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歌词刘杏华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历史图书推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01
2023年7月29-30日,“世界、国家与区域”暨第九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南昌大学罗嗣海,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近代社会史分会会长、南昌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李长莉分别致辞。罗嗣海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南昌大学,希望以此会议为契机推动学术交流。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志繁主持开幕式。
夏春涛所长以“近代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为题发表会议致辞。他指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历史学研究出现新变化新气象,诸如中外学术交流的日趋紧密,新资料的发掘,新领域的开辟,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崛兴便是其标志之一,极大丰富和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国家与社会”,侧重围绕近代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区域社会治理进行研讨。夏春涛所长认为中国历史图书推荐,近代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西方列强依仗军事、科技、经济上的优势,进行全球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之一。近代国家治理与古代国家治理也有明显区别,因为近代中国并不完全享有主权,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历史图书推荐。在此背景下,当权者为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围绕治国理政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变革,诸如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但所有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中国真正在国家治理上找到出路,是在中国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之后,开启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经过70多年的探索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从社会史角度、以大历史视野研究这段历史,很有意义和价值。
此次会议进行了4场大会报告与16场分组报告,共有96篇论文提交研讨。与会学者从区域社会治理中国历史图书推荐、社会文化史研究新发展、社会史视野下的史研究、社会群体研究、社会史文献的考证与阐释等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世界怎样影响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如何走向世界。
研讨会重点讨论了近代中国如何因应世界的变迁。学者们分析了同光之际电报引入中国引起的争论(江沛),20世纪华北村庄对国际和国家大事的观察与响应(张思),“公开办报”起源中的苏俄因素(刘宇航),近代中国动物学知识的社会化(李侃),晚清变革者记录世界的曲折心路(左松涛),柔克义两次赴藏考察及其对内地关系认知(李稳稳)近代史歌词刘杏华、伍连德的跨域活动中所见外来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社会(黄贤强)。
与会学者还考察了中国走向世界进程里日本、朝鲜、英国、俄罗斯、马六甲等地与中国发生的关联,如18世纪东亚海域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熊远报),日本军谍对北洋地区早期探察(李长莉),1920年代日本关于张库大道交通贸易状况的调查(民),汪伪驻朝鲜领事处理“间谍”侨案(张展),在华韩人留学生与独立运动(1927—1949)(尹恩子),马嘉理案发生后的信息传播与英帝国的公众情感(马玺),17—20世纪中俄茶路之变迁(李灵玢),19世纪马六甲青云亭亭主制度(宋燕鹏)。
区域的社会治理引起学者热烈讨论。讨论涉及两湖、新疆近代史歌词刘杏华、四川、平津、奉天等区域:同光之际两湖盐政引起央地财权的博弈与整合(洪均),时期清室奉天陵区的管理、开放与纷争(刘灿),1942年宋美龄新疆之行(尚季芳),20世纪40年代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设置、运作与撤销(陈芸),四川省市县参议会与1940年代遗产税法的修订(雷家琼),战后平津地区的粮食供给与城市危局(袁凯旋)。
城市社会治理史研究新意迭出,学者们围绕晚清广州沙面租界周边地区治理秩序(梁敏玲),霍恩比与近代上海殖民法权构建(郭淇斌),近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技术的转型(罗桂林),中国式城市现代化中的“文化为魂”(涂文学),商会史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张芳霖),中心城市与近代长江流域市政现代化(方秋梅),上海从开埠到开放的成长史(苏智良)、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逻辑(隋艺)展开分析。
医疗与卫生方面针对社会资本演化与北京中央医院的转型(杜丽红),医家曾天治针灸知识体系的形成与传递(陈思言)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清末民初卫生行政的在地化(姬凌辉),天津饮食卫生治理及社会应对(王丽敏),“医疗场域”作为中国医疗史研究的分析框架(李全平)等问题进行研讨中国历史图书推荐。
慈善救济方面讨论了近代负贩团的济贫事业(王卫平),近代华洋义赈会的演变及名称纠纷(王林),时期社会救灾与赈灾公债(刘杰),新中国首次彩票赈灾专项募集活动(丁芮),1918年天津红十字会改选风潮(傅亮),近代南洋华侨慈善家群体成长路径(李华文),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曾桂林)。
会议呈现了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展示了新文化史、概念史等领域的方法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各种尝试中国历史图书推荐。学者们讨论了近代江南戏文与乡土社群化育(小田),辻听花与北京义务戏(郭常英),北平沦陷时期名伶的生存选择与情感体验(韩晓莉)。
文化与动员方面分析了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运动(高乐乐),灾害救治背景下华北根据地的英模运动(刘鹏),图像世界中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塑造的文化语境(孙颖),乌兰牧骑的跨媒介叙事与跨文化传播(刘晓堂)。
文本与社会方面研讨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的社会科学转向(杨瑞),“青年”概念与五四时期青年主体意识的生成(王康),吴景超的跨界研究(马陵合),近代“中国式”概念史(聂长顺),乡村中“科学”与“地方”的互构(王果),郁达夫的创作与城市生活、华北时局之间的复杂关系(王建伟),滕固的两次龙门石窟考察与民族艺术复兴理想(韦昊昱)。
宗教与民间信仰方面讨论了北宋以降晋祠主神变迁(胡英泽),国家祀典中清代昭忠祠的层级化与地方化(李平亮),时期北平的寺庙监管实践及其困境(郑秀娟),全面抗战初期杭州教医疗社会团体之伤兵救护(周东华),冷战苏美博弈中的旧中国教会教育终结(赵晓阳)。一些学者深入分析了近代社会生活的部分专题,如20世纪初上海电影放映与公共安全(何其亮),1930年杭州全运会(陶水木),伪青岛特别市健民社活动(杜德峰),铁路工人工资收入(张卫东)。
社会史视野下的史研究使旧课题生发出新意近代史歌词刘杏华。与建设方面探讨了山西榆社县减租减息推行中的困境与应对(郝平),1948—1949年晋中新区的土改实践及意涵(常利兵),中国党对铁道游击队的组建与规范(刘本森),“红地五星旗”如何演变为“五星红旗”的(章舜粤),1951—1953年中国信访体制的运作(李玉峰),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首次访日(高中华)。事件中社会因素得以揭示,如戊戌变法的“社会”面相(八百谷晃义),溥仪小朝廷的空间格局(刘平),桂系与两广六一事变中的地缘与利益冲突(贺江枫),中国青年党宣传动员工作(曾辉)。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研究涉及文人、商人、官员等。学者讨论了嘉道苏州文人王之佐的雅集(余新忠),东莞罢考案与道咸之际广东的官士关系(王静),晚清中下层京官数量及任期、任职年龄(王雁),中国浪漫主义家陈翰笙(麦金农),清代移民群体的适应性(蔡伟杰),民初乱局下的旅蒙商生存实态(周超宇)近代史歌词刘杏华,近代省城各地会馆的制度建设(王日根),清代东北移民会馆的兴起与近代转型(范立君),天津商会与清理明华银行破产案(肖红松)。
学者对行业与企业史等比较关注,探讨了道光年间商船输入上海的饼豆数量(黄鸿山),晚清至江西中药行业组织的转型(袁坤),近代徽州商人投资银行业(马长伟),1930—1940上海衣商业及其从业群体(高红霞),民初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于翼),解放初期对赣西煤矿局的改造与重建(雷平),百年萍乡煤矿(郑畋)。
社会史文献的考证、阐释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如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行龙),孙家鼐与《钦定书经图说》(廖大伟),道光二年“沸泉水利图碑”(张俊峰)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东北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庄秋菊)中国历史图书推荐,华南抗战已刊历史文件勘误(游海华)。
本次会议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南昌大合主办,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来自来自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海内外6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夏春涛、杜继东、葛夫平、周祖文近代史歌词刘杏华、赵晓阳、唐仕春、王康、李稳稳、刘灿、王静等同仁出席会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