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简述历程中国近代史经典书籍现代史刘杏华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8
6月24日,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在京召开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看片会。看片会上,《船政学堂》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福建省委、宣传部长李书磊致辞。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中国作协处、《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现代史刘杏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等作了精彩点评。
《船政学堂》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联合承制。创作团队耗时两年多,先后赴福建、、浙江、上海、山东、天津、北京、河北、湖南等地以及英、法等国采访拍摄。全片以跨国界、跨文化的视角,通过故事化手法及大量首次披露的珍贵影像,以“人”说事,在挖掘新的史料基础上,展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历程和贡献,包括代表国家巡弋南中国海展示主权、命名岛礁等,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片中挖掘出大量过去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文物,真实、客观、深入展现了船政学生在英法等地刻苦学习,许多人成为海军人才甚至近代思想文化先驱的历程。纪录片于6月2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晚8点连续推出。
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的“船政学堂”,1866年由左宗棠、沈葆桢等晚清洋务派重臣在福州马尾创办。
纪录片《船政学堂》共六集,分别为《海国图梦》《孺子可教》《问道“泰西”》《蛟龙出海》《一声叹息》和《世纪星火》,每集50分钟。全片起点为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及学堂,终点为1911年辛亥后,严复在内心矛盾纠葛中仍然坚持唤醒民众、期待新人。全片故事围绕“创办—保台—留学—整军—报国—启蒙—图治”等办学前后的一系列真实史实现代史刘杏华,讲述船政学堂关键人物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刘步蟾中国近代史经典书籍、陈季同、萨镇冰等船政精英,在清末民初主张变革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传奇经历,从而展现他们在中国近代变革中追求“中国梦”的先驱者形象。
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展现了“中国近代海军摇篮”——船政学堂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记录了民族先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刻画了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切的时代使命感,使作品呈现出坚定、厚重、悲壮的冷峻质感,让人仿佛能碰触到历史影像背后的当代脉搏。
一部船政学堂史,就是一部中国近放史。《船政学堂》以“见物更见人”的故事化方式娓娓道来,将晚清“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船政学子一腔热血报国不成中国近代史经典书籍现代史刘杏华,却仍对国家抱有无奈幻想的矛盾痛苦心态,刻画得入骨三分。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时而为船政人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时而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
秉承创始人左宗棠、沈葆桢“人才为要”的办学宗旨,船政学堂培养出严复、刘步蟾、魏瀚、陈季同、萨镇冰、詹天佑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海军将领,他们冲破清末封建统治的各种局限,以新的海权观和开放的视野与西方世界打交道,在军事、教育、法律、科技、工业、外交、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引进新观念、新知识,唤醒民众、大胆革新。船政学堂的创建,好比在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推开了一扇窗,吹起了求新求变的思想旋风。
然而区区一所船政学堂,又怎能修补得了大清帝国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破船?清朝多次厉行“海禁”政策,在关上追赶世界潮流大门的同时,也拱手让出了关乎国运的制海权。甲午一战,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仅由于国力的衰落、清政府上的软弱无能和军事上的消极避战,更源于封建制度的病入膏肓与举国民众的昏睡麻木。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透过《船政学堂》精心打造的历史影像,我们依然能看到船政人的熠熠光彩:面对先进的西方文明,船政人兼收并蓄,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竞领,这是民族自强的崭新气象;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壮烈殉国,这是民族自尊的泱泱气节;面对武昌起义部队,时任清朝海军统制萨镇冰弃舰出走,不作“同室相残”,这是顺应民心的坦荡襟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党的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华民族到了重返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候。今天的我们,不妨从早期坚定开放意识、具有世界眼光的先驱们身上获取精神营养和文化内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谱写好“依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华彩篇章,实现“海洋强国”的中国梦。(中国文联处罗成琰)
《船政学堂》既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编年体式的真实记述,又是一部让人对近代中国产生更多感慨和唏嘘的纪录片,它让观者读出了近代海军兴衰之外更大、更深的思考。
《船政学堂》告诉我们,直到清朝已过鼎盛时期,中国还没有海权观念,仅有了一点海防意识。建设近代海军、在海上拥有防范外侵的军事力量,这是一种早期的觉醒。
本片的立意高远,在于通过对船政学堂建立过程的描述,引发出近代中国建设海边防御力量的历史过程。特别让人感慨的是现代史刘杏华,正像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需要先行者做出奋斗和牺牲一样,中国海防的起点,也是由一批志士仁人从觉醒到实践,为之投身和献身开始的。林则徐遗愿、左宗棠实践、沈葆桢身体力行,一所船政学堂的建设史,可以看到旧中国革新之难,更可以看到先行者为之努力的印迹。
船政学堂是中国从漫漫长夜向黎明过渡的一个侧影,纪录片以编年体为主的叙述方式对此做了清晰描述。它的创立初期是那么弱小,但又是那么坚决。一所新式学堂的建立,映照出的是观念的觉醒和家国的情怀。
然而,培养出严复、魏瀚、陈季同、萨镇冰等一大批具有开放意识的知识分子和海军将领的船政学堂,却并不能完全改变晚清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更不能立刻让强大的海军成为保卫海防的力量。中法马江海战,清朝政府给出的指令是即使获胜也必被问罪获斩;中日甲午战争,是面对日本蓄意发动战争而国家涣散无力抵抗的惨痛教训。清朝和苟且偷生,只能让知识分子的、爱国将领的心血、一代青年的智慧,成为令人无奈、憋闷的玉碎过程。
纪录片没有说教式的解说,而是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让那些先行者的决绝果敢和历史的沉痛教训浸入观者心间。人们追求科举成名而对船政学堂招生公告冷漠置之,建设海上军事力量的经费被挪去修建颐和园中国近代史经典书籍,即使有天时地利和相应的海上力量,却每每不能为了保卫国家而战斗……所有这些,都让人在了解船政学堂的历史中,读出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大历史。更让人从中读到一批近代中国的民族脊梁,为了国家强盛付出的智慧和鲜血,彰显了我们民族伟大而不屈的精神气概。
抚今追昔,更增添了我们对历史、社会的清醒认识,对、军事、经济、文化的深刻反思。21世纪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形势,如当前我国东海和南海遇到的挑衅,智慧与军事力量都面临考验。《船政学堂》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刻骨铭记中国近代史简述历程。(中国作协处、《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
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纪录片联盟正式成立之际,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签署了关于联合摄制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的合作备忘录。作为中国纪录片联盟的发起人之一,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始终与央视纪录频道保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船政学堂》正是双方合作推出的第一部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作品。虽然片中的船政学堂历史只截取和演绎了其中的40多年,但已经生动显见当年那一大批有识之士及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部纪录片现代史刘杏华,自始至终以船政学堂为叙述空间,围绕学堂的诞生、发展、衰败,讲述了船政精英们在民族危亡面前悲壮报国的史诗篇章,展现了1866年至1911年间,以沈葆桢、严复等为代表的船政人的集体群像;全片细腻描述并真实呈现了晚清中国衰落剧变以及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双线并存的宏大叙述背景;从船政学堂中走出的名家、名将更是难以胜举,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近代史经典书籍。
然而一段历史,如何得以完整、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如何激发广大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这些无疑是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巨大挑战。在福建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推动下,在央视纪录频道与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努力下,该片创作团队做了以下的努力:
第一,该片选取和记录了那段历史中最具有国际价值、最为精彩的价值样本,用故事化叙述手法,呈现出最为严谨的史料,并且很多都是首次在电视上公开披露;第二,该片充分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细致化的表现,如此便可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让久远的历史空间和人物影像鲜活起来,让纪录片富有历史和张力;第三,为了提升该片的专业品质,航拍、特效摄影、音乐制作和国内顶尖的三维、二维手绘动画等多个团队参与摄制与制作,让《船政学堂》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视听风格,从而更加引人入胜。
当前,中宣部正在推动构建国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工程,又恰逢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在央视纪录频道面向海内外播出,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市场竞争力。从央视纪录频道与福建电视台的两年合作中可以看出,福建省台已经拥有了一支颇具实力的纪录片创作队伍。《船政学堂》这部优秀纪录片,只是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扩大优秀纪录片创作的崭新起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
首先,该片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文献价值。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船政学堂由来与发展脉络的纪录片,该片实现了多项历史文献纪录的突破。包括晚清政府围绕船政学堂筹备建设等朝野重要文献的披露,郭嵩焘、严复等人日记和书信等史料的呈现,以及英、法、美、日等国相关珍贵历史档案等,真实而令人信服地串联起学堂的历史脉络全景。该片创作者更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了重大意义的挖掘,让人们感受到船政学堂的兴衰,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成长的标志,而且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军事、外交乃至思想、文化、教育等重要领域都具有重大探索和开创之功。这些挖掘和点题,在今天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其次,该片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空间价值。不少同类纪录片或过于偏重历史影像的质感,而令人产生过远的距离感;有的历史纪录片以现实的互动为重心,更多聚集于当下的感受与理解,却缺失历史的质感而显得过于时尚。《船政学堂》难能可贵的在历史影像与现实影像的平衡上有很好的设计与展现。摄制组遍访相关联的欧美亚地区,搜寻发现大量与船政学堂有关的文物、档案等具有历史本源质感的对象,对船政研究学者、历史人物后裔等进行生动纪录,构筑了当代人可以感知和回应的现实影像,又对重要历史场景进行了“情景再现”,营造了颇有艺术感染力的影像氛围。这三种影像的汇合,构建了本片兼具历史质感、现实动感而又诗意盎然的立体影像空间。
在情感建构与表达方面,《船政学堂》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爱国和时代极具感染力,令人荡气回肠。该片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简单层面,而是把船政学堂的创建放在世界历史大格局中,表达中华民族在积弱积贫、受尽欺凌之时不甘屈辱、奋起直追的民族;又通过对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崛起而耗尽心血、奋力拼搏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绵延不断的爱国。同时,本片也通篇在中国与日本中国近代史简述历程、中国与欧美的历史比照中,让人清醒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时代。
《船政学堂》还带给我们多方位的启示与思考,包括中国梦之思、中国路之思与中国片之思。该片从第一集《海国图梦》开始就鲜明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即从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提出通过建立福建船政及船政学堂,建设中国海军,进而强军富国的中国梦。100多年后,回望19世纪的“湘江夜话”,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建设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不仅是近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同样也是今人不可放弃的历史担当。片中所提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强调主权在我,同时又以开放的胸襟,大规模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一思路体现了西学与东学相结合,走中国特色道路的大胆探索。
《船政学堂》第一次生动、立体、深入地揭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船政学堂真实史实与存亡奥秘,可谓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有分量有内涵、有价值有突破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研讨本片的创作特性本身,无疑也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历史纪录片之思”。(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
去年“七一”前夕,习总主持中央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很多人都在回顾反思,甲午战争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历史启示?这里涉及“落后就要挨打”以及海洋意识、海权意识现代史刘杏华、海军建设、人才培养等等中国近代史简述历程。《船政学堂》这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的选题,对今天的教育意义极为深远。
《船政学堂》讲述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第一所海军学校的故事。这个“海军摇篮”的地位,应该明确树立起来。我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啊,海军》,讲日本江田岛海军学校的故事,反映日本海军是怎么培养中国近代史简述历程、怎么训练的。那么,中国的近代海军是怎么产生的?《船政学堂》给了很好的解答。这群毕业生出国时,已是融汇中西学的成年人,而且到了欧洲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学习探求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报效国家。他们回来后担任中国第一批海军军官,第一批造船工程师,为中国的海军创立,中国的造船甚至铁路、通信、矿业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加强船政留欧学生的研究与宣传,以史鉴今。
纪录片《船政学堂》视野非常开阔:一是历史的视野。它不仅讲述船政学堂的演进历史,而且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洋务运动、驱日保台、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一直到百日维新、辛亥,将这些重大历史背景串起来,让人在微观与宏观的交汇中展开思考;二是国际的视野。编导不仅让观众看到这段时间的中国大背景,而且把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工业、海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大格局里去比较。如此中外比较的大视野,可以让观众得益良多。
《船政学堂》的主题涵盖多个层面。它绝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人才的重要、教育的重要,谈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更多的是呼唤海军的建设,海洋与海权观的树立、对日本的警惕等等。这些都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引起的反思涉及多个领域。同时,该片分析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大事件中国近代史简述历程,试图解答中国为什么会屡战屡败,为何变法总是艰难曲折的历史疑问。在这些的反思中,启发人们的现实思考——今天该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坚持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怎样实现中国梦?
尊重史实,客观记录,也是这部纪录片值得称道之处。历史纪录片须是在史实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出发,绝不是文学的虚构。《船政学堂》对所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与评价比较客观,片中学者、专家点评的也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它又不同于有些枯燥的文献纪录片,而是生动重现许多历史场景、重现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整体上看,它确实是一部发人深省、洋溢着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优秀纪录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