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歌曲近代史下歌词《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史歌词上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03
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20多年,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编了三本书,也就是我们称为“梁启超修身三书”的《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是他用来自修的读书札记,也是适合有志之士用作修身的日常读物;第二件事,是周历各地去演讲近代史歌词上,呼吁人们特别是青年学子,重回修身之道;第三件事,就是亲身投入教育实践和改革,希望改变重知识轻德育的不良风气,将现代教育与古代书院教育相融合,培养出知识与德行兼具的人才。
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几乎囊括了他后半生的思索与自省,包括2017年出版的《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2018年出版的《德育鉴》《梁启超修身讲演录》,以及去年、今年推出的《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其中,后两本书可以说是“梁启超谈教育”的姊妹篇歌曲近代史下歌词,涉及的不少话题都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的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线后“新新青年”说: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歌曲近代史下歌词,痛苦愈甚。
20世纪20年代,生于1873年的70后梁启超《中国近代史纲要》,有些要紧的线后们说——本书搜集和整理了1914年至1927年梁启超关于教育和青年的30场讲演,加上长篇导读、详细的背景介绍,让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与当下现实产生关联。
梁启超吸引我的,首先就是他始终“年轻”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他出道甚早,二十多岁即名满天下,之后一路走来却是历经磨难、跌宕起伏。有人说他善变,有人说他驳杂,但都不得不承认他身上有一种青春的活力,极具感染力,即使到了生命最后,依然对生活、对学问兴趣盎然,甚至身体都比常人健壮。由于协和医院的误诊被错割了一只肾,住院期间医生感叹他的恢复力前所未见,尽管他还是因为这个原因过早去世。
这种活力并非只是天赋,更得益于后天的自我修养。晚年在清华大学,梁启超常对学生说:“我说的这些修身方法都是我亲身实践的,虽是五十多岁的人,但对自己丝毫也不放松。”
“修身”这个词,近年来又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语境中,但很多人可能只是从思想品德的角度理解,甚至有人误认为是锻炼、保养身体。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具有核心地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古人讲究身心一体,修身也就是修心,反过来,心境得到净化升华,身体也会变化。
梁启超的一生,特别是后半生,修身是其事业和生活的核心。这一点他是充分自觉的,并且他认识到,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修身和精神生活的忽略,将会严重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类的福祉。正是基于这个认识,他一面努力精进地修养自身,一面在社会层面推动修身之学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这是梁启超多变人生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坚持一生的修身之学正是在做这一系列图书的过程中,我逐渐理清了梁启超这条修身为本的思路,并认识到他提倡的“返本开新”之文化道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意义。
和很多人一样,此前我对梁启超的印象很长时间停留在《少年中国说》的热情洋溢,戊戌变法的激烈仓皇中。后来,读了历史系,接触到他的两本学术名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印在脑中的依然是“白马长枪”般的形象,清晰明快、不蔓不枝,哪怕是纯学术的文字也富于情感。现今学术界对他的一些评价,通行的大致把他的经历分成两截,前期搞,但善变,而且归于失败;后期做学问,虽在不少领域有开拓之功,但又嫌其学问驳杂粗疏。
我总是心生疑问,真的是这样吗?七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位作者朋友、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树欣谈起,他的博士后报告是研究梁启超的修身之学。我意识到,这是理解梁启超生平和学问的一条重要线索,由此向他约稿,整理、导读梁启超编纂的三本书《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
这三本书起初是梁启超用于自我修养的随身读物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自成系统。《德育鉴》是总纲,从修身功夫的角度,分门别类梳理了上自四书五经、下至曾国藩的儒家修身方法;《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分别对应明清儒家修身功夫。1905年之后,这三本书陆续出版,成为梁启超推行修身德育的载体。我们重新整理出版这三本书,命名为“梁启超修身三书”。
修身和教育是一体的。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修身系列丛书包含了梁启超对教育,尤其是德育的看法和主张。在他看来,教育在,由传统教育转为现代教育之后,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即由以德育、以做人成德为主,变为了以知识技能为主。现代教育偏重智育,德育被相对地忽略了,梁启超在20世纪初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旅居日本期间,他经过反省深思,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文化的衰落。
“五四”时期其实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我们现在回望历史容易简单化,在做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期间歌曲近代史下歌词,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当时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特别大,逐渐成为主流,掩盖了其他声音。梁启超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返本开新”的思路,回到中国传统的根本精神——修身。《大学》里说:“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梁启超的后半生就是抓住修身为本,提倡“返本”。
“返本”之后还要“开新”。开新是什么?文化的基本精神就像大树的根近代史歌词上,面对不同的时代环境,要能够自我更新,这才是活的文化,是一种文化可以延续数千年的原因所在。
在梁启超看来,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正是因为脱离了根本——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这与外国列强压迫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可能是自身文化精神的衰落。清代末期,中国文化处在低谷期,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礼教的僵化。文化精神衰落了、文化方向偏离了,外在的形式就成了束缚人的东西,这是“吃人的礼教”的实质。
如若没有看清“精神衰落导致礼教僵化”的实质,简单归因于文化落后,当西学进入之后又会产生外在压迫。这样一来,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就会产生“全盘西化”的偏激思路。对此,梁启超的想法是:先回到文化本原上,固本培元;元气恢复了,自然就会焕发自我更新的能力。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回到根本,一方面又不守旧,而是激发文化的活力,主动适应新的时代。
不论是在自身生活还是教育实践中,都可以看到梁启超的新旧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新旧两者的拼合,而是由旧的根本发出新的枝条。梁启超有很多现代的观念,但又坚持传统的做人的道理。他的“新”不是拿来主义的“新”,而是在返本的前提下,和自己的根本接通的“新”。因此,他能够将现代因素吸收自然,转化成自身之物。
教育的两条腿从日本回国后,不论是从政还是为学,梁启超都在实践这条“返本开新”之路。1917年退出政坛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教育领域,希望从改造教育入手,进而带动全社会的变革。
一方面,他有计划地周游全国到处演讲,宣传推广自己的理念,另一方面亲身实行教育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是梁启超一手创立的,他原本计划创办一所文化学院,后来可能限于经费的原因没有办成,转而寄希望在清华体制之内办一个半书院式的研究院。他想在此做一个实验和示范,重新提倡以修身德育为主的教育,并将德育、智育统一起来,对中国教育起到纠偏作用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
当然,清华研究院也未能完全实现他的想法。梁启超在研究院有三四年时间,后来也表达过某种程度的惋惜。他和学生们感慨,清华有自己的传统,研究院其他人未必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学校教育改革固然是根本,但过程较慢、推进较难。“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梁启超觉得,孩子们等不起,所以巡回各地演讲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目的是直接向青年喊话,唤醒他们进行自救:“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在《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中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他提到,青年只知有知识饥荒、不知有精神饥荒,精神生活的匮乏导致知识越多、苦闷越深。当今青年中的“空心病”,根源可能也正在这里。
教育的另一个领域是家庭。这就关联了《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的主题。我为这本书所取的书名“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是受鲁迅名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启发,同时又替换了两个字,希望以此关联梁启超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今天”更有当下的现实感。我把这个书名理解为一个问句,是一个可以与读者一起探讨和实验的问题。
对梁启超而言,人生就是从自我做起,由修身到齐家,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他提倡“有一天做一天”的“得做且做”主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自传统,他自己这样做,也希望能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儿女,而这种传递和影响就是家庭教育了。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与子女聚少离多,所以常常通过书信方式交流。梁启超现存400多封给儿女的家书,构成了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另外还收录了一些他在家讲课的讲稿——他为儿女讲过孟子,在外作关于王阳明的演讲时也把讲稿寄回家,让孩子们来读。我们把这些内容搜集起来加以编排,书前有详尽导读,每篇文字都加了背景介绍和注释,希望更多读者可以看懂近代史歌词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希望对教育工作者、包括新一代父母有所参考和帮助。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每封书信标注的副标题都是编者从信中找到的话,比如“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老守着我那‘得做且做’主义,不惟没有烦恼,而且常时兴会淋漓”……用现在的话说,句句都是金句。这些金句不是集中在一起变成格言集,也不是脱离事实的说教,而是散落在拉家常、讲故事之中,并且来自梁启超自己的真切体验,读来十分亲切,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说起来,梁启超是100年前活跃的人物,离今天好像已经很久远了。如今,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飞速发展,但如果仔细对照一下,很多情况仍然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参照。今天,家庭教育仍然至关重要,但很多家长的思路可能和梁启超不太一样,这使得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教育,非但没有起到弥补和缓冲作用,反而加剧了教育失衡。在充满知识焦虑、“鸡娃”盛行的今天,梁启超的声音听起来格外振聋发聩。
编辑《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时,随着对梁启超及其“返本开新”思路的理解逐渐深入,作为读者和一名父亲,我也深受感动,又写了一篇读后感作为前言近代史下歌曲完整版,希望这一系列书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陈迹中理出头绪,让梁启超和当时时代的面目逐步清晰起来。
这套丛书不断出新,每做完一本,我都想这大概是最后一本了吧。但我与任公的缘分好像还没有断,而他的思考和实验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具有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