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历史文化介绍历史文化朝会ppt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28
温州网讯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剧本》杂志“温州号”日前集中发表了五位温州剧作家尤文贵、张思聪、张烈、郑朝阳和施小琴的五篇作品。首发式上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剧本》杂志社主编黎继德先生、《戏剧研究》副主编谢雍君女士等向与会嘉宾强调:温州,作为南戏的故乡,一直活跃着一群剧作家,他们的作品脍炙人口,他们守望传统戏曲的决心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从而使温州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0月18日,有“东瓯才人”美誉的尤文贵先生获得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编剧终身成就奖,成为全国首位获此殊荣的剧作家。
尤先生1952年开始创作剧本,那时他还只有22岁,写的是越剧《雷雨夜》,1955年发表在《剧本》月刊四月号上,后被改编成许多剧种,在全国演出。到了1958年,他正准备在戏剧创作上有所作为时,却因保护文物被打成,经历了22年的坎坷岁月。1979年,他的冤案得以平反,脱离了重重束缚,又拿起笔开始创作。这时的他,对时间和生命都有着极其敏感和细腻的感受,蓄极则泄,创作的灵感,处于一种“井喷式”的状态。从1980年到1988年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创作了16个剧本。
尤文贵先生2007年得了帕金森病,2008年还去丽水讨论剧本,2009年写了5万字的50集电视剧《棋王谢侠逊》大纲。帕金森给尤先生的行动带来不便,却没有给他的思维带来很大影响,我与他聊天,他敏锐、细致、另类,再加上生命内在的矛盾冲突,成就了他的作品,结晶成了180万字的《尤文贵文集》。
何琼玮比尤文贵大两岁,写剧本也早一年,1951年,他写了戏文《幸福是靠斗争换来的》。1957年春,浙江省委宣传部为抢救地方剧种,点名他到杭州脱产创作一部瓯剧。在杭州,他经过认真思考,选择了在温州民间流传甚广的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仅用一个月时间写出七场大戏《高机与吴三春》。后来在杭州、温州演出成功后,开始全省巡演。而命运总是捉弄人,正当他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灾难从天而降。1958年,他在“反右运动”的“补课”中成了“”。
现实往往冷酷,艺术总是温柔,何琼玮1967年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做了一名供销员,他又写起了剧本。他写的往往是悲剧故事,却能写出人情的善良与温情。
比他俩晚一辈的剧作家有张思聪先生和张烈先生。1943年出生的张思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温州四中教书时,就开始戏剧和影视剧创作了。1969年被借调到省文艺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专业创作。至今,他创作的剧作(部分合作)有80来部,其中舞台剧40多部,如《荆钗记》《浮生六记》《大唐骊歌》等。
1941年出生的张烈,1981年写出了剧本《戏中戏》,1989年被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成婺剧电视剧,改名《梨园情线年以后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张协状元》《公孙子都》等20多部剧本。
在温州,还有一批中青年剧作家,如郑朝阳、施小琴、汤琴、蒋胜男等。他们都辛勤躬耕于戏曲的这一片田野,乐享寂寞,不言放弃。戏曲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个难解的情结,是一个一生追逐的痴梦。正如张思聪所说:温州有那么好的戏曲氛围,戏班多、观众多,我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生命也有了质感长春历史文化介绍。
纵观温州剧作家选择的戏曲题材历史文化朝会ppt,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着力展现“温州元素”,他们总是为温州人写戏,也总在写温州人的戏。
《荆钗记》是早期南戏名剧,位列“四大南戏”(还有《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之首,说的是温州南宋状元王十朋和妻子钱玉莲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张思聪就有改编“四大南戏”的心愿。八十年代初,他终于成功改编了《荆钗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巧妙结合长春历史文化介绍,在老故事中灌注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神,特别在下半部历史文化朝会ppt,有多处神来之笔。如今,提及《荆钗记》的创作,张先生说:我的主要目的是亮出“温州名片”,温州有写不完的题材。近20年来,我以温州为背景创作了话剧、电影、电视剧,试图表现当代温州人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品格,这和外界对温州人的评价是一致的。但是对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绵长的历史渊源,外界缺乏理解,有的甚至误解,因此我下决心要改编《荆钗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思聪在温州艺术研究所任所长,他提出打造“南戏新编”工程,把六个有代表性的南戏集中推向了舞台,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成为中国戏曲界的一种独特现象,被称为“温州剧作家现象”。著名戏曲评论家郭汉城说:温州的戏曲创作将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一笔,我们要好好研究温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新编瓯剧《东瓯王》,是郑朝阳2011年创作的一部历史剧,讲述的是温州始祖东瓯王驺摇的故事。她说:关于东瓯王,《史记》里只有寥寥数语,就是提到发生在汉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乱”长春历史文化介绍,因东瓯反戈一击,帮助中央彻底平定战乱,朝廷因此赦免东瓯。很多人由此推想长春历史文化介绍,东瓯王是一个无信无义、立场摇曳的人物,而东瓯人反戈之事也曾被史学界认为是功利之举,但东瓯人无疑又最具智慧与坚忍的性格,其中的矛盾难住了我。
经过反复思考,郑朝阳认为东瓯王驺摇的先、后反戈的行为,应该理解为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园和臣民,他是一个懂得进退尺度的人,只是有点无奈而已。她的追索与解读,为她的创作走出了一条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由此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真实可信的温州人先祖的形象。
刚刚落幕的中国越剧节上,由乐清业余剧作家汤琴编剧的越剧《章纶》经过重新编排,在乐清剧院上演,反响热烈。根据乐清明代名臣章纶的人生经历编写的该剧,2011年年底在乐清首次公演,就一炮打响。汤琴说:“创作《章纶》,我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乐清元素,比如雁荡的名景夫妻峰,作为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一个意象反复出现。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要写的不止是一个人,还有他成长背后的这个家园。我也希望通过对乡土元素的强调,使这出戏成为乐清文化的一个品牌。”这三年里,这台由乐清人编剧、乐清剧团演出的乐清历史文化名戏,备受观众喜爱,无论是剧院演出还是送戏下乡或是跨省献演,均受到热捧,并且屡获大奖。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先生在《张思聪戏文六卷》的“序”中写道:在瓯江流过的地方,温州话还在,江心屿还在,《叮叮当》还在,《荆钗记》还在否则,到哪里去找我心中的故乡呢?
温州的剧作家们正是本着对家乡炽热的情感长春历史文化介绍,打造出一部部有着醇厚温州风情,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剧作。
“大概是1996年前后,我因为采访的原因认识了温州艺术研究所的一帮人,还有尤文贵老师。我原本就喜爱戏剧,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写了第一个剧本《绣女恨》,请尤老师指教,没想到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赞赏,之后又正式拜入门下。”汤琴说。在尤老师的悉心指点和调教下,她的戏剧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现任乐清日报民生社会部主任的汤琴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七八年间已写出十多个剧本。
在温州戏曲界,尤文贵先生乐当人梯培养新人的精神为人称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先生就深刻体会到编剧的重要性,着手培养编剧新人。尤先生认为,培养编剧人才,是系统工程,要在创作过程中有步骤地教。他从如何找题材、立提纲、如何写等具体实践环节入手,手把手地带领学生掌握戏剧创作的真谛。先后拜他为师的郑朝阳和施小琴都很快成才,成为浙江戏剧界冉冉升起的编剧明星。如今,她们已成为温州编剧界的中坚力量。
2010年2月,《上海采风》刊登的《戏剧编剧濒危》一文,指出我国戏剧编剧濒危的状况令人忧虑。此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温州活跃着的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剧作家群体,让国内其他地区的编剧界为之欣羡不已。
然而,有识之士也看到了繁荣背后的隐忧。如何培养年轻编剧,推进温州戏曲事业的持续繁荣,成为剧作家们普遍的愿望。老剧作家张烈在许多场合呼吁培养年轻剧作家,他说:我已经70出头了,还在干这一行,其实是不正常的。戏曲的明天,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
戏剧理论研究者谢雍君认为:温州剧作家的传承,之前的方式主要是依靠老编剧的个人力量。尤文贵以一己之力培养编剧的做法,并不具有普适性,虽然值得提倡,但不见得能够推广。当前最为可行、最为有效的做法,依然是由政府文化部门出面组织、举办培训班。从尤文贵先生培养编剧的“私塾”法里,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未雨绸缪、远瞩的戏剧精神。目前,温州地区的戏曲创作力量还比较强盛,但如果不将眼光放在十年、二十年之后,现在就着手培养第三代编剧人才,那么,未来温州的编剧人才,依然会有断档的危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