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7
一方馆舍,赣地万年,赣江之滨的江西省博物馆如此深厚;然而它又如此青春,三年前新馆正式开启。沉浸“赣地宝盒”,回眸“它”的70年,三座馆舍,三段历程,每一步都与国家、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七秩悠悠,从肇建之初的风雨兼程,到新世纪的稳步发展,到如今“博物馆热”持续攀升。在这里,窥见璀璨的江西历史文化,感受江右之地的积淀与精粹。
七十载,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八一广场到滕阁之畔到赣江之滨;它《考古中国》,在新中国朝阳中荣耀诞生,在新世纪曙光里积蓄成长,在新时代征程上创新突破,实现质的飞跃!七十载,是砥砺奋进的70年,传承创新的70年,日新月异的70年!
逐梦七十载,揽风雨前行,几代江博人孜孜以求,永葆昂扬之姿;致敬七十载,乘时代新风,溯史集思,创新前行,续写华章!
江西省博物馆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荣耀诞生。第一座馆舍筹建于1953年,1959年国庆节落成,1961年正式开馆。在筹备阶段,着力培养人才、征集文物、举办展览,为博物馆发展打下根基;正式开馆后,策划有影响力原创展览并在全国巡展,筹备召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首个学术会议,对外展览交流不断涌现。它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风雨同舟《考古中国》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共历沧桑,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博物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江西省博物馆初步发展时期。1953年3月,江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下发《筹建江西省博物馆的通知》,提出在原省科学馆基础上组建江西省博物馆筹备处,下设保管组、历史组、社建组、自然组。1957年7月,陈列大楼在八一广场南端正式动工。
在筹备阶段,文物征集、考古调查发掘、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宣传等工作都在同步推进。筹备处接收省土地局展览会的一批文物,这是最早的文物基础,此后,政府调拨、爱国人士捐赠、考古发掘《考古中国》、社会征集等打下了藏品根基;这一时期,考古调查发掘、文物普查工作都陆续开展,本馆考古人员首次发掘先秦遗址、首次发现商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负责完成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调查和征集工作。与此同时,走进县、区、乡党政宣传、文化、基建部门和各级学校,加大文物保护相关宣传。
1959年10月1日,江西省博物馆馆舍落成,有了专属建筑。馆舍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陈列面积1827平方米,主楼三层,顶部为民族风格的庑殿顶,两侧为两层的翼楼。这座苏式风格的馆舍成为解放初省城代表性建筑。
1961年7月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开馆,分自然与资源馆、江西地方史馆、江西史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馆四馆陈列,展览有“江西省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新主义时期文物展览”“江西地方史”“江西史”“江西自然资源”《考古中国》。展馆开放后,社会各界交流不断加强。1962年2月,沈从文先生在本馆作“古代金属加工问题”学术报告。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来江西视察,参观展览并题词“历史的车轮总是向主义前进的”。
正当文博事业得到发展、渐入正轨时,“”开始,初步建立起来的博物馆事业遭受挫折,工作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1971年8月,博物馆机构逐步得到恢复,下放的专业人员陆续调回,文物工作得到继续发展。1973年4月,江西省文教办公室展览组成立,下辖博物馆(省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省博物馆)。1973年8月,举办“江西出土文物展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西的考古成就。
1980年10月,根据江西省编委会通知,省博物馆与省历史博物馆合并《考古中国》,改为江西省博物馆,将省历史博物馆的考古队分出,另成立江西省文物工作队,仍由省博物馆管理,由馆长兼任队长管理运作体制,至此,机构稳定运行。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的4000平方米的文物仓库落成,提升改善了藏品保存环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批历史、考古、文博、自然科学专业人才陆续充实进来,形成了人才梯队。从60年代到90年代,万年仙人洞、樟树吴城商代遗址、龙虎山战国崖墓、洪州窑、吉州窑、瑞昌商周铜矿、新干商代大墓等重要遗址遗迹层出不穷,出版了大批影响巨大的考古发掘报告和论述专著,发现发掘成果不断改写江西历史,揽获了众多国家级考古领域的奖项与荣誉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逐步构建起江西考古的历史图景,为探源赣鄱奠定了根基。
相关学术研究也在持续深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了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从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第一份省级文博专刊《文物工作资料》到70年代创办《江西历史文物》、80年代创办《农业考古》、90年代创办《南方文物》。1989年《江西历史文物》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于1992年更名为《南方文物》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刊名由苏秉琦先生题写。《南方文物》至今刊行30年,成为业内有声誉及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入选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这一时期,印纹陶存在于文化内涵各异的众多遗存中,分布地域广泛,引发了学术探索与思考。江西省博物馆组建“印纹陶问题研究小组”,就江西印纹陶的萌芽、产生、发现、兴盛和衰落过程做了专题研究,并遴选不同时期的印纹陶标本,配合会议举办专题展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首次举办的文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夏鼐、苏秉琦《考古中国》、安志敏、石兴邦、邹衡和严文明等先生对会议的筹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1978年8月24日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庐山召开,前后整整11 天。22个省市、55家单位、近百位学者共襄盛会。这次学术会议持续时间之久、与会学者之多、讨论议题之集中,直至今日在中国考古学界也属罕见。经由此次研讨会,排列出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系列,初步勾划出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苏秉琦先生仔细阅读会议论文后,特地著文《关于“几何印纹陶”——“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学习笔记》,十年之后的 1988 年,先生依然盛赞“庐山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之后,各类专题研讨会陆续在江西召开,带来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极大提升了江西在业内的影响力。1982年10月受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委任,由江西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在吉安召开建国以来我国古陶瓷和古外销瓷学术讨论会,总结了以吉州窑为代表的黑釉陶瓷系列成就。1988年举办中国百越民族研究会第六届年会,1989年举办贵溪崖墓研讨会,同年举办中国青花瓷器研讨会。1990年4月,中国古陶瓷学会、江西省博物馆等在江西高安联合召开了中国首届元代青花瓷学术讨论会。1993年举办中国南方青铜器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各类研讨会,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提高了学术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这一时期,不断推出原创展览、持续引入国内外展览,展览交流频繁。1978年举办的原创展览“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大获好评,荣获了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在全国巡回展出,引起强烈反响,带动了业内对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也有力推动了《农业考古》期刊的创刊。此外,推出“罗马尼亚党建党60周年展览”“瑞士摄影展览”等外展;同时加强业内交流合作,1991年与上海博物馆签订友好馆协议。
改革开放后,文物成为宣传江西的文化大使。1985年江西省博物馆首次单独组展文物出国展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展出了江西宋、元、明、清的精美瓷器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1988年“中国江西文物展”在日本岐阜县展出。1988年“景德镇出土古陶瓷展”赴日本展出。展览外展以及带动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国外观众对江西古代文明的了解,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古代文物图片和名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