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时间轴总结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9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元旦社论,提出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当时,《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制定一部新宪法确认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953年12月24日下午3点多钟近代史时间轴总结,一辆专列缓缓地驶进了北京前门火车站。不久,陈长江等80多名警卫人员将很多书、文件、衣物、床上用品等搬上了列车。这些东西让车上的服务员很吃惊,特别是车厢高高堆起的书占据了一节车厢的好些地方。其他行李却很简单:一件打补丁的旧睡衣、两块灰色的旧毛毯、一把没有多少毛的牙刷……如此爱看书的、如此俭朴的中央究竟是谁呢?服务员充满了疑问。
20多天前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服务员们就被领导叫去谈话,说要执行一次既重要又光荣的任务,这是全国人民的重托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要保证完成好。细心的服务员们发现检查列车准备工作的竟是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部长罗瑞卿,看来这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要离开北京,前往浙江杭州,带着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开始做一项为中国法制建设奠基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早在一年前,全国政协会通过了周恩来关于起草宪法的决议报告。亲自挂帅,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任,主持宪法起草工作,但由于其间部分省市受灾,国家忙于救灾,以及因工作繁忙数次病倒,宪法起草被推迟了。这次离京就是要摆脱北京的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搞好宪法起草。
第二天早饭后,车上的服务员终于见到了这位神秘的,他就是。此刻的正斜靠在宽大的沙发上吸着烟,沉思着。
专列向南奔驰着近代史时间轴总结。12月25日0时25分至德州西,宿营至6时30分;25日10时至济南,24时至蚌埠支线时至上海。
27日19时20分,专列离开上海;28日凌晨,抵达目的地杭州。和随行人员下了车,在浙江省委有关同志的陪同下乘车前往杭州北山路84号。
北山路84号大院30号楼是一行人的办公地点。30号楼由主楼(两层小楼)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宪法起草小组在主楼办公,在大平房办公,大平房里有间会议室。
为了起草宪法,和起草小组成员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宪法起草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从1954年1月9日开始到2月17日左右宪法草案初稿出来了。其间,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李维汉等人组成的宪法研究小组也来到了杭州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起草小组还聘请了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吕叔湘为语文顾问。在主持下,起草小组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通读并继续修改。2月24日完成“二读稿”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26日完成“三读稿”。在的主导下,田家英在其中承担了很多具体工作和直接修改工作,通常彻夜不眠,甚至累得。
这次到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在杭州期间,除了起草宪法,他还专门约请苏联部长会议第一捷沃西和驻华大使尤金到杭州会谈,介绍了中内和国内的一些情况。个人在杭州的最大收获就是每天坚持爬山,几乎走遍了西湖附近的大小山峰。
宪法草案“三读稿”通过后,的心情轻松了许多。3月2日这天,他登上了玉皇山顶近代史时间轴总结,在这里伫立四望,右面是妩媚妖娆的西湖,左面是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杭州城尽收眼底。情不自禁地赞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
在杭州期间,正是中央刚刚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时刻关注着这一运动的发展情况。他多次听取浙江省委负责人关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汇报。在3月初的一次汇报中,他得知绍兴东湖农场通过科学种田,使当年的“放鸭畈”变成浙江有名的高产样板田,十分兴奋,当即表示要去看看。
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冒雨走在田埂上,一面细心察看,一面向农场负责人询问情况。随后,游览了东湖风景区。面对陡峭的悬崖,潺潺的流水,以及散布在山水之间的飞檐亭榭、拱形石桥,感慨万千,指着陡立的石壁对身边人说:“这不是老天爷的鬼斧神工,而是劳动人民世世代凿石条而造成的。”
看到前面有家小茶馆,走了进去。在八仙桌旁,谈起了绍兴的历史和名人:“绍兴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也是中国当代文豪鲁迅先生的家乡。鲁迅生前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另一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党人就是要有这种为人民甘做牛马的精神。”
3月初,经审定和修改的《宪法草案初稿说明》专门就宪法草案在文字上的特点作了说明:“宪法是必须在全国人民中间普遍宣传和普遍遵守的,因此,条文固然要尽量简单,文字尤其要尽量通俗。从这个观点出发,宪法草案的文字完全用白话写成,凡是可以避免的难懂的字眼,一律加以避免。”
3月9日,宪法起草小组拿出“四读稿”。至此,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为中央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宪法草案,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本。
3月17日,一行回到北京,立即着手召集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宪法草案。经过历时80多天的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的条件已经成熟。
当年,中央从人民大学及其他单位抽调一部分法律专业人士临时到宪法起草委员会工作。在人民大学担任教员的许崇德有幸入选。接受笔者专访时,已是著名宪法学家的许崇德回忆说:“当时我还是个小青年,才20多岁,我是作为人民大学的教员参加这项工作的,那时是田家英同志在高校点兵找去帮忙的。”从小身经战乱、吃尽国穷民弱苦头的许崇德,深知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的重要性。虽然只是从事辅助性工作,但仍十分专注认真。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材料,并提供相关资料,还整理了征求意见、全民讨论送来的讨论材料和意见。
当年全国政协近代史时间轴总结、各地方、各党派、人民团体和武装部队等组织了各方面人士8000多人参加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900多条。
6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
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展开讨论宪法草案的社论。一场全民大讨论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此后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他们热烈拥护,又提出110多万条修改或补充意见。讨论中提出的意见,都由各地党政领导部门及时上报中央。许崇德回忆说:“1954年是特大洪灾。所以交通中断了,大水都冲掉了公路、铁路,当时的讨论意见是用飞机运送到北京来的,那线日,中央华南分局给中央一个电报,说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有代表提出提案,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最高荣誉勋章。中央秘书长接到这份电报,立即送。8月6日,在这份电报上批示:“请即复不要通过此项提案。”在全民讨论中,还有人提议把这部宪法命名为“宪法”,也被拒绝了。
1954年9月15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托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9月20日近代史时间轴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会上被庄严全票通过,因其在1954年颁布,史称“五四宪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