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30
当日本历史经历明治维新之后,不仅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为之一新,在军事实力上岛国日本也实力激增,但伴随着国力强大,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也在泛滥,最后开启了日本近现代的侵略扩张
说起近现代的日本,但凡是个中国人都得恨得牙根痒痒,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日本人的侵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当然咱们把时间往前调一调会发现日本最初开启近现代也跟晚清政府一般的狼狈,日本的黑船事件那不就是咱的鸦片战争嘛?日本人的“尊王攘夷”那不就是清末的义和团嘛?
还有日本的倒幕运动就很像太平天国;而“大政归还”又类似辛酉;而日本最为重要的“明治维新”又很像咱们的维新变法。当然上述种种的相似事件既相似又绝大不同,但近代日本的挣扎跟晚清政府的一样一样的
只不过日本人,或者叫日本这个民族很有特点,他们很快就迅速西化,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体制等等等等,逐步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道路
而此后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发展走向就岔开了道路,日本在富国强兵之后随即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而这侵略扩张就开始于中日甲午战争!
在这五次当中,甲午战争是进入近代史以后两国第一次交锋,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相比自不必我多说,中学都背过,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
当然“中日甲午战争”更多的是中国人这么称呼,因为按照中国的干支纪年来算的线年正值甲午年;但是日本人就把这场战争称为是“日清战争”,就是日本跟清朝的战争;
而这场战争不仅只涉及中、日两方,这是一场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所以在朝鲜半岛这场战争被称之为“清日战争”
当然这场战争除了直接参战的、涉及的三个国家之外,当时西方国家也在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因此西方人称这场战争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明治维新后的帝国主义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的重要标志,经此一战,日本人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政策”
其实早在1887年日本人就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征讨清国策”,就已经图谋中原;当然更早的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就对有了狼子野心,所以才有的万历朝鲜战争嘛;再早一点,日本进入封建时代的时候就已经觊觎久矣
而此前千百年间日本困于实力不如中原王朝,于是一直“装孙子”,装得还特乖,让人不自主放下戒备。日后日本人再趁机不备咬你一口或者偷袭,要是被发现或者被打败就再“装重孙子”。(所以对于日本决不能放松警惕戒备,也不能给好脸)
在日本人“政策”的规划下,以及一定程度西方列强的支持下,日本借着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引子,开始挑起与清朝的战争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正式开始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此战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对于日本来说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日本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关于为啥清政府战败而日本获胜,这当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要想说清这些,咱们还得从战争背景讲起
战前的日本早就通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达到了“脱亚入欧”的构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富国强兵,等到1888年日本的产业更是达到(详见上期内容)
但咱们上期也说了,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畸形的、不完全的,因此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多样矛盾,不仅有封建残余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日本资本主义内部也出现问题,加之产业发展过快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所以日本上层统治阶级急需寻找一种转移矛盾矛头和焦点,最好还能开拓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的方法,“聪明的”日本人很快想到了侵略战争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并在此后逐步演化为以侵略以中国为中心的“政策”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主要思想就是:第一步攻占,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八纮一宇”(咋不上天称霸宇宙呢[捂脸])
所以在1872年日本人就开始侵略作为中国附属国的琉球(晚清政府有三大最“忠实”的属国:越南、朝鲜、琉球)
当时的日本人是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湾,当然最后日本人也确实在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还凑不要脸的改设为冲绳县。
而当时中国晚清政府虽然已经通过洋务运动进行了“自强”、“求富”,但这骗得了别人骗得了自己吗?洋务运动最终成果几何咱们都是清楚的,就像李鸿章说的那样,一个“糊裱匠”罢了
所以当时尽管清朝建立的北洋水师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在晚清整体思想文化制度和面前,这些纯军工不能完全决定战争走向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战争终究不是单纯拼的军工技术啊!
假如战争单纯拼人数或者装备的话,那咱们抗美援朝就不用打了,反正拼不过人家不是吗?所以战争绝不仅仅是先进的坚船利炮就能决定的!
所以在清朝十分、百分、千分万分到极致的情况下(当时清政府满清贵胄真的愚蠢无知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即使拥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清政府战败的命运也是不可避免
当时晚清统治下的广大人民生活相当困苦,这点在很多老照片里面都能看出来,当时将近一半的中国领土上还是靠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易,这是相当触目惊心和可怕的现象啊
而另一边的满清贵胄则生活极尽奢华之能事,想想看咱们今天抨击慈禧的一大“罪状”不就是当全国都节衣缩食甚至削减经费的时候,她还在奢华享乐大吃大喝过大寿吗?
所以当时的社会情况居然到了这种地步。另一方面朝廷官场之中更是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极大削弱了政府行政效率,这也是为啥李鸿章很大一部分精力不是放在正儿八经的洋务上,而是要对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上
所以当时的晚清政府真的可以被称为是“纸老虎”,所以在面对日本这个走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道路的国家时候,清政府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当然日本的野心侵略扩张实质上是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因为当时世界主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内部互相掣肘,腾不出手,另一方面西方人也知道啥叫渔翁得利
当时的美国希望日本可以成为它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小弟和助手;英国人则企图利用日本牵制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主要为了趁乱抢夺利益
当时仅有反对,但它也不是站在“公道”的立场上,而是也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野心,不能便宜了小日本。但最终因为准备不足最终不干涉日本的侵略。
所以后来的日俄战争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本质上是和日本在朝鲜、中国东北一带利益的争夺
战前两国实力相差其实还是蛮大的,虽说晚清腐朽,但好歹幅员广阔,经济上、资源上都比岛国日本来得好,更何况当时北洋水师好歹还号称“亚洲第一”,就算是个纸老虎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那日本人也得有能把这层纸戳破的道具不是?
所以后来就发生了很多影视剧中上演的一幕:日本人上至天皇下至农民学生,纷纷捐款捐物甚至节衣缩食省钱,就是为了给日本购置军舰。这一点上面还真不是影视剧夸张,当时日本确实如此
反观清政府,中央朝廷为了维持统治者的奢华享乐,不断消减各处经费,连北洋水师的经费最后都迟迟落不到实处,最后甚至连炮弹都买不起。试想一下这样的舰队还能有什么战斗力?
更不用提当时水师内部的官僚化和问题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在这一点上面尽管很多影视剧将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塑造成为了一种民族英雄的形象,但整体上这些水师官兵还是摆脱不了时代局限性(当然像他们的爱国光辉也是不可也不容抹煞的)
因为此前日本和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签订了《江华条约》、《济物浦条约》、《天津会议专条》等,所以日本想要找一个正儿八经的出兵理由就得从朝鲜半岛下手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通病),国内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果然不久后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就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加紧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向清朝乞援。日本人日日夜夜盼望的出兵理由终于到来,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当时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帮助朝鲜起义,还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通知了日本此时。
但是日本在知道清廷出兵朝鲜后,日本伊藤内阁最终决议出兵朝鲜。当时日本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当中规定的“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
同时也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照会了中方,但当时日本中央竟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在朝鲜内乱解决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于是日本的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当时的袁世凯是在朝鲜清军当中少有的清醒者,当时袁世凯还没有那么,甚至还很“正动”,多次提醒过清廷,预测了日本人将要干什么)。
但最终铁了心像搞事情日本人还是搞起来事情了:日本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在日本的挑衅下,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此时清廷决策者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的调停,但咱们前五刚刚讲过欧美人是个啥态度,仅仅表示“谴责”采取观望态度
最终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还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这种凑不要脸的声明
到了1894年7月,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而中国国内从民间到清军驻朝将领都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就算不主动打仗也至少得防范日本人。当时朝廷中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为主战派,只不过这一派并无实权
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因为正要过她的六十大寿,不愿意被战争干扰(当然这个老太婆也深知清军是个什么样子,只要开打,清政府纸老虎的形象势必被戳破)
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有保留最后清政府脸面的出发点,因为北洋水师靠的就是“吓唬”,一旦开战这种“吓唬”就再也起不了作用)也是主和派。
甚至等到开战了李鸿章还发出“避战保船”这样荒唐的命令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所以咱们说甲午战争的战败咱们不能全怪李鸿章,但是他李鸿章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李鸿章其人极富争议的原因之一(关于李鸿章其人功过是非等以后咱们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单开一个系列讲)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即朝鲜高宗)(详见大韩帝国的兴亡!看朝鲜王朝的终结和日本殖民者统治——朝鲜简史)
在日本人控制了朝鲜政府后,公元1894年7月25日(即中国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日本人在近现代战争史上老爱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
在丰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向英国人借来的“高升”号,这就是高升号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由此全面展开
公元1894年8月1日(即光绪二十年的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此后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1894年7月25日-9月17日,1894年9月17日-11月22日,1894年11月22日之后)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我们不怨天尤人,今天的我们懂得深刻自省,此战的结果早就在中日,或者准确来说是晚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做法和态度上就已经注定了的,所以这场战争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深刻启迪
当然在当时这场战争失败的结果引起全中国哗然,中国人怎么都想不通,这个一种在中国面前“装孙子”,是中国学生的岛国日本咋就打败了地大物博的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既不承认是自己出了问题,也想泄恨转嫁责任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急需寻找替罪羊,而这个替罪羊最后就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黄海海战丁汝昌幸存下来后,一方面无言面对朝廷和民众,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难逃一死,清政府不会放过自己,于是服鸦片殉国。
但即使在丁汝昌死后,清政府还是抄了他的家,还把他从土里挖出来,命令不许下葬,尸体锁到特制棺材中古代史上歌词刘杏华,上加三道铁索悬于半空,令其死后无法入土
当然丁汝昌是幸运的,因为他已经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殉国反而是一种更简单的解脱方式,而更难的要数还活着的李鸿章,因为他仍然需要解决一系列战后问题
再然后就是李鸿章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时年73岁的李鸿章拖着残破之躯前往日本进行马关条约的商讨敲定,说是商讨也不过就是任由日本人开价。
后来因日本愤青开枪刺杀李鸿章(射中面颊未死),由此在讨价还价中给减少了一亿白银。但最终《马关条约》还是成为了中华民族近代史当中的耻辱和痛心
甲午战争是结束了,但晚清政府和中国依然面临极其严重的危机;日本人也不得不面对北方强大的,从而开启了接下来的日俄战争......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