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文化历史标准的含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7
长春的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8日,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长春博物馆开馆试运行,约400件馆藏精品惊艳亮相,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从此,长春又添一张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
长春博物馆以“研究展示长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使命,秉承“一切为了观众”的办馆理念,打造“乐学、善思、崇真、求实”的馆风,通过展示长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就古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人类先进文化,是长春城市文化旅游新热点、对外交流的新窗口,更是公众感知历史、欣赏艺术、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长春博物馆深度展现了约5万年前至2500年前长春地区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让长春市民和广大参观者了解,长春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长春的历史源远流长,并不是仅仅从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正如长春博物馆馆长吴洪波所说,该馆并不是简单地陈列藏品,而是让每一件藏品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并将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映现出长春深远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以循着猛犸象的足迹追溯东北地缘,徜徉在艺术家戈沙的艺术作品中重走丝绸之路,还可以走进名人故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可以说,走进长春博物馆,就走进了长春的历史长河。
长春博物馆(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6年7月15日由长春市政府批准成立,建馆于长春市南关区华弘街111号,与友谊公园毗邻,是我市地标建筑“城市之花”三朵姐妹花之一,建有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博物馆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5个展厅,其中基本陈列1个展厅、专题展2个展厅、交流展2个展厅。另设有教育活动区、互动体验区、报告厅、3D展示区等公益活动场所。
长春博物馆现拥有各类藏品2.2万余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唐、辽金、明清,以及近代、现代、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种类包括金属器、玉石器、陶瓷、书画、钱币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历史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等。这些珍贵的藏品反映了长春历史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其中,独具特色的伊通河流域古生物化石、长春史古发掘出土文物、馆藏戈沙艺术作品等均自成体系,具有浓郁的长春地方特色。
谈到长春,人们往往认为它是一座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城市。而一个又一个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两万多年前,长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迹象。那时,长春先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发明创造,逐渐由石器时代的原始生活,迈向青铜时代的社会文明。这段历史,在“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中得到了详尽的还原。
“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是长春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分为“最早的长春史”“长春第一村”“长春第一房”及“中华第一石龙”4个单元,以长春地区人类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系统地展现长春地区先秦时期古厝文化,特别是史前时期的编年序列、聚落形态、社会进程、历史特点和文化贡献。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文字说明、声讯影像资料展示、互动设备、VR技术、灯光照射等辅助手段,向观众展现长春的重要遗迹、遗物,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长春地区步入文明社会的进程。
该展览本着立足长春博物馆馆藏、体现长春博物馆考古工作的展示定位。这些保存较好、类型丰富的遗物对建立长春早期历史编年序列、探索长春先民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2017年,长春农安五台山遗址发掘了3座墓、1座儿童墓,年代距今4900年~4500年,是长春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墓葬,被称为“长春第一墓”。
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对“长春第一墓”2号墓葬出土的成年男性头骨进行人像复原,再现了“最早的长春人”的容貌。
2017~2018年度,长春农安五台山遗址发现了由30多座房址构成的大型村落遗址,村落外围有环壕遗迹,村落中心有大型广场。长春农安五台山聚落遗址的发现,首次为探索长春史前时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堪称“长春第一村”。
2017年,长春农安五台山遗址发掘出了一间面积约6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这座房屋属于左家山下层文化时期,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房屋面积之大、建成时间之早,堪称史前“长春第一房”。
距今6000年左右,长春出现了用石块雕琢的龙古厝文化。1985年,长春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龙形石雕,堪称“中华第一石龙”。左家山石龙的发现,证实了地处松花江流域的长春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长春农安五台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造型古朴生动、线条流畅的玉鸟。这件玉鸟属于距今6000年~7000年的左家山下层文化,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鸟形玉器,是后来各种鸟形玉器的雏形,可谓“华夏第一玉鸟”。
在我国东北地区沉积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种属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构成了著名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该动物群主体生存时代在距今1万~5万年的第四纪中晚期,处于“冰河时代”。“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冰期气候的标帜古厝文化,曾经繁盛一时,然而随着第四纪晚更新世的结束,以及气温转暖和人类崛起,这些冰河巨兽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们的遗骸长埋地下,化作珍贵的化石。
“伊通河畔冰河巨兽的乐园”展览选取了最典型、最能够代表“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化石展品近百件,分4个主题单元全方位展示冰河时代伊通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构建逼真、开放的生态景观,复原建设了古生物化石矩阵,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直观感受冰河世纪古动物群的壮观景象,了解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动物。
长春博物馆现有来源于伊通河流域的化石标本1万余件,这些化石是研究伊通河流域乃至东北地区第四纪以来古环境、古生态变迁的重要实证,亦是弥足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丝路遐想戈沙丝绸之路艺术作品展”是长春博物馆自主策划的第一个展览,展出了画家、演员、作家戈沙先生最具丝路特色的90余幅作品。
丝绸之路是亚非欧的桥梁、世界文明的纽带。历史的丰碑在此篆刻,千古的传说在此传唱。长春博物馆现藏有戈沙的艺术作品及珍贵资料600余件(套),其中以表现丝绸之路主题的作品最具特色,如版画《胡杨魂》(获中国少数民族美展金牌奖)、版画《古老的歌》(获日中艺术交流金奖)、油画《石壁行》(获中国少数民族美展银牌奖)等。
在戈沙的刀笔之下,山河的壮丽之美、驼队的奋进搏击、胡杨红柳的生命抗争等都传达出一种崇高美的意韵历史标准的含义。他的一系列“丝绸之路”题材作品更是主题鲜明、风格独特、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够让参观者品味“丝路情怀”,弘扬“丝路精神”,为各界提供一次近距离观摩、学习戈沙艺术的宝贵机缘。
该展览由长春博物馆与杭州良渚博物院合作举办,撷取了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200余件(组),种类涵盖陶、石、玉、骨、木、有机质等,以玉器为主,包括玉璧、玉琮、玉玦、玉璜等多个玉器类别,展品造型各异、雕琢细腻。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43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地区。该文化的中心位于良渚镇一带,在这一区域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城。良渚古国拥有先进的稻作农业与手工业、统一的宗教信仰、宏大的宫殿与完整的古城遗址,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
“穿越时空的对话名人故居的过去和未来”展是“8+”名人故居纪念馆2019年度主题巡展,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北京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承办。展览展示了康有为、詹天佑、李大钊、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李叔同、李四光、徐悲鸿、梅兰芳、红线女等文化名人的故居。
“8+”名人故居纪念馆巡展源自北京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随着后来李四光纪念馆、詹天佑纪念馆等的加入,由“8家”升级为“8+”,呈现跨地域合作的趋势。
长春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和系列展览,从“一切为了观众”的办馆理念出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 ●“长博大讲堂”:以高校专家学者为骨干,首批甄选建立30人的主讲嘉宾队伍,从贴近百姓生活的角度宣讲历史,普及文博知识。每场讲座约90分钟。 ●“乐搭搭冰河巨兽拼搭体验”:结合长春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馆藏资源,本着“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特别为4至12岁儿童提供的动手互动活动。孩子们可以用创造性的玩法,感受拼砌乐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小手拓拓拓,版画带回家”:是长春博物馆结合“丝路遐想戈沙丝绸之路艺术作品展”推出的针对青少年的版画拓印体验活动。有16块木刻板可供青少年拓印,其中选取了4幅戈沙画作。拓印完成后可将作品带回家。活动可使青少年了解我国丝绸之路的历史。 ●“爱我中华故事汇”:故事剧本既有反映长春抗战史实的系列故事,也有反映14年抗日战争的英雄人物风采,均由小学生表演。
长春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是我市突出文化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有力手段,也是市委、市政府实施转型发展、促进文旅融合的重大举措。
长春博物馆给人最深的印象不仅是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其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更是厚重深远。该馆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性,将为长春带来良好的影响力。
丰富的展出内容,融入多元的设计理念,让长春博物馆呈现出一种厚重感。长春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为外界增加了一个品读长春的窗口历史标准的含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