以下存在唐代的建筑地面。因此可将该发掘区分为唐代、高昌回鹘、元代三个时期,墙壁上遗留的壁画与文字考古杂志官网,经观察也年代属于高昌回鹘-元代。
寺院建筑总体布局坐东朝西,目前清理出的区域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约24米,南北两侧墙体向东仍有延伸。西部为寺院中殿,北侧中殿中部有一处长方形祭台,南侧中殿东侧同样设有祭台,并于北、西、南3面贴靠墙体垒砌长条形土台,推测为长椅,中部还发现1口水井。东部为多间土坯垒砌的房间,布局对称。寺院遗址的墙体和坍塌堆积中发现较丰富的壁画遗存,壁画内容以人物为主。人物发饰、服饰等与常见佛教壁画人物形象有所区别,供养人形象与新疆地区发现的高昌回鹘时期供养人形象存在较大的一致性。此外还见有数个疑似髡发的人物形象,可能与西迁的契丹人相关。面积最大的两幅壁画中均发现十字架形象,分别位于人物胸口所带神像上、两飞天中部、及中北部祭台的东壁南侧骑马神像的帽冠和权杖头等处,为较典型的景教图像。另发现有“也里可温”榜题、权杖、棕枝等具有景教特征的元素,以及有以金箔片、石珠贴饰的壁画残块。
根据出土遗物,我们初步判断是一处始建于唐代(原勘探房址),沿用于高昌回鹘时期和元代的大型院落,在高昌回鹘时期至元代应为景教(东方叙利亚教)遗址。建筑主体结构为高昌回鹘时期,元代经过改建增补。
此外今年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遗物,有精美的莲花纹方砖、实用的骨笛、完整的板瓦、白色的海贝等等。这些的遗物进一步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发掘工作受到当地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奇台县委、县政府和文旅局的相关领导多次前往发掘现场视察工作并关心慰问队员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工作还得到来自新疆文旅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各位专家的指导并深受启发。项目领队魏坚教授多次亲赴现场指导、安排工作,保障了发掘任务的顺利完成。
为深化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成果的学术研究,推进后续的发掘、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经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魏坚教授提议,由新疆文旅厅(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并得到批准,2021年10月9日至10日,新疆文旅厅(文物局)、奇台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通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奇台县联合组织召开了“唐朝墩古城遗址保护专家论证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文博院、新疆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组成专家组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取得的重要成果,就该遗址的遗产价值和后续工作提出建议并达成共识,形成了纪要,上报国家文物局。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多年来围绕唐朝墩古城遗址开展的各类工作,包括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对周边遗址的调查工作、对相关遗存深入讨论的科研工作等考古学通论,不仅厘清了唐朝墩古城的文化面貌,还初步构建了新疆天山北麓唐代至元代陶器演变序列,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唐代天山北麓军政体系的时空框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基本完成了“考古中国——国家管理与文化认同考古研究——新疆汉唐西域军政建置体系考古”总课题的既定目标。考古发掘的浴场遗址、佛寺遗址、景教遗址等,均反映出唐朝墩古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在唐代至元代期间繁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景象,为考察丝绸之路东西交流,乃至当地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形成和发展历程提供了坚实而生动的实物材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