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中国全集40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1
历时两个月多的《璀璨惟扬——扬州考古成果展》结束了,一场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文物派对也落下帷幕。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文物收回匣中,如同当初将它们从地底清理出来那般庄重且虔诚。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碎片”与文献资料一起中国考古研究所,让历史拼图逐渐清晰。
扬州考古走过了近70年的光景,70年,一代代扬州考古人接力前行,成果斐然。今天,让我们走进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聆听文物背后的考古故事,看他们如何用一个个惊喜的发现,汇聚起璀璨的旧时光。
“那时,三个人挤一张床,半夜老鼠在被子上跑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池军和薛炳宏都是60后,也是考古所当仁不让的老大哥,二人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进入考古领域工作的。“30年了,元旦过了干考古就整整30年了。”池军说。
当年,他们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再远的地方也只能骑车去,“之前中心路(司徒庙路)有工地,没有路好走,都是黄黏土,一次李则斌(现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骑车去工地的路上摔了,脸上蹭的全是血,现在脸上还有印子。”池军说,1996年,胡场汉墓发掘,土路干得很,“匡朝晖(现为史可法纪念馆馆长)骑自行车赶往工地,哪知路面把车胎都戳破了,没办法只好扛着自行车跑。但那天收获很大,发现了两块大的玉璧,晚上9点多终于找到一个公用电话给局里汇报情况,局里问我们吃了没,肚子饿得咕咕叫。”
田野考古常年在户外,要有人住在工地值守,有时,他们就借住在农民家,有时就在墓坑边搭个帐篷,住在墓坑边上。
在赵庄发掘,考古队员加工人29人,借住在农户家里。薛炳宏回忆:“地方不够睡,打地铺,冬天夜里冷,就把稻草铺在地上,29个人挤在一起,吃的喝的一周过来送一次,就这样过了一个月。”
2013年隋炀帝墓被发现,工地晚上需要有人值守,大家就在旁边搭了个简易帐篷。一天晚上,风大雨大,“呼啦”一声,风将帐篷掀翻,帐篷里的4个人还没反应过来,人已被淋成了落汤鸡,没办法,4个人在风里雨里蹲守了一夜。
虽已是个“老考古人”,薛炳宏提到2007年董汉墓的发掘仍两眼放光,“当时墓已经被盗掘,破坏得较严重,但没想到,还留下了这么大的惊喜!”当时,西湖镇经圩村蚕桑砖瓦厂内正在取土施工,一个大坑赫然而出,得到消息后,考古人员立即抢救性发掘。从现场看等级较高,但令人沮丧的是,墓葬已被盗掘,外藏椁破坏严重,几个侧厢也几被盗空。然而,随着清理的不断深入,大家发现断裂的椁盖板正好将底下一南一北两具漆棺压住中国考古研究所,而在这两棺内出土了大量令人咂舌的文物。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男棺中出土了印章,证明男主人名为董汉中国考古研究所,女棺等级更高,出的东西不得了,有5个金饼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可以和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相媲美。”薛炳宏说,女棺不仅有琉璃制的内棺,还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玉剑饰,包含剑首、剑格、剑璏、剑珌,是迄今为止扬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剑饰中最完整、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套。此外,出土的一枚白玉蝉也是迄今为止扬州地区出土的尺寸最大的。
董汉墓的发掘是扬州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考古中国全集40集,在扬州举办的历次考古成果展中,该墓出土的文物从未缺席。
是考古所成立后通过招聘进所的第二位新人,现在也已工作15年多了。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便被派到南门遗址的考古工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老师们一起,开展系统的发掘工作。“南门遗址从唐代到解放前一直都在使用,各时期遗迹叠压打破关系比较复杂,我们要在不破坏遗迹的前提下中国考古研究所,向下发掘,梳理出扬州城南门的演变过程。”那时的他二十三四岁,经过此次发掘,对扬州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2013年春节前,西湖曹庄一处工地正在平整场地,等人发现施工现场有墓葬暴露出来,便立即与施工方沟通,要求停工。“一开始是发现了大量古代砖头,当初有人猜测可能是窑址,我和当时束家平所长一致确认为是两座古代砖室墓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随着发掘的开展,一个个疑问接踵而来。从墓葬规模来看,两座墓葬的等级应该不低,“1号墓的券顶已经坍塌,当发掘下去,铺首出现了。”虽然铜铺首锈得厉害,但尺寸很大,不减半分威严。1号墓中随之出土的多件金玉器,后被确定为是一件完整金玉腰带,墓主人的身份再次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墓葬形制、墓砖、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将1号墓的年代推测为隋代,2号墓为唐代。“会不会是隋炀帝啊?”现场不知是谁说的半开玩笑的这句话,成为所有考古队员心中小心翼翼想要试探又担心失望的一个结,“大家心里就很紧张中国考古研究所,因为腰带出了,说明墓主人不是皇亲国戚也至少是个地方长官,而且等级这么高,会不会真的就是隋炀帝?”
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待提取的墓志。“当时墓志上有一个铁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锈蚀得很严重了,因为铁函锈蚀在志盖上,盖面上的文字无法看到,后来才将墓志提取上来。”墓志风化得厉害,但当看到那三个字时,薛炳宏已经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就是他了!”这三个字不是“隋炀帝”而是“流珠堂”。“根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死得很突然,死后,萧后和宫人将其偷偷下葬,就葬在江都宫流珠堂考古中国全集40集。”
墓志、金玉带、后冠、玉璋、铺首……一个个惊人的发现,让这两座墓葬最终被确认为隋炀帝萧后墓。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隋炀帝墓也成功入选2013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的最后一天,所里举办业务汇报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魏旭对其负责的项目进行汇报。90后的他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我们用无人机来拍摄工地全景,用大地坐标系来确定遗迹的准确位置,用三维扫描仪来记录发掘遗迹的全貌,使用专业相机、摄像机来留住发掘全过程,有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科技考古考古中国全集40集、体质人类学、古建筑学等多学科的介入,考古工作也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地记录、还原、活化古人留下的遗产。”2019年8月,那是魏旭首次负责大规模的墓葬区发掘,大家冒着酷暑,早出晚归,历经数月共清理出300余座墓葬,年代跨越汉代到明清,也就是在这个工地,他尝试将自己对考古的个人理解融入到田野工作。
“揭开地表土,对全部墓葬进行清理,进而观察墓葬区整体分布规律和特点。”魏旭说,发掘时除了宏观观察也注意微观分析,例如对其中部分墓葬的填土进行解剖,发现这些墓葬填土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的土质土色反映了这些墓葬回填并非一次完成、填土也有不同的来源。”
300余座墓葬大多随葬品不多,但有的却具有独特价值。“一座唐墓中,发现了一块墓志,记录了墓主殁亡的地点及葬地的记载,分析得知志文所涉及的‘骨式’为天竺人,这也是首次在扬州地区出土文物中出现,为研究天竺人在华、唐代扬州海外交往及人群构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再如,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枚钱币,它比普通钱币尺寸要大些中国考古研究所,是一枚顺天元宝。结合历史背景,“在扬州发现这枚钱币,可推测当时北方人携钱币来到扬州,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北人南迁的这一历史事实。”
业务汇报会的“主角”还有两位95后的小姑娘——吴一丹和赵静,她们是所里“唯二”的95后女考古队员,如今都在各自参与的工地上勤恳发掘、细心钻研,“考古专业女生更多,起码我们班都是女生比男生多,考古的活虽然脏点、累点,但我们觉得值。”
看着两个小姑娘,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小迎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考古人的生活很单调,数十年如一日与黄土相伴,强大的信念感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而我们也非常高兴,自己也成了光,能够为更多的后来人照亮前进的路。”
这次会上,王小迎特地邀请来已退休的老一辈扬州考古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老中青考古人共聚一堂,感慨万千。光阴易逝、时光流转,几古人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扬州考古事业,又有无数的青春力量不断探索、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