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历史故事简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19
概述16~19世纪世界史的基本特征和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启动。根据生产力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历史进程。
世界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的历史。近代史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诸如始于文艺复兴,始于16世纪,始于17世纪英国等等,这里取16世纪说。
马克思曾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从此开始了世界的整体化。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国际性特点,它不是单纯“民族”的,而是国际性网络。历史证明,真正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从来不是狭小区域性的,而是跨国的。正是地中海的贸易网络,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才孕育出了荷兰、英国这样的海上强国并率先成为资本主义民族。现代公司制度也始建于这两国。造成资本主义国际性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当时西欧小国林立,从事贸易只能跨国进行;各国政权尚未集中,更没有管辖范围辽阔的统一权力机构;商人一旦乘船出发进行海上贸易,便不受政府的监督与控制。这些条件在当时是西欧独具的,这也局部地解答了东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的原因。正是基于这些情况,这里才采用了近代史始自16世纪之说。
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差别可以列出很多,然而最本质的还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的变化。这三个方面可以具体归纳为: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王室家族为代表的贵族特权;自主意志的公民取代受制于人的臣民。其他各方面的差别,都可以从这三方面之中寻求到根源。
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在经济学上也称为自给自足的经济。所谓自给自足,指的是经济上分工不发达,人们在狭小的范围内,甚至一个家庭中,就能够生产出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产品,而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因此,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目的是自我消费,这就决定了它是内向的,闭塞的,缺乏活力,发展滞缓。
商品经济则恰恰相反。它的生产目的是出售,是进行交换,因而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直至世界市场。在市场上还要面对竞争对手。这种市场环境和竞争机制促使人们必须不断改进商品质量,提高产量,还必须努力开发新产品,否则就要亏本甚至破产。因此,商品经济是外向的,开放的,自身充满了活力,远比自然经济更为先进和优越。
商品经济所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使它具有了一种本质性的特征,那就是自由。众所周知,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运作的,最重要的市场便是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双方,都需要有选择的自由、谈判的自由、成交的自由和签约的自由。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双方在斟酌思考之后的自愿行为,是自由的而不是的。当然,要行使这些自由,还需要具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在封建社会里,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在所有制上是不自由的。国王将土地封给大贵族,贵族须向国王尽义务,国王可对贵族行使权利。大贵族又将土地分封给下级贵族,他们之间也有权利和义务。各级贵族都将其多数土地分成小块,交农民耕种,是为份地。在贵族与农民之间也存在权利与义务。这种宝塔型的层层分封,各有权利与义务,就形成了一种附有条件的等级所有制。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要求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这才是所有制上的自由。正因为如此,在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才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口号。
在商品经济竞争机制之下,显赫的门第和高贵的血统都失去了作用,只有对市场走向的正确观察与判断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关键在于人的才干而不是出身。于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出现了自由、、等反封建的口号,以人的理性取代神的意志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
这一切都说明,商品经济自身的活力,它的自由的特征所呼唤的对自由的强烈要求,决定了近代社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也是近代社会能够飞速发展的根基。
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那就是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即法治国家。商品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要确保合理的竞争环境和契约(合同)的法律效力。人的自由权利也必须有法律的保障。因此历史故事简介,就需要把宣传中的天赋学说转变成受法律保护的实际的公民权利,这就要废除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起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应来自而不是君主的意旨,故而近代法制国家必须实行代议制度,即议会制。作为立法机构的议会,要由民选产生,其立法是最高决策。行政机构,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下的行政机构,都只能依法而治。法既然是全体官民都必须遵守的最高成规,就必须施行司法独立的原则,以便执法时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干预。这就是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由不同机构执掌,相互有制约作用,这就是近代法制国家的模式。尽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至今也未能在任何国家不折不扣地完全实现,但是这个针对封建特权的口号体现了善良的愿望,是理想主义的口号。实践证明,在近代国家中的法治取代人治的进程,在制度上,在主导方面,是真实的,存在的弊端并非主流。
在中世纪前期的欧洲,诸侯并存,混战不已。随着战争胜负的变化,各国疆界也常无定局,这使普通百姓的国籍也不时改换。当时只有教是普遍的信仰,影响至深。这种教普世主义成了人们的希望、依托和慰藉。因此,那时的人们在给自己定位时,总是这样排列:第一,自己是上帝的仆人,从属于上帝;第二,自己是某地甚至某村之人,却不知或不看重是某国人。狭隘的地方主义远胜于国家观念。到15、16世纪,西欧各国绝对君主制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各国君主也掌握了本国宗教事务大权。从那时起,忠君与爱国,国家观念与王权至上,联结在一起,人们才有了国家的观念,将国籍排到了定位的前列。但是,人们又都无例外地成了国王的臣民,要效忠于人,受制于人,缺乏独立的人格。
在近代社会里,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原来效忠国王及领主的群众,此时第一次有权参与国事,有权投出选票,破天荒地首次体味到自己有了平等的身份,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于是,人们去争取和运用自己的公民权利,努力去完善自我,加强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民取代臣民所造成的人的精神觉醒,在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人的解放,必将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活力。
上述三条是从古代到近代社会转型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认识和理解近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点,同时也是评价近代时期历史现象的重要依据。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近代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手工工场时代,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第二,蒸汽时代,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第三,进入电气时代,①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15世纪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三种文明并列的世界,即存在于中南非洲和整个美洲的早期文明,属于上古时代的文明;存在于东亚、中东和东欧的传统文明,基本上是封建时代的文明;存在于西欧的改革文明,是伴随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新式文明。到16世纪,西欧崛起,先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更加蓬勃发展,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诞生了大批世俗文化大师。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西方宗教文化的近代化改革。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引起一场商业;重商主义政策逐渐成为西欧各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早期殖民扩张发展迅速;尼德兰胜利,缔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西欧的崛起对美洲的早期文明和亚洲、东欧的传统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作用。
不过,那时资本主义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其童年阶段。直到手工工场时代之末,世界上也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法国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其余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的阵地虽然狭小,却已成为当时历史发展中的主潮流。前资本主义诸形态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壮大,已是人类文明演进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这个资本主义的童年阶段,从经济上看,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还没有明显分开,基本上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作为早期资本主义象征的手工工场,无论是分散的简单协作还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都是商人开办和经营的。资产阶级就是由商人组成的,他们掌握着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其中的一部分大商人通过为国家包税和购买国债,以及向私人放高利贷等活动,成为财界巨子,形成金融资产阶级。他们主要由包税人和银行家组成,但仍同时经营工商业,但是更多的人用其盈利购买土地以及贵族头衔。金融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阶层。总之,商业资本控制工业,金融资产阶级在整个资产阶级中占居首位并成为代表势力,是早期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而且是普遍现象。
上述现象并不意味着工商业不够发达,而只是说工业是由商业资本控制的。实际上,那时的工商业发展很迅速,日趋繁荣。英国的呢绒工业称雄世界市场,造船、玻璃、印刷、造纸等新兴工业也甚为兴旺。法国的采矿业和冶金业在17—18世纪处于欧洲领先地位,丝织业和奢侈品工业蜚声国际市场。建立了大型海外贸易公司的西欧巨商富贾奔走往来于世界各地,开辟市场,霸占殖民地,攫取了巨额财富。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的重要国际战争,几乎都是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及原料产地的商业战争。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货币的作用急剧加强,日益成为财富的重要标志,从而改变着人们包括王室和贵族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重商主义的盛行就由此而来。
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机制将人的理性即人的思考与判断提到了首位,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发展起来。17世纪时,荷兰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密尔顿以及后来的洛克等启蒙学者,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以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分权理论等学说开启民智,促进了人的精神觉醒。在号称“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的18世纪,一大批法国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了顶峰。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魁奈等启蒙大师,以天赋、、法制原理、战斗唯物主义、经济自由、倡导科学知识等理论,全面批判和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并勾画出一幅未来理性社会——实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所以,启蒙运动最终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石,全面树立起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他们的理论还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在方面,资本主义将取代前资本主义的强劲势头,雄伟磅礴,势同奔雷。尼德兰、英国、法国大以一浪高过一浪的气势埋葬封建制度,创立资本主义制度,起着划时代的作用。这几场都是作为早期资产阶级而载入史册的。所谓“早期”是说它们发生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有着那个时代的种种印记。它们在背景、目标、任务、阶级力量配备和立法等方面,大多不同于工业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发生的同样性质的。
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有共同的规律,又有不同的道路,并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不过转变的道路大体上约为两类,即道路和改革道路。英法等国所走的道路是一条较为彻底的消灭封建主义的道路。势头猛,速度快,少有顾忌,一往无前,使封建势力难以撄逆其锋,大有将敌手一举击溃的威力。同时,作为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激烈运动,它能使广大群众接受一次的洗礼,并使、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以至封建制度很难复辟,即使出现复辟,也无法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完全恢复旧观。
改革道路是大多数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所走的道路,经由道路的国家毕竟为数不多。这种促成社会转型的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头脑和长远目光的原封建统治者推行的,转变过程中并不发生政权易手的问题。与道路不同,它温和、缓进,而且一般都是先从经济政策的调整入手,在方面则有很大限度。因此,改革道路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对封建制度的改造程度要低一些,会留下相当浓厚的残余,尤其是在方面。它的长处在于,改革基本上不会引起大动荡,生产进程和社会生活不会遭破坏或中断。这种相对平稳的特点对生产力有其保护作用。
在手工工场时代还没有经由改革道路完成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实例。但是这条道路的萌芽形式已表现出来。15、16世纪西欧各国形成的绝对君主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①它们几乎都推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17、18世纪更出现了一些大力进行改革的君主,造成史称“开明君主”的现象。这些开明君主以发展商品经济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手段,着力改革,废除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旧体制和旧政策,实行推动发展的新措施。法国的路易十四、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及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等,都是有名的开明君主。农奴制的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也自诩为“开明君主”。
在手工工场时代,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已奔走世界各地,占领了殖民地。从它的殖民政策上看,以英荷为典型的殖民者偏重于将殖民地当做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者则以肆意掠夺殖民地财富为主。这两者都从殖民地攫取了巨额财富,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但在殖民统治后果上也有一定区别。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现了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从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要是从宗主国或其他国家过去的移民,而不是当地居民。在西葡殖民地,这种情况就极为罕见。在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移民们甚至已开始在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遭受奴役的殖民地人民,包括土著居民和正在形成中的新的民族,都进行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抗斗争。在近代早期阶段,欧洲的尼德兰、北美的英属殖民地和拉丁美洲西葡所属殖民地,都以手段取得斗争胜利,赢得了独立。不过,从结局上看还有不同之处。北美13个殖民地在独立后联合组成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却分别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而且保留了相当浓厚的封建色彩。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就在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
在手工工场时代之末,欧洲发生了一场震动巨大的国际战争,即通常所说的拿破仑战争。无论对拿破仑及其政权怎样评价,但是拿破仑在当时代表资本主义势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敌人中,除英国是商业利益的竞争对手之外,其余各国基本上是按照封建王朝的意愿与法国交战。欧洲反法同盟最后打败拿破仑,说明当时即便是在资本主义力量最强劲的欧洲,也还是封建势力更强大一些。反映在文化领域中封建残余仍大量存在,如骑士精神、君权神授等观念,像幽灵一样徘徊于欧洲社会。资本主义要战胜封建主义,还需要继续增强自己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②对社会生产尚且不能根本改造,自然也无力改造社会,更谈不上改造世界了。因此,真正战胜前资本主义,主宰全世界,只有在工业之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才可能实现。
蒸汽机的应用与工业的兴起开辟了近代史的第二时期。工业始于18世纪中叶,但仅限于英国。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的工业是在19世纪前期展开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可以说,19世纪的历史是在英国工业和法国大的影响下开始的。经济上的工业化和上的化,是19世纪史的两大主旋律。作为这种主旋律的体现,在19世纪形成了起进步作用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股历史潮流。
工业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既改变着各国的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业取向,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国大创立的自由、平等的原则,以及中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也在新的条件下更加深入人心。自由主义潮流和近代化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自由主义潮流在意识形态上的主要表现是,在继承天赋、公民平等、以法治国、分权制衡等启蒙学说的基础上,自由主义发展起来,从主要反对封建制度进一步演变为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的导向性理论。对经济活动和私人生活的不干涉主义、自由竞争学说、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等都是其表现。在上则集中表现在资产阶级与改革运动的高涨。从2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些运动此起彼伏,基本上都取得了成功,一批重要国家由此跨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得以确立。而且,随着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保护国的迅速增多,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将世界连成一体,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无疑是巨大的突破性进步。
加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必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有时是非常沉重的代价。这是规律,无法避免。地区遭受殖民统治,就是为世界连成一体这一文明进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逐步消除。马克思以英国统治印度为例论述了殖义的双重历史使命,指出: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这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的时期,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①很显然,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双重使命便是改造的体现。当然,改造的过程伴随着极为残酷的奴役和压迫,是严重的罪行。应该说,奴役压迫是犯罪,而双重使命则是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破坏传统的古老社会结构,走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场社会,促进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其手段却极为野蛮残酷。这只能证明,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
上述现象表明,自由主义潮流是19世纪历史的主潮流,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它也激起了另一股潮流,即民族主义潮流。这也与工业和法国大的影响密切相关。当法国大遭到众多欧洲国家武装干涉时,法国人就把法兰西民族的尊严看得无比珍贵,开始有人将法兰西民族称为“世界第一民族”。后来,拿破仑霸占了欧洲很多国家的领土,又激起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感,奋起反抗。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大多表现为救亡自立、振兴图强和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而且常常与资产阶级运动结合在一起。爱尔兰抗英斗争、波兰民族起义、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地的民族运动,意大利驱逐奥地利势力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以及德意志统一中表现的日耳曼民族主义的精神,都是民族主义历史潮流的体现。
在欧洲之外,以亚洲的民族运动最为突出,这与工业的影响直接相关。西方列强加强商品输出、扩大海外市场,霸占更多殖民地,以不平等交易的手段进行掠夺等等,激起了亚洲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抗英斗争、伊朗巴布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组成了19世纪亚洲民族运动的第一次。这些运动可歌可泣,但又受到时代的局限,仍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的继续,既提不出根本改造社会的方案,领导者也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待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旧式的民族运动才会转化为新型的运动。
另一股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由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组成,这是工业的直接后果。由机器生产的工厂制中诞生出来的产业工人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手工工场工人不同,劳动的条件与环境以及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状况,造就了他们的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他们从一诞生便开始了反抗斗争。蒸汽时代工人运动的典型事例有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英国工联主义运动、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活动、第一国际的活动、德国社会工党(爱森纳赫派)的建立、巴黎公社等等。不过,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中,参加者还包括为数众多的手工工人,甚至成为主体。里昂的起义工人几乎都是手工工人,宪章运动中手工工人也占大多数。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产业工人与手工工人区分开来。
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基本上都具有自发性、暴力性和斗争的特点,这是当时的社会条件造成的。工人阶级刚刚诞生,组织程度不高,自发性斗争就更多。第一次工业时期资产阶级还主要采用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雇佣童工女工等剥削绝对剩余价值的手段,在上也未进行改革,仍以高压政策为主。因此,愤怒的工人一旦起来反抗,便具有了暴力倾向和争取权利的强烈要求。
这种性的以暴力斗争为主的工人运动,都发生在资产阶级改革与的时期,客观上起着自由主义潮流中左翼的作用,促进了社会改造运动。当时的情况表明,工人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主义的范畴。工人运动实际上主要是自由主义潮流的一种辅助力量。有着这些特点的工人运动全部遭到了,并没有成功的事例。这表明,这样的斗争还难以引导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还需有新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学说早在工人运动之前就已产生,但还未能成为一种社会,只是极少数人提出的设想。工业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手工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受影响最大,或失业破产,或状况危殆,从而惶惶不可终日。这就引起大批有识之士的深思,因而努力去探索改造社会的方案。于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应运而生,空想的、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学说蜂起流传,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随着工人运动的崛起,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性,为了适应时代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总结和吸取人类知识的精华,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揭开了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秘密,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种,但是它所阐述的真理却日益广泛传播开来。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很快在工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一种转化为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历史潮流。
1848年《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的学说。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更加完整、丰富与发展起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各国工人运动也出现了相互支援的趋势,而且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程度也在加深。第一国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巴黎公社则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体现了它的所有主要特点,并创造了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新经验。
19世纪是西方文化空前繁荣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在哲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实证主义哲学将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例如,康德的认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孔德认识现象的证实方法,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浪漫主义以对抗古典主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海涅等诗人、文学家对资本主义的与改革热情歌颂,对社会的阴暗面尖锐地批评。在美术音乐领域,浪漫主义作家对古典主义的过分重形式、规范、死板模式的风格提出了批评,主张要有个性和动感。如果说17世纪西方音乐的最高水平是意大利歌剧,18世纪是、海顿、莫扎特代表的德国和奥地利的交响乐,那么19世纪世界音乐的最高水平是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音乐家的浪漫主义作品。他们用多种形式抒发音乐家的内心情感,实现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动。
1871年巴黎公社发生时,正值第一次工业完成和第二次工业开始之际,预示着资本主义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最后30年,西方各国没有发生任何,处在和平发展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继续征服世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为这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是第二次工业。
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竞争更加激烈,仅仅依靠延长工时和扩大生产规模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本出路在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就必须依靠科技投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化学中原子论、元素周期表、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等新成就,物理学中电磁、X射线、放射性等的发现,都是创造性的突破性成果。这些成就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某些传统定律,为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开了路。其中,电学的发展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这些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出来,直接应用到生产上,第二次工业开始。这次工业的突出成就是电气工业的建立与发展。电作为动力,是蒸汽动力难以比拟的。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另一个突出成果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它引起了一场交通,缩小了世界各地的距离。第三个突出成果是化学工业的大发展,不仅发明了生产纯碱、硫酸两大基本原料的新方法,而且以煤焦油综合利用为条件促进了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还发展了人造化学工业。化学工业还使火药制造技术大为改进,并且推进了对一些传统工业部门特别是钢铁工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第二次工业发生于少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使它们的工业迅速转变为以科技投入作为首要因素的新模式。1900年,美、德、英历史故事简介、法四国的工业产值占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72%,生动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尤其是电气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新型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多种,最典型的是若干企业在产业权和经营权上的联合,形成系列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实行科学的统一管理。显然,这是一种新的经济联合体,是超大型企业或企业群,与以往的独家企业大为不同。垄断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实际上就是现代经济的模式。进入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二次工业产生了远比第一次要大得多的作用和影响。首先,科技应用日益广泛,甚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如电器的使用。这就对普通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国家推行初等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文化程度提高而来的是人的素质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于是,公民参与意识和对人的价值与地位的认识明显加强了。其次,伴随垄断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分野更加明显,垄断集团、非垄断的中小企业、农业群体,人数骤增的工人阶级、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等,各有愿望与要求,既互有矛盾又相互依赖。这就使社会矛盾趋于复杂,见解也异彩纷呈。
上述情况对国家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去传统的护卫国土与主权历史故事简介、对外扩张和内部反抗之外,还需要在管理经济、调节社会各种矛盾方面发挥作用,制定政策。在调节矛盾方面,从当时美、德、英、法、俄、日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来看,采取的方式是大不相同的。美、英、法基本上采用的是化的方式,德、俄、日则是主义方式。的表现主要是,实行政党、开放公民参与和广泛的新闻自由、健全代议制度、定期选举、自由竞选、胜者执政。这就为各类利益集团和公民个人提供了经常发表政见和表达意愿的机会和场合,不致酿成,保持了社会稳定。主义道路则表现为执政者以官方意志强加于全社会,以高压手段维持局势的稳定,限制公民的自由。
上述的巨大差异是由各国国情不同造成的。美、英、法都是经由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对封建制度和古老传统的改造比较彻底,也使普通群众经受了洗礼,自由、参与的意识较为深入人心。而德、俄、日是经由改革或上层的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民众的传统观念也较少得以改变。的模式实际上已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而主义模式只能得逞于一时,它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推行,而且能够促成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级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确立。19世纪末世界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整个世界几乎都处在资本主义统治或控制之下。与此同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将“剩余资本”输出国外,在殖民地开办企业或采取食利并攫取特权的方式。这就加快了世界的资本主义化,并形成一种世界经济,即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的经济格局。
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资产阶级已取得完全的统治地位,更看重稳定秩序,所以宣传稳定、渐进、强化秩序和加强竞争的各种盛行起来。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等成为一种时尚。曾一度盛行的叔本华的带有某些悲观色彩的反理性学说则黯淡下来。赞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奥地利学派与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也颇为流行。
这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形成,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善,就业人数也大幅增加。同时,当年流血牺牲去争取的选举权、集会结社权、权利等权利,此时随着各国政府的改革,大多已经实现。基于条件的改变,工人运动那些往昔的特点逐渐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提高,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大量建立;合法斗争发展,积极参加议会选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利用议会讲坛;经济斗争成为主要方式,以争取8小时工作制为首要口号的各种要求成为斗争的主要目标。工人阶级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公认的一支力量。
社会主义思想也在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被译成10种语言广泛发行。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领袖成长起来,成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骨干力量,如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拉法格等等。则有列宁结合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欧的一些社会主义者鉴于形势与条件的变化,开始阐述了一种稳健、渐进、温和的主张,先是以英国的费边主义为代表,后来在西欧、北美大为流行。德国的伯恩施坦主义和考茨基理论,法国可能派的主张等等,都是这一的典型表现。这一着重宣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暴力;主张接受和运用资产阶级主义的传统;重视在现实中能够争取到的实际成果以改善工人状况,但忽视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一中有许多荒谬的东西,也有不少正确的观点。当时,接受这种宣传的工人政党和工会组织占多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运动有了较大发展。列强资本输出所建立的一批近代企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破坏自然经济,并掠走了巨额财富。然而,它在当地又是新鲜事物,远比传统手工业先进和优越。这些企业雇佣的工人,成为当地最早诞生的产业工人。于是,仿效这一模式的当地企业也开始兴办,从而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运动也开始向新的类型转化。新型民族运动就是指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运动摆脱了旧的模式,提出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社会、独立自强的纲领。亚洲的觉醒,拉美墨西哥、古巴的,埃及的抗英斗争,都具有这种性质。但是旧式的运动仍在继续,非洲大部分地区就是如此,亚洲的朝鲜等地也是如此。这种新旧并存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
19世纪最后年代的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与矛盾的涌现,也发生大变化。非理性主义哲学出现了,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盛行,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制造理论。发端于实用主义哲学流传世界。它宣扬“能满足我的需要”就是真理。在文学艺术领域,批判现实主义潮流兴起了。法国是这类文学最发达的国家,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美国的德莱赛等都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在美术领域,印象主义画派的兴起也具有代表意义。他们在取材上不再以历史或宗教题材为主,而是注重下层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与自然风光,在手法上重视光和色的作用。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震动艺术界。印象主义由此得名,其理念也影响了诸多艺术领域。
从整个国际形势来看,尽管资本主义在第二次工业后进入成熟阶段,但是经济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生产过剩和销售危机的难题。于是,争夺市场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争斗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世界的整体化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模式和模式成型,后来继续健全和发展,但却未发生本质变化。这表明,此时正是近代史终结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
【作者简介】刘宗绪(1933~2003年),男,天津市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自1956年起致力于世界近代史和法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法国大探新》,主编《世界近代史》、合著《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三十讲》等,晚年关注中学历史教学,编写了多种中学教学用书并多次获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