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中国近代史新编》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3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唯物史观不是一般的历史观,而是看待历史的总的观点《中国近代史新编》,是分析历史的总的方法。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研究历史,要找出历史的规律性的认识,要找出历史的前进的方向,要看到历史的本质,不要被历史的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怎样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人物研究,是一个大题目。我没有深入研究,谈一点个人想法,请学者批评驳正。
时期很短暂,从1912年到1949年,只有38年,如果从历史上的朝代角度看,那只是一个短暂的“朝代”。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的历史已经走过了7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也已经超过了70年。我们今天有信心说,历史只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时代。我们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这是一个角度。
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短暂而轻视它。我们也不能用旧朝代的观点看历史。是推翻清朝皇帝制度后建立的,按照中华《临时约法》,它试图在中国建设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不很成功,孙中山后来也对它很不满,但在本质上与封建帝制的旧朝代是有区别的。是从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过渡时代。没有,就不可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直接从清朝产生。人民的共和制国家不能直接接续封建时代,只能直接接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代。
我在思考中国近代史的规律性进程时,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规律。我认为这是观察110年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年《辛丑条约》签订,是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从《辛丑条约》签订到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经过了中国党“一大”和中国“一大”,近代历史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标志,一是中国党成立,“二大”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基本目标;二是“一大”召开,实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新三义。国共合作明显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但是“上升”的道路不是顺情直遂的,“上升”中也有曲折,有时是“上升”与“沉沦”相交织的。在我看来,十年内战时期是“上升”与“沉沦”的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八年抗战时期主要是“上升”因素起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又是“上升”与“沉沦”相交织,“上升”因素起了主导作用。这三个时期有一个核心问题:反帝。坚持反帝,代表着“上升”;放弃反帝,代表着“沉沦”。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及其所代表的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放弃了反帝,它代表的是“沉沦”的力量;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仍旧坚持反帝反封建,它代表的是“上升”的力量。抗战时期,蒋介石及其政府虽有动摇,仍坚持了反帝(抗日),这代表着“上升”;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蒋介石及政府抗战,主导了抗战时期的“上升”趋势。所以说,抗战时期的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及其政府在美国支持下,坚持反对和平、发动内战,要消主导的人民力量;坚持和平,反对内战,赢得了全国民心,也赢得了内战,赢得了全国的和平。显然,这个时期代表“上升”趋势的只有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要强调一句,“上升”时期虽有曲折,但“上升”的历史趋势谁也改变不了。时期恰恰处在“谷底”后期,以及从走出“谷底”转到“上升”的时期。在思考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应该参考这个基本规律。时期虽然短暂,道路曲折,活动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存在着各种面相。
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近代中国面临着民族要独立、国家要富强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共识。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组成部分,分析时期的历史人物,也要放在这个框架下来认识。当然可以主张现代化视角,用这个视角看历史人物,也与国家要富强的历史任务相契合。但是,只强调国家要富强,忽视民族要独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把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分割开来是不可取的。主要的原因是它不符合历史史实。评价历史人物只强调国家富强的一面,忽视民族独立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以上所述,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基本观点或者标准。其一,是历史前进的观点和历史发展的观点。顺应历史前进的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一般来说,应该是正面的,应该是肯定的。由于时期是历史的过渡时期,本身存在着曲折性、反复性,有的曾经起过推动历史前进作用的人,在某个时期又起过相反的作用。在评价这样的历史人物时,就要分析,这个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大呢,还是拉历史后退的作用更大些。如果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更大些,我们就要基本上肯定他;如果拉历史后退的作用更大些,我们就要基本上作出否定的评价。
其二,历史联系的观点,即把握历史事实的全部总和,从全部总和的认识中联系具体的事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任何一个个别事实都可以建立某种观点,如果这个个别事实不与历史的全部总和相联系,那样的个别事实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拒绝“碎片化”,也就是历史细节,只要这种“碎片化”或者历史细节是与全部事实的总和相联系的,就是好的,否则,这种碎片化的东西真好像断了绳索的一串铜钱一样,洒在地下,让人看不出所以然来;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渺然飘去,无所踪迹。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要拿他一生的主要业绩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连接起来。符合这个历史总趋势的就要肯定,不符合这个历史总趋势的就要否定。总之,要做出具体分析。
其三,阶级的观点,阶级的分析方法。这在讨论历史人物的时候,也是不可忘记的。近代中国的历史主线或者历史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这是无可否认的。凡是站在反帝反封建一边的历史人物,就是的,或者就是支持、同情的,换句话说,就是站在人民大众一边,站在历史的正义一边;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边的,就是反的,或者不的,换句话说,就是站在人民大众对立面的,就是站在历史的非正义一边,是开历史倒车的。用阶级观点看问题,还要指出,要分别旧主义和新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投身旧主义的人,一般是要肯定的;投身新主义的人,更是要肯定的。我们注意到,有的投身旧主义的人,接着继续,又投身新主义,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有人在旧主义中有贡献,在新主义中持反对立场,这就需要做出分析。
我们看人物,不能只看方面的人物,还要看党方面的人物,还要注意第三方面的人物。第三方面的人,有的依靠而走向失败,有些跟着党走向胜利。方面的人物,除了、军事方面,还有经济、科技,还有思想文化、学术、艺术等方面的人物,我们都要依他们各自的表演,看他们是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还是逆历史前进方向,判定他们是历史前进的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我个人以为,评价时期的历史人物,只要掌握了上面几个基本点,就是把握住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孙中山,领导了旧主义,在新主义初期起到了推动作用。孙中山一生虽然不无缺点,但是从角度而言,他基本上是一个应该全面肯定的人物。孙中山的三义学说,大体上分为筹划辛亥的旧三义和提倡国共合作的新三义,他的思想是在前进的。如果从理论的角度来批评,孙中山三义学说漏洞还是不少的。所以,孙中山的三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被不同立场的人所利用。
袁世凯,在推动清末新政方面起了促进作用,客观上对中国的社会进步有好处,但清末新政的主观目的是挽救封建朝廷的统治。袁世凯在判定势力难以阻挡时,在促成宣统皇帝退位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他在就任中华大总统后,违背自己赞成共和的誓言,派,妄自称帝,是严重的历史行为。辛亥打开的历史进步的闸门,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打乱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是党人事后的反思。辛亥本来可以作为近代中国“上升”的标志,被袁世凯的称帝抹黑了,导致了初期的混乱局面。如果没有称帝行为,袁世凯大体上还可以作为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来评价。因为有了称帝,袁世凯只能是一个拉历史的人物,是一个被历史否定的人物。
溥仪,清政府被推翻时,只有6岁,很难要求他个人对历史负责任。但是,他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肯定他。1932年他在日本胁迫下建立“满洲国”,成为“康德皇帝”,配合日本帝国主义肢解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考虑到他在新中国被改造成为新人,态度有根本转变。盖棺定论,可以给他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评价,但那时他已经不是人物了。
黎元洪,我觉得从辛亥以来百年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黎元洪有必要说三句话:第一句话,黎元洪在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以后乃至担任中华副总统、大总统期间,对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而言,有大功无大过。第二句话,在此期间,无论是对湖北党人,还是对袁世凯的认识,都有过错误,但是对于坚持和维护共和而言,都是小过。第三句话,在武昌起义后成为全国瞩目的家,他未能做好思想准备和必要的历练,在治国理政上,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家,不能成为一个治理转型期大国的有作为的领袖。
对黎元洪来说,他拥护共和、坚持共和、维护共和,最重要的表现是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反对张勋复辟。黎元洪无法反对袁世凯称帝,但他可以坚持自己副总统的立场。这在中华刚刚建立的时候,是一个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问题;是坚持副总统,还是接受洪宪帝制的“武义亲王”,这是一个历史大关节,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涉及推动历史向前进,还是拉历史倒车的大问题。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就要看在历史的大关节点上,是坚持历史前进的方向呢,还是向后看,走历史的回头路。在这里,黎元洪和袁世凯,代表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一个是新时代的代表,另一个则是旧时代的代表。新时代的代表为历史所肯定,旧时代的代表为历史所唾弃!
蒋介石,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起过十分复杂的历史作用。他1924年受孙中山之命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开始在上崭露头角。1925年起,投入东征、北伐《中国近代史新编》,著有战绩近代史知识点整理,成为晋升之阶。1927年至1949年,统治中国22年,是时期在国家负责岗位上时间最久的。1949年后,长期主持中国政务,直到1975年去世。作为历史人物,在蒋介石生前或者身后,因立场不同而各异,全盘肯定者有之,全盘否定者亦有之。在今天,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中国,也是众说纷纭。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当初国共对立的逐渐淡化、冷却,随着各种档案史料的公开,学术上的研究,逐渐走向客观。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对蒋介石的评价,我考虑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大时期,国共合作高举反帝除军阀的旗帜,以北伐扫除北洋军阀时期的混乱局面,谋求中国的统一,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任何党派和个人适应了这个方向,就是进步的,顺应历史潮流的。蒋介石在这个时期是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对历史是有贡献的。1924—1925年,他支持过党。孙中山在世时,他发表过很多左倾的言论。他在日记里写过,中国党、中国都是党。他仿照,把中国称作布尔什维克,要起领导作用。既然都是党,就应该携手并进“列强除军阀”,但是到了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他的态度就起了变化。他是用左派的面目掩盖了中的实质。他利用广东湖南农动的胜利气势支撑了他东征北伐的成功。他担心党的实力越来越壮大,他的面目逐渐暴露,1927年4月就对反目,发动反,夺取了国民的完全的领导权。南京政府建立后,他又花了十年时间妄图“剿灭”。如前所述,十年内战,他完全放弃了反帝方向,致力于对内消灭敌对势力,主要是消灭党。他在这个时期的“努力”,是完全违背历史发展方向的。
第二,抗日战争时期,是从中华民族的全体利益出发,还是从党派的利益出发?凡是从中华民族全体的利益出发,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发展前途的党派和个人,就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进步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蒋介石在局部抗战期间,积极,消极抗日,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是错误的;在全面抗战期间,抗战第一,第二,虽然把抗战坚持到底,但他不积极支持党抗日,不积极支持发动人民群众抗日,还存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发动了几次,以皖南事变达到顶峰。可以说:在全面抗战期间,蒋介石功略大于过。
第三,经过八年艰苦抗战,赢得了抗战胜利,人民盼望和平,是组织各党联合政府,走和平建国的路,还是坚持走、个人的路?只有坚持联合政府主张、实现和平建国的党派和个人,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蒋介石在这个时期,用重庆谈判、政协会议掩盖他的面目,不接受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坚持路线,调兵遣将,一意孤行地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要消灭党。发动内战是丧失民心的,结果许多中间党派和知识界人士都站到一边。党用并不精良的武器,靠千百万老百姓支持,在战场上消灭了远多于自己的军队。不仅党没被消灭,由于丧失民心,蒋介石、得不到民众拥护,无法在立足,残部败走。在这个时期,蒋介石没有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而是逆历史潮流的。
第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美国干预下形成海峡两岸暂时分离的局面,是坚持一个中国,坚持中国统一的方向,还是放弃一个中国原则,走的路,这也是评价蒋介石的一个重要原则。蒋介石坚持了民族立场,抗拒了美国“地位未定”的政策,也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蒋介石的这个立场是可取的,同时,他坚持“复国”的立场也存在。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场国内大的结果,政府被彻底推翻,残余力量逃到(地区习惯于用“播迁”来掩饰)地区,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南明残余势力。从国际法来说,由于国内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继承了中华的历史遗产,包括属于它的土地和人民以及一切属公物件。这就像中华当年推翻清朝政府一样,继承了清朝的土地和人民以及一切属公物件,尽管当时还在日本统治下。1945年日本战败,按照《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退出,回归中国。1949年后,尽管还有曾经代表过中国的一些人打着“中华”的旗号盘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小块土地上,而且得到了美国等国家的支持,还在联合国占据着新中国应有的地位,但是从法理上说,在的那股势力已完全丧失了代表中国的权力。中华的法统被国内人民大完全推翻了,中断了。
对这个客观事实,蒋介石心里清不清楚呢?他是清楚的,尽管他口里不这么说,日记里也不这么写。支持蒋介石的美国人(不管是共和党人还是党人)对这一点清不清楚呢?也是清楚的,甚至比蒋介石更清楚。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旧金山和约”谈判取得基本共识后,美国安排日蒋之间“议和”,日本政府服从美国对华政策并从自身需要出发,不承认“政权”代表全中国,在与当局签订的“和平条约”中明确规定该条约只适用于“政权”控制的地区。这是所谓“吉田书简”的基本精神,这个所谓精神,又是美日两国之间一致认同的。但是,蒋介石并不认同这一点,而是坚持“当局”代表全中国。蒋的这个想法实际上是一个虚幻的想法,在对日谈判中面对美、日的压力,不能不接受日台条约“适用范围”问题,不能不在“适用范围”这个现实面前低头,不能不承认自己不能代表全中国,乃至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乞求。
回到人物评价上来,蒋介石及其一伙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小块土地,抗拒统一,虽然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那个立场却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这是应该给他正面的评价呢,还是负面的评价?
1949年以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主题性来说,他已经不是人物了。虽然他在还挂着“中华”的招牌,按照中国历史的正统论,那个“中华”已经是伪的了。
我认为,从盖棺论定来说,如果简单地以功过论,蒋介石过大于功。有人评价蒋介石,有大功,有大过,给人以功过平分的印象,似乎很公正。不惟别人,我过去也有过这种想法。如果用唯物史观来衡量,这种两分法是形而上学的,缺乏辩证法思维,缺乏对蒋介石一生综合地分析,不能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去分析人物。貌似客观公允,其实是不够客观,不够公允的。有人拿说蒋介石抗战期间躲在峨眉山,抗战后要下山摘桃子的比喻,批评的说法不科学,在这种语境下对比毛与蒋,正面为蒋介石评功,这是欠妥的。蒋介石、在1938年武汉失陷以后是否消极抗战,是否发动,是否不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答案是有大量历史事实做根据的。1938年以后,蒋介石、在重庆大后方,党、八路军在抗敌前线,抗战胜利后,却不准许八路军就近收复失地,只能由独占胜利果实,把它比喻为下山摘桃子,不是很形象吗?
汪精卫,跟着孙中山从事推翻清朝统治的活动,是有贡献的。在“一大”前后,也是有贡献的。关键是,九一八事变后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他凛于日本的强大,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组织“低调俱乐部”,反对民族抗战,全面抗战开始不久就投降日本,在南京建伪政府,为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效劳,大大削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他是历史不可饶恕的罪人。
,也是历史人物,他一生一半跨在时期,另一半跨在社会主义时期。在时期,他是推动新主义的主要历史人物。虽然在党内几起几伏,但是他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边,力挽狂澜,推动历史的前进。他个人虽然有缺点,对历史的具体判断不一定十分精准,但对历史的宏观把握是很到位的,他是无愧于历史的。新中国的样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样态,中国党的样态,基本是按他的思想来确定的。他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超过了孙中山。如果加上社会主义时期,盖棺论定,的评价可以三七开,也可以二八开。他的历史功绩是彪炳史册的。
陈独秀,是一个比较悲剧性的人物。他在清末从事反清运动。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是物,是第一任。他在推动国共合作中是有贡献的。但是,还在初期发展中,与资产阶级政民党的合作缺乏经验,又无法反驳国际依据自己的经验发出的一系列指示,在国共合作后期犯了错误。在发展的初期,这种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完全可以留在党内,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一起,继续奋斗。但是,他秉性刚烈,受不得夹板气,个人英雄主义严重,由失败滑到怀疑马克思主义,走上托洛斯基道路,这个错误是严重的,也是令人扼腕叹惜的。抗战期间他坚持抗日立场,虽愿意回到,又不愿意检讨错误。盖棺论定,他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党初期的贡献还是要肯定的。
周佛海,是“一大”代表,后来投入,再后来投降日寇,成为汪精卫的左右手。此人当然不可正面评价。
张国焘,是早期领袖人物,在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在党内错误不断,个人英雄主义强烈,在红军长征后期犯了党、红军的严重错误。如果留在党内,检讨错误,继续奋斗,犹不失为一个正面人物。关键时期走错了一步,投降,背叛,成为一个不可挽救的人物,一个不可正面评价的人物。
张澜,旧主义的积极参与者,成立后反对袁世凯称帝。1941年成立中国政团同盟(中国同盟前身),张澜任主席,积极靠拢,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发动内战、。1947年与一起,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同盟旋被政府宣布非法。1948年宣布响应五一口号,积极参与筹建新中国的活动。新中国开国,成为国家。这是一个从旧主义到新主义时期都积极投身的人士,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人物之一。董必武、吴玉章也是这样的人,区别只在于,董、吴二位在进入新主义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的创党人物。
郭沫若,是时期左翼文化人的代表。国共合作时期,他是积极的参加者。十年内战时期,他逃亡海外,埋头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在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表率,被称为“中国的恩格斯”。抗战时期,他回国参加抗战,成为国内文化战线的领导者。作为时期的左翼文化人,他是一个完全值得肯定的人物。
陈寅恪,出身官宦家庭,祖父陈宝箴曾任清末湖南巡抚。他是历史学家、大学教授、唐史专家。他在历史大势上信任党,不愿意跟着去。终生研究历史,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记得2006年3月我在胡佛研究所驻纽约前总领事张歆海档案时,看到陈寅恪在香港写给张歆海的长信,表示生活困顿,对前途极悲观。这大概是他选择留在的思想因素吧。像陈寅恪这样的知识分子,愿意留在,跟着党,尽管不信马列主义,还是一个值得正面评价的人。
1.评价历史人物,要立足整个历史时期,既要评价人,也要评价党人,还要评价其他身份的人士,也包括学术界人士。评价标准基本是一样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是人物。极少数人在网络上赞美时期的知识分子,形成所谓“热”,那只是一种虚幻的外表,不反映线.虽然时期是从“谷底”走到“上升”的时期,时期毕竟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又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的时期。评价历史人物,要正确拿捏这个历史时期的定位。如果存在用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贬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这种取向是不可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各种人物的成长,等等,都是时期不可企及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