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字帖江汉考古杂志中古历史文物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6
你知道《国宝总动员》吗?这是前些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的一部3D影片。13分钟的影片中,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婴儿枕、玉辟邪、玉鸭、翠玉白菜等50件“明星”文物一一亮相,并被赋予了惊险的经历。实际上,关于藏品的真实故事和可探讨话题并不比影片里的逊色,看看最近关于藏品的那些新闻就知道了鼠首和兔首即将以私人捐赠形式回归、故宫博物院一文物因游客毁坏等等。在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让我们来谈谈博物馆里不可或缺的藏品吧洛阳考古发现。
今年4月26日,法国富商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
此举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江汉考古杂志。与此前通过国内企业或个人竞买回国的五尊兽首铜像相比,此次鼠首和兔首的回归方式出人意料。
通过私人捐赠进入博物馆的文物只是博物馆藏品资源的一个部分。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藏品如何而来?为什么常常听闻的新近出土文物却难得一见?博物馆征集文物的长效方式是什么?
“多数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过去是,现在也是。”从事考古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吕学明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但由于体制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以及利益的驱动,现在将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转变为博物馆内的藏品,过程要比过去复杂得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后,原本归属于博物馆的考古所陆续“分家”出来,自立门户,这使得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不再理所当然地成为博物馆的藏品。虽然文物法中规定考古发掘单位要适时向博物馆移交出土文物,但这个移交的进程却很难掌控。
考古发掘单位常常以考古发掘报告还未完成、文物还需修复等理由推迟移交出土文物。“就这样拖着中古历史文物,有的甚至拖上个十几二十几年,其间他们自己拿出去搞展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告诉记者。
博物馆需要精品文物做藏品,考古发掘单位需要精品文物做标本。博物馆希望无偿移交,理由是:移交文物乃文物法规定,理所应当,且考古发掘单位的工作经费由国家提供;而考古发掘单位则希望有偿移交,理由是:有些发掘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且发掘工作还需投入大量人力,含有知识产权。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而这对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则“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好裁判。
除了考古发掘,博物馆的藏品还有征集文物出版社字帖、拍卖购入、捐赠等其他来源。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文物商店每年都会通过征集的方式,为博物馆输入大量文物。“那时的征集虽然也是市场手段,国家会适当地奖励捐赠者,但还是带一点行政管理的意思。”陆建松坦言。
而今市场经济的浪潮早已涌进了文物市场,很多家中有“宝”的百姓,不再满足于国有文物商店所给的奖励,他们更愿拿去文物拍卖市场和非法黑市。“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增加就非常有限。”陆建松介绍说。
虽然有关部门在力争尽早“制定更为有效且更具执行力的政策”,但眼下,博物馆自身实际上还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曾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过的吕学明向记者介绍了他曾经历过的一次双赢合作:博物馆不要求考古所无偿移交文物,但让考古所无偿为博物馆提供展品。通过这一模式,辽宁省博物馆和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联合举办“辽河文明展”专题展览,收效不错。
此外,曾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韩永也向记者提出,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不要政府花钱去买,要打“感情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和收藏家多保持沟通,为他们服务,争取让他们自愿捐赠藏品。”在韩永看来,这才是博物馆征集藏品的健康机制。
5月4日,在位于故宫博物院西路开放区的翊坤宫中古历史文物,一男性观众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块窗玻璃,致使临窗陈设的文物一座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跌落受损。
而在此前,“420雅安地震”导致位于芦山的全国重点文物樊敏阙受损严重主阙中部断裂,阙顶面临垮塌。
接二连三有关文物受损的消息,让博物馆里的藏品安全及保护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藏品到底要不要上保险?文物保护技术到底能不能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文物受损后还能不能复原?阻碍藏品保护的关键是什么?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并未给馆藏文物上保险。只有当藏品外借展出时,才会由借入一方购买保险。
“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我接触到的博物馆,也只是在文物外展时才会为它们上保险。”曾在日本“文化财保存学”专业留学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陈刚告诉记者。
的确,作为一种商业行为,为文物上保险并不意味着把文物放进了“保险箱”,而只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所以,陈刚认为,从文物保护层面来说,为文物上保险意义并不大。
博物馆策划人徐俊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保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只是提醒人加强保卫,因为保险费率与藏品所处保护环境的好坏相挂钩,但并不是必然选择。”
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个专家告诉记者,与人一样,藏品也有寿命。它从完整、残损再到灭失就像是人类从青少年、成年到老年一样,是一个必然的生命过程,只是相比于人类,藏品的寿命会更长。而对于博物馆来说洛阳考古发现,延长藏品的寿命也是他们的责任,但这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比如,文物的地震保护,仅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位于地震多发区的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整个展厅都作了防震处理,即使遇到高强度地震,藏品都不会受到严重损坏。
“技术上来说,文物防震是可以解决的,但这涉及到成本问题。对于非地震带上的博物馆,可能投入很大成本进行这种严密的防震处理或许就有些得不偿失。”陈刚说,他去过的很多国外博物馆,也并没有对展厅进行严密的防震处理。
“目前北京市的博物馆建筑抗震标准是8级,并未对展厅的抗震等级有明确要求。”韩永介绍说,“我知道日本有,但造价较高。”
其实,藏品如同人一样,会在受到自然、环境、意外等各种因素影响后生场“病”,文物保护技术不过是预防药,吃得再多,也不能保证一定不生病。正如徐俊锋告诉记者那样,任何藏品只要展出,都会有“生病”的风险,“观众在观展时的呼吸、触摸文物的酸碱度等等,这些都可能造成对藏品的损坏”。
实际上,“出土文物几乎没有不修复的”,韩永一语道破天机,“所以很多藏品看上去很完美文物出版社字帖,但其实不能碰,因为这些修复是不可逆的”。
不过,从文物的修复理念来说,很多业内专家并不提倡把文物修复得天衣无缝。“这样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文物原真性的评断。我觉得做到远看,看不出;近看,能分辨文物出版社字帖。既不像之前所谓的考古修复那么刺眼,也能让观众得到真实的信息是最好的。”陈刚告诉记者。
虽然目前中国在藏品保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文物出版社字帖,但人才已成为更为紧要的头号难题。
美国目前共有各类博物馆17500家,从事博物馆人才培养的高校155座;而中国2011年共有各类博物馆3589家,培养博物馆人才的高校却屈指可数。无怪乎陆建松不断向记者感叹:“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6万余人,真正受过博物馆教育的不超过5%,全国博物馆专业的毕业生不足200人。这么多博物馆就这么点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不解决,保护哪里跟得上啊?”
5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宣布在英、日、韩网站基础上,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网站全新上线,方便国外观众通过网络了解中国文物江汉考古杂志。
而近年来,国内观众对博物馆展览少、展品少却多加抱怨,更是形成了博物馆不应是“文物仓库”、别让收藏成“冷藏”等口号。
“这是大众对博物馆的职能简单化理解,他们只理解了博物馆职能的单一方面。”对于“文物仓库”的问题,徐俊锋如此回答。
的确,翻开任何一本词典,找到博物馆的定义,都会发现它首先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其次才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江汉考古杂志、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江汉考古杂志。
而博物馆要履行历史责任,完成其首要任务征集和收藏,就要站在历史之外来看当前的历史。
“我们博物馆不仅要为大众提供教育、欣赏等展出服务,也要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面的服务。”徐俊峰解释道。
这也就是为何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许多世界著名博物馆都会出现展出品只占馆内藏品不到10%的原因。“而中国,各个博物馆的平均展出文物只相当于馆藏文物的1%~2%。”陆建松说。
之所以展出比例如此之低,是因为藏品对展示环境和收藏环境的要求完全不同。“5平方米只能展示1~2件藏品,但1平方米可能就会收藏30~50件藏品。”韩永向记者提供的数据充分说明了问题。
有限的展出空间,让大量文物沉睡于仓库。虽然从本世纪以来,大部分省级博物馆都进行了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作,但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市级博物馆并没有资金改善当前的状况。
而且博物馆藏品的展出空间并不简单地等于建筑的物理空间,因为一般性的建筑并不能存放文物,还需要可控的温、湿度等多方面的环境设置。这需要经济来支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越来越多国家的博物馆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将藏品信息及资料呈现于网络,搞起了数字博物馆。
“518国际博物馆日”临近,各地博物馆纷纷组织了各种庆祝观展的活动,“镇馆之宝”们也难免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
“镇馆之宝”到底应不应该提?文物为什么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不会比一张老照片更有价值?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承载了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信息,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没有高下之分。但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会有馆藏文物精华的概念。”对国外博物馆仔细研究和观察过的陈刚,向记者说起了他的发现,比如在法国的卢浮宫,会有几个箭头特别标明“米洛斯的维纳斯”江汉考古杂志、“胜利女神像”以及“蒙娜丽莎”的方向。
不管是博物馆馆方认为它们是珍品,还是为了方便民众,都说明这种镇馆之宝的思想在国外也是存在的。
“在日本的博物馆,的确也有类似镇馆之宝的说法。他们会叫本馆名品洛阳考古发现,还会在介绍图册上进行重点介绍。他们也有按文物的重要性和价值选择部分指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的制度。”陈刚介绍说。
在国内江汉考古杂志,文物也存在着类似的分级制度。“我们把可移动的文物划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又将珍贵文物划分为一、二、,如此说来,镇馆之宝或许就是该博物馆级别最高的藏品文物出版社字帖。”
对此,陆建松认为要一分为二来看。“我认为镇馆之宝对艺术类博物馆来说,的确存在,但对于很多主题类博物馆来说,这根本没法找啊!因为这里的藏品都是讲述一段时间、一个自然现象或者一种科学技术的,它们始终有一个主题贯穿着整个内容体系,并不存在所谓的藏品中分量最重的镇馆之宝,比如蓬莱的古船博物馆,记录改革开放的深圳博物馆等等。”这在陆建松看来,也将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虽然在拍卖市场上,文物的价格会有所不同,但对于博物馆来说,他们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一样的价值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并不会比一张老照片更有价值。
“因为博物馆要做的不是一般价值差异的教育,而是普世价值的教育。而现在,火爆的鉴宝确实容易侵袭博物馆人的价值认识,如果不能认清藏品不存在价值差异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出现偏差,一些差异化的文化就会出现。”而这也是韩永不提倡人们讲“镇馆之宝”的初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