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文化名片中国文化历史遗产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2
口红、胶带、袜子、各路皇帝,这些年故宫文创给世人以新的冲击。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认为,近些年来,博物馆跟旅游景点一样,经历了增长乏力的阵痛。除了门票,营收渠道寥寥。为了寻求盈利,为了自我生血造血,故宫在旅游景区文创方面,吸收国内外成功精华,最终趟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自2008年成立故宫文化创意中心伊始,故宫的文创之路已经走了十余年,在国内博物馆文创领域来看,实属领头羊。
除了文创,实际上,故宫还在探索别的出路。故宫踏上数字化的甚而更早,若从1998年成立故宫资料信息部开始算起,这条数字化之路已走过了20余年。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今天就为大家带来故宫的数字化之路。
寿康宫南小院,故宫里一个并不算起眼的地方。这里原是寿康宫的厨房,如今已变为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团队的办公室。
在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团队”的正式名称是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主要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群中国文化历史遗产、微博、微信与移动应用程序(以下简称App)等网络媒体的策划、发布、运营与维护。新媒体团队的成员多为80后与90后,所学专业涉及计算机、历史、英文、考古和设计等。
为提高故宫博物院的工作效率,早在1998年中国革命文化名片,故宫博物院便开始将文物底账卡片录入到数据库中,同时持续将文化遗产资源拍摄成数字影像,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加强对文物藏品和古建筑的管理。这一年,故宫资料信息部成立了。
故宫博物院的全面数字化始于2000年。逐渐地,资料信息部覆盖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随着博物馆与互联网的接轨,其官方微博中国革命文化名片、App、官方微信陆续上线年历史的紫禁城,华丽地一转身,于是有了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博界网红——“萌萌哒”故宫。
坊间相传,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于某次会前,特意跑到台下问记者。“萌,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乐了。不论段子真假,在单霁翔担任故宫“掌门人”的期间,故宫确实“萌”了起来,其文创产品与数字产品屡屡刷屏,所创造的话题热度屡创新高。
人们惊讶地发现,600岁的紫禁城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昔日皇家的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2013年至2014年,故宫官方一口气推出了三款App:《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这三款App极具趣味,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每一款都蝉联App Store精选榜单。
2014年,一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火了。2020年清明假期期间,“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直播活动,带领广大观众通过网络走近故宫。互联网 的新玩法让故宫又一次破圈。推送中,比着剪刀手的雍正、挤眉弄眼的康熙等表情包一炮而红,萌化众人,扇子上“朕亦甚想你”的土味情话也让呼接地气。
这篇爆款文章发布在“故宫淘宝”的微信公众号上,微信团队在故宫博物院丰富馆藏文物中精选出《雍正行乐图》,将数字技术融入其中,绘成动图,生动可爱。公众号于2013年9月16日开通,近一年的时间发布了约170篇推送,内容涉及故宫典故、藏品、周边文创产品等,平均阅读量约超过千次。
然而这些还都是故宫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冰山一角。对于故宫而言,运用数字技术记录古建筑和文物信息,始终是其打造数字化博物馆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早在2001年7月18日,故宫博物院对外发布了故宫官方网站,在为时7年的文物藏品清理和为时3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之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总目在网站上得以发布,与世界各地的观众一起共享。
“自2002年起,故宫建立了数字化资产应用研究所,开始了三维数字化的应用建设。至今,已经采集了紫禁城(112公顷)的全景三维简模数据,采集了包括太和殿、养心殿中国革命文化名片、乾隆花园和角楼在内的重要殿宇室内外高清数据。并且通过照片建模、三维扫描等技术采集了室外陈设三维数据和可移动文物三维数据。”2019年5月11日,故宫博物院数字化研究所工程师张雨辰在“Unite Shanghai 2019”大会上,以“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他介绍,随着采集技术的发展,故宫的三维数据资源会越来越充实,而这些基础数据,将是故宫开展数字化项目建设的基石。
“与数字化拥抱,是为了让文化遗产的‘基因’活起来中国文化历史遗产,也是为了让在文化遗产中的‘人’活起来,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张雨辰说道。
4月5日,时值清明节,阳光甚好,春风和暖,一向喜爱户外运动的市民杨柳却留在家里刷手机——迎来600岁生日的紫禁城,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进行了首场直播。
4月5日至6日,故宫博物院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等网络平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三场直播,带领观众通过网络走近故宫,感受清明时节故宫的春日之美、建筑之美、空灵之美。
“没有游客的故宫,想想都激动!”看完首场直播的杨柳心潮澎湃中国文化历史遗产。通过直播镜头,她看到第一批盛开的迎春花、玉兰花、山桃、杏花已经开始凋落,正心生遗憾时又发现文华殿前的海棠花和延禧宫前的丁香花正在盛放,北方特有的花种二月兰也开始在草坪上摇曳……
当然,比起对花开花谢的怜惜,最吸引她的是专家们现场专业的讲解。“那些你实地参观根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不经专家点拨,根本看不到。”这大概是网络直播独有的静谧美好,杨柳沉浸其中,“我后来还看了一遍回放,下午打算一边做笔记一边看直播。”
4月5日的首场直播,仅《人民日报》网络客户端上的观看人数就逾500万,各网络平台合计的播放量已破亿。
特殊时期,为了配合疫情防控,互联网的线上展示是博物馆风貌最好的展现途径。这种展示,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甚至对于细节的展现比到现场观看还要详细。
推进“数字故宫”建设,利用虚拟现实(VR)的形式对故宫博物院的古代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系统、准确地采集和再现,建立中国革命文化名片、充实和完善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及院藏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库,这是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成立的初衷。这之后,也才有了故宫于互联网之上种种令人惊艳的身影。
在研究所的演播厅里,陈设着我国第一部关于故宫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大型计算机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体验者仅需坐在椅子上,通过遥控器的导引,便宛如坐上了一辆匀速前进的自动化列车,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赫然出现在面前。“列车”载着人们从午门进去,迈过金水桥,穿越太和门,从大型汉白玉升龙石雕上“飞过”,驶入坐落在三层台阶上庄严宏丽的太和殿……
进入新世纪之后,故宫推出基于VR技术的“V故宫”项目,并于这个项目下开发了7部《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虚拟现实系列作品。观众或佩戴3D眼镜或裸眼,便可以进入到故宫宫殿的内部通过三维影像立体而直观地游览。
2015年12月18日,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故宫里人气最旺、故事最多的一组建筑将暂时关闭,进行为期5年的保护性修缮。然而,“V故宫”项目解决了观众身不能至的遗憾。2017日10月10日,“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在故宫之“端” ——端门数字馆全新亮相。
端门数字馆落成于2015年,是全国第一家将古代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全数字化展厅。顺应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的迅速发展,故宫博物院利用新媒体形式对展览和藏品进行宣传和解读,不仅利于激活博物馆的参观氛围,也对藏品内容的展示更加灵活生动。除此以外,利用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的无缝衔接,更可以使博物馆从宣传、展示到后续服务贯穿起来。
线上直播,你可以近距离看到一个真实的故宫;虚拟现实,你同样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故宫……不管哪一个故宫,它们都是你心中的故宫。
“这些年无论是数字故宫也好,还是文创产品也好,故宫展现出来的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侧重于对于青年心理的研究,面向于受众,采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来推出故宫自身的这些文化产品,进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表示。
2018年是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和故宫合作的第三年。2018年8月24日,由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动漫、Next Idea联合打造的主题漫画《故宫回声》在腾讯动漫官方平台上线。作为国内博物馆打造的首部漫画作品,《故宫回声》讲述了历史上“故宫南迁和西迁”的故事,蕴含着故宫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
除了漫画以外,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的一系列游戏、表情包和音乐产品,都秉承了贴合青年人兴趣点的思路。利用腾讯的技术优势,故宫研发了很多面向青年受众的产品。与腾讯的合作让故宫博物院变得更加互联网化、年轻化和生活化。
2019年,在7月16日的“数字故宫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一口气推出7款数字产品,这些产品或全新亮相或换装升级,其中也包括故宫推出的第十款App“紫禁城600”。这是首个聚焦于故宫古建筑文化的App。同样是故宫首款建筑主题的微信小程序“故宫:口袋宫匠”,则将故宫屋檐上的脊兽化身为可爱的“紫禁城建造小分队”,呆萌谐趣。
此外,全新改版上线的“全景故宫”已涵盖故宫所有开放区域 ;更有官网重磅推出的“数字文物库”和“故宫名画记”,文物精品在虚拟世界里得以纤毫毕现……
“人工智能是我们下一步的一个重点中国文化历史遗产,人工智能如何能够进入到文物的研究、修复、展览当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件事情。”2018年年初,百度与故宫合作开启“AI文化遗产复原计划”,旨在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新技术,打造全面的历史文物博物馆信息平台。
目前,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的《千里江山图》等名画项目中,也采用了人工智能识别和还原技术。在《千里江山图》的某些细节点上,会有故宫的专家进行点评,让公众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名画背后的故事。
“我们做了很多对外文化的传播工作,但是不要忘了,博物馆自身的业务是个基础。”冯乃恩谈道,“将来还要把一些数字技术转过来,应用到博物馆自身的业务上,比如说跟文物鉴定的结合,跟文物研究的结合,跟文物修复的结合。”在他的眼中,这是未来故宫数字化需要去探索的领域。
在故宫博物院数字化研究所工程师张雨辰看来,故宫首先是一座博物馆,不管如何现代化,文化内涵不能丢。创新传播形式,以数字化手段活化文化基因,是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就能够使得博物馆避免那些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炫技而炫技的空洞的数字项目。
每一位观众,都对故宫有独到的理解。600年来,这处宏大的宫殿群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位独特而超然。 如今,故宫人在博物馆数字化探索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0余年,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故宫博物院的三维数字化道路——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研究、数字化展示。保护、研究、展示“三位一体”,遵循“内容为王、技术为器、融合互通”,展现出故宫独有的特性,有效地避免博物馆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同质化问题。
在“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中,张雨辰与他的同事们将Unity技术作为了布展的关键应用。“为了展现养心殿御膳房的宫廷饮食文化,我们选取了众多宫廷美食中最有特色的四道菜肴,还原了制作方法,观众在随着提示一步一步‘制作’好菜肴后还要选择正确的餐具盛放摆盘。”从选材到上桌,所有关键步骤都用数字技术呈现。
而在“V故宫”第七部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御花园》节目中,开发人员对VR技术的探索,更是有了进一步深入—利用Unity引擎在安卓平板设备上进行开发工作。通过交互设备,传统的只能观看没有互动的观影流程由此被改变。于是,当观众观赏至万春亭的讲解的时候,便可以在手机、平板设备上看到万春亭的大木结构模型,并进行拆解、交互,比如在御花园里喂一喂鹿。
△通过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观众可以走进虚拟世界中的故宫
当下流行的AR试装项目,故宫也有涉及。通过Unity引擎 Kinect体感设备,故宫开发了试衣互动,观众可以将成套的宫廷服饰“穿上身”,喜欢的话还可以拍照并将照片下载到手机里。“通过衣服搭配和选择佩饰,观众可以了解清代宫廷服饰搭配的相关小知识。”张雨辰表示,这是故宫开发AR试装项目的初心与目标。
在展示项目里还有一个故宫导览应用,也是利用Unity引擎开发。观众在进入故宫前,可以使用导览终端初步了解故宫历史的梗概,也可以订制最适合自己的游览路线并生成二维码。通过个性化定制,观众将自己的路线“扫”进手机里,更为方便和快捷。Unity引擎不仅让故宫宝藏“活”起来,也让故宫的服务更有“温度”。
“未来,我们可以借助Unity引擎多平台发布的特性,将交互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解读,作为单独的互动展项发布。我想这就是Unity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便捷。”提及Unity技术,张雨辰心潮澎湃。故宫对先进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并希望在文博数字化应用领域始终保持领先态势。不盲目追风、追寻技术上的突破,是故宫人的不变的态度。
“我们认为,‘数字博物馆’‘数字故宫’建成的标志,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建设了几个信息化的应用项目。而应该是保证这些项目得到有效地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成效。我们开展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信息化的思想和信息化的工作方法已经贯彻、融化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紫禁城虽然很古老,但是故宫博物院却很年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