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考古专项规划考古汇考古 学术 刊物华夏收藏网考古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4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揭晓。曾经备受冷落的考古学再次迎来“小阳春”,相关图书出版也出现“井喷”现象,考古这一原本高冷的领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
考古是一门极富魅力的学科,上穷百万年人类之起源、下探十数年风俗之演变,既能观古人生活琐器之不断演化,又可见社会组织制度之架构更迭。正如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苏舒所说,其魅力在于永远都在探索未知旅途的路上,更新对历史的新认识。
近年,随着考古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图书也呈现出“井喷”迹象。2016年专家公布海昏侯墓考古成果、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掀起相关图书的出版潮。2021年考古汇,三星堆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挖掘成果,更是带热了考古类书籍。
对很多读者来说,阅读考古类图书最初来自于一本《风雪定陵》,作者是大众所熟悉的岳南。该书以纪实手法和文学形式,详尽描写了决定发掘定陵、定陵的发掘过程以及在此期间乃至之后所发生的各种是是非非,既有历史事实的铺展,又有老一辈考古人员的辛酸发掘故事华夏收藏网考古。
在《风雪定陵》之后,岳南踏勘考古遗址、寻访考古学者,撰写了十几部考古类图书考古 学术 刊物。2021年底,他推出两卷本《岳南大中华史》,用历史与考古新发现相融合的方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中华文明的演变史。
非科班出身的岳南,在考古类图书中斩获骄人的成绩,那么,专业的考古学家出手,又将如何搅动考古类图书市场呢?
历经百年的中国现古学不但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还诞生了诸多学术明星,他们用丰富的学识和通俗的笔触,扩大了公众对考古学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比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此前曾出版《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记》《考古者说》等著作。
“上班就是上坟。”郑嘉励以这句话红遍网络。对于常年扎根于田野考古的他来说,考古的工作对象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古人生活考古汇、生产中的一切,包括古墓葬、古遗址十四五考古专项规划、手工业遗存以及至今尚存于地面上的摩崖碑刻和历史建筑等四大类。
据郑嘉励介绍,他本人有个习惯,即每到一个新地方,就会集中阅读当地的方志、文物志和古籍,“若以每年去两三个地方计算,二十年下来,即使读书再囫囵,积累也必可观。”
很多人做考古、研究历史,只是把历史当成客观的研究对象,从中很难看到其个人情绪的流露,对他们而言考古汇,考古只是想努力还原的一个客观的古代社会。郑嘉励却不是这样,“为了克服内心深处的恐惧,寻找迷失的自我。”他在发掘墓葬的同时,既编写纯客观的考古报告或论文,同时也会写所谓“考古散文”,这让郑嘉励在生涩的考古学与现实间搭起了一座阅读的桥梁,《考古者说》即是其讲述古墓葬挖掘、古遗址探寻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田野考古经历。
对读者而言,讲什么考古故事很重要,而这个考古故事该怎么讲也非常重要。作为“一席”演讲者,郑嘉励摒弃了考古专家一贯的高冷形象考古 学术 刊物,充分显示出其独具个人风格的幽默和严谨,他也因此被称为考古界出色的段子手。读郑嘉励的考古文章,就像在读古代与现代的一部对照记,其视角相当亲民考古汇,又充满趣味,比如他点出古代气派房子的最大“软肋”,那就是“满院子也找不到像样的厕所”,而在更早的“汉晋时期,考究一点的住宅,厕所多与猪圈连属十四五考古专项规划。”
2021年恰逢中国现古学诞生100周年,在这个具有节点意义的时间背景下,86岁的杨泓出版了《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不同于以介绍器物类“国宝”为主的通俗读物,该书还涵盖城址、宫殿华夏收藏网考古、寺塔、石窟考古 学术 刊物、陵墓、长城等遗址,同时穿插介绍中国田野考古学发展史,被读者誉为“纸上国博”。
杨泓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学术类书籍,而是站在百年这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坐标上,结合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和文物华夏收藏网考古,沿着时间轴线作一次深刻的回望,从而梳理出中华文明的进程考古 学术 刊物。文物成为其回望的一个载体考古 学术 刊物,在不可磨灭的光辉背景中,则是厚重、悠远且内涵丰富的中华文明。
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文物勾连起中华文明,它们从远古走来,通过其造型、纹饰、材质等细节,向后人展示着隐藏其间具有价值的文明符号。比如说考古汇,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平远远高于中原诸国,并出现了许多传奇式的铸剑大师,其中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可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剑,并不是发现于吴越墓葬中,而是出现在湖北省江陵一带的楚墓里。那是因为越国在灭掉吴国后,虽然一时繁荣,但并未持久,最终被楚国吞并,于是,“越王勾践破吴剑”也就被当作战利品被掳到楚国了。
此前的楚国一直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南方蛮夷”,但实际上,随着后期楚国崛起,它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层面都已经走在前列。楚墓中出土的形态怪诞十四五考古专项规划、造型夸张的镇墓兽;马山楚墓棺中出土的华美且富有变化的锦袍绣衾,以及诗人屈原和他的《天问》,无疑是在本土创造的同时,吸纳了其他各诸侯国的先进文化。
作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地域内的考古遗迹与出土文物在《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中也被提及。
上世纪50年代,南京赵士岗孙吴墓中出土的青瓷虎子,其“虎头”高高扬起,提梁如同神兽匍匐在虎背之上,上有赤乌十四年(251)纪年和“会稽上虞师袁宜造”的刻铭;1958年在清凉山发掘的孙吴墓中,则出土了带有甘露元年(265)铭的青瓷熊灯和一对青瓷卧羊尊,其中,熊灯的釉色呈土,在灯盖以下由一个蹲坐着的小熊顶托,两只前足上抱头部,显得憨态可掬。这些制工精艺的孙吴青瓷器的出土,表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瓷器,已经脱离汉以前的萌发阶段,成为工艺成熟十四五考古专项规划、可以大量生产的手工业制品。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这是西晋太安年间流行的童谣,随着西晋倾覆、五王南逃,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当上皇帝考古 学术 刊物,“马”化为龙,形成南北对峙。六朝时期,南方较为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学和工艺技术也有长足的进展。比如南朝时期的瓷器有了新的突破,南京灵山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即是其中代表之一,它高达79厘米,器表布满以划花、刻花、贴尊为手法的莲瓣、飞天等纹样,气魄宏伟、装饰华美。
在杨泓看来,南朝帝王陵墓地面冢墓前巨型石雕群,是文明的结晶,“南朝陵墓前的石兽,伏在绿野中,昂首直对苍穹,更加令人有积聚力量即将腾飞之感……”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南报网新闻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