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时间及事件近代史上歌词电子版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5
年)为界,前期海禁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和郑氏的联系,防范人民聚集海上;后期则严防“民夷交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通过“公行”进行,约束外商行动,对出口商品种类、数量实行限制。它是封建经济以国内矛盾和尖锐的产物。虽具有民族自卫性质,但隔绝了中外必要的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该政策的破产。
起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通过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掌握了海上霸权。而中国拥有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大量的原料和广泛的销售市场。这一切对英国来说极具有吸引力。然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极强的抵御能力。英国试图通过商品输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殖民扩张的意图始终难以实现。于是,英国大量向中国贩卖鸦片。从而引发林则徐虎门硝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1839年10月,英国内阁以此为借口,决议发动侵华战争。
经过:第一阶段: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始,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宣战至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第三阶段:从1841年8月英军扩大战争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战争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广东陈连升父子;广东水师总督关天培(虎门);厦门总兵江继芸;浙江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两江总督裕谦(镇海);江南提督陈化成(吴淞口);满族副都统海龄(镇江)
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一)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二)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三)居住及租地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附约》: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
(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条约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51年8月6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种种的和经济的侵略特权。
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清政府根据所谓“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律允准。与此同时,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租界:租界是近代西方列强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某些城市或通商口岸划出供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军事威胁、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基地。在这一地区里,实行完全不受中国行政系统管辖和法律制度约束的统治制度,号称“国中之国”。“租界”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之一。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领事裁判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1843年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是为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最早条款。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港的一只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海盗和十名涉嫌水手。事发之日,该船在香港的注册已过期,但是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说亚罗号是英国船,水师上船抓人是非法的,并造谣说广东水师扯下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侮辱了中国。两广总督叶名琛应巴夏礼要求,将被捕的中国海盗和水手交给了英国领事馆。但是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于1856年10月23日,派兵攻打广州炮台,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违约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以传教为名,进行侵略活动,从而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逮捕马神甫等26人,并处死了马神甫。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与英国一起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子口税:子口税制度是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当时以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子口税制收始于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凡进出口洋货,照例缴纳5%的关税外,另只需缴纳货值2.5%税,以代替货物所经过的各地常关、厘卡应征的各种捐税,这就是所谓的2.5%的子口税制度。该制度减少了中国的财政收入,方便了外国的对华侵略。直到1931年被废止。
1858年4月,英法联军按照本国政府指示,驱舰北上,直抵大沽近代史时间及事件,以迫使清政府就范,与此同时,英、法近代史时间及事件、美、俄四国公使随军北上。1858年5月20日,大沽失陷。26日,联军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
⑴《天津条约》的内容:6月26日、27日,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字。主要内容有: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定为营口)近代史上歌词电子版、登州(后改烟台)、(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
⑵《天津条约》附约的签定: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中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
⑶影响:《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战争的第二阶段:1859年,英、法公使率军来华换约,因拒绝按照清政府指点的地点与路线换约,战事再起。在中国守军痛击下,英、法侵略军惨败。1860年春夏,英、法侵略军再度来华,发动扩大了的侵华战争。于8月攻陷大沽,占领天津,进犯北京。10月初,侵略军占领圆明园,在大肆抢掠后,纵火焚毁近代史上歌词电子版。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10月24日、25日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的内容:①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的完全有效,而且又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②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③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了。
1.《瑷珲条约》:①《瑷珲条约》的签定:1858年5月,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俄将领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②内容:5月28日,俄方提出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
2.《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14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产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二)中俄西部未定边界,将来还需重新勘定。(三)取得在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不仅把《瑷珲条约》规定划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而且又为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根据”。
3.影响: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者,它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一系列的勘界条约,侵占了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越,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中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有:
马尾海战:又称马江海战,1884年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军入侵福建马尾港。8月23日,法国发动攻击,清军畏战,战败。马尾船厂被击毁。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迫于,对法宣战。
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24日中法战争中,法军攻占谅山和镇南关,广西震动。冯子材受命迎击法军,大败法军,收回谅山等地,战争形势遂有利于中国。另外此战的胜利,还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不顾中民的强烈反对,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正式签订了《中法新约》。
①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降低法国从云南、广西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法国撤退基隆和澎湖的军队。
②危害:通过这个条约,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并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战争的影响: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转眼之间却被清政府妥协投降路线葬送。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使先进的中国人日益感到的威胁,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1.沙皇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入侵和渗透。1865年初,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侵入南疆,随后不断吞并各地的割据政权,到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阿古柏与英、俄勾结,成为英、俄阴谋我国新疆的工具。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沙俄除应允为阿古柏提供各种便利外,更于1871年5月大举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实行军事殖民统治。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东南海防也很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加强海防与收复新疆的争论。经过争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3月,清军三路进疆,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至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①《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入俄谈判索还伊犁。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方以赔款、割让领土、取得通商特权、取得领事裁判的昂贵代价收回伊犁。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清政府也感到条约太苛刻,宣告“崇约”无效近代史时间及事件,处罚了崇厚,同时另派曾纪泽入俄,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经过半年多的据理力争,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②内容: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崇约》中部分割让领土的条款,但仍把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所有。这个条约和《崇约》相比,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但它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根据条约规定签订的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沙俄共割占了中国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赛河源等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收回伊犁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设置州县。
1.日美对的侵略:在我国西北疆危机的同时,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海疆和西南边疆造成了严重危机。美国对凯觎已久。1867年,美国借口“罗佛”号船事件,两次派遣海军陆战队到南部琅桥(今恒春)登陆寻衅,均被当地高山族人民击退,使美侵台野心未能得逞。此后美国便改换手法,转而采取勾结、支持日本进行侵略,自己从中渔利的政策。1871年11月,中国邻邦琉球的一艘渔船因遭遇飓风飘流至,部分船员为高山族人误杀。此事与日本毫不相干,日本竟以此作为侵略的借口。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兵侵犯,在琅桥遭到人民反击后退踞龟山,设立都督府。10月,清政府接受英、美、法等国站在袒护日本立场上的“调停”,与日订立《台事专条》,日军限期从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
2.《烟台条约》和英俄对的窥探:由于英国侵略缅甸、法国侵略越南,中国西南边境出现危机,云南直接受到威胁。英、法力图分别从缅甸、越南开辟一条经云南至我国内地的捷径,英国多次派出“勘探队”非法进入我滇西地区,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1875年1月,发生“马嘉理事件”。围绕“滇案”,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广泛要求,并于1876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烟台条约》不仅在“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方面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还为英人进一步进入西南内地从事侵略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1、日本的政策:第一步是侵占;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争霸世界。
3、1890年,日本资本主义发生了经济危机,工批失业,农业连年歉收,米价不断上涨,广大城乡的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不断掀起“米骚动”,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困境,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而中国,力求避战求和。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清政府应朝鲜之邀,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保护使馆为由,亦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撤军,反而增兵。遂导致中日关系破裂,诱发战争。
丰岛海战:1894年夏,朝鲜半岛局势紧张。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另立傀儡政权。7月25日凌晨,我国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等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8月1日,光绪发布上谕,命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这一天,中日两国同时正式宣战。
平壤之战:1894年9月12日,侵朝日军进一步向驻在平壤的清军进攻,清军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当天夜里率守军仓皇逃出平壤,“一夕狂驰三百里”,逃回中国。而总兵左宝贵率部坚守平壤玄武门,亲自登城指挥部将拼死杀敌,不幸中炮牺牲。
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早于日本舰队,双方激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魏国殉难。此战,北洋舰队损失战舰五艘,但主力尚在。日军损失也很惨重。然,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方针,令舰队躲入威海卫,将海上主动权让给了日本,导致战争的被动局面。
辽东半岛之战:日本占领朝鲜后,于10月24日兵分两路侵入辽东半岛,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关键一战。陆军以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为首,渡鸭绿江入侵辽东。前路由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为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直扑大量北部重镇金州,从背后袭击北洋海军的基地旅顺和大连。18日,日军进逼旅顺,徐邦道率部抵抗,清军总办龚照屿逃往烟台。22日,日军占领旅顺口,血洗全城。
威海卫之战: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邦炮台。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2月10日,刘步蟾。11日,丁汝昌拒降。12日,美籍洋员浩威假托丁汝昌的名义,起草降书,对日投降。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中方缺乏对战争的预见性,军事上准备不足,外交上过分依赖外国调停,贻误战机;2、战争中,消极应战,军事指挥失当;3、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纵然日本。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相陆奥宗光及其美国顾问端迪臣,在马关的春帆楼开始谈判。4月17日,李鸿章按照日方提出的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五)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影响:《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南京条约》以来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中国由此被割让了领土,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巨额勒索,使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使侵略者通过巨额进一步控制了中国。同时,马关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起了破坏作用,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战争影响:1、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刺激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2、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3、促成英日同盟的形成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纷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斥责清政府的罪行。人民听到割台消息,义愤填膺,发布抗战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共存亡的坚强决心。
1895年5月20日,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近代史时间及事件,派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如期交割,并令文武官员陆续内渡,人民展开了反割台的武装斗争。
在日军的猖狂进攻面前,军民共举刘永福为抗日首领。6月12日,刘永福派遣分统杨紫云率领新楚军会同义军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狙击向新竹进攻的日军,歼敌6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凶焰。8月22日,日军向大甲溪进攻,受到黑旗军吴彭年、袁锦清及徐骧等部的顽强伏击。8月26日,彰化保卫战,在与日军英勇搏斗中,守军诸将吴彭年、吴汤兴先后殉职,但日军近卫师团死伤一千多人,是侵台以来受打击最沉重的一次。10月上旬,日军进攻嘉义,与此同时,从三面围南,军民在艰苦中坚持抗战,徐骧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不幸牺牲。10月下旬,台南失守,全省沦陷。
军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克服了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抗击了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人。军民的英勇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热爱祖国、反抗侵略者的优良传统。
《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直接触犯了沙俄的利益,沙俄便拉拢德、法,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是要清政府支付三千万两白银“赎回”。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种种利益,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开始。
又称“海约翰政策”。1898年,美国因忙于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无暇参与列强对中国的争夺。1899年9月河11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德、俄、法、日、意各国提出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各国互不干涉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既得利益;各国运往势力范围内各口岸的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势力范围内,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和商品铁路费用。1900年7月3日,美国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把最初的开放“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政策应用到整个中国,形成“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标志着美国一改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的作法,提出独立的对华政策。其实质是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使美国得以分享其他列强在华取得的一切侵略特权。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门户开放”原则得到列强正式承认,并作为列强对华侵略的政策原则被载入《九国公约》。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加紧胁迫清政府矛以。1900年4月初,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猛发展。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形势,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拼凑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6月17日,侵略军攻占大沽后,驻津各国领事立即派军攻打邻近租界的武备学堂。守堂学员以猛烈炮火英勇阻击联军的进犯。联军见硬攻十分困难,便放火焚房,引起库存爆炸,守备学员全部壮烈牺牲。清军愤恨租界内侵略军不断挑衅,进犯学堂,开炮轰击紫竹林租界。租界内联军凭借优势火力负隅顽抗,并于27日攻打租界东面的东局子。在激烈的战斗中,局内的弹药库被敌军击中,爆炸起火,守军伤亡惨重,撤出了东局子。联军占领东局子后,便调拨重兵前往支援盘守在老龙头车站的俄军。7月初,裕禄召集曹福田、张德成、聂士成、马玉昆计议,决定由曹福田部和马玉昆的武卫左军继续攻打火车站,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张德成部进攻紫竹林租界。13日,联军乘势向天津的南门和东门同时发起猛攻,部分守门清军和团民虽拼死阻击,但抵抗失败,天津于14日陷落。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1901年9月7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11个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是:(一)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为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
(三)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四)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五)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
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人民敲榨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清政府也彻底投降帝国主义,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公开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1898年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界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以北及附近岛屿,即所谓“新界”,租期99年。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依赖性更大了。
:《》,的势力伸入我国东北地区;《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旅顺口、大连湾完全由管辖;长城以北和新疆地区
英国:《订租威海卫专条》,取得了威海卫湾连同刘公岛和威海卫沿岸十里宽的地段的租借权。1898年,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
方式: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还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新特点。当时,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向清政府进行、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在华开设工厂。
①向清政府进行:在列强的争夺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战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第一次是1895年7月向俄法集团所借的“俄法洋款”。第二次是1896年3月向英德集团所借的“英德洋款”。第三次是1898年3月再次向英德集团续借的“英德洋款”。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四亿五千一百余万两白银。这些借款,不仅利息高,折扣大,而且都附有条件,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对资本主义的财政依赖。
②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甲午战后几年间,列强共在中国夺取了长达19000余里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它们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有的甚至还享有铁路沿线的行政权和管辖权,使铁路沿线的中国领土主权名存实亡
③投资中国矿山。1896年,美国首先和中国“合办”门头沟煤矿,外资从此侵入中国矿业。此后,列强纷纷与清政府签订“矿务”合同,攫取矿山投资权和开采权。
④在华开设工厂。据统计,1895至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已经伸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它们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节省了运费,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从而取得了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一)《辛丑条约》订立后,帝国主义各队陆续从华北撤走,但沙俄的十几万大军仍然盘踞在我国东北,直到1903年10月,俄军非但不遵循《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按期从东北撤军,而且重新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⑴日本、对东北的争夺: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⑵日俄战争:1904年2月,日本对旅顺口的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1905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势力退出南满,其所有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日俄战争结束。
(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燃起战火,强迫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也出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权益的紧张局面。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
(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①在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此外,帝国主义还加紧了对中国矿山、铁路等利权的掠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