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中国近代史李侃笔记中国近现代划分刘杏华古代史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0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予人们心灵滋润,学会与自己相处的东西,书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这些年我平凡的生活还不算虚度的话,应该感谢这些书的陪伴。我选择对我影响至深的十本书,来分享我的阅读历程。
葛老师很博学,上课基本不用教材,但对教授的每一篇文字都极为精熟,总能滔滔汩汩,侃侃而谈。葛老师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他手之舞之中国近代史李侃笔记,足之蹈之,情到深处,往往不能自已。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讲《桃花扇·余韵》,当他读到“眼看他起朱楼中国近现代划分,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句的时候,早已泪流满面,哽咽不能语。
作为班长,近水楼台,我从葛老师那儿借来《桃花扇》,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部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锦词丽句,铺采摛文,再加上繁体竖排,对于一个基本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启蒙注定很艰难中国近代史李侃笔记。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桃花扇》有王季思先生极为详尽的注释与解读。
我阅读的方法很笨,边读边抄,包括注释。我今天还保留着这些发黄的练习本,有几十本之多。不敢说当时有多少收获刘杏华古代史,但这种“抄读”的方式帮助我顺利渡过语言关。接着读《西厢记》《牡丹亭》和《长生殿》等古典戏曲,基本没有障碍。
葛老师卧室里有两橱藏书,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就是一座书山。常常亲近这些书,使得我的三年高中生活还不算寂寞,最重要的是,在我心中播下了阅读的种子。
上大学后,我喜欢搜集有关古典戏曲的图书资料,《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十种曲》等“大部头”都是那时候觅到的。课余,跑公园、进剧团,学唱各种地方戏。戏曲阅读很小众,甚至边缘化,但因为喜欢,阅读就“走心”,就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大学毕业那年,正好有位兄弟在九华山清修,去看他的时候,遇见广缘法师。几个人年龄相仿,在一起神吹胡侃,谈红楼说西厢话聊斋,不亦乐乎。没想到的是,8岁出家的广缘法师竟如此博学深思。他以一个出家人的视角讲述宝玉的悲喜、爱恨和无奈,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抽掉《红楼梦》中的哲学沉思与哲学氛围,缺少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拷问,未必比一般的话本、言情小说高明。《金瓶梅》有的是揭露,但却没有深刻的哲理思索。《红楼梦》歌颂少女少男,描写他们高超的才貌与智慧,把少女的美提高到形而上的水平。突出了美的生命的瞬间性、片刻性,难以拘束这种对青春易逝,美的不能永恒性的伤感,对人生、对个体有很深的感慨,对“瞬间与永恒”的思考,使《红楼梦》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巨著。
这本被搁置已久的《美学三书》被我一鼓作气读完,诗意而简约的表达让我没觉得有丝毫“隔”的感觉。从李泽厚出发,一路读过的还有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这几年,蒋勋、木心等人的作品风行,自然也有翻阅。
其时,广缘法师送我一册《弘一法师年谱》,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佛教读物。这样的经历颠覆了我对出家人的认识——他们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差别就在于他们严持戒律,心追菩提。几年之中,《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坛经》《百喻经》《四分律》等皆有涉猎,但相比较而言,还是《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五灯会元》这样的传记和公案集更有趣味,机锋中见智慧。
我发现,佛学、美学、哲学其实是相通的,真正的高僧大德,都能甘于淡泊,有平常心,对世间万物都会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发现,让我们学着思考从何处来,到哪里去,何处是真正的故乡等。这样的阅读让我躁动的灵魂有了归宿感,把人世的浮云看淡。
上穷碧落下黄泉,跌跌撞撞乱读书,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阅读训练,阅读取向就显得散乱。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到迷茫,看不到未来的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如何去做。2004年,我遇见了《不跪着教书》。我很震撼:竟然可以有这样的教育写作,做教师也能做得顶天立地、慷慨激昂。
因为《不跪着教书》,我知道了“大夏书系”,成了这个书系最忠实的读者,得以阅读陈桂生、张文质、李镇西、李希贵、柯、王开东等。最近几年,大夏书系把目光投向国外,引进了《教育不孤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教学》《教育力》等教育著作,为我的阅读打开了另一扇窗。
“(学生)身上很多生动的细节,没能在发生的那一刻记下来,很快就淡掉了,失去了即时的鲜活和趣味,想再补记,无论怎么回想都不生动。”这对我深有触动,我的书《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王小妮说:“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滴石穿……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作为教师,能做的就是提醒学生,告诉他们“这姿态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王小妮认为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与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携带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这种赤裸裸的表达,让我们无处遁逃,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哪怕所做的“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哈维尔也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世纪之交前后,随着傅国涌、谢泳、张鸣等学者对史料的打捞和解读,阅读蔚然成风。陈丹青的“回归”,把这股热潮推至巅峰。一册一册地购买阅读,乐在其中。甚至还翻阅了《观堂集林》和《吴宓日记》这样的“大部头”。这组阅读中,最让我受益的是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国近现代划分。
《师友杂忆》告诉我们,成就大师是需要条件的:首先,要有坚韧不拔之志,钱穆是一个不断抗争的人,早年不能受主流史学界的认同;创办新亚书院更是历尽磨难,生死以之。其次,要有远离尘嚣的定力,早在苏州中学做教师时,钱穆正着意撰述《先秦诸子系年》,北平、上海各大报刊皆竞谈先秦诸子,诸子之学俨然已成显学。钱穆选择不向报刊投稿,原因是自己持论异于众人,发表出来“恐引起争论,忙于答辩,则浪费时间,此稿将无法完成”。耐得住寂寞,做得成大事,此之谓也。再次,要能得到顶尖师友的引领,让你窥见治学的方向和门径,看到光明和希望,顾颉刚、沈从文中国近现代划分、梁漱溟皆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但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不多,遭遇一本好书不是一件容易事。《巨流河》让我有意外的惊喜。
王德威先生说,《巨流河》是齐邦媛的自传,是一部“家族记忆史”。作者回顾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从东北到关内,从南京到西南,从到。国家的乱离和个人的遭际如影随形,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个国家从战争纷乱到和平发展整个过程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那夹杂其中的身世之痛刘杏华古代史、黍离之悲让人扼腕。作者写作此书时已年届八十,“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自有一种说不尽的苍凉。
这样的阅读带你走进历史深处,重新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他们同歌同哭。这些书的伟大还在于它能让你在悲怆、忧伤、衰败和的种种体验中,领受到充溢天地的诗意、温暖和醇厚,让你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强大与坚韧。我时常说,对于那些用心用情用生命精心结纂的书,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充满敬意。
2013年买到的三联书店版本,两年中被我涂画得密密麻麻。我无数次向同事和学生推荐这本书,甚至连续两次节选片段作为模考阅读的文本。
反思当前教育的得失和优劣,西南联大是最容易被推举出来的参照。这些年,西南联大研究已成显学。2015年广州书展,买到《战争与中的西南联大》。没想到的是,作者易社强(JohnIsrael)竟是美国人,费正清教授的高足。
《战争与中的西南联大》被何炳棣誉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作者从1973年开始接触西南联大,到本书出版的1998年,花费了25年心血。为写此书,作者在中国内地前后待了一年六个月,在台北待了八个月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遍访了国内外校友,实地寻访了西南联大的历史遗迹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这本书除了内容的可读性之外,我更敬重作者写作时态度的严谨、情感的投注和记录历史的使命感。
把这本书与《西南联大行思录》(张曼菱著)和《南渡北归》(岳南著)参照着读完,掩卷四望,天地苍茫,情不自已,我忽然明白:中华民族能够绝地反击,得以重生,正是因为有着联大师生这样的学人把文化的星火传承。
“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历史一直是我的阅读重地。早些年迷《史记》,后来因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爱上了唐史。最近一段时间,一头撞进了中国近代史。入门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承续的是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遭遇这样的文字,颠覆感很强烈。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的拓荒者之一,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他的著作“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从外交的角度探究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理据充足,深俘人心。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绝不是虚言。
相比较而言,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内容详细得多,作为美国学校教材,其不同的视角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许多观点不乏偏颇。在阅读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后来找到了两套书,读来解颐:一套是钱钟书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包括《郭嵩焘等使西记》《康有为大同论》《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万国公报文选》等10种;另一套是教传教士传记丛书,包括《花甲记忆》《卫三畏生平及书信》《马礼逊回忆录》等。
当我们把这些历史梳理打通之后,再与文学比勘阅读,才能真正理解“文学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是文学的注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样的阅读也充满着新奇与挑战,还能够这样居高临下地审视眼前的一切,其快乐是自不待言的。
夫人对我的阅读常有“古董”之讥,这不需要辩解,无论是戏曲、佛学还是至今热度不减的史学,永远都是我的心头好。2015年8月,经教育部选派,我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教育交流。我的视野、阅历和心胸也就这样伴随着阅读,一点一点地打开。在澳门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胡适的《容忍与自由》。
我总以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由更根本。我们也可以说,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社会上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
读这样的文字,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也就在那段时间,我找来《四十自述》《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胡适杂忆》做了一个专题阅读。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2017年元旦,我终于有机会去拜会胡适先生的长眠之处,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朝圣。
对于批评家来说,最难的是在一部经典之作尚未出版之时鉴识它。(美·寒哲语)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正是这样。1950年奥威尔去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专栏作家;50年过去了,《1984》就在全世界以60种语言卖出了5000多万册。
奥威尔的小说是对这个世界的提醒和警告,让人们警惕极权主义。波兹曼把他和赫胥黎进行比较:“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的理由中国近现代划分,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读完奥威尔,有无处藏身的感觉。趁着这股热情,我还读完了《动物农庄》《缅甸岁月》以及《通往奴役之路》《狱中札记》。
一直以为,阅读是一个人最美的姿态,教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也决定了他是否有能力讲述文字背后的辽阔与博大。正是因为这些阅读,我的内心慢慢变得柔软、丰富而辽阔。伴随着书页的翻动,春去又春回中国近现代划分,眼前芳华已逝,万物扶疏,天光云影中国近现代划分,时光正好!
吴贤友,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2015-2017年度教育部港澳台办援澳“优秀指导教师”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荣获《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2016年度人物”提名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著有《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