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由来和历史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古代历史文化内容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20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这是渡江战役纪录片中,让人非常震撼的片段。1984年4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在挹江门始建,2009年,在长江之滨新建,主馆区呈“木船”形状,寓意“驶向胜利之舟”。如今,这里是南京最重要的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之一。
近日,南京市博物总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再造‘胜利之舟’——渡江胜利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获得第三届(2021)全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此次活动全国共有166个案例申报参评古代历史文化内容,项目类型涵盖文物保护修缮、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方面。“再造‘胜利之舟’——渡江胜利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以246幅历史图片、317件珍贵文物文献,以及让人震撼的艺术呈现最终入选十佳案例。
渡江战役的历史被记录下来,刊登在报纸上,书写在课本里,但真实的战争场景,感人肺腑的精神不仅仅需要文字记录传播,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基本陈列“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中,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
“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主题鲜明、生动呈现,展陈面积3100平方米,展线幅。为了这个展览,渡江胜利纪念馆突出及早谋划、一体实施,做到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和整体修缮改造工程整体规划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同步推进。2021年6月项目完工,7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当月接待观众6万多人次。
据记者了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纪念馆精选典型文物,“将孤独和片断式的‘物’用一个主题和故事线串联成‘有意义的叙述’”,设计出一个个有教育目标、有认知线索、有效果追求、有传播学意义的“情境”,有效地将这种情感与记忆予以呈现与表达。展品遴选重在反映渡江战役的全过程,除了对馆藏实物梳理筛选,还赴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单位,复制、仿制了渡江战役相关电文等系列珍贵档案,展示了《百万雄师下江南》《开国大典》等大型红色经典油画复制件,以及《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珍贵历史影像、南京解放的音像播报等内容。
展览第一部分“运筹帷幄坚决‘打过长江去’”主要选择在渡江战役战略部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实物资料,共计28件,有、党中央、发布的手稿、电文、布告,解放军指战员使用过的绑腿、公文包、饭盒、臂章等。这部分采用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战略构想推演沙盘、历史照片、文物相结合的形式。
第二部分“决战千里百万雄师过大江”围绕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准备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人民群众对渡江的支援以及南京地下党组织的策应,结合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型多媒体场景,打造展览“核心亮点”、观众“驻足点”和“文物看点”的创新展陈设计理念。这部分选取文物124件、武器藏品74件,其中有支前民工支援解放军的船只、小推车等运输工具、支前过程中的文件、奖状证书;有南京地下党组织领导群众为配合解放南京开展护厂护校的斗争工具、文献、衣物等。
第三部分“军民团结城市接管开新局”展示了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后与南京地下党组织的会师、接管等内容,配以党中央关于接管城市《入城守则和纪律》的具体要求。这部分展出展品45件,有渡江战役亲历者使用过的公文包,也有亲历者回忆文字资料等,为展示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重大历史史实提供了鲜活物证。
第四部分“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奋勇追击敌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重要城市及广大长江以南地区,为随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胜利基础。展出文物展品47件,选取了渡江战役纪念章、邮票、军功证等相关展品,旨在表达对渡江胜利的纪念。
第五部分“见证胜利精神世代传”集中展示了渡江战役中的八个典型小故事,以口述历史采访、文物史料采用图版、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传承精神。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二级巡视员、研究员李树泉表示,2021年是建党百年,渡江胜利纪念馆基本展陈进行升级改造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对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意义重大。
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介绍,“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以“见物古代历史文化内容、见人、见精神”的展陈理念切入,充分运用大量馆藏珍贵文物、文献档案、历史照片、历史影片、口述影像,结合大型雕塑、大型沉浸式场景、经典油画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多媒体手段及互动展项,将文物展品与情景设计巧妙结合,生动展示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重大历史史实,展现展品所蕴涵的历史属性与文化价值,加强观众对渡江战役的了解。
渡江胜利纪念馆展厅一楼打通原有弯曲空间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设置了枪炮展台,在结尾处根据空间布局设计了圆形精神厅,实现了空间的整体化,结构把握独具特色,让观众的参观体验舒适、顺畅。在一层转弯处,挑高的展示空间顶部为透明玻璃,自然光直射而下,与展墙上悬挂的巨幅历史照片《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形成互动,产生明暗的对比和强烈视觉冲击力,构成一片光明的天地,让人感到“天亮了”,预示这里是新旧世界的交汇之处,是明与暗转折点,使观众自然感悟到“天翻地覆慨而慷”历史变迁的到来古代历史文化内容。
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作为战前准备与战争开始阶段,在空间与版面结合上,以帆与梯形为设计元素,营造倾斜、紧张的气氛。第二部分的大场景空间是整个展览的重点,观众的参观情绪也在这里达到。作为赢取胜利的单元,展示了董希文《百万雄师下江南》及当时解放军军备物资,以金色为主色彩,从金色门厅进入橙色空间,隐喻胜利如同太阳一样,冲破黑暗迎来光辉。第三到第四部分,展示的是渡江后的内容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将红色作为线索色彩古代历史文化内容,主色蓝取自黎明前的蓝灰,隐喻即将到来的黎明。
展览通过提炼文物船帆的符号、江水浪潮的形状、战士跃上南岸的瞬间影像等元素,结合馆藏文物、历史影像、文献档案,传达渡江战役中数万名支前船工,与百万大军齐心协力横渡长江天堑、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信念、坚强意志和伟大战绩,通过寓情于形的象征手法,隐喻中移情、光影联动、材料呈现古代历史文化内容、声音回响等多样化路径,凝练表达精神。
在艺术表现上,展陈采用立体化呈现方式。根据建筑结构和展览空间,以简洁、庄重的设计理念,将大量背景形象作为图片、文字和文物的环衬,合理采用浮雕、立体展墙等手法,对文物、人物故事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实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展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建造大型沉浸式场景,运用多媒体及互动展项是本展览的一大亮点。例如展馆复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场景,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敦煌的由来和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时刻。复原场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数字影像向人们讲述发生在当时的史实,让观众感受一场声与影、动与静相结合的壮烈史诗。
渡江胜利纪念馆情景交融的展陈也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赞誉。福建省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表示,该展览构思新颖,站位高,主题鲜明,定位准确。展览从内容到形式,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敦煌的由来和历史、严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留住的是渡江战役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支前民工、地下党组织党员等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南京等地区人民群众迎接解放的记忆与情感。通过展览,观众重温了这段光辉历程。
此外,展览配套推出文创产品,围绕“渡江胜利”“船帆”的主题,研究文物内涵,共开发了6大系列30余款文创产品,分别为“红色印记”“胜利之舟”“渡江第一船”“红帆双拥”“4·23纪念”“纪念币”系列。
其中,“胜利之舟”“渡江第一船”系列文创产品,以雕版画的艺术风格提炼的馆区整体实景图、“千帆竞渡”群雕为原型,以渡江胜利纪念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京电号”小火轮为创作载体,将“京电号”小火轮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设计了帆布包、冰箱贴以及明信片等产品,再通过“京电号”小火轮的事迹,让观展者了解渡江战役的相关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许多观展者都会在离开时南通的文化遗产介绍,将这份来自“渡江胜利的红色记忆”带回家。有着十五年党龄的朱晓增告诉记者:“参观结束后,感觉特别震撼,在重温了那段历史后,我又买了不少印有‘京电号’小火轮的冰箱贴和帆布包,送了一部分给朋友,那个冰箱贴拿回家就用了,印有‘京电号’小火轮的冰箱贴下压着便签条,在上面写着勉励自己的话,每天打开冰箱就看到满满的正能量,‘京电号’小火轮提醒我们,不忘初心,要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据统计,“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开展以来,观者如潮,到2021年底,接待观众15万多人次。展览成为全国十个党史学习教育精品线路之一。
作为一处集红色教育、群众议事、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南京文化新地标,渡江胜利纪念馆在举办展览的同时,配套开展多项学术活动以及青少年教育项目古代历史文化内容,紧扣红色教育主题,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金课堂”“重走胜利路”系列研学活动,“京电号”志愿者团队,持续推进针对中小学生的“四史”教育,助力展览走进校园、社区。这些活动包括积极开展馆校合作课程及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了解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的奋斗历程;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比赛宣传彰显纪念馆红色资源特色;录制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讲解视频、拍摄青年党员开展活动传承红色精神视频等,拓宽红色学习教育载体。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南报网新闻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