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中国近代耻辱史跟近代史有关的书籍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19
月,俄军非但不遵循《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按期从东北撤军,而且重新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
⑴日本、对东北的争夺: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⑵日俄战争:1904年2月,日本对旅顺口的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1905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势力退出南满,其所有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日俄战争结束。
2.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燃起战火,强迫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也出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权益的紧张局面。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①在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②在经济上跟近代史有关的书籍,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此外,帝国主义还加紧了对中国矿山、铁路等利权的掠夺。
1.“新政”实行的背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1901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但官制改革没有触动封建的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的无能弊端。②改革兵制。1901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1904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兵“36镇,总共为45万人。③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科举考试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奖励出国留学人员。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5年下令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建立大量新式学堂。④奖励工商。主要是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振兴工商业的有关立法,还公布了一些奖励兴办实业的条例和有关章程。
3.如何评价清末“新政“: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新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踏,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根本问题在于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不能不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怀疑,也使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发展,商办民用企业的突飞猛进是这时期的特色。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组织程度有所加强,各地商会组织得到发展。不过,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较多联系,而民族资产阶级下层又过于软弱唯上层人物马首是瞻,故的倡导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孙中山和兴中会1.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运动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先,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青少年时代,便在美国檀香山的美、英等西方国家开设的学校里读书。1884年中法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产生了反清思想。2.兴中会的创立: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陈述治国大计。同年秋冬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组成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随后开始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营和防营,秘密策动广州起义,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逃亡海外。 国外期间,孙中山在美、英等国宣传及考察西方社会,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1897年,孙中山由加拿大转赴日本,与戊戌后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有接触,并曾就联合反清问题多次与康、梁会谈,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加紧在广东策动起义。1900年,被孙中山派往惠州的郑士良等人发动了起义,连败清军,发展迅速,后因弹尽粮绝,坚持半月后解散。惠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这说明事业逐渐得到较多的支持,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
1903年前后,在上海和东京这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兴起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学说和各国历史,宣传思想的热潮。书刊如雨后春笋涌现,预告了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将蓬勃发展。在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书》、邹容的《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①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曾受改良思想影响,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后转变立场,走上道路。1903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传诵一时的《驳康有为书》,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②邹容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四处巴县人,留日学生。1903年,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发表了脍炙人口的《军》,以满腔热情歌颂,歌颂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论述中国进行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③陈天华中国近代耻辱史,湖南新化人,留日学生。1903年,写成《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 以通俗流畅的文字,较透彻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走的道理,并对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民族灾难作了深刻地揭露。④派在批判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号召。女家秋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广大妇女的压迫,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投入的斗争。
2.团体的创立随着思想的传播,国内出现了许多小的团体。1903年,留日学生秦毓鎏等组织了青年会,后其成员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并改称军国民教育会。同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湖北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同年,陶成章、龚宝铨等联合江浙一带知识分子在上海组成光复会。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3年以后,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兴起。首先是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旨在俄军拒不撤军的侵略罪行,留日学生甚至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抗俄。1905年爆发了美货运动,美帝国主义华工、华侨、拒不废除期满的限制华工条约。1907年江浙两省人民开展了英货运动,1908年山东发生德货运动,同年两广掀起日货运动。与此同时,从1903年起,各省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矿山的收回利权运动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拒俄运动、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显示了广大人民激昂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内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孙中山十分欣慰。从1902年 至1905年,孙中山进一步加强了在海外的思想宣传,并积极发展组织,扩大影响。109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积极联络个团体,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组织,以便领导全国的运动。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
2.三义的内容: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下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1905年11月,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三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靼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孙中山批判了党内存在的片面的“反满”思想,指出“反满”实际是反对清王朝的统治。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大大加速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过程。②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孙中山反复强调了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并将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结合起来,强调要废除封建君主制度,不是专靠“民族”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
③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它包含这样几个思想:举、社会毕其功于一役;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后的迫切任务;解决的办法是“定地价的法子”;实行平均地权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3.如何评价三义:同盟会的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刚领。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纲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缺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内容。
同盟会成立后,特别是《民报》创刊后,资产阶级派积极宣传三义思想,扩大主义思想阵地,迅速成为进步的中心领导地位。这一切,使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惊惧,他们驳斥同盟会提出的纲领,企图阻遏思想的传播,维护其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对此,派予以了坚决回击,一场与改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大论战拉开帷幕。这场论战前后持续了两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论战主要是围绕“三义”进行的。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论战的中心。为了论证“反满”与暴力的必要,派揭露了满族贵族实行民族统治政策的罪行,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用暴力推翻这个的政府,中国才能独立富强走向进步。改良派争辩说,“反满”与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应当以变革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为目标;并认为暴力势必引发内乱和招致帝国主义瓜分,最后导致。对此,派指出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人救世”;他们正确地宣布,推翻清王朝后将以原则对待满人;并强调是有纲领、有组织的运动,认为可以有秩序的进行,而不会发生内乱和招致瓜分。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只共和,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改良派一贯主张,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君主立宪、共和是必经阶段,不能“蠟等”。派用“取法乎上”批判改良派的“循序渐进”,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而出;并认为中华民族有实行共和的能力,真诚地寄希望于,寄希望于人民,认为后的中国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的问题,争论虽没有充分展开,但派还是认为土地应由全民所享有,少数地主垄断土地,不仅陷亿万贫民于苦难深渊,而且是工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认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论战以派的胜利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他们一面大造,批判改良思想,一面派人回国发展组织,联络会党和新军,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交界的浏阳、鳢陵、萍乡地区首先发动了大规模会党起义。从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孙中山直接领导下,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即19078年5月的饶平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大钦州马笃山起义和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1907年至1908年间,光复会在浙江、安徽发动了两次起义,即徐锡麟跟近代史有关的书籍、秋瑾领导的起义和熊成基发动的新军起义。在经历了多次起义的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派仍然坚持武装斗争。1909年秋,党人倪映典率新军在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党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牺牲的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即“黄花岗起义”。由于不能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忽视根据地的建设,在加上起义准备工作不周密,热中于军事冒险,这些起义先后都失败了。在这些起义中,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会党发动,但党人联络会党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缺乏对会党做深入细致的工作,缺乏对会党的教育和改造。在历次依靠会党发动起义失败后,党人开始将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新军方面。
三.群众性的反抗斗争运动日益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清朝的自发斗争也日益高涨。抗捐抗税斗争。20世纪头十年,因清政府推行“新政”及摊派赔款,激起民众抗捐抗税,风潮几乎遍及全国,其中尤以直隶广宗的景廷宾为首的抗捐斗争和广西十余州县的会党起义,山东曲诗文领导的抗捐抗税斗争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抢米风潮。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农村经济的凋破,亿万农民赤贫化,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地主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民众生活极为苦难。从1906年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南北各地城镇乡村。反洋教斗争。《辛丑条约》订立后,外国传教士更加横行霸道,气焰嚣张,在浙江、湖北、江西、四川、河南、广东、福建、安徽、之隶、山东、山西、云南、西康等省都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激烈反抗,反洋教斗争仍然不断发生。工人。伴随着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增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增大。在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大三重压迫下,工人阶级不断发动反抗。20世纪初年的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力量,但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与农民阶级一起成为中国的主力动力。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1.“仿行宪政”:运动的迅速发展和群众反抗斗争的持续高涨,使清朝统治者感到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于是,开始宣布“预备立宪”。1905年10月,清廷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法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同年9月,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准备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同年11月,清廷宣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2.措施:一、军机处不变;二、设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11部;三、大理寺改为大理院;四、将一部分旧机构进行归并。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3.评价《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所规定之皇帝权利实际和帝王没有多少不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的有关规定使作为“”机关的议院实际成为皇帝的咨询机关。《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所列举的许多所谓应办事宜实际并不都是实行宪政所必需的“预备”。
4.如何评价预备立宪: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不满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由其父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摄政后,即罢斥袁世凯,与此同时宣示“预备立宪、维新团结”的宗旨,诏令官员们认线月,作为各省议会“预备”的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1910年10月,作为“立议院基础”的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谘议局、资政院的开设,是载沣迎合立宪潮流的一面,他还有另一面,即力图集中权利于皇室。为集权皇室,载沣不仅自己亲自统率新编禁卫军,而且先后任用皇亲贵族掌管清廷禁卫军、海军、陆军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控制军权。并于1911年5月组成所谓“责任内阁”,总揽政务。“责任内阁”有国务大臣13人,其中汉族4人,满族9人中,皇族又占了5人,故这届内阁又被称为“皇族内阁”。集权皇室的做法表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并非真正变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而不过是以此欺骗国人缓和危机巩固自己统治而已。二.、“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使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大为振奋。在国内,1906年12月,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商学界纷纷成立各种宪政组织,此唱彼和;在海外,康有为、梁启超等亦组织立宪社团,与国内立宪党人遥相呼应。从1907年秋起,立宪派开始把速开国会作为推动立宪的近期目标。他们一方面通过上书,要求召开国会;一方面相约各省派代表齐集北京,要求速开国会。8月,各省代表纷纷入京,向都察院呈递国会书。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下,活动暂时被压了下去。1909年,各省谘议局设立,立宪派取得了代表“”的合法资格,于是他们以谘议局为基地,再次掀起国会运动。1910年1月,各省谘议局代表相继到达北京,向都察院呈递联名书,要求代奏,但清廷以“国民知识不齐”为理由,坚持国会的召开须等九年预备期满、国民教育普及之后,宣告失败。的失败并没有使立宪派气馁,1910年6月,立宪派组织了号称代表了20多万人的十个团再度晋京,清廷借“财政困难,灾情遍地”为理由,再次拒绝了团的要求。1910年10月,值资政院正式开会,立宪派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并运动各省督抚和资政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在强大的压力下,清廷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于1913年召开国会。然立宪派中仍有人不满足,坚持要在1911年召开国会,商议组织第四次,东三省士绅则派代表赴京仍请速开国会,这时清政府开始采取强硬态度,将东三省代表押解回籍,并禁止活动,第四次流产。运动的失败,“
皇族内阁”的成立,清朝统治者集权的倒行逆施,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把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推向反清阵营。“皇族内阁”
成立后,以上諭形式宣布“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接着和四国银行团订立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派人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从而激起了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四川的反抗风潮尤为炽烈。1911年6月,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各府州县纷纷响应,成立保路分会,参加人数达数十万。然而,四川的保路运动受到当局政府的,造成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广大人民忍无可忍,迅速掀起了全川的武装。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形势一片大好。湖北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武汉向称“九省通衢”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大第二大城市,它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朝统治的一个重心,也是资产阶级力量发展迅速的地区和各省党人联系的枢纽。湖北党人在这里长期坚持宣传和组织工作,尤其是在新军中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在新军中建立了广泛的组织,运动新军士兵参加组织者达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武昌起义
:为加强对武汉地区力量的领导,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团体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斡旋下决定联合行动,于9月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为发动起义进行了比较周密的准备和部署。1911年10月10日,湖北党人在临时失去起义指挥机关的情况下,自行联络,坚决发动了起义。起义的新军士兵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两天后武汉三镇完全为党人所控制。起义胜利后,湖北党人随即着手建立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担任民政部长,主持有关工作。3.全国各地的响应和清王朝统治的瓦解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两省。接着,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发动起义,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的一个月,全国已有13省和最大城市上海以及其他许多州县宣布起义,形势飞跃发展。在独立光复的洪流中,农民群众在农村中掀起反封建的风暴,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制度的运动。总之,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和席卷全国的群众自发斗争,汇合成为资产阶级的巨大洪流。在这个洪流中,的清王朝土崩瓦解了。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昌起义和各省宣布独立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不仅是这次的目标,也是当时起义各省共同对清王朝进行斗争的迫切需要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11月9日和11日,湖北和上海两地先后发出建议成立临时中央政府的通电。15日,第一次各省代表会议在上海召开。由于湖北方面力争,24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决定迁往武昌开会。12月2日,代表联合会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决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子反正归来”。同一天,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因获悉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的消息,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待袁,而推举大元帅、副元帅“专征北伐”。因人选问题不下,临时政府限于难产。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回国,到达上海。各省党都同意推举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首脑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和九名国务员(各部部长)组成。本着“
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绝大部分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所以南京临时政府的实权掌握在派手中。1月28日,临时政府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作为立法机关,40余名参议员中,同盟会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的产物。临时政府中虽有立宪派和旧官僚参加,但资产阶级派居于领导地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多方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原则和利益。不过,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有求必应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党人普遍存在妥协思想,希望通过和平谈判争取袁世凯反正和清帝退位。以便尽快结束。第二,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对临时政府的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但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不承认临时政府。第三,南京临时性从成立的时候起,便面临着十分严重大财政危机。清政府所课征的许多苛捐杂税已经宣布废除,海关及部分常关、盐厘的税收被帝国主义把持,各地田税和其他税收也被各省军政府截留。在严重的财政危机面前,临时政府曾命令各地商会认捐款项以救燃眉之急,亦乞求帝国主义国家的,但都得不到支持。第四,南京临时政府的基础脆弱,它名义上是一个中央政府,但它的权利不能推行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省份,即使在派政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的状态。1912
年,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改组会议,由秘密转为公开。改组后的同盟国无论在纲领上还是组织上,都比秘密时期的同盟会退步了。三.袁世凯窃取政权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外势力惊慌失措。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癊昌率领北洋军队前往。但北洋军队是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癊昌指挥不灵,清政府束手无策。帝国主义对中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发展。武昌起义后,它们一方面集结兵力,准备武装干涉。同时,促使清政府启用已被罢黜的袁世凯,以维护其在华利益。袁世凯在一再讨价还价重掌清军政大权之后,于11月到达武昌前线,指挥北洋军队进攻军,为清王朝暂时稳住了阵脚。然而,形势的飞跃发展和清政府的土崩瓦解,使帝国主义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改为扶植袁世凯,胁迫方面向袁世凯妥协,以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12月,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的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和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方开始在上海进行和平谈判。在南北议和过程中,派不仅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压迫,而且还受到卷入内部的立宪派施加的巨大压力。在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南方势力进行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在内外重重压力下,党人终于屈服,南北双方大臣协议,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随后,双方又在如何结束南北两个政权对立局面,如何处置清朝皇帝等问题上,达成协议。袁世凯在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证后,立即对清帝实行逼宫。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随即,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止袁世凯,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但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孙中山让步。1912年4月1日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遭到严重的挫败。四.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
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后,1913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由于在十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了半数,人称“同盟会内阁”,袁世凯感到不能指挥如意独断专行,遂着手破坏“责任内阁制”,即不经内阁句副署擅自任命官员,迫使唐内阁中的同盟会阁员辞职。唐内阁倒台后,宋教仁主张积极从事的建设,通过全国选举产生国会,由国会中多 数党组织内阁,实行“责任内阁制”。为此,他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几个小党派,组成,并在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为实现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抱负,宋教仁亲自到长江流域各省宣传游说,宣布政见,力图组织真正大内阁。宋教仁的做法,与袁世凯建立的做法相反,他决心用铁血手段扑面势力。1913年,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车站被暴徒枪击,伤重逝世。“宋案”乃袁世凯一手策划,大白后,孙中山主张立即武力讨袁,但许多党分对武装讨袁没有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从事“法律倒袁”。在人争论不休是,袁世凯先发制人,在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后,借口议员和江西、广东、安徽三都督反对善后处理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内战。人仓促应战,各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二次”。由于思想和行动不统一,军很快为北洋军击溃,各地相继取消独立。不到两个月,南方各省的军全被袁世凯打垮,“二次”遂归于失败。孙中山、黄兴被加以“乱党”名目,严令通缉,再次逃亡海外。“二次”是辛亥的最后一战。“二次”失败中国近代史大纲全文,标志着辛亥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虽然取得了推翻了清朝、结束帝制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开辟了道路;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第六节辛亥时期的文化
世纪初年的中国,处于所谓“学位饥荒”年代。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人民以无比的热情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近代耻辱史。各种思想、理论和各种社会势力相结合,于是涌现出各种,诸如民族解放、共和、君主立宪、地方自治、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粹主义、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其中,孙中山从民族主义、主义、社会主义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三义思想,成为党人的指导思想。君主立宪、地方自治、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思想多为改良派人士所倡导,并成为他们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动力。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则是阵营所派生的两个别具特色的支流。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派为了斗争的需要,都提出建立新史学的主张,并为此做了颇有意义的尝试。
辛亥时期文学艺术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推动了小说的繁荣和戏剧的革新。这一时期,小说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小说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且翻译小说日兴月盛。与此同时,戏剧改良方兴未艾,剧作家们编演了大量时事新剧和历史新剧,受到群众欢迎,进一步在戏剧表演形式上作了可贵的探索,产生了新的剧种——
话剧。这一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学团体是“南社”。20世纪初年,新闻出版也呈现出兴旺的景象。这一时期,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
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进入20世纪,随着清政府废除科举和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新式教育得到迅速推广。到1910
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696所,全国学生总数为1300739人。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除部分保留“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学说以及文化艺术知识。大大改变了旧式教育中学生知识结构单调狭窄的状态。留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年,兴起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这些流日学生中,有政府选派的,有社会团体公派的,也有自费留学的。在流日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国运动的和立宪运动的骨干分子。1907年以后,留学欧美的人逐渐增多,他们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