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相关书籍推荐近代史手抄报图片近代史时间轴完整图近代史经典书籍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9
【摘 要】2011年以来围绕辛亥中的南北议和展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设置了新的研究议程,其研究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审视:(1)《清帝退位诏书》历史意义的认定,关键在于如何对族群和治理方式高度多样的清王朝统治结构的脆弱性进行更为准确的历史定位;(2)在解释南北议和的过程与结果的时候,有必要进一步贯彻国际体系和内外互动的视角;(3)在分析南北议和的具体过程时,法学规范分析视角的引入丰富了既有的历史分析,然而只有呈现规范本身的历史性、多元性和冲突性,并且描绘出规范在实践语境中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研究者才能获得更为整全的历史图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体系与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宪法变革路径研究”(18BFX032) 阶段性成果。
【摘 要】辛亥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1年之前十年和之后数十年的“延长线”上思考辛亥既有其可能,又需要继续深化。在辛亥延长线上做思考或要特别注意:其作为历史人物“生命切实组成部分”的影响,如何让“区域”成为问题以更深入地理解辛亥,以及如何从南北与东西的长程历史来定位辛亥。
【摘 要】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署近代史时间轴完整图。英方为此专门绘制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一图,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该图的绘制与印刷均由英国官方授意,其目的在于宣扬战争胜利、美化殖民扩张。耆英等人在画中的不同形象,反映出英方对中方官员的态度差异,进而影响了清廷对战后中英交涉负责官员的选派近代史相关书籍推荐。与该图配套的人员名单和相关图像资料,暗示了中方翻译在交涉中的参与和“康华丽”号的精确停泊位置,亦呈现了中方官员在签约谈判过程中的处境和措置。
【摘 要】新发现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于同治十三年末(1875年1月)开庭审理的“熙尔控杨泰记案”罕见中英双语全案刻本,完整记载了原告起诉状、被告答辩状、两造外籍律师对双方证人的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直接询问及结案陈词等审前与审中各环节内容,对于会审公堂早期诉讼程序与审判模式等问题研究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案前身熙尔控中国御国家案发生于1862年,因原告方欠缺关键物证,本于1863-1864年间已经美驻沪领事法庭组织“会断”为原告索欠不成立,但这起本已了结的陈案在美驻京公使的授意和驻沪总领事官的同意下,依据条约确立的被告主义管辖原则于1874年再度在另一司法机构即会审公堂提起“会审”近代史经典书籍。同一案件经“会断”到“会审”即一事二审的程序表明近代史手抄报图片,西人实质性操纵着租界司法机构的案件管辖权。本案同时表明,实践中的早期华洋诉讼程序有别于《会审章程》文本中规定的诉讼程序,早期会审公堂实有初等公堂和高等公堂凡两种。初等公堂实行华官主审—洋官陪审制。高等公堂实行华官—洋官会讯制,遵循“审—判”分离模式,即案件由华官洋官会同审讯,判决由华官独立作出。领事在早期会审公堂扮演的是“断事者”而非“断法者”的角色。
【摘 要】清中期以来“震旦”一词逐渐走出佛典近代史经典书籍,先被西北史地学人用作国名别称,后被晚清趋新人士用作国名代称。以后,“震旦”被广泛用作企业商标、机构名称、书报刊名和个人名号,成为时代流行热词。“震旦”在近代中国的流行,既有其传统词义“衣冠文物之国”“东方日出之地”极具正面色彩的内在原因,也有章太炎、王拱璧等人积极提倡的外在原因,更是其“中华复兴曙光”时代新义与国民心理契合的时代选择。中国社会各界以“旭日”“醒狮”“雄鸡”等图像元素描绘“震旦”,寄托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期盼;中国地质学人发起以“震旦系”为旗帜的学术救国运动,为新兴的中国地质学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总的来看,“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行,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参与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摘 要】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并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以同化民众。据台初期近代史相关书籍推荐,因为闽南方言带来的语言障碍,日本殖民者不得不学习“语”,即民众普遍使用的闽南方言,并编纂了多部教科书。《军队宪兵用语》和《语》是当时日军使用的两本军用“语”教科书,其内容具有鲜明的闽南方言口语特点,并包括大量的军事用语,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殖民统治色彩。整体来看,这两本教科书较为粗糙,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声调标记,汉字使用也很随意。可见日本据台初期的“语”教科书主要是为了消除语言障碍,以服务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从本质上说,日本据台初期的“语”学习及“语”教科书,是日本对台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在清帝逊位之后,康梁放弃虚君共和的主张,以“”名义重组海外党众,争取政党的主动性。海外各埠党众接令后反应不一,既有积极响应以符合肇建的趋势者,如澳大利亚悉尼党众,又有反应迟疑、改组不顺者,如加拿大温哥华总会。总体而言,康梁重组以挽救海外党务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且在国内发展党务时仍坚持海外、海内两分的组织形式近代史相关书籍推荐,未能有效形成统一的整体,导致各行其是,甚至梁启超回国后新组的进步党亦有侵夺海外党众之势近代史经典书籍。随着派亦以“”之名竞逐国内政权,康梁一派的“”落寞退出历史舞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康、梁与保皇会海内外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1BZS011) 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文艺复兴概念的使用近代史手抄报图片,与他1919年的欧洲之行有关。必须把此书与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和他本人的《欧游心影录》对读,才能对其中的某些论述获得更深入的见解。胡适对梁启超将清代学术比作文艺复兴表示不满,认为只有正在进行中的“新”才称得上这个名号,不过胡、梁双方的主张后来也都有向对方靠近的趋势,表明他们对“文艺复兴”的认知主要还是在象征层面展开。文艺复兴的概念不仅塑造了梁启超对清学的认知,也参与了他对当代文化运动的构想。在他的方案中,后者既是对清学精神的承继,也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和超越,从而被赋予了一种“后文艺复兴”的意义近代史时间轴完整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