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史时间轴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近代史电视连续剧近代史发展时间轴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2
公行制度: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成立于1720年,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的组织,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职能。它是一项独创自主的商业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始于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和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英美的公民在中国境内犯罪而发生的一切诉讼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所谓“裁判”。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标志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
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单方面的享有清政府给予其他列强的特权与优惠,但列强并不给予清政府对等的权力。始于19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权力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这项条款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为英国和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获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海国图志》:近代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是地主阶级企图救亡图强的产物。此书受林则徐所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主要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最详细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该书具有解放思想,启发民智的作用,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近代抵抗西方殖民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厘金:清政府为了筹措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饷而征收的一种特殊的商业税。1853年在扬州等地开征,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行厘),一是坐商的交易税(坐税),税率约为1%近代史电视连续剧,后被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它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近代史电视连续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子口税:旧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关税。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常关、厘卡所在地为子口,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母纳5%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捐税和厘金近代史发展时间轴。因此把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是列强侵犯我国海关税权的表现,有利于西方侵略者推销洋货和搜刮土产,洋商深入中国内部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官督商办:洋务派利用私人资本举办近代新式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官方筹垫部分资金,由清政府委任官员督办,如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织布局、电报总局等。官督商办企业对于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和敲诈勒索,招揽业务、减免税厘、享有专利等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官督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企业必须向官府提供报效并将衙门作风、官场恶习带进了企业,导致其无法发展壮大。
总署: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的别称,又叫“译署”,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特设立的中央机构。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也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等全部洋务事宜,1901年改为外务部。它的的设立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是清朝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1862年在京师设立,有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近代史电视连续剧,上海同文馆等,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后来也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学馆如化学馆、医学馆等。同文馆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培养了大批的新式人才,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代表人物有张之洞、冯桂芬等。它相对于反对学习西方的保守势力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及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自身存在着深刻矛盾日本近代史时间轴,注定它不会成功。
国:1895在成立的一个过渡性的短暂的政权组织,是人民反投降反侵略的产物。由于甲午战争战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和澎湖割让给日本,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国”,推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此政权仅存在150天。“国”的成立并不是一种独立行为,而是界定为大清皇帝治下的政权。
《天演论》:维新派人士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两篇,并以《天演论》为书名。本书第一次系统的把达尔文进化论引进中国,并利用“物竞天择”的法则来阐明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否则就要灭种。《天演论》的发表是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一次重要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督办政务处:1901年,清政府为施行“新政”而设置的中央办事机构。由奕劻、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人为参预,负责制订“新政”的各项措施,接受各地官吏章疏,1906年后易名为会议政务处,属内阁,1911年撤消。它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在义和团运动后,企图继续得到帝国主义扶植,安抚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产物,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平均地权”为共同纲领,《民报》为其宣传的刊物,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协理,并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规模,大大推动了全国运动的发展。
保路运动:清末四川人们为保护铁路运动而兴起的保路风潮。1911年,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并公开出卖铁路修主权,激起四川人民的反抗。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的总爆发,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
民元约法: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约法内容:中华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三权分立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等。临时约法是辛亥胜利的重要成果,对于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重要意义。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倒行逆施企图复辟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日本近代史时间轴,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段祺瑞也恢复约法和国会。这场胜利的战争是共和深入人心的结果,但是果实落入段祺瑞手中,国家政权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移。
府院之争:总统府集团与国务院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府”是指总统府,“院”是指国务院,历史上有两次府院之争,第一次是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冲突,反映了研究系,皖系军阀与的矛盾;第二次是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皖系军阀与直系的矛盾。实质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以及是国家该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一次探讨。
运动:即护卫临时约法。由于段琪瑞废弃《中华临时约法》,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结果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的勾结,孙中山的被排挤,运动以失败结束。运动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旧主义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如胡适在上面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新青年》成为知识分子宣传思想的载体,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薛福成《筹洋刍议》、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陈炽《庸书》、陈虬《治平通议》
1875年,同治病逝,慈禧立年仅4岁的载湉为光绪皇帝,开始第二次听政直至1889年光绪18岁大婚。
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废除此前的“听政”的名义,直接采用“训政“的称谓企图废除光绪,开始第三次训政直至1908逝世。
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北部以及附近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与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赛防派面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围绕海防与塞防谁更为重要的问题进行论战。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与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办洋务,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斗争。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与张之洞、李鸿章、荣禄等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改变封建制度,要不要变革制度,要不要改变教育制度相互抨击。
以孙中山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章炳麟为代表的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达到强国御辱的目的。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国防武器,而且还要学习经济发展的方式。
“要拥护德先生和塞先生”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提倡与科学。
洋务运动时期在直隶陆军无能的情况下,清军决定整军练兵,八旗、绿营开始西式练兵活动,刘长佑借鉴勇营制度创建直隶练军,曾国藩续办练军,将勇营制度更彻底的融入练军。
1894年成立督办军务处派胡橘棻编练新军号“定武军”后由袁世凯接替改为“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了淮军的一些称谓但在编制上以近代德军的陆军制度为蓝本,使用新式武器,聘用德官督练洋操。
1898-1899年清政府为加强京师防务,编练武卫军,以荣禄为统帅,分为中、左、前、后、右5军,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
清末新政时期废除武举,设练兵处,筹建武备学堂,并决定裁汰20%-30%的绿营和防勇,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的“常备军”。
一、首义时的领导核心消失。经天京变乱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负气出,开国元勋仅剩洪秀全一人在朝,孤掌难鸣。
二、军事力量大大地被削弱。仅东王部属被杀就有2万人,石达开带走精兵10万人与天京力量各自为战。
三、天京内乱引起信仰危机。太平天国是披着宗教外装的一场,拜上帝教起着交融理想,维持信仰的作用。天京悲剧是领导者政权夺利的结果,使其说教失去了权威性和说服力。
1895年11月,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北京强学会。1895年10月康有为在南京会见张之洞成立上海强学会。
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王韬、薛福成近代史电视连续剧、马建忠、郑观应等,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上反对封建君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早期维新派对西方的制度有初步的了解,马建忠等人曾赴欧洲作过实地考察,认识到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积弱不振的根源,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议会制度的主张。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近代史发展时间轴,实行“商战”。他们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华经济掠夺造成的,因此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兵战”的同时也要进行“商战”。
在对外关系方面主张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他们对清政府的媚外误国,表示不满,主张把御外侮放在国家政策的首位。
早期维新派思想上承龚、魏等传统经世派,下启康梁新学经世派,对于晚清经世思想实现从传统向新学的转变起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相对于洋务派和顽固势力来说具有进步意义,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舞台前夜的心态与要求他们掀起的社会,曾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然而,他们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在很多方面划不清界限,他们当中的某些人终身依附于洋务派通常还只是提出某些具体的改革建议,而很少做理论上的阐述;他们对封建主义表示不满,但很少做正面批判;他们宣传改革却缺少实践。早期维新派的这些缺点和弱点,使他们的思想主张在社会上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灭洋”即抵抗乃至消灭列强。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的强烈愿望和保家卫国的客观要求,扩大了义和团运动的群众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但由于它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科学论证的口号而便具有了盲目排外的特征,义和团对于洋人、洋教、洋务统统盲目排斥。
“扶清”即扶保清朝。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体现出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号,反映出义和团对清廷的本质认识不清。
总的来说“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盲目性。它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封建思想束缚,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股进步思想潮流,在反封建方面存在哪些异同?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评述。
中国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掀起的三股进步潮流是指: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辛亥时期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进主义思想。这三种都代表了先进的历史潮流,对对落后腐朽的封建势力,是进步的。但它们之间在封建问题上又各有侧重点。
1、从思想武器上看,三者均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说来反对封建主义。但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打着维护孔子的名义,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又用生物进化论来批判旧的封建制度,但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派的思想是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时代的天赋、自由平等演说为武器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主义思想,它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纲领;激进派在新化运动中从激进的主义角度出发,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孔教,到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主义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2、从斗争目标上看,维新派在其维新思想指导下主张君主立宪;派则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派主张彻底冲破儒家封建旧道德的牢笼,以科学和作为救国法宝。
3、从斗争内涵上看,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均要求进行改革。所不同的是,维新派未把对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派主张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但不敢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激进派主要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去进行反封建斗争,提出了、科学口号,提倡新文学、新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本文来自风云网
4、从斗争方式上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存在,三派都未能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自己的运动中来,都没有能够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维新派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激进派还主要是局限于在知识分子内部的宣传和科学以及反对旧道德、旧文学的道理,但未宣传到下层民众中间去。
5、在直接对待孔子与儒家学说的问题上,都认为不能让孔子生存于当世,但其具体态度又有区别: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他们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两者统一;派坚决反对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统治,他们要求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实行,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6、从历史作用和历史影响上看,都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史发展时间轴,都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的和正确的批判。维新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结束了君主,建立了共和国,使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足之处是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倾向,并影响到后来。
事实证明,虽然上述三股都代表了先进的历史潮流,反对落后腐朽的封建势力,但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认识是有限的,也就不能真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不能指导中国的胜利。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评述上述观点。
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来说,工业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当时的资本主义诸强中率先完成工业,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835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号称“世界工厂”。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作为其发展的强大后盾。而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的贸易中,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自我保护作用,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而发动了鸦片战争。
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来说,战后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进行了疯狂的商品倾销,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手工业。而且鸦片的大量输入近代史电视连续剧,致使白银外流加剧,银贵钱贱的情况加剧,中国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鸦片战争引发了日后其他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
但是,从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来看,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走向开放,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统治者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走向近代化,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渗入,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人物”。
由上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史付出惨重代价的,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评述上述观点。
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器物层次主要指的是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文化心理层次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近代史电视连续剧。他们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从而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序幕。然而,真正付诸实践的却是二十年后的洋务派。1861年1月,总理衙门在北京成立,开始了所谓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人,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以采西学、图自强为武器,开始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但是,洋务派的学习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在其他主要方面(如制度及意识形态)仍坚持大中华态度,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的战败引起了人们的深省和反思,先进的中国人痛切地感到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他们进一步探寻西方致富致强的本源,因此,他们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以化推进经济近代化。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仿效西方建立一种“申民情、设议院”的制度,反对封建的君主制度。然而,由中国社会上层资源推动的社会变革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踏着“戊戌六君子”的血迹继续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派汲取改良失败的教训,,终于在辛亥中以的手段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以共和取代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中华形同虚设。
辛亥的失败引起了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反思。他们认为辛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国民精神没有得到解放和提高,共和没有深入人心。因此他们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封建及其思想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理性的觉醒,对西方“现代性”认识的深化,它所带来的必然是对西方文明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探讨,传统文明更深层次的批判和扬弃。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真正启蒙了沉睡中的中国人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