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作十年《文物》杂志考古专业为什么冷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30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国考古学已登上国际考古学界核心舞台,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推进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强国论坛: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考古专业为什么冷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实施情况如何?
王巍:在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几古人孜孜以求、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工程秉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方针,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20个大学科的近400位专家学者,在15年的时间里联合攻关、艰辛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显示出多学科结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对学术观点与研究体系的创新。
王巍:第一,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者和地位显赫的家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到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真实。
第二,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国学者的贡献《文物》杂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出现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国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贡献。
第三,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的各类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
第四,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各自走着自己的道路,并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与此同时,各个区域的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
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辐射——汇聚——辐射的过程。
在黄帝和炎帝时期,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影响,形成第一次中原地区文化向周围的辐射。夏王朝建立后,形成了都城布局、宫室格局、青铜礼器、玉石礼器和陶礼器等一整套规制,其中很多内容被后来的商、周王朝乃至其后的历代王朝所承袭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
王巍:我国考古学界目前存在突出的“短板”,即考古研究成果的宣传和传播还不够。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通俗读物、系列纪录片、专题电视栏目、网络讲座、文物展览、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考古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对此,考古工作者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下大气力宣传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的研究成果,宣传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王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经历了从“请进来”为主,到“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以“走出去”为主的变化。党的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在近30个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除了把我们的周边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作为考古“走出去”的重点,我们的工作范围和研究视野还扩展到世界其他古老文明,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这些发掘,展示了中国考古人良好的学术意识、独特的发掘技术与方法。我们也通过这些发掘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古老文明,有利于今后开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也有利于改变中国考古学界对其他古老文明研究没有发言权的窘境,增强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线年开始,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世界考古论坛”的成功举办,使游离于国际考古学界边缘的中国考古学一举登上了国际考古学界的核心舞台,使国际考古学界得以较为直观和全面地了解中国考古学的进步,了解考古学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世界考古论坛”是中国考古学国际化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的形式,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人民网 王先进)
日前,位于房山区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创新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设立于2000年,旨在表彰个人及公私部门在保护或恢复区域具有遗产价值的建筑、场所和不动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以鼓励个人参与及公私合作,保护本地区的文化遗产,造福于今世后代。该奖项每年举办一次,分为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文脉下的新设计两大类,共设五大奖项,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组成、文化遗产管理的利害关系,以及文化遗产对城市、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贡献方式等方面的认知。获奖的项目是区内文物古迹保护技术的基准《文物》杂志,亦是该地区文物古迹保护活动的催化剂,可推动其他所有者保留历史建筑。
本届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共收到57个参赛项目,这些项目来自澳大利亚、不丹、中国、印度、印尼、伊朗、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西兰、菲律宾、韩国等国家与地区,是历年参赛数量中最多的一届。
本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所获得的“创新奖”(Award for New Design),旨在鼓励遗产环境中将建筑设计与历史融合的优秀建筑。
周口店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目前世界上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和最具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址。“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这个获奖的保护棚历经7年论证、3年施工,于2018年9月竣工,可使“猿人洞”免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
据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设计用地面积2878平方米,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此前曾获得2019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保护项目类金奖、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颁发第十三届中国钢结构工程奖金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空间结构奖设计银奖。( 北京日报客户端 陈强)
记者从西安市文物局了解到,为加强文物的保护与修缮,西安市近期重点实施阿房宫前殿等重要文物保护工程。
据了解,为加强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和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与修缮,西安市近期实施阿房宫前殿、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小雁塔荐福寺明清建筑群、鄠邑区公输堂等重要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
同时,西安还不断推进秦东陵一号陵园、秦汉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江村大墓陪葬坑、隋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太平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并统筹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与考古勘探、发掘工作。(新华社西安 杨一苗、韩啸)
12月1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获悉,当日,随着启动杆的推动,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内的B楼缓缓移动重达3800吨的“身躯”,开启了为项目地下空间建设暂时挪位的一段旅程。
2020年12月18日,上海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B楼平移启动仪式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黄浦”微信公号图
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位于“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汉口路”合围的区间内,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街坊内核心建筑A楼——老市府大楼,建成于1922年,曾先后用作公共租界工部局、上海市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
B楼于十九世纪晚期建成,为4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建筑,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布局,顶为红瓦,曾先后作为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办公楼文物保护工作十年、救火处消防员宿舍楼等。在160街坊项目整体规划中,B楼作为历史保留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未来将用作文化商业等功能。
为兼顾项目地下空间整体施工与B楼修缮保护,工程专家经过多轮论证后决定:先将B楼移位,待原址地下空间施工完成后,再移回原位。平移过程采用PLC液压同步控制系统进行顶推,滑移装置采用场外预制钢筒混凝土滑脚。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移工程中,有一个顶升阶段,将把因周边地面铺高而掩盖了的B楼石材底座展露出来,重现这幢老建筑的精美风貌。
B楼平移是160街坊项目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按照项目总体计划,将于2022年基本完成施工。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9年10月项目全面开工以来,建设团队发扬“我在外滩修文物”的工匠精神,紧密配合,有序操作,坚守匠心,注重细节,力争把160街坊项目打造成外滩地区城市更新的新标杆,体现工匠精神的新典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澎湃新闻)
当日,中国篮球博物馆筹备工作会议以及新闻发布会在津召开。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和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等人出席。
李克敏介绍了中国篮球博物馆筹备情况。2019年7月,中国篮球协会与天津市体育局共同签署《关于在天津设立中国篮球博物馆的合作意向书》,纳入了《2020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天津市促进旅游业发展两年行动计划》。近期,《中国篮球博物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中国篮球博物馆建设项目落户天津,筹建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位于南开区东马路94号的原天津教青年会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室内篮球馆,中国篮球博物馆选址于此。目前,已邀请专业机构进行了楼体修缮、改造及展陈设计,力争在2021年7月1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中国篮球协会社会发展部部长肖红安宣布征集中国篮球博物馆与中国篮球名人堂标识、中国篮球荣誉体系名称、中国篮球历史藏品的工作全面启动。
在被问及中国篮球博物馆落地天津事宜,姚明说,“每次来到天津,这一中国篮球‘传承启程之地’,我们就深感责任重大,有太多太多的篮球荣誉需要被铭记和传颂,也有太多对中国篮球有贡献的人需要被记住,如果我们现在不去记住他们,总有一天他们会走进历史的空白。”
姚明表示,需要把中国篮球发生的事、为中国篮球作出贡献的人都记录下来,更需要有一个有公信力的机构和场所,让大家在这里能够找到共同的历史,形成共鸣,如此才能找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指明未来发展的道路。(中国新闻网 张道正)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21日消息(记者 陈望)《“海南稽古 南海钩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将于12月22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通过三个部分:海南历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结合线下展览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多平台为观众呈现海南考古70年历程。
海南岛孤悬海外,居于中国南海,由于所处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海南考古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有独特的地位。加之历史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给海南保留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生态与完整的文化业态,岛上陆地田野考古与海上水下考古大有可为,在这里不仅有南岛语族等国际性研究课题,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热门研究课题。
海南历年考古工作分为两部分: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省前海南行政区的考古工作及建省后海南考古工作,囊括海南解放以来的考古历程。该部分记录了海南历年主要考古工作,如1990年发现文昌宝陵港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1992年陵水石贡遗址考古发掘,1998年东方荣村遗址考古发掘等等。
海南田野考古涵盖旧石器时古、新石器时古、汉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五个时代的海南田野考古工作。如昌江信冲洞古生物化石点、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陵水桥山遗址、陵水福湾、军屯坡瓮棺墓群、甘泉岛唐宋遗址、儋州市峨蔓盐田等,并展出一批珍贵的出土文物。
南海水下考古分为岛屿考古调查、水下考古调查两大部分,主要介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考古调查与发现,并展出多件“华光礁Ⅰ号”沉船、珊瑚岛Ⅰ号沉船等遗址的出水文物。
12月20日,由中华书局、旅顺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出版集团、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高校及博物馆系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会。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新疆出土文献是日本大谷探险队收集品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初西方攫掠的西域出土品中唯一回流本土一宗,被称为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
因为是国内敦煌吐鲁番文献唯一尚未公布的大宗藏品,是继其他吐鲁番文书收藏单位陆续公布其所藏文书后,学术界期待已久的最后一批待公布的大宗已出土吐鲁番文书,这批文献一直以来在国内外备受关注。
2020年11月,《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首次全面公布旅顺博物馆所藏新疆出土文献的汉文部分,“最后的宝藏”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的出版是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领域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有四大鲜明特色,首先最重要的是“资料独占、首次刊布”,该书是对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的首次全面发布,对文献整理、拍摄、缀合、定名及编次,成书后图版定名清晰,文献参考明晰。
第二个特色是“内容丰富、价值巨大”。收录汉文文献26000余片,绝大部分为佛教典籍,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写经题记、经录、道经、四部典籍、法典、公私文书、数术文献和医药文献等,内容涉及古代吐鲁番地区的诸多方面,时代跨度上自西晋,下至北宋。这是研究新疆地区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沿线历史的珍贵资料,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宗教、民族、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学术价值。
三是“体例完备、整理细致”。全书分为图版上编、下编和总目索引《文物》杂志,图版32册,总目索引3册,共35册。以馆藏编号为序编排,刊布图版,并给出定名和解题。读者既可以浏览图版获得相应信息,也可以分类检索,便于使用。
“精装全彩,印制精美”是第四个特色,也是具有突破性之处。以往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限于条件,多为黑白印制,清晰度不够,损失了一些重要信息。该书尽量采用原大影印,全彩印制,使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这批珍贵宝藏得以完整、真实地呈现给世人。(大连日报 彭杭)
记者从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18日在黄河孟津会盟段南侧河道内新发现一处汉代墓葬群,目前共发现墓葬百余座。
据介绍,墓葬群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李家庄村银滩附近,原地貌为黄河南岸台地。今夏黄河涨水,将此台地冲毁,黄河河道向南侵蚀约300米,进入枯水期后,水位下降,墓葬露出水面。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阶段已探知部分墓葬为空心砖墓和小砖墓,这两种墓葬形制和建造材料具有典型的汉代墓葬特点,基本断定该墓葬群为汉代墓葬群。
在发现该墓葬群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时间派安保人员进驻现场看护。现已组织考古研究人员开展抢救性发掘的前期工作,对周边区域以及上下游区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计划正在编制中。
因该墓葬群位于黄河河道内,现场地形地貌复杂,水文条件多变,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开展进一步考古工作。经考古发掘协调会研究,洛阳市、孟津县文物及河务部门沟通,将尽快开展围堰排水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工作,为开展墓葬群正式考古发掘创造有利条件文物保护工作十年。(新华社 韩朝阳)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日前完成了对冬笋坝遗址的阶段性考古发掘,发现了较为集中的墓葬分布区,清理了一批代表性墓葬。其中,“船棺葬”是1957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
冬笋坝遗址是我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地处长江左岸的阶地上,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
“‘船棺葬’是巴文化比较典型的一种葬具。这些‘船棺葬’头朝长江。墓葬的陪葬品中有柳叶剑,是巴文化比较典型的兵器,‘船棺葬’在重庆地区仅在冬笋坝有批量出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现场考古负责人代玉彪说。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巴文化墓葬。截至目前,已经清理“船棺葬”4座、长方形土坑墓11座、方形土坑墓1座、砖室墓1座,时代涵盖了战国晚期、秦、西汉早期、新莽时期等几个阶段,出土铜器、陶器、琉璃器、铁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套)。
据了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上旬,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这是继前西南博物院(现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在20世纪50年代对冬笋坝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后,首次对冬笋坝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唐宁表示,未来将在切实保障处文物安全的基础上考古专业为什么冷门,科学制定冬笋坝遗址保护规划,让文化遗产资源惠及民众。(新华社重庆 吴龙)
“甘肃简牍博物馆目前集中保存了4万多枚从秦汉到西晋时期的简牍和1万余件相伴出土的文物。”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近年来该馆将简牍整理释读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加强文物保护研究。
肖从礼说,截至目前,该馆已基本完成馆藏简牍文物中1679件国家一级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工作。此外,除了《悬泉汉简》正在陆续推出分卷外,其他历次出土收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简牍已全部整理出版并公布。
此外,今年甘肃简牍博物馆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弘扬简牍文化、展示简牍价值。比如开展“简”述中国系列活动,举办“读简班”、学术会议、遗址考察、学术讲座等。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表示,简牍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种学科,涵盖古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背后深藏丝绸之路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渊源,解读和推广历史信息,更有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的理解。
甘肃省处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1907年以来,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新华社兰州 何问)
9.8万美元可近距离看蒙娜丽莎,没有防弹玻璃和屏障:法国卢浮宫为期两周的拍卖活动于12月15日落下帷幕,中标者出价9.8万美元,获得了近距离观赏《蒙娜丽莎》的机会,没有防弹玻璃和屏障。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华人博物馆日前在线周年庆活动,邀请心理学家、作家李惠安,喜剧演员钱信伊致词,戏剧作家黄哲伦主持。
李惠安表示,自己的父亲在新冠暴发初期就因感染病毒去世,母亲在家门口种下一颗柳树怀念父亲,希望全家可以再次大团聚时,看到柳树就像是见到父亲的背影;她也表示,疫情几乎给每个家庭都带来困难,但这一年也是考验大家毅力和韧劲的一年,每个人都能从挑战中得到些许收获。
美国华人博物馆前身为“华埠历史研究项目”(New York Chinatown History Project),由前馆长黎重旺和陈国维共同成立,二人经常在华埠街头搜寻因房屋装修而被扔到街上的“垃圾”中“寻宝”,找到不少老一辈移民的书信等历史物件,以及一些店面招牌,40年来美国华人博物馆不断扩充馆藏,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
今年美国华人博物馆还被福特基金会评选为全国20个“美国文化珍宝”之一文物保护工作十年,并获得300万元奖励金用来支持博物馆的持续发展。
美国华人博物馆在2020年同样经历挑战,1月经历大火后不久,新冠疫情就暴发,但博物馆没有被,而是立即将所有活动转为在线,发起“同一个世界”(OneWorld)新冠病毒特别收藏活动,征集美国华裔民众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故事。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博物馆无法开放参观,MOCA还推出“华埠之窗”橱窗展,并启用“MOCA工作坊”(MOCA Workshop)新馆藏室。
在庆祝活动上,MOCA还悼念了数十名在2020年去世的美国各行业华裔先驱,并邀请青少年乐团Joyous String Ensemble演奏“四季—东”和周杰伦的曲目等。(金春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