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十四五规划考古学家卡通图片文物杂志简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2
孙华:关于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带,关于“一带一路”,大家都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发挥作用,我想可能是两码事,它有点类似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孙华:我觉得网络短片必须极度公众化,每次有一个文物题材,有一个话题,把一些法律中的冲突和不同的想法展现出来,然后说明一个道理。
近一段时间,国内外都发生了一些文物事件,比如“一带一路”政策、肉身坐佛、江苏村民哄抢古钱币文物杂志简介、《盗墓笔记》要上荧屏。真实的考古什么样?我们希望借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化月的这次讲座,微微揭开一点考古的神秘面纱
听众:我在英国学的传媒与考古,一个交叉学科,回国之后遇到的难题就是找工作。国内传媒是传媒,考古是考古,我想知道中国在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交叉学科是怎么发展的?我们这样的学生回来之后怎么办?
主持人:我相信在场很多人至少和我一样,在没有学习考古之前认为考古和盗墓非常相似,现在的文物普及情况怎样?
孙华:这些年国民教育的普及,包括传媒的力量,关于文化遗产和考古的知识可谓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而且很感兴趣,成了一个公共话题文物十四五规划。考古的问题文物杂志简介、文物背后的故事,好像谁都能说两句,这代表了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他的看法。
主持人:考古毕竟比较学术,我们总希望学术圈或者社会上有读物或字典告诉公众真正的考古是什么样的。徐老师,这么多年来,您对谱写对社会有益的公共考古学普及读物有没有新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徐天进:认识有,行动没有。大家都知道考古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对不懂考古的人来说很神秘。我们大量的考古成果,是通过博物馆输送到社会上,有少量的用考古材料书写的读物向社会传播文物杂志简介,但是就整个考古学取得的成果来说,这些是微乎其微的部分。
文化遗产我们说得很高尚,不仅仅是中国的,经常一弄就是全人类的,那么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是不是大家都共享呢?我想显然没有。为什么没有?原因很多。从考古从业者来讲,我们怎么样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共享成果?怎么样把发掘研究的东西通过合适的方式、途径和全社会共享?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应该是考古学这个学科存在的很重要的基础或者理由,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我们的成果不能与社会共享,国家应该把这个学科从大学里消灭掉文物杂志简介。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从十年前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办讲座呀之类,效果还是有。早时,我有一个更伟大的想法,办一个杂志,大家可能知道南京办的《大众考古》,我当时想办一个更偏向于《国家地理》那一类的考古杂志,时尚、可读性强、版式设计精美、图片精良,能够在报刊亭、机场都能买到的一本考古杂志。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前后做了很长时间文物杂志简介,最后还是没弄成。
我们虽然想在这方面做些事情,但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考古上,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所以半途而废一直废到今天还是这样。但是我想现在条件好得多,可能性就要大得多。我想社会大环境在变,考古从业者的观念也在变,过去做这个事属于不务正业,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同行觉得有必要去做,所以我想未来一段时间应该把这个事再提起来。
党中央、习总常在不同场合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到要让文物活起来。怎么让它活起来?需要正确的声音,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前提是有受过正规文物十四五规划、专业学术教育的人来做,这个普及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推广才靠谱。
杭侃:我呼应一下徐老师,第一,徐老师想做的到现在还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我跟他接触比较多,知道这个事情很难,难在哪儿?难在它不仅是学术上的探讨,还要付诸实践。这让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话,天下的事“思之不难”,像我们这种大脑,想想,一会儿出来一个主意,但是“言之熠熠”,说出来可能就困难一点了文物杂志简介,因为你会想别人让不让你说?你这句话说得别人高兴不高兴?
林建华校长,期间讲教育是什么?大学的教育应该像农业,不应该像工业,工业产品的生产就是做好模子,按这个模子去生产,而农业是你给点阳光、肥料、雨水,它自然就长了。也应该像徐老师说的,一部分人做高深的研究,但也需要一部分人把这种高深、准确的东西传达给大众,深入浅出从来都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
主持人:道上有一句话很有名:叫“防火防盗防考古”。当年有一位记者问过杭老师:当城市发展突然遇到考古怎么办?杭老师的回应是“突然遇到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城市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到。”这其实是我现在的一个疑问,真的能预知吗?
杭侃:我们很多学者都有很好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学术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就是研究,没有被规划部门所重视,更不会在实际当中考虑到。这种研究很受学者推崇考古学家卡通图片,但没有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就变成了“突然遭遇”。
主持人:“一带一路”是最近非常火的一个名词,政府特制定并颁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样一个中央高度重视的文件,会不会给跨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一些新气象或新启示?
孙华:关于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带,关于“一带一路”,大家都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发挥作用,我想可能是两码事,它有点类似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上“一带一路”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用一个概念从历史连续到现在并寄希望于未来,希望通过这个纽带使“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加强联系,并且中国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然是很好的,但对于遗产保护来说,远不是这样简单。尤其像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个航线,一个一个点,在别的国家里按照人家自己的法律和管理制度。我想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来加强我们的经济、文化联系,把自己的遗产保护好,还可以加强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
主持人:我个人有个问题,有一天我爸爸打电话给我说,现在中央都这么重视“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以后就业方便了。我突然想,这是两码事,因为从政策文件看“一带一路”的出发点是经济发展,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气象是文物工作者们咀嚼出来的良机,所以我当时想这是新气象还是新启示?
徐天进:我觉得这恰恰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危机的时候,这是我自己的看法。比如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可能就是一轮新的遗产破坏,数不胜数的例子。现在高速公路、铁路的大规模建设,有过田野经验的同学知道,这些年各个单位、各个省的考古研究所最重要的任务叫抢救性发掘,跟救火队一样,这个地方有工程赶紧去,挖完拿回来的东西来不及开包,就奔下一个工地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挖了点东西回来,但是破坏的成分或者比例有多少,我觉得考古人自己也没有好好算过。
所以我就说最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是什么?别折腾,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建设,当然不可能不动,没有特别的道理说这个遗产一定要保或者不保。可能就是权衡,利和弊之间的权衡考古学家卡通图片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取一个比较合理的度来处理。
未来一段时间,新农村建设对文化遗产带来的冲击、伤害会有多大,好像没有评估,我不知道,也没做过。孙老师现在一直在做农村的村落保护,我知道陕西关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状况,虽然这可能构不成所谓古文化遗产,比如1949年前后到现在的一些民居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很多拆掉的拆掉,集中到一个镇上文物十四五规划,盖整整齐齐一排楼房,就是所谓的新农村,我是坚决反对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
主持人:我刚上大学那会儿《盗墓笔记》和《鬼吹灯》最流行,我念了考古系之后,很多人问我你知道盗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学文化遗产或者考古的学生都期待看到考古纪录片,很开心这两年有很多质量非常高的考古纪录片,但是真正想起来,印第安纳琼斯这个名字在我的童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物十四五规划,难以磨灭,甚至我现在一想到考古还是想成为那样的人:戴着牛仔帽,进入一个机关重重的墓葬。究竟怎样去普及考古?刚才几位先生都说过了,很难,真的不如像南派三叔这样的小说家或者编一个电视剧来得直接,老师们还有信心吗?
孙华:当然有信心,要不就不会从事这个研究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我觉得向大家普及考古知识是考古学家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我们老一辈的学者没这么多烦恼,他们都写过普及性读物,大家都很感兴趣,现在年轻一辈的很多考古学家也在做。
徐天进:文化遗产或者考古知识的普及是很可以做的。去年还是前年,我两次被一个挺有名的导演,叫陆川,他在拍《鬼吹灯》,找我聊考古的情况,问我考古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工具?我说我们有两把铲文物十四五规划,一把洛阳铲,一把手铲。他说这个东西放到电影里怎么看也不够震撼,太难看了,还有什么工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