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图片古墓文物与考古论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24
今天文献君为大家带来了2023年1月月度新书,涵盖社会学、历史学、经济管理、文学、哲学、法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传媒、国际研究、等多个品类。甲骨文、方寸、思想会、九色鹿品牌的新书亦有亮相。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2023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撰写。
本报告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全面扎实增进民生福祉”为主题,分析了2022年中国社会发展情况。202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国民经济稳中有增;就业形势回暖向好,就业促进和服务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保障体系继续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2023年,中国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恢复增长,推动高质量就业和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扎实增进民生福祉。
本报告在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全景式地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医疗保障基金政策、运行与管理的重大进展、主要成就、现存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展望。其中,总报告对医疗保障基金发展进行了总体评估,提出了系统性的宏观政策建议。专题报告分别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医疗救助资金筹集与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医疗保障基金调剂金制度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区域报告选择江苏扬州、福建三明、陕西神木医院、浙江金华等典型地区案例进行研讨,提供观察中国医保基金发展情况的地方视角。
本书对我国福利彩票2021年的市场销售,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纳了福利彩票在制度建设、行业发展、社会责任和公益等方面的进展;对2021年不同省级区域福利彩票的发展指数、偏差指数等进行了量化分析;对2021年我国彩票公益金的分配和项目使用情况,以及2021年部分省份福彩机构的公益活动做了研究;聚焦共同富裕主题,对福利彩票的角色和功能、社会责任、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探究;分别就新冠肺炎疫情对彩票销售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对彩票的认知、沈阳市彩票市场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对湖北省、青海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彩票发展历程、现状和特征进行了细致梳理,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重点对我国当前进城务工青年发展的时代特征、总体状况、新现象、新特点、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进城务工青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分报告涉及进城务工青年思想道德、就业、健康、婚恋、权益保障;专题报告重点围绕进城务工青年的身份认同培养、新兴业态及就业变化、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社会融入与社会能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返乡就业、城市融入与获得感及志愿服务现状等开展专项研究。
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之路,走党领导下的志愿服务之路,坚持以综合集成、整体智治、协同高效为坐标,为广大志愿者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平台和机会,把价值引领贯穿志愿服务事业推进的全过程,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内涵,推动浙江志愿服务能级提升,展现出志愿服务事业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
本书系统总结了2018年以来浙江省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态势、主要特点以及成就,全面解读了浙江省志愿服务发展大势,科学展望了浙江省志愿服务发展方向和路径文物与考古论集,总结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浙江样本”,彰显了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推出具有思想含量、话语质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样本,为全国志愿服务实践示范探路,为志愿服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书是“现代慈善前沿丛书”的第四本,由十章构成文物与考古论集,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研究的主要是新时代我国慈善公益的基本理论和模式,慈善公益参与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等;第二个板块研究的主题是我国慈善公益研究中的几个前沿问题,例如,慈善公益的税收政策、家庭财富传承、捐赠人建议基金慈善模式等;第三个板块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慈善公益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文化。
本辑主要刊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和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两个方面的文章,其中以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为主。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是以社会工作实践为对象、为了推进社会工作实践而进行的研究。在国际上,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还在发展之中。近几年来,它也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本辑刊出的几篇文章,从学术研究的理路和学术视野对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做了分析和展望,借助作者的丰富实践,阐述了实践研究对社会工作实践和知识生产可能做出的贡献。本辑刊出的相关文章对于我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西南联合大学是七七事变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合组成的一所战时高等学府,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在短短八年半中,这所高等学府的师生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谱写了光辉篇章。本书围绕“西南联大与”的主题,梳理了西南联大师生从南渡至抗战胜利后复员的经历,其间涉及该校师生在抗战时期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以该校师生对抗战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贡献为重点。
本书以1726-1799年间的五起云南疆臣贪腐案件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对云南产生的影响文物与考古论集,以及雍乾两朝君主统治思想,形成以下核心观点:第一,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清前期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以此为标志,云南地区在、文化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不再是一个地位边缘化的边疆省份,而是逐渐转变为与中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内地式省份;第二,一体化在为云南带来高速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官场结构造成了诸多影响。
民生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本书以当代埃及民生领域为研究对象,将时间限定在1952~2018年,着重论述分析了纳赛尔、萨达特、穆巴拉克时期的民生政策变迁情况。民生问题涉及领域广泛,本书着重研究了对埃及、经济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就业、补贴文物与考古论集、教育、住房、医疗卫生五个领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埃及的发展变迁,揭示了穆巴拉克政权倒台的深层次因素。 该书的有助于研究和观察中东国家的与社会变迁,进一步深化对中东国家的研究和认识,也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探寻合适的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使用中央财政经费中的“殡葬文化建设”专项完成的殡葬文化系列成果之一,是在《中国殡葬史》(八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与简化编辑而成的。书稿分为六章,内容涵盖了殡葬观念、殡葬文化与技术、殡葬制度、殡葬礼俗、葬具与随葬品、墓葬及其形制等多个方面,时间涉及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一部对中国殡葬历史进行全面客观介绍的著作。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又有普及性。
本书系第二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所论涉及近代交通体系下的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过程与基本功能,近代航运在竞争中的革新与成长,交通技术引入中的资本与因素,交通体系与产业结构、区域经贸发展、城市化进程、旅游业以及传播和文教事业变迁间的复杂关系等,从侧面体现了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与学术水平。
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创立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招商局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秉持“实业强国”理想信念,顺应国家所需,在中国工业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巨轮滚滚向前,2022年,在招商局创立150周年之际,本书首次尝试全面、系统、完整地梳理总结招商局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历史,为庆祝招商局创立150周年献礼。
本资料集分两部分从音乐的视角分别整理了林基中的《燕行录》和《朝鲜王朝实录》,梳理了其中有关音乐活动的内容。其中,《燕行录》中有关音乐记录的部分分散且记载形式、体裁都各不相同,虽然近些年学者们对《燕行录》的研究涉及的内容甚广,但主要集中在文学、建筑、经济、等领域,还尚未对《燕行录》中的音乐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故资料集整理和编辑《燕行录》这部分内容时,将其分为作者篇、器乐篇、其他篇三部分,而《朝鲜王朝实录》部分则按条目进行整理。试从朝鲜使臣的视角下来反观我们中国当时的音乐文化,不仅能弥补我国音乐史料的不足,而且对朝鲜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资料集将为今后中朝两国古代音乐史学科提供新视角,为日后中朝两国在音乐交流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方向。
《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2集,每年出版1集。该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固定栏目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考古与科技,变动栏目有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国外考古,学术动态。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学界已有很大影响。本集共收录8篇文章,内容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简报、专题研究、考古学史等板块,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探索,质量较高。
《城市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城市史研究专业刊物,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合会主办,原为年刊,2012年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立后,正式成为该会会刊,改为半年刊,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从第30辑起,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城市史研究的品牌和阵地,《城市史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和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研究基地均有收录文物与考古论集,刊物文章多次被转载和引用,2012年被收录入中国期刊网,并在复印资料《历史文摘》专题转载。 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十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 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 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 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好的区域史研究, 一方面要讲好所研究区域的故事,另一方面要在故事中呈现一种“理”。这种“理”,不只 是对研究者个人有效,还要能引起其他历史学家乃至其他学科学者们的共鸣。本集刊即希望 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北京史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筹划,是一本汇集北京史研究相关论文的学术著作,为北京史研究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本辑设都城治理、史地考辨、制度名物、北平、当代北京共5个栏目,刊载城市治理、地理沿革、制度变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论文12篇。全辑注重史料挖掘与考证相结合,探讨史学问题,丰富了北京史学研究的多个领域。
本书着力于宏观经济应用对策研究,从宏观经济运行的中长期趋势来把握当前宏观经济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将总量分析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宏观经济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结合研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对中国产业、区域和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气候变化绿皮书”第14部,聚焦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深入分析国际气候进程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展现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行动和付出的艰苦努力,对关心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邀请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中化等产学研知名专家贡献智慧,研判把握化石能源消费“回摆”现象下,国际社会加快能源转型大趋势,深入解读我国统筹能源安全与“双碳”推进的总原则,谋划更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发展“绿电-绿氢-绿氨”等新模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差异化推进“双碳”国际合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通过细致分析、科学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同行专家和业界人士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
本书总报告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并对全国和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报告由产业篇、区域篇、专题篇和政策篇组成,从不同角度对2021年及“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的最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回顾。
本报告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战略新定位出发,根据财政活动的运行特征和规律,把传统财政“收、支、平、管”分析范式发展为财政“运营、稳定、均等、治理、潜力”分析新范式,按照新范式构建财政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框架,并用定量方法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财政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根据财政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研究,本报告认为当前中国财政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所引致的财政运营挑战、财政收支失衡所引致的财政稳定风险隐忧、财政指导理论不够系统所引致的财理定位模糊。针对这些挑战,本报告建议中国在短期内要通过创新“开源节流”,优化财政运营结构,避免落入“顺周期”陷阱;在长期要丰富财理工具体系,修正财理的脆弱性,明确中国特色现代化财政体系的逻辑,注重培育现代财理能力,重点在税收体系、现代预算管理体系考古图片古墓、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债务管理上取得突破,提升财政韧性和治理应对风险的能力。
本书以“国家公园如何统筹‘最严格的保护’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年度主题,阐释和讨论“最严格的保护”怎么落地和两山怎么转化,意图既让这几年参与国家公园的利益相关方更好地因地制宜而非教条硬搬地保护考古图片古墓、利用,也让更多的地方准确理解国家公园,从而使更多有国家代表性的区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尽快进入国家公园行列。全书分为三篇:“国家公园‘最严格的保护’的科学含义、实现方式和体制机制”“国家公园实现两山转化的技术路线和体制机制”“国家公园统筹‘最严格的保护’和两山转化的案例及相关措施的项目化方案”。
交通运输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能源终端消费中增长最快、未来增长动力最强的领域,也是碳排放最晚达峰的领域考古图片古墓。重视低碳交通,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也将对世界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巨大贡献。本书在梳理世界交通运输碳排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本地化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从全产业角度系统核算中国及其30个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碳排放情况;度描述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分解分析各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驱动作用;对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进行情景模拟,并首次设置了中国交通运输的《巴黎协定》目标情景。
本书通过对适用理论的归纳总结与对产业转型一般经验和西部典型案例的评述,构建超越一般转型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继而深刻理解西部弱生态地区赖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初始禀赋条件、区位比较优势与内生动力的可及能力,为西部弱生态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超越一般转型路径和主动的产业响应机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本书将“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响应策略和产业配套政策以及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等层级所形成的政策叠加效应贯穿于“经济带建设”、国家价值链重构过程;以“经济地理”的空间重塑与利益共同体为内在逻辑落实于西部发展的历史命题中,重新解读西部弱生态地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响应机制和产业转型升级效应。
近二十年来,浙江嘉兴践行“八八战略”,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收官;在新时代,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已经进入中盘,化解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问题需要妙手破局。本书深入地拆解了嘉兴的“十改联动”、精神文明高地建设、“两山”实践、“三治”融合、“飞地抱团”、新居民服务等六大经验,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地方改革发展实践的“做法”与“心法”,全面地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经验。
政府债务与商业银行的协调配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领域之一。二者共同发力,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现有研究仅从金融角度验证了政府债务对商业银行规模的影响,忽视了财政部门对货币流通的调控力,缺乏对二者关系的财政学解释。
本书以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为基础,对政府债务与商业银行规模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财政端和金融端协同发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赋予了政府债务对货币流通的调控力,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这种影响力传导至商业银行。本书将上述影响过程细化到政府债务的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环节中,并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为例,实证检验发现存在“政府债务发行—政府存款—商业银行规模”的数量路径,和“政府债务发行—商业银行利率—商业银行规模”的利率路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但是现有财政理论研究未能有效解释政府部门收支活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产生的影响,由此造成财政基础理论存在缺陷,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影响上缺乏现实解释力与预测力。因此,本书遵循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框架,基于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控机制,通过政策文本梳理、宏观账户分析与实证检验,探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活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以期在新市场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下,为完善新市场财政学的货币理论观,促进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提供新的思考和建议。
本书深入研究了国际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和运作模式,探讨了它们的公司治理、资产配置、风险管理、薪酬激励、产品设计等资产管理全流程的特点,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寻找到机构投资者发展的一些规律,为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本书从西方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探求红楼人物刻画的深刻性,从而证明了曹雪芹的创作天才是世界性的。书中的论证中西互参,同力协契,做到深入浅出,在融合哲学与文学之不同方式写作的方法中,呈现红楼人物心理及人格的真实性,即呈现《红楼梦》创作的纯洁性。作者借鉴了潘光旦、张爱玲、等学术前辈的指导思想,并以本书纪念优秀的人类学学者邢海宁先生,以彪炳人文社会科学的智育与良心。
本书全面梳理、品读、诠释了美国非裔女作家、桂冠诗人丽塔·达夫的诗歌、小说、戏剧作品,总结了她独特的诗学理念和书写策略。本书认为达夫的作品形成了四个主题、风格、书写策略鲜明的作品群,即成长书写、空间书写、历史书写和文化书写。成长书写作品群以自传性素材为基础,探索了美国黑人女性在身体、精神、艺术上的成长和升华。空间书写作品群以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象为基点,探究了家园空间、漫游空间、时空连续体和诗学空间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知识分子的族群身份、文化身份和艺术身份形成的意义和影响。历史书写作品群从黑人家族和黑人民族两个层面,以黑人从奴役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线索,探究了黑人家族史、黑人奴隶史、黑人解放史和黑人世界史。文化书写作品群在与西方经典作品的互文对话中,思考了黑与白的相对性,勾勒出达夫的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策略从多元文化主义向世界主义转向的轨迹。本书深入探索了以达夫为代表的当代美国非裔作家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批判,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当代黑人身份的重新思考。
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大乘空宗般若学辩证思维的融汇与转换,阐释了僧肇佛学思想的特质,并一定程度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和复杂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未来生存发展的理论问题,如何消解人和自然的冲突对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立足“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价值观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基点,对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展开专门系统研究。全书共五章,第一章探讨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第二章探讨生态价值观的嬗变及界定其内涵,第三章在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研究生态价值观的理论架构,第四章分析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生态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实践路径,第五章探寻生态价值观的主体培育路径。整体来看,全书结构合理,语言规范,是从价值观、价值哲学角度为解决生态危机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对我国培育生态价值观、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一定价值。
在这部法社会学专著中,研究者对美国的巡逻工作进行了田野观察,收集了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和底特律发生的500多起案件案例,展现了真实的美国执勤生态,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由实施的社会控制行为并不是无章可循的,而是能够被预测和解释的。
本书对澳门证据制度作出全面分析,包括刑事证据制度、民事证据制度和行政证据制度等。在研究路径上,以证据法学理论为基础,从分析澳门现行立法中的证据规定着手,结合澳门法院裁判文书中有关证据的认定和评价,再对比其他法域的证据制度、证明实践以及最新发展进行总结,以检视澳门现行证据制度之得失,进一步完善澳门特区的证据制度及证明活动。全书分为三编,分别为总论、证据论、证明论。每一部分兼顾刑事、民事和行政三个领域,结合证据法的理论,并分析澳门相关立法和实践。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主编,所内多位知名学者参与撰写,从民族理论角度结合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对民族地区所做的实地调研,就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反映了民族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丰富了民族理论知识,拓宽了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中华文明圈所共享的汉语词汇体系是与外来语言互动的产物,一个突出表现是近代日语中的汉字词对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反哺”,为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体系的顺利过渡提供了便捷的词汇和造词法,即学者所言汉字的“东渐西归”。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通信手段愈加发达,中日词汇将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基于以上背景,本书选择以《新尔雅》《辞源》等近代汉语代表性工具书为线索,从中日语言接触的角度一窥近代汉语新词产生并扎根的过程。
中医行业词汇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本书对中医行业词汇的类别、特点、理据、泛化、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肘后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
本书共四个部分,即“总报告”“行业篇”“调查篇”“热点篇”。“总报告”总结了2021~2022年我国未来媒体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媒体深度融合、新兴业态、网络监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未来媒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预测未来媒体发展的六大趋势。“行业篇”重点从媒体智能化、广播、音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电影、大数据应用、互联网广告、机器新闻、VR/AR+内容产业等方面,分析了2021~2022年中国未来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调查篇”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对厦门市大学生在线学习与数字素养、厦门市老年人数字化生存境遇状况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热点篇”围绕AI虚拟主播发展动因及应用价值、元宇宙的五维时空特点和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书不仅总结了我国传媒业前沿领域的发展,也为行业管理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本刊是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专业学术集刊,创刊于2017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紧密贴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和时代面貌的文化传播理论,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现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目标。本刊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本年度报告围绕“中东国家的发展规划及其前景”主题,“总报告”从整体上介绍了中东国家发展规划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实施成效、问题及影响;“国别报告”则选取八个国家,分别介绍了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以色列、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发展规划的目标和特点、实施进展、主要成就及前景。“分报告”分别从安全形势、形势、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四大方面论述了2021~2022年中东地区的整体情况。“热点问题”讨论了中东地区的反恐形势、伊核问题新进展、伊拉克和经济等领域发展情况、海合会国家气候治理等议题。“对外经济合作”介绍了西亚地区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本书总报告对2022~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国别与地区篇聚焦美国经济、欧洲经济、日本经济、亚太经济、印度经济、拉美经济、西亚非洲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专题篇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势为主题展开论述;热点篇关注了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金融制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全球主权债务风险与可持续性评估、美国推动新经贸规则体系对全球价值链格局的影响、全球生产链重塑的影响、全球智库重点关注的经济议题等。
本书通过事实梳理、数据分析、政策分析,阐释了2022年国际关系及全球安全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并提出了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结论。书中内容涉及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中的全球安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美国“印太战略”实施及其影响、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地缘冲突与国际格局、全球武装冲突与军事形势、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全球能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移民难民问题、数字时代的大国博弈、乌克兰危机、全球粮食危机、各国态势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全球社会发展形势等问题的形势分析和专题讨论。
德国蓝皮书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逐年对德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介绍与分析,为了解和研究德国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发展趋势及相关学者的观点。
本年度的主题是“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2021年是默克尔16年总理任期的最后一年,9月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后组成“交通灯”联合政府,本书分析德国大选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以及“后默克尔时代”奥拉夫·朔尔茨领导下的新政府计划采取的内政与外交举措及其面临的挑战。
跨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东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东南亚国家深陷自亚洲金融危机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全球疫情下,东南亚地区与经济形势呈现一系列格局性变化,未来地区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跨入数字时代,东南亚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数字经济是东南亚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数字化将推动面向“工业4.0”的产业转型,也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和构建东盟共同体三大支柱的技术支撑。本发展报告以跨入数字时代的东南亚为主题,跟踪各国的、经济、对外关系等发展态势,对该地区近期和中期发展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揭示新形势下东南亚区域发展的格局与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周边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对一战爆发前德意志帝国的贸易政策做了深入研究,包括建国之初的自由贸易政策、1879年完成从贸易自由主义向贸易保护主义的转变、卡普里维时期贸易自由主义的短暂回潮,以及以“比洛税则”为标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巩固与延续。但本书并不局限于对贸易政策本身的描述,而是重点考察其政策制定过程,强调贸易政策是一个位于和经济、内政和外交交叉点的关键领域,对参与政策制定的政党与经济利益团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能通过对贸易政策这个关键领域的剖析,观察和解析德意志帝国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期,与经济的交缠和互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冲突和博弈、工业与农业的合作与竞争、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碰撞等多重线索的交织与共振。
危地马拉位于中美洲西北部,曾是玛雅文化中心之一。1524年被据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9年成立共和国。后长期实行统治。1944年起开始化进程。1996年12月签署《最终和平协定》,结束了长达36年的内乱,政局逐渐稳定。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出口咖啡、蔗糖、香蕉等传统农产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危地马拉的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与外交等,对于国人了解危地马拉的历史与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加纳共和国,简称“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首都为阿克拉。加纳独特的地理位置、风云多变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造就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加纳以黄金储量大著称,是非洲第二大黄金生产国,史称“黄金海岸”。加纳是非洲统一组织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中加传统友谊深厚,两国高层领导互访频繁、经贸关系紧密,两国关系被誉为“非洲上最长久友好的关系之一”。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茶水也是全球饮用量第二大的饮料(仅次于水)。茶树作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麓的一种植物,在成为食物和饮料之后,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本书以茶(这一事物或这个词)的语言学起源切入茶的全球史,角度颇新颖,但本书确是一部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茶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诸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多年考证和调研走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茶从史前时代起源到在六大洲的传播并成为全球性饮料的历史,从茶的角度描述了全球化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一直到在伤膝谷对苏族人的大而结束。这部非凡的著作记录了美国印第安人在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和殖民者时,是如何失去它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在这部充满残酷性、背叛和暴力的充满魅力的作品中,坐牛、科奇斯、疯马、杰罗尼莫等印第安抵抗运动的著名人物跃然纸上。
这部著作最早出版于1970年,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美洲原住民的观感和印象,成为美国人重新思考美利坚民族的期待,也让人们重新关注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从希腊本土延伸到印度次,他的死引发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其间欧、亚、非三个上充斥着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王朝联姻。当男人们在战场上厮杀时,以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为代表的王室女性们却在深宫内院里策划阴谋。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野蛮的战乱时期,仍然不乏璀璨的文化成就,继业者不断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最终使其在从地中海到阿富汗的广阔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便是所谓的“希腊化时代”。
《裂土称王》一书通过快节奏的叙述,捕捉了这个动荡时代的光影,重现了一直身处亚历山大大帝阴影下的继业者们的历史:安提柯家族最终控制了马其顿,令希腊大部分地区臣服;塞琉古和托勒密分别在亚洲和非洲建立了帝国,国祚二百余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这个时期常因缺乏史料而不为人知,但它在亚历山大时代与罗马时代之间架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日本人的“单一民族说”在自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战后不断有历史学家挑战这种“通说”,网野善彦显然是其中旗帜颇为鲜明的一位。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网野在自己的学术体系中第一次采用了“东与西”的地域历史视角。他对于“东与西”差异和联结的探讨是多层次、跨学科的,包括从语言和民俗看东西社会差异,从考古学上的石器、古坟等看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从“东马西船”“骑马武士和海贼”“东将门、西纯友”“源氏和平氏”等看东国国家和西国国家。以上是前七章的内容,每一章围绕的都是日本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概念或事件,能够具体且形象地展现“东与西”的差别。然后,网野的论述进入理论性较强的部分,相继讨论了庄园和公领、“家”型社会和“村”型社会、父系谱系和母系谱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涉及社会基础和结构的重要问题。
历史研究不仅应重视时间性因素,还应考虑空间性因素。在西方话语体系影响下,关于国家形态的研究,往往从具有浓厚西欧历史烙印的民族国家出发。但在古代世界尤其是古代中国,拥有广阔疆域、多种族群、多元文化的“王朝国家”,在历史上发挥着更为长期而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王朝国家,是国家形态与王朝体系的结合体,相当于民族国家与区域国家秩序,乃至全球国际秩序的结合体。王朝国家一方面具有整体性的发展优势,但另一方面长期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与对立,边疆地区成为威胁王朝稳定的主要“历史爆点”。在西欧民族国家“轻装上阵”,开展整体社会动员的同时,同一时期的明朝仍然延续了王朝国家形态,一方面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但另一方面却难以形成整体变革文物与考古论集,甚至将主要精力投入边疆治理,政权仍然灭亡于来自边疆的威胁。民族国家与王朝国家的不同道路,构成了近代时期中西分途的历史根源。
本书旨在以滨海人群生计及社会组织机制为出发点,探讨明清闽粤边海之地如何在多种力量的冲突、妥协、共谋中,逐渐消解对中央王朝的疏离状态,实现滨海社会秩序的更新再造。本书以勾勒王朝制度演变为主线,尝试触摸海陆之间籍籍无名的濒海生民的活动脉搏,呈现滨海之地多样而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历史形态。
本书对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和其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世界是平的”的观点进行了抨击。张夏准认为,经济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理论正是本书所批判的对象。书中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是如何造成了更缓慢的增长、更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更多的经济不稳定。时至今日,虽然富国的经济绩效也有所恶化,但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即便在富国,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了。
另外,张夏准揭露了富国是如何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宣传一套,却又实践另外一套。在历史上,为了发展经济,富国广泛地运用保护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国有制、管制外国投资等政策,但是现在它们告诫发展中国家不要采用这些政策。张夏准没有否认融入世界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是有益的。但是他从历史中得出教训,认为应该允许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对于在增长和全球化问题上热衷于“一刀切”模式的人而言,本书给出了堪称完美的驳斥。
加利西亚是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产物,它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成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省份又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如此,一个半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的官方存在,使得针对加利西亚的观念逐渐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以及哈布斯堡政府的统治产生了重要意义。
沃尔夫通过阐释“加利西亚”存在的意义,写出了一部针对该区域的思想文化史,从而也为这个复杂的多民族多宗教空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这部著作同时汇聚了诸如约瑟夫二世皇帝、梅特涅、利奥波德•冯•萨克-马索克、伊万•弗兰克,斯坦尼斯瓦夫•维斯皮安斯基、塔德乌什•哲伦斯基、伊萨克•巴别尔、马丁•布伯以及布鲁诺•舒尔茨等重要历史人物。
本书作者用审视历史的全新角度,讲述人类与灯光交会的片刻:从石器时代拉斯科洞窟壁画旁的石灯说起,再谈及蜡烛与其他灯具的缓慢演进,和周边产业如捕鲸的兴衰;接着将焦点转向煤气灯的发明如何改变人类生活作息,乃至冲击全球生态;更观察到电力的发明(发现)如何把文明舞台打得愈加光亮,大大影响了世界发展。读者能重新认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造光的漫漫演进轨迹,同时对数百年前的科学家与企业家肃然起敬,正因他们的发现与发明,才有现代便利的生活。而除了进步的生活科技,我们亦可从书中洞见更多值得关注的照明议题。
近年来,肆虐的森林大火已经摧毁了世界各地的地区,预计由于气候变化,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情况。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野火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大规模的火灾在塑造地球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德鲁 · 斯科特讲述了火灾对地球大气、气候、植被、生态以及动植物进化的影响。它已经造成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并且推动了被子植物的传播。我们现在可以利用的令人兴奋的证据已经保存在木炭化石中,这些化石来自世界各地,存在于数亿年前的岩石中。它们揭示了史前植物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细细节,告诉我们地球历史深处的变化。它们也让我们了解早期原始人类和人类是如何驯服和使用火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