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500字考古报告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2
随着内地与的“三通”,两岸同胞交流了解日增,相互间愈加关心。有一事肯定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那就是北京和台北两地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情况,特别是两院所藏珍贵文物的实际情况。因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天府永藏》此时面世,正当其时。
,不只看了皇宫建筑,也看了部分藏品,听了郑欣淼院长的介绍。离开时,李敖恭敬地对郑院长说:以前我说北京故宫“有皮无瓤”,现在我得正式向您“忏悔”,你们这里宝贝确实不少,还真有“瓤”考古报告。如李敖以前那种“有皮无瓤”的想当然的看法,今天依然大有人在。常有熟人、朋友问:故宫的好东西是不是大多运到了?到底这边的多还是那边的多?这边的好还是那边的好?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政府撤离时,的确带走故宫博物院不少珍贵藏品,并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台北建起了一座很像样的博物馆,以展示带过去的这批藏品为主,博物馆的名称就叫故宫博物院,这样,就形成了故宫只有一个,故宫博物院却有两处的状况。在相互封闭时期,两边的情况互不了解;开放之后,来往多了,这边的人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见的是丰富珍贵的展品,那边的人来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见的是宏伟壮丽的宫殿,视觉特色造成了感觉偏差,传来传去,传成了到北京看故宫建筑,到台北看故宫藏宝考古报告。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去对故宫藏品的整体整理、研究不够,尤其是宣传不够,致使一般人不明白内里的。另外,也的确和故宫太大,藏品太多、太丰富、太复杂有关,和故宫文物聚合、流散、回归的巨大历史变迁有关,要向社会公布得清清楚楚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做到做好的事。
不过,这件事一直是受到重视的,也一直在进行着考古报告。1924年11月5日,中华临时执政府驱逐溥仪出宫文物鉴赏500字,随即组成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当晚即开始点验物品。十天后宣布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文物鉴赏500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点查清宫物件规则》,按规则清点,边清点边向社会公布。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后继续清点,至1926年基本完成文物鉴赏500字。故宫博物院从筹建创建之时,就有非常明确的观念:作为国家的博物院,第一要事,是将所管辖的藏品,点编清册、印行社会,才算向国家向社会负责。但由于受条件、认识等限制,最初的清点自然不很严整完善。此后因社会动荡,日军侵略,故宫大批文物南迁西迁,部分运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调拨、回收、征集等等,诸多因素,致使在清理公布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克服。但不管有多大困难,彻底清理清点的工作必须做,而且要做好文物鉴赏500字,于是,便有了郑欣淼院长任职后主持制定的2004到2010年的7年清理清点的规划与执行。
这项工作在顺利进行着文物鉴赏500字。郑院长说,他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80年来没弄清楚,也没说清楚,有些问题不只是清理清点的问题,更是关乎故宫文化整理、学术研究的重大问题。他说他要写点东西,引起大家重视、探讨。没过多久,院长说,写了三万多字了,是篇大文章。又没过多久,院长说,七八万字了,还是挡不住,很兴奋的样子。再后来,见他忙着找资料,找人谈,找老先生、找专家一次又一次地审读他的文稿文物鉴赏500字。眼见着院长是下大功夫了考古报告。院长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结果成就了25万字的《天府永藏》。
这部著作是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包括历任院长在内,80年来第一次全面盘点故宫文物,第一次详尽比较北京、台北两岸两地两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由于经历了从明清两代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巨变,经历了从一个博物院到两处博物院的变迁,虽是一部盘点整理故宫文物的专著,却具有巨大的历史容量。从第一、二章关于皇宫文物数百年来的聚散流迁中,足以真切地感知其间的历史沧桑。第三、四、五章是全书的重点,分述两岸两院藏品的动态,把两院藏品分为十二个类别,清点比较各自的来龙去脉,各自的特点特色,多少有无,将同源分流、庞大繁杂的故宫文物梳理得清清楚楚,关于两个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所有疑问,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更有价值的是,本书不是一般的资料梳理,不是公布文物的清点账目,而是研究型的文化整理,是清理文物的研究,其意义远超出文物藏品清点的范围。明显的特点有三:一是客观、准确。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建立起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根根脉脉、根脉相连的文物文化谱系。二是大历史大文化的文物视野。除传统的书画、陶瓷、玉器、青铜器等外,更重视发掘更具宫廷特色的宫廷类、宗教类考古报告、建筑类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宫廷类文物,就梳理出帝后玺印、卤簿仪仗考古报告、宫廷服饰、科学仪器、戏曲、医药、地毯等16类。三是体现着作者本人首倡的“故宫学”研究的整体性。虽然主体是可移动文物,但始终置于与不可移动之紫禁城的关系、与宫廷历史文化艺术的关系的框架之中,即置于以“故宫学”为标志的故宫文化整理与研究的整体中。因此,《天府永藏》不仅为读者清晰地解析了故宫藏宝,更能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视角,而不是从所谓藏宝的视角引导人们看待最引人注目的故宫珍藏,从而真正理解“国宝”对于国家、民族、人民及对于世界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