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传记近代史时间轴高中近代史十大历史人物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7
又一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示儿》中的这两句诗,最能表达那些为民族独立而殉难于抗日战场上的英烈们的夙愿。
在滇东曲靖,有一个人,他曾经奔赴抗战前线,写了一首诗,《我们在太行山上》,后来被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上曲,最终以《在太行山上》为名,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抗战前线鼓舞士气的著名战歌。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CCTV-7国防军事频道的黄金时段播放《军歌故事:在太行山上》,让观众回望那段难忘的岁月,带你重拾国家记忆。
76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6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
我第二次受邀,在央视频道讲述桂涛声创作《在太行山上》前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意在传扬先烈们的精神,不忘历史,汲取教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天,我们致敬先辈,致敬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更提醒世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桂涛声,1901年5月5日出生于滇东沾益乐泽乡卡郎村(即今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黎山村委会卡郎村)一个殷实的回族农民家庭。
刚出生的时候,他的体质较弱,于是他的父母(就像当年的父母按农村习俗拜一块石头为干爹取名“石三伢子”一样),守在路边,随机请了一个穆斯林做干爹,给他取名叫“桂浩然”,希望他少灾少难近代史十大历史人物,快长快大,养浩然之气,成有用之才。
桂涛声还没有出名之前,他不叫桂涛声,他的小名叫桂浩然。长大以后,像中国其他文人一样,他也取过雅致的名号。他的曾用名叫翘然,化名独生、吴璧,字仰之,“涛声”是笔名。“阿桂”是朋友、同事们对他的亲切称呼近代史人物传记。
他的职业,以文字为生。生活状态,四处漂泊。他最痛苦的事,是到死都没有恢复党籍。最揪心的事,是有过两段各不相干的婚姻。平生干得最漂亮的事,就是为抗战写歌!
阿桂对生活充满,他很少会在一个地方呆太久。作为一名文艺青年,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他的诗是用来唱的,而且是经过冼星海、夏之秋等高手谱曲后,才推向歌坛的,不红都难啊。而他的远方,在战火纷飞的前线。
他的人生有些复杂,在和党的军营里飘来飘去:一会儿是的“上尉”,一会儿是党的“桂代表”;一会儿教书,一会儿办报;一会儿跑山西,一会儿留上海。让人看得头晕。
阿桂的一生,只尝到了人生滋味的一半。四喜残缺不全,四悲阴魂不散。他幼年丧父,壮年孤苦,暮年多病,生活颠沛流离,充满坎坷。
阿桂出生在辛丑年。大家都知道,农历辛丑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这一年,签订完条约不久,李鸿章死了。陈毅、徐向前等后来成为风云人物的开国将领也在这一年出生了。桂涛声与他们同庚,却命运多舛。
关注历史的同学清楚,晚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割地赔款是必然条款,还有一条就是在通商口岸允许鸦片交易,这是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鸦片种植、销售、吸食,严重影响到清廷财政收入、民众身体健康及军队兵勇的战斗力。
积贫积弱的晚清政府,一度时期认识到鸦片的危害,曾启用林则徐禁烟。经过多年努力,到初年,滇东一带已无人敢种大烟近代史时间轴高中。但在公私交困、军饷难筹的情况下,九年秋天,云南政府又开放烟禁,罂粟又到处疯长。阿桂放学回家,还要跟着母亲到地里种植可恨的罂粟。
他五岁时上私塾。三年(1914年),正式到村中的阿文小学(今黎山小学)读书。他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多用在写字画画等兴趣爱好上。他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阿拉伯文字曲直结合的线条让他痴迷陶醉,还有那些宗教画丰富的色彩、安宁的神态、繁复的造型让他遐想联翩。回、汉、彝、苗等多民族聚集的卡郎坝子,使得阿桂从小就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山间田野的清脆歌声、节日庙会期间上演的地方戏剧和民歌小调,也给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
他因有音乐体育方面的特长而备受长辈们的喜爱。五年(1916年),他15岁的时候,堂伯桂培根将其带入沾益县立两级小学读高小,并给他取了个学名叫桂翘然。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就是在这一年,阿桂从沾益县立高小毕业,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制5年近代史时间轴高中,办学地点在曲靖)公费预科七班读书。师从体操兼乐歌教员宋永福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并迷上了沈心工先生的作品。沈心工成了他未曾谋面的音乐偶像。后来,他创作的《点兵曲》《歌八百壮士》等,也传承了沈氏风格。
我从一份珍贵的百年档案中得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建在废弃的迤东道署内(相当于今天的市政府大院),占地40余亩,后来分为曲靖一中和一小两校。当时,学校文案兼国文教员缪果章,用蝇头小楷工整地记录了预科七班的学员名册及课程表,桂翘然时年十九岁。
阿桂不仅是学霸而且是考霸,应试教育难不倒他,轻轻松松就考入了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五年制的学校,他只读了四年,学有余力的阿桂于1923年8月提进刚刚创办的省立美术学校。对他来说,不用别人动员加强素质教育,也能把音体美“小三门”学得很好。
到了省城昆明,进入“美专”,他受到音乐教师张堉的器重,并推荐他到《滇潮》杂志做校对。张堉经常教唱歌曲,他的先进思想和精湛的音乐专业知识影响着一大批年轻人。1925年,聂耳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经常到美术学校琴房练习钢琴。也就是在“美专”这段时间,学习英语却偏好音乐的聂耳,与学习绘画也偏爱音乐的阿桂在省立美术学校相识相知,并共同受教于张堉先生。他俩积极参加读书会、演讲会,成为“”骨干。
在“”中,他结识了黄洛峰、艾思奇、丁锡禄、饶继昌等进步青年,深入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增强信念。他们因公开揭露抨击军阀政权“一面废督,一面仍招兵”等劣行,而被校方告发为“分子”,开除学籍。
1927年,阿桂回到母校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受聘成为一名美术教员。他经常与进步学生讨论时局,交流思想,并与温培群、解正邦等进步学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歃血为盟,义结金兰,立志“誓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奋斗终生”。
为欢庆元旦,小桂老师自编自导,排练话剧《钟国魂》,并登台演出,开创曲靖话剧之先河近代史十大历史人物。阿桂男扮女装,出演女主角“钟国华”,她富有反封建意识,主张婚姻自由,不缠足,剪短发,勤学习,广交友。受邀观戏的政府官员无端指责,这幕戏有伤风化,说他搞异端邪说“大逆不道”。迫于学校压力,阿桂只好离开学校。
这一次,伴随阿桂一起离开的,是他接受过的先进音乐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日趋成熟的造诣,以及投身中国的决心。
1928年5月,阿桂投笔从戎,弃教从军,前往广东韶关。他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当兵不当大头兵,至少也得当个文艺兵,或者谋个秘书,才能施展自己的文采,同时又能很方便地接触到军事机密,做些利国利民之事。
他在好友丁升堂的举荐下,担任国民军第16军参谋处上尉,任职不到两个月,部队转驻湖南郴州。途中,他亲眼目睹军队滥杀无辜,掠取钱物,充作军需,面对百姓暴尸荒野、狗拖鹰叼的凄惨场面,他思想触动很大,对军队恶行失望至极,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秘密加入中国党,期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0年5月,在地下党员吴登云的介绍下,阿桂在湖南郴州一个小馆子里秘密举行了入党仪式。随后积极参加“兵运”活动,发展多名党员。
1931年,他受党的嘱托,秘密取道香港,转向上海。组织决定让他先参加清理“立三路线”的短期学习,准备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主要任务是发动农民,组建和扩大武装,斗争土豪劣绅,巩固苏维埃政权。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学习期间,由于言谈不慎,被特务跟踪。5月15日深夜,一批英国巡捕突然闯入他和袁也烈的住所,在上海英租界康定路旅馆内搜出党内文件24份,几本马列书籍和一张江西红军作战图。阿桂和袁也烈(建国后评为“少将”)双双被捕,他们的身份最终虽然没有暴露,但却以“危害”的罪名,先后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西牢房和“犯集中营”苏州反省院里,被羁押了4年半。
铁窗镣铐,锁不住党人的,阿桂决心以音乐为武器展开斗争。他信仰坚定,积极参加“犯”难友秘密组织的学习活动,在巡捕看守退去后,他们组织“口头办报”,听过彭康讲哲学,吴黎平讲经济学。阿桂来自云南,方言比较重,讲话不易听懂,但他一唱歌,大家就兴奋起来。后来,他把监狱中传唱的《囚徒歌》按《苏武牧羊》的旋律作了修改,使歌词更能激起难友们的心灵共鸣。当时一起被关押的还有黄洛峰、曹荻秋(后来的上海市委)、李守宪、周立波(《山乡巨变》《暴风骤雨》作者)、徐君曼等。此前,章太炎、邹容、任弼时(出任过中央五大之一)等也在这里蹲过大牢。
关进提篮桥监狱,就是进了“铜墙铁壁”的地狱,要想逃出来,除非出现意外,但没有意外。被重视,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荣耀。但对于一名囚犯来说,这是一种灾难。面临随时被审讯,被重点监视,被拷打。他们在监狱中备受摧残,内心十分向往自由,向往光明,时刻想着怎样逃离“铜墙铁壁”的束缚。这也对他此后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1935年10月,从提篮桥监狱出来后,他的心情很沉重,四处寻找党组织,没有结果。他还在街头摆过小摊。1936年1月,考入“上海回教堂理事会”担任员后,他才恢复了读书的自由。他酷爱名家诗词。当读到辛弃疾《菩萨蛮· 补陀大士虚空》中“怒涛声远,落花香在”的诗句时,心生感慨:经历了牢狱之灾,心中怒气尚存,但愿今后能“柳暗花明”。
1937年2月,经黄洛峰介绍,阿桂进入上海读书出版社当编辑,他开始使用笔名“涛声”发表文章,积极参与上海文化界宣传活动。这个名字,让他声震上海,名扬山西,闻名全国近代史人物传记。松涛之声,雄浑高亢,气势恢宏。他创作的诗词,文如其名,大气磅礴,生动感人。
在上海读书出版社近代史十大历史人物,他遇到了不少高人。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手下,藏龙卧虎。出版社成了人才的摇篮。一代哲人艾思奇,后来成了的哲学顾问。胡绳是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做到全国政协。著名出版家黄洛峰1931年留学日本回国,就任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秘书长,任三联书店主席。秘书周巍峙,解放后任过中国文联第六、第七届主席,文化部代理部长。郑易里发明的郑码汉子输入法,现在电脑输入还在使用,他是有名的情报专家、农学家。柳湜做到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总编辑近代史人物传记。即便后来与他在抗战前线朝夕相处的洪荒(阮章竞),解放后都能写出叙事长诗《漳河水》,成了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担任过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诗刊》副主编。
桂涛声早年在校学习的看家本领是教书育人。从抗战前线归来后,他客居上海,在育才中学从教三十余载,将其半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的敬业精神和情怀,在他教过的学生间广为传颂。我曾经从他的生辰、学历、婚姻、党籍、监狱生活、从军经历、宗教信仰等十三个专题,对他的生平作过详细研究。今天重点讲述他的歌曲创作。
硝烟四起的抗战时期,桂涛声满怀,奔赴抗战前线,创作了《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士》《做棉衣》《点兵曲》等抗战歌曲,并在全国广泛传唱,传递出一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这是他对抗战做出的伟大历史功绩。桂涛声创作的每一首歌词,都和时代紧紧相扣,寓寄着艺术源于生活的真理。他的经典歌曲和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作品与日月同辉,他的人格为后世景仰。为抗战输送出这样一名优秀的音乐家、诗人、教育家,这是我校的光荣和骄傲。
想当战地记者,要有那个不怕死的勇气和胆量,桂涛声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跃跃欲试的主。1937年8月21日,桂涛声主动请缨,跟随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到抗战前线劳军。他先到武汉,在汉口参与《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的工作。并有幸在李公朴的引荐下,见到了周恩来。
此时,周恩来正在帮助组建山西“民族战争战时总动员委员会”,正是需要人手之时。李公朴经周恩来介绍,担任委员兼宣传部长一职。随后,桂涛声也以“动委会”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名义,参加了“牺盟会”的民众干部训练班。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几经周折,桂涛声来到位于山西东南部的陵川县,以“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代表的身份,在这里开展抗战宣传。
不过,他写诗是一把好手,但对从政很幼稚,所谓秀才,十年不成。他当个文字秘书还算称职,当老师也可以,但当官他就当得太吃力了。他跟地方政府官员弄得关系很紧张。在陵川,桂涛声被委任为汤恩伯驻郑州办事处13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代表、部主任。按理说,他是第三把手,在军中主要是做思想工作,然而他却看不惯游击队司令李果谌的所作所为,经常抬杠。李果谌与军长汤恩伯是同学,得罪他,能有好果子吃吗?李果谌曾斥责桂涛声管不了部的青年人,有人教唱《国际歌》,竟无人出来制止。他甚至与时任八路军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朱瑞的关系也没协调好,朱瑞对他很冷淡,并对他的入党情况进行过秘密调查。
陵川县,位于中原腹地,地处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随着抗战正面战场的失利,日寇铁蹄大肆践踏山西,陵川逐渐成为山西全省唯一没有沦陷的完整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国共双方人员在此都以合法身份公开活动。陵川成为国共团结、全民抗战的“圣地”。太行儿女拿起长矛、大刀、土枪来武装自己,配合八路军创建根据地、与日寇斗智斗勇。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歌曲创作,使桂涛声与冼星海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俩的合作起自于共同完成《做棉衣》这首歌。桂涛声在歌词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冼星海又以优美的旋律演绎了它的精华。
1937年秋天,天气转凉,风高物燥,到处呈现出萧瑟景象。为抵御寒冷,武汉汉口文化界发起为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捐棉衣活动。民众自发拿出家里积存的棉衣支援前线抗战。盛传一对新婚夫妇把结婚用的棉被拆开做成棉衣送给战士。也有人免费为军队提供药品、粮食等。在山西抗战前线,天寒地冻,考验着战士们的毅力,也考验着中华儿女的抗战决心。
跟随李公朴先生辗转在前线犒劳军队,桂涛声经历了风雨冰霜的考验,又亲眼目睹了前方将士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动人场景,思前想后,抗战场景叠加在一起,他的情感一触即发,提笔写下一首小诗《做棉衣》。
胡绳先生把它印在《救中国》这个杂志的封面上。冼星海发现后,及时把它谱上曲,从此传唱开来。经胡绳介绍,桂涛声与冼星海匆匆见了一面。之后常来常往,成为莫逆之交,并合作了多首歌曲。
抗战发展了音乐,音乐也推动了抗战。《做棉衣》这首歌将雁门关战役、平型关战役等战斗场景陈列进去,对前方战士奋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配合,军民团结、共御外辱的民族抗战精神作了充分表现。歌词将回环、比兴等修辞手法巧妙嵌入,押以“ang”韵,铿锵有力,气势高亢,朗朗上口。这首歌曲很快传唱开来,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为八路军献爱心作后援的,也鼓舞了前方将士勇杀东洋鬼子,争取民族解放、保家卫国的冲天干劲。
在桂涛声眼中,冼星海身材魁梧,面孔微黑,衣着朴素,言谈朴实,他谱的每一个曲子,富有人民性和战斗性。听到他的曲子,就像接到一个动员令,勇猛杀敌近代史十大历史人物。桂涛声极为推崇冼星海谱曲的《救国进行曲》《三八妇女节歌》《到敌人后方去》等,这些歌,都从不同角度,启发、教育人民去赶走鬼子,保家卫国。
桂涛声在抗战前线结识了不少音乐大伽,有冼星海、夏之秋、周巍峙等人。《歌八百壮士》是他与夏之秋合作完成的。
最近正在热播的《八佰》基本讲清了《歌八百壮士》的故事背景,不再赘述。这首歌写的是一个感人的抗战故事,涉及几个英雄,他(她)们是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近代史人物传记,还有陈树生、杨惠敏等。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
10月26日晚,副团长谢晋元与营长杨瑞符受命率第524团第一营官兵向南推移,驻守闸北,掩护主力大部队连夜西撤。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立下遗嘱,誓与倭寇周旋到底。
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全团452人,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佯称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谢晋元在四行仓库阵地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用以激励官兵们奋勇杀敌。
谢晋元身先士卒率领官兵浴血奋战近代史十大历史人物,勇猛冲杀,誓死不退,战斗到底,击退了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激烈残酷战斗中,一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员发现一股敌人对四行仓库构成威胁,他把手榴弹绑满腰间,点燃导火索,纵身跳下四行仓库,落入敌群。一声巨响,勇士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炸死20余人,吓得敌人一片混乱。
谢晋元率军坚守四行仓库抗日的消息传开后,当时的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动,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