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地故宫十大文物介绍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8
2023年1月12日,2022年度社科院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汇报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汇报会上,来自各研究室的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创新工程项目2022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经费使用状况及未来规划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会议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施劲松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员、王刃余副研究员、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2022年度期刊出版发行、古文字整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黄益飞副研究员代洪石副研究员介绍了2022年度主要研究成果和编审成果,其中2022年度出版《中华早期漆器研究》一书,本书在全面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和夏代漆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和科技考古成果等,对这些漆器进行了考古学综合研究,为此领域的首部考古学专著。另发表《秦汉玉容器及相关问题探析》、《堂上置樽酒——论西汉两类漆酒具及相关问题》等研究文章。黄益飞副研究员回顾了2022年度古文字研究的相关进程与成果,2022年继续对小屯南地甲骨文资料进行拓本扫描、释文校订在内的整理工作;完成登峰战略“古文字学” 特殊学科五年研究工作,顺利结项;冯时先生完成学部委员资助计划第二阶段工作;此外,完成“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阶段性工作以及古文字与商周考古学和商周史的研究工作和多场学术讲座活动。
在科技考古方面,陈相龙副研究员介绍了碳十四测年、食性分析、陶瓷科技考古的课题进展情况。2022年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建设在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完成,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以研究实例探究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生业经济与文化问题,夏商时期,青铜技术本土化之后被权力垄断性的用于祭祀和战争中,以此构建和巩固社会秩序、凝聚人心、保障财富的再分配:牛、马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则可以助力王权实现财富(包括人与物品)在较大地域范围内快速流通,推动更大区域的文化整合与族群融合。在陶瓷科技考古方面,项目组成员前往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对脑特盖遗址采集陶器进行补充测试。并配合岫岩玉与红山文化综合研究课题组,对红山文化出土玉器进行检测。对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采样,拟对二里头遗址不同时期出土陶器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二里头遗址的制陶工艺、文化交流等。
刘建国研究员介绍了数字考古实践与研究的相关工作。2022年度主要处理江汉平原史前聚落的影像资料,厘清该地区史前治水模式,撰写完成研究专著初稿。使用无人机拍摄全国各地多处古城遗址,制作三维模型,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与正射影像图像成果。完成了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课题——多视角三维重建在成都地区重要出土文物中的应用。
齐乌云研究员回顾了2022年度考古遗址古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的研究。遗址古地貌研究部分主要由王辉副研究员负责,完成了多地遗址的地貌调查和分析。其中,汇报了基于系统钻探的宝墩遗址内城古地貌研究情况,得到了宝墩遗址内城的地貌分布图。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的古地貌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地貌演化:冰盛期的风成黄土台地——末次冰消期冲积扇的加积——全新世以来淄河的下切。根据遗址内不同地点的地层堆积状况,晚更新世末期(15-11kaBP)遗址处于冲积扇的扇缘位置,表现为稀疏的古河道与大面积分布的漫滩平原。齐乌云研究员本年度完成了磨沟遗址165个样品的碳氮同位素分析及10个样品的测年分析,完成了喇家遗址壕沟样品孢粉资料的整理和发表,讨论了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生业活动及自然环境。补充完成了青台遗址植硅体样品的酸碱处理及提取实验。
张旭助理研究员汇报了2022年度古DNA技术的应用和人骨综合研究的工作情况。在人骨考古方面重点对河北行唐故郡、白庙、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山东大口、重庆大溪、甘肃寺洼、新疆且末等7处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开展全面研究。积极配合田野考古工作,先后赴河南安阳殷墟等10余处考古工地/工作站对出土人骨标本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现场鉴定。此外开展人骨标本三维扫描工作,对内蒙古兴隆沟等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了三维信息提取。项目组成员完成了核心期刊论文、考古报告附录、理论文章、专著、公众考古文章等5类成果发布。
李志鹏副研究员以“中原与边疆:动物考古学的比较研究情况”为题汇报了动物考古研究情况。2022年对河南二里头遗址、洹北商城、殷墟、徐阳墓地、四川盐源皈家堡、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故宫造办处等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了鉴定与整理,对殷墟王陵区及边缘区、河北张家洼遗址、四川盐源老龙头多个遗址进行了现场鉴定;项目组成员吕鹏副研究员对云南李家山、河南青台、山东校场铺等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了鉴定与整理,对云南李家山遗址进行了现场采样。介绍了在关于动物考古与科技考古学科的思考与研究、殷墟商墓随葬动物研究故宫十大文物介绍、内蒙古元上都西关厢遗址动物考古研究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树芝研究员2022年完成多个考古遗址出土木材、木炭的采样和初步分析,树木年轮分析与研究。其中完成了陕西西安浐河遗址和北京故宫造办处遗址共600余根树芯的采集和打磨处理;完成了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转年遗址、故宫造办处遗址、河北行唐故郡遗址、灵寿西木佛遗址等多个遗址共5400余块木炭和木材的鉴定并完成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发布。
钟华助理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以青海热水哇沿水库遗址和墓葬、广东增城金兰寺遗址等出土作物遗存进行了中原和周边地区农业起源、早期社会复杂化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植物考古研究分析。此外,进行了葡萄属遗存的考古发现和栽培属性的探讨。以中原地区为例,对葡萄属种子这一时空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裴李岗时期至仰韶早期,狩猪采集经济为主,葡萄属种子的发现非常普遍;进入庙底沟时期、仰韶晚期,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包括葡萄属种子在内的水果类植物遗存的发现相当罕见;进入龙山时期、二里头时期,多数遗址都发现有葡萄属种子,而其他诸如欧李、乌敛梅、酸枣、桃等果核类植物遗存也大量出现在遗址中。由此可见,中原地区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期,葡萄属种子的大量发现与狩猎采集经济体系关系不大,也不是仰韶时代传统旱作农业的延续,而应是一种新兴的植物资源利用方式。
刘煜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她重点介绍了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江西樟树国字山战国墓地出土铜器的成分分析。其中,大园子墓地尚未发现其他滇文化铜器常见的镀锡现象。但不管是加工成形技术还是合金配比工艺上,大园子墓地与滇文化区域的其他遗址(昆明羊甫头、薛官堡墓地、八塔台墓地等) 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即火法炼铜技术、粗铜制作的明器、低铅且合金化程度不高的配比技术、多种加工技术的结合使用以及焚烧毀器的随葬传统等。这说明大园子墓地铜器所反映的科技内涵呈现出显著的西南夷族群特征。
赵春燕研究员汇报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2022年叶晓红博士在“出土玉石器研究”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云南师宗大园子遗址出土玉石器研究并提交报告;开展湖北黄梅塞墩遗址和安徽黄鳝嘴、薛家岗遗址出土玉器的对比研究以及湖北谭家岭遗址出土玉器研究工作,继续开展中原地区早期玉器研究。实验室工作稳步推进中。在中国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的研究方面,赵春燕研究员2022年在完成陶寺遗址、周家庄遗址、石峁遗址等多个遗址出土人与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基础上,新增加人与动物牙釉质碳氧同位素比值分析内容,共获得97份人与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148个碳氧同位素比值及2870个微量元素检测数据;提交陕西石峁遗址出土人与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报告。
翟少冬副研究员汇报了磨制石器微痕数据库建设情况,主要对新砦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整理和复制实验,此外对马家窑遗址石制品进行整理,对玉石山聚落进行调查和玉料成分分析。对马衔山和旱峡山玉料的区别得到了初步认识。
施劲松研究员汇报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情况。本年度研究内容以考察三星堆区域文化中心的形成、认识长江流域商时期青铜文化的结构为中心。此外发表《石鼓山墓葬与先周文化——兼论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国考古学与世界古代文明图景》等文章,并汇报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相关内容。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张红燕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情况,2022年度主要项目为3个正式立项修复项目和所内移交修复项目。简要介绍了贵州遵义杨氏土司墓出土金属器保护修复(二期),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部分遗存实验室清理保护,江西樟树国字山墓葬出土金属器和玉器保护修复,辽宁盖州市青石岭出土铁器、铁铠甲、鎏金铜镯保护修复情况,实现了现代科学研究与传统修复技术的有机结合。另外项目组成员发表多项研究成果。
梁宏刚副研究馆员汇报了出土脆弱铁质文物新型稳定性处理技术与材料研究进展。介绍了包括氢等离子体还原设备装置研发改造、微生物加固应用技术研究在内的新技术设备研究进展情况。在新型保护材料石墨烯基复合封护材料的研发中,经过试验,已实现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改性,最终获得丙烯酸酯-G0/B72复合涂料。此外,根据保存状况和脆弱程度,采集了部分铁器基体和锈蚀物样品,收集了部分出土出水铁器标本,拟开展相关文物病害分析检测研究与保护修复示范工作。
实验室考古在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其所蕴含的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刘勇助理研究员介绍了2022年度实验室考古创新研究情况,主要包括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云南罗平圭山墓地出土汉代漆器、河北行唐故郡遗址二号车马坑三号车的实验室考古情况以及实验室考古理论建设情况。
赵娜实习研究员介绍了纺织考古实验考古学研究,2022年完成登峰战略纺织考古学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秦始皇陵出土青铜车马内饰纺织品的研究与复织》正在进行中,毛主席纪念堂《西江月井冈山》巨幅缂丝藏品保护正在修复中,此外,对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织品进行了文物考察文物天地,并做修复方案。
古文字的解读,特别是对死文字的解读,是学术界的重大课题。四川重庆地区发现的巴蜀符号是这一课题中的难题之一,也是目前尚末明确其实性质与含义的符号系统。严志斌研究员介绍了2022年度巴蜀符号的研究情况,以符号为例,通过对该符号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符号的形态、放置的方向、流行的年代、分布的地域、以及与其他符号的组合,器类、族群、社会阶层的关系。此外,严志斌研究员认为符号与器类的相对应的关系称为巴蜀符号的器物性。巴蜀符号的器物性强烈地提示我们,具体的巴蜀符号有其特殊的与固定的意义,而部分符号的意义与器物的种类有很大的相关性。
王刃余副研究员汇报了考古遗产空间资源结构性维系及价值挖掘研究情况,课题项目主要包括考古资源管理与社会利用(“遗产化”)研究、文保科技与实践、艺术信息数字化重建等内容,概述项目组成员课题研究情况: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评价标准研究、文物保存状況分析与科技测试研究、纺织服饰史的考古学维度建立与应用研究、大甸子彩绘陶器纹饰复原与绘制、现代分析技术在文保中的作用。
徐龙国研究员2022年参加户县锺官铸钱遗址、汉长安城东南郊墓地及唐长安城北郊粮仓遗址的发掘,主持汉长安城北宫6个地点的试掘,以了解宫墙情况。在东宫墙发现一条东西向道路故宫十大文物介绍故宫十大文物介绍。此外,对北宫一至三号遗址及试掘沟出土资料进行修复、绘图、照相。
丛德新研究员介绍了2022年度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古学文化课题研究进展。2022年度的研究工作主要以室内整理为主,同时配合田野调查工作,以其完善资料。室内工作包括启动对阿敦乔鲁一号墓地、二号墓地资料整理;完成阿敦乔鲁2019年调查简报。具体围绕青铜时代阿敦乔鲁生业形态研究,对出土遗物已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分析工作,包括树木研究、铜器检测故宫十大文物介绍、遗址火塘土样碳屑质体反射率研究、陶器内遗留脂肪酸分析等。
巫新华研究员介绍了新疆昆仑古道调查与研究情况,新发现中国中央山脉与中国昆仑的对应关系,介绍了悬度要塞遗址文物天地,乔戈里峰与克勒青河谷古代遗迹以及地质奇观——神水岛的情况。此外介绍了丝路昆仑古道与相关研究成果及配合中央部委进行的相关工作。
仝涛研究员介绍了2022年青藏考古项目进展,田野工作主要对陶海墓地进行了发掘与钻探,经过钻探和调查可知陶海墓地主要分为三个区城,墓葬共计27座。大部分墓葬地表未设封土和任何标记,个别中型墓地表有石块堆的的石圈结构。此外对乌兰泉沟二号大墓进行了结项验收,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之后对泉沟二号大墓进行了保护性回填。此外还发现3处新的遗址。
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2022年度蒙古族源考古学研究进展。该项目自实施以来,汇集了50余位由中外优秀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搭建了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实验室考古等工作,同时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介绍了《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编辑与出版工作,2022年12月,编辑出版新巴尔虎右旗卷,集中展示了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截止目前,该系列图书已出版7卷。
挥手别旧年,回首展新望,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3年每位考古人将开启全新的工作模式,每位考古人都将紧跟时代步伐,用奋斗者姿态,奔跑拼搏续新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