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专业专升本考古杂志文物电子版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9
个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分别是:偃师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洛阳烧沟汉墓,龙门石窟及周边古寺院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全部入围终评名单。
9月13日至17日,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我市文物因雨灾受损情况进行实地查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一行专家6人,先后赴洛宁县、新安县、伊川县、嵩县、偃师区、伊滨区、孟津区、老城区查验了2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据了解,今年7月份以来,受多次持续强降雨影响,我市多地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滑坡、内涝等地质灾害,对文物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多地多处文物出现不同程度受损情况。因洛阳先后有多次大的降雨,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06处文博单位(国保单位14处,省保单位15、市保单位28、县保单位11处、一般文物点32处,博物馆6处)不同程度遭受暴雨影响。面对暴雨灾害,洛阳市文物局在市委、市政府防汛工作的统一部署下,坚持把文物防汛救灾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防为主,成立了局长任组长的文博系统防汛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区和文博单位保持高度预警状态,密切关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做好文博单位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建立了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防汛工作给予重点指导。多次组织局机关到受灾地区实地查看,向山陕会馆(国保)、偃师乔氏绣楼(省保)、新安韩钧故居(市保)等文保单位紧急拨付5万元用于临时防护。
在防汛救灾过程中,文博系统涌现出大批的感人事迹,大家视文物如生命,视灾情如号令,第一时间出现在文博单位抢险救灾的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200余文博人员顶风冒雨进行抢险救灾,有的遗址外围墙体塌了,有的博物馆漏雨,大家就手提肩扛,建筑防线,确保文物本体的安全。在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尽量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
专家组一行对我市防汛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加强后继受损文物的修缮工作十分紧迫,希望国家、省市同心协心抢修维修,确保文物的安全。
9月15日,国家发改委评估督导司综合处处长李东一行与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孙丽珠一行在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郭志红等相关领导陪同下,到回洛仓遗址对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隋唐大运河仓窖遗址考古公园——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调研评估。
李东一行等先听取了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的项目建设情况,后又参观了遗址公园,并就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项目的布局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9月15日下午,市政府召开“打击文物犯罪,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座谈会,副市长魏险峰出席会议,市文物局局长余杰,总工程师薛方,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文物犯罪侦查大队、市文物执法大队、市局安全保卫科、市博物馆等主要领导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余杰首先对2021年我市文物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文保单位日常维护管理、打击文物犯罪、汛情、防疫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汇报,并就当前文物工作瓶颈,城乡建设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施工未批先建、法人违法事件进行了汇报。
魏险峰对近期文物工作给予肯定文物修复专业专升本,并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我市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物保护的部署,我市优势在文物,树立文物保护意识,用文物讲好洛阳故事,文物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就很大;全国文物安全事件频发,每次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文物专职部门要认真排查各类隐患,摸清底数,扎牢篱笆,重点检查博物馆、重要文保单位“三防”+犬防是否完善,确保每一处文物点的安全。今年全国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又延长了一年,秋季也是田野文物盗掘的高发期,文物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巡查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同门的合作,注重系统思维、协同发力,从严从重打击文物犯罪。针对法人违法问题,可通过约谈、通报属地责任人,依法依规开展专项治理。文物部门要积极配合我市基建项目,搞好服务工作,对遗址保护区做到提前预判、提前告知企业履行好文物报批手续,服务于我市的招商引资。
9月17日,市文物局党组、局长余杰带领局党组一行10人到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开展驻村帮扶与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抵达福昌村后,余杰一行与镇、村两级干部及驻村工作队进行了深入交流,镇、村干部介绍了脱贫攻坚以来在市文物局帮扶下福昌村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和下一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余杰同志对福昌村近年来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示由衷的高兴,高度肯定驻村帮扶工作给福昌村带来的变化,希望驻村及工作队员同当地村干部一道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四个不摘”,做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巩固成效,以昂扬的斗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新篇、谋新局。
余杰同志要求及驻村队员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在县、乡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党中央部署,紧紧依靠福昌村“两委”,俯下身子,摸清底子,找准路子,真抓实干,抓铁留痕,做好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
一要筑强党建堡垒聚民心。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发挥村“两委”的作用,充分激发福昌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支部在基层治理、团结带领群众、推动产业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党员干部全面乡村振兴的干劲和决心。二要做好防灾防疫固成果。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好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对脱贫不稳定户持续落实现有脱贫攻坚各项帮扶措施和政策;对边缘易致贫户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帮扶力度;对严重突发困难户,强化落实好救助帮扶政策。三要坚持多措并举促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福昌村党的建设、集体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具有福昌村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努力让福昌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考古杂志文物电子版。
余杰同志一行还前往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村内受灾情况,并与乡、村两级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就村集体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余杰同志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要推动产业做“实”,形成强劲支撑。要持续发展巩固现有村集体产业,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与村“两委”一道,积极对接争取上级优惠政策扶持,创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进一步谋划推动新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为进一步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推进洛阳市与郑州大学的战略合作,9月7日,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副局长李永强、总工程师薛方带领龙门石窟研究院、市考古研究院、洛阳博物馆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专程赴郑州大学就郑州大学洛阳校区文博学院建设相关问题举行推进会。
推进会上,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高度评价了双方多年来的有效合作关系,取得了诸多成果。韩国河同时表示,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将就文物保护、石窟寺与博物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事宜,与洛阳市文物局和龙门石窟研究院通力合作。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充分肯定洛阳市文物资源在全国的地位作用,希望双方将来在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石窟寺研究、考古资料整理、博物馆教育、文献资料整理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进中央关于考古工作的精神落实。
余杰指出,洛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与郑州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洛阳市文物局作为郑大文博学院建设的具体对接单位之一,愿意与郑州大学洛阳校区历史学院和文博学院合力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考古学科。洛阳市文物局将在文物人才资源、文博研究成果等方面提供支持。双方将以考古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合作建设水平。
与会其他同志也分别进行了发言,双方就合作共建的方向达成了共识。双方一致认为,推进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在洛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和郑州大学战略合作的重要进展,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具体化工作,将以实质性成果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
首届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在北京进行初评,由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申报的“‘上车开讲’——汉魏文旅专线讲汉魏历史”文博社教案例在193项案例中脱颖而出,进入公示阶段。
经过前期精心组织,认真准备,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选送的社教案例“‘上车开讲’——汉魏文旅专线讲汉魏历史”,依托第3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87路公交文旅专线打造的“汉魏文化讲解专线”,公交车内设计了与汉魏洛阳城有关的文化元素,车座上还有游览手册可供翻阅,带领大家了解汉魏洛阳城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时,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组织讲解员、志愿者团队在专线上开展了丰富的社教宣传专题活动,切实的将文物、历史文化资源送上公交车,加深了公众对汉魏洛阳城遗址的了解,加强了外地游客对洛阳这座城市的认识。
“‘上车开讲’——汉魏文旅专线讲汉魏历史”活动能够通过首届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推介活动的初选是社会对此项社教宣传工作的认可和鼓励。吕劲松处长强调,入围是第一步,为汉魏社教工作起好步、创佳绩、开新局树立了信心,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要继续大力宣传汉魏历史,汉魏文化,深入学习贯彻习总“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推进文博事业发展。
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共收到144家单位的申报项目193项,包括了讲解类、教育类、宣传展演类以及其他具有实践探索价值、取得良好成效和典型经验的创新性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来到评审现场的11位评委,既有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博物馆的资深专家,也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院校的社会教育学者,通过评议、投票、计票环节,遴选产生30项案例进入终评。接下来汉魏处将为最终评选认真积极做准备,力争入选首届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
9月15日,由爱奇艺、洛阳文保集团以及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洛阳》正式上线开播!节目通过综艺创新化、年轻视角的表达让传统文化浸润着年轻人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洛阳。通过探索、复原秀的方式展示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洛阳当地传统文化精粹,全面释放“洛阳”IP的文化魅力。
首期节目中,探索团成员汪涵与著名考古学家许宏一起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出土文物。在许宏老师的介绍下,制作精巧、形象生动的绿松石龙形器,修长、造型秀美的乳钉纹铜爵,工艺高超、制作精美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文物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些珍贵的文物无一不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手艺的精巧,令汪涵连连称赞。
在表现形式上,通过解谜、答惑的对话,许宏老师引经据典,在烟波浩渺的史海中攫取珍贵的史实资料,向汪涵展示讲解了二里头都邑和文化的成形历程,以及文化辐射的带动启发作用。从理论上解读华夏文明起源的成因,和二里头夏代都邑立城为国的历史进程。
而其他团员则在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的带领下,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道路,也就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这样的历史繁华,也被探索团成员笑称为“贵族的商圈”,中国最早的“CBD”。随后探索团成员IXFORM罗一舟、刘隽一起,跟随考古队的高级技师去体验考古工作,亲手试验了一把洛阳铲的用法。耙土、铲土、刮面,事无巨细的工作虽然让两位成员略感疲惫,但却丝毫没有懈怠,每一寸的探索都是对古老文明的好奇与尊重。
历史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在洛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了最大看点。今年恰逢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作为《登场了!洛阳》的首期,节目主题设定为“最早的中国”,将视线聚焦在了考古这一事业上。重访洛阳脚下隐秘而伟大的地下城邦,集中展现了千古洛阳凝固的时间下留存的鲜活文明。
二里头遗址的三代队长赵芝荃、郑光、许宏,以及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用生命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乳钉纹铜爵、绿松石龙形器,每一件珍贵文物的出炉,那些重现的历史背后,都凝结着考古学家毕生的心血,他们将毕生所学献给考古,用坚守和专业让文物“说话”。也让观众看到熠熠生辉的中国考古精神,正在代代相承。
9月15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社科普及周活动,首场直播以“社科普及周活动来袭,镇馆之宝齐出阵”为主题,由讲解员带领观众云游博物馆珍宝馆“赫赫夏都”,大家足不出户,也能“一眼千年”。
本场直播以博物馆镇馆之宝入手,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考古人工作的严谨——“一把手铲,方寸之间穿梭于历史千年长河”;讲述3800年前夏朝先民手工业的发达——绿松石开采运输、打磨镶嵌技术,复合范技术开启中国青铜时代的先河;讲述二里头十项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以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等。线上观众也与讲解员一起积极互动。
线上直播与日常讲解的不同之处在于更为侧重于互动交流,以轻松活泼有趣的方式阐述文物和文物背后所代表的夏文化。本场直播观众百余人,获3791点赞量。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展直播力求每场创新形式,带给观众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在这丹桂飘香、喜迎中秋佳节之际,“见证·红色中原——河南省文物工作汇报展”于9月18日在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定鼎堂前展出,为社会公众献上一份“文物礼”。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文物局能够积极贯彻落实习总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见证·红色中原——河南省文物工作汇报展”以我省“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工作举措为展览主线,以总结经验、传承精神为展览导向,以展示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总体规划、工作举措、活化文物资源、弘扬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为展览内容,该展览包括基础篇、保护篇、展示篇、利用篇、传播篇等五个单元,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我省在“十三五”期间的文物工作成果,宣扬优秀案例、传承精神,其中将洛阳市文物部门“十三五”期间对洛阳组纪念馆、洛八办纪念馆等文物工作的保护利用和文物资源进行了重点展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2021年是中国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古都洛阳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我市的文博事业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正如余杰局长在《洛阳古今记》中所言,“古”与“今”并非洛阳上下五千年的变迁,而是来自新时代“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生动实践,来自忠实文博事业发展见证者的执著情怀。保护文物、讲好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当代文物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在干事创业我先行、振奋精神勇担当的号召下,“十四五”期间,洛阳市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本次展览时间为2021年9月18日——2021年10月31日,热烈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我馆游览参观。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文明首萌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丰厚的历史遗存与秀美的山水风光在这里相映生辉。河洛山水风韵情山水画展由签约荣宝斋的著名河南籍画家吕唐林携其用绘画的语言来描述河洛山水风光、历史遗存,以山水之大气与雄厚的历史底蕴不动声色的让人们流连忘返。赋予河洛大地另一种风韵,美的大气、美的典雅、美的温柔而豪迈。值此中秋佳节之际,绘河洛山水,展古都风韵,为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增光添彩。
9月5日,周口市淮阳区委、副区长王彬一行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王献本,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学习交流文物考古和研学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夏博展厅、研学教室和考古实验室,详细了解了二里头遗址的概况、夏代历史文化,听取了夏博研学工作开展情况,对研学内容、研学群体、课程研发等进行了交流。考察团对夏博优秀的展陈和出彩的研学活动称赞有加。在考古实验室中,赵海涛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考古实验室的工作内容,考察团饶有兴致的观看了考古人员现场清理发掘墓葬套箱工作,并向赵海涛了解了实验室墓葬套箱出土文物及二里头遗址近期考古发掘成果等情况。王彬表示非常期待最新考古成果对外的展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最早中国、黄河文化精神为内涵,研发出包含传统文化知识、考古实践、手工体验等内容的研学课程,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等各个学校的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文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9月10日下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办公区一楼多功能厅举办夏博青年专家候选人的首场讲解培训活动,由夏博研学教育部主任白雪授课,夏博全体青年专家候选人参加。
活动中,白雪从博物馆的定义讲起,论述了讲解工作的历史、博物馆讲解工作如何开展、讲解的技巧和要求、讲解员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旁征博引,风趣幽默。青年候选人学习氛围浓厚,反响热烈。
夏博的讲解培训活动响应了洛阳市文物局的青年专家重点培养计划,进一步落实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青年专家重点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助推了夏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夏博青年专家的重点培养工作开好了新局。
当日,洛阳博物馆的新“员工”迎宾智能机器人正式与游客见面。该机器人具有咨询服务功能,可向游客介绍洛阳博物馆概况,也可与游客进行互动。在博物馆一楼大厅范围内,机器人可根据游客需要,引导游客去展厅和卫生间。机器人充满电后可正常工作8小时,在电量不足时会自己回到充电处充电。
9月13日,洛阳民俗博物馆安防系统整合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并投入运行。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洛阳民俗博物馆将原有分控机房整体搬迁,统一设置于契约博物馆安防控制室内,又新增数个安防检测探头、优化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了全馆整体的安防布控能力。新系统的投入运行,消除了馆区原安防系统的隐患,为馆库藏文物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改造升级后的安防系统运行良好,达到了预期使用效果。下一步,民俗博物馆保卫部将对安防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安防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9月14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圆鼎的经典之作——大盂鼎、大克鼎和子龙鼎联袂展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
本次展览汇集了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介绍,青铜器铭文既是商周青铜器的特色和标志,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内容。展览以图片、拓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着力呈现更加多元、更加清晰的铭文面貌,让观众领略中国早期文字的独特魅力。
“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于9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开展,大足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释迦牟尼佛像等宋代至明清石质文物将亮相。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主办,展出时间为9月17日至11月17日,展出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览文物数量共82件(套)。其中,宋代至明清石质文物66件,包括大足石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释迦牟尼佛像、观音像和香炉等精品文物。此外,3D打印复制品、纸质线描图、千手观音修复工具等16件展品也将展出。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其5万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月19日,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将在南海博物馆北区开展,近30件展品将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鲸。
生命起源于海洋并走向陆地。但根据现有的化石材料,最早的鲸竟然是在陆地上生活的。陆续发现的鲸类化石勾勒出鲸类祖先的完整形象以及它们从陆地返回海洋的演化之路。鲸类演化始于约5000万年前的南亚次。从巴基鲸、游走鲸、雷明顿鲸、原鲸到龙王鲸,它们分化成须鲸和齿鲸两类,各自独立演化,成功地转变成完全水生的动物,也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据介绍,由南海博物馆主办的此次展览共展出近30件展品,参观者不但可以近距离地观察鳀鲸、小须鲸、伪虎鲸、领航鲸、灰海豚、宽吻海豚等制作精良的鲸类标本,还可远距离地观赏动感十足的座头鲸、抹香鲸、虎鲸等仿真模型。在“水中巨兽”“演化故事”“观鲸地图”“知行未来”四个展示单元中,通过标本、模型、图文展板、互动装置等的综合展示,参观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到鲸类的分类文物修复专业专升本、生理构造、行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以化石证据重现出的鲸类祖先从远古时期走来的一幅幅画面,将为人们打开一道道探索远古时光的大门,还有一张世界观鲸地图,则将带着参观者走进众多观鲸胜地与各大自然博物馆,可以一展饱览全世界的鲸和鲸的标本。
9月17日,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的“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将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浙江西湖美术馆拉开帷幕。9月16日上午,由金沙遗址博物馆及三星堆博物馆专家为记者进行了现场导览。展览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
9月14日上午,“镌拓留痕——苏州园林碑拓精品展”和“翰墨香——晋祠干部职工书画作品展”同时在晋祠博物馆拉开帷幕,展期为两个月。当天还举办了“连颖俊文博名家工作室”揭牌仪式。
“镌拓留痕——苏州园林碑拓精品展”由晋祠博物馆和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园林档案馆)联袂举办。该展览精选了拙政园、留园等10座苏州古典园林,以及中国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虎丘山风景区特色书条石、碑刻、摩崖石刻、砖额等拓片55件(组),汇集了王羲之、米芾、文徵明、郑板桥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涵盖唐、宋、元、明、清诸家流派,篆、楷、行、草竞相纷呈,法帖、园记、图像、题咏等形式多样。展品中有著名的赵孟頫书“兰亭序”、颜真卿书“祭侄文稿”、留园“二王法帖”、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狮子林“听雨楼藏帖”、虎丘摩崖石刻等。
苏州园林盛名在外,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次展览是这两座南北古典园林典型代表的强强联手,是两地园林艺术的交流互鉴。太原市文物局党组刘玉伟在致辞中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必将有力促进苏、并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发展,提升两地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
9月15日,从四川宋瓷博物馆获悉,在9月18日金鱼村窖藏出土30周年之际,四川宋瓷博物馆联合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绵阳市博物馆、阆中市博物馆等八家川内博物馆,将共同举办《乱世遗珍——四川地区宋代窖藏文物展》。
展品由通过四川成都、遂宁、绵阳、江油、三台、阆中、南充、剑阁、德阳、什邡、简阳等地窖藏出土的140余件金银器、铜器、瓷器等宋代窖藏的精品文物组成。
据悉,为了还原再现八百年前四川地区的生活,展现宋代蜀地的真实面貌,本次展览汇集的省内八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均为省内文博专家精心挑选,其中不乏多家博物馆的“馆藏之宝”,且部分为首次面世展出。
农历中秋节前后,农作物成熟,天朗月圆,人们常用“花好月圆”表达祝福。沈阳故宫“花好月圆”文化活动包括两大版块,分别是推出两个精品展览“古韵传承匠心筑梦——北京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展”“花好月圆秋满堂——沈阳故宫院藏书画精品展”和沈阳故宫多款含有“花好月圆”文化元素文创新品的首发推介。
“古韵传承匠心筑梦——北京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展”由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共同主办。清王朝解体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能工巧匠散落民间,在北京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和宫毯为代表的八大绝技,统称为“燕京八绝”。展览通过26件(套)展品展现“燕京八绝”的工艺特征和精湛制作。
中秋来临之际,“花好月圆秋满堂”在沈阳故宫师善斋开展,展览用“秋花映碧空”“秋实瓜果香”“秋色寄情思”三个单元,将秋季和中秋蕴含的自然、文化双层含义结合起来,带领观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9月16日,盐城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该馆坐落于盐城市区先锋岛上。据悉,新馆展览面积近7000平方米,分设六大主题展厅,其中历史、生态、非遗民俗、城市发展四个主展览,从历史人文与自然规划,多角度讲述盐城的文脉传承与发展畅想。
据介绍,盐城博物馆新馆展览面积近7000平方米,分设六大主题展厅。展览深入挖掘“盐”与“城”的关联,从因盐兴废的历史变迁,看“赋半天下”的盐渎故城,多方面对盐城文化进行完整解读。特展“悦目——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陈设文物特展”,遴选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中的瓷、玉、漆、金属等类观赏器皿近百件,展示清代皇家奢华的生活画卷。临展“别有洞天——中国画的画意与哲思”,通过山水、书画、人物等中国画,呈现出画家心灵的隐微、生命的颤动、人文的关怀。
同时,新馆充分利用盐城市博物馆建筑的特色与优势,打造社教中心、非遗展演中心、文创生活馆、登瀛咖啡厅等特色配套服务设施,将文博与文旅两大业态优势融合贯通,为游客提供游、娱、教一体的新型博物馆观展服务。并运用多媒体新技术,增强博物馆互动性、体验感,让展陈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同时结合文旅需求,打造集“非遗、文创、互动、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盐渎国风街市”,形成博物馆“一日游、多次游玩”的良好循环业态。
当日,“碧玉流光——龙泉青瓷制釉技艺古今对比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数十组古代龙泉青瓷和当代龙泉青瓷艺人作品的对照考古杂志文物电子版,展现龙泉窑烧制技艺的脉络和传承。
近日,巴西古生物界被德国卡尔斯鲁厄自然历史博物馆激怒。该博物馆存有一些外来的矛神龙属恐龙化石(Ubirajara jubatus),这是一种带羽毛的非鸟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巴西。尽管证据表明这些标本是通过非法途径流向国外,但该馆仍拒绝将其归还给巴西。
巴西《圣保罗页报》9月12日报道,博物馆称,这些化石是在有关文物归还的国际公约生效之前为德国获得,所以从法律上讲应该归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所有。该机构表示:“它(化石)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生效之前获得的,且清关和入境程序均符合国内进口法律。”
根据UNESCO的公约,该类案件的追溯期可到20世纪70年代。但根据德国2016年的一项法律,2007年4月26日之前已经获得的所有文物均被视为合法财产。
卡尔斯鲁厄博物馆的这项决定激怒了巴西古生物学界,科学家们在社交网络上控诉德国人不尊重国际法律和巴西法律。巴西学者使用标签“#UbirajaraBelongstoBR”(Ubirajara属于巴西)发表看法,并在2020年12月大受关注。9月10日晚,很多巴西人进入了谷歌网站(Google)中这家博物馆的评论页面,使用#UbirajaraBelongstoBR进行指责并留下低分评价,以降低该场馆的平均评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