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中国近代史历史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18
国际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尤其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产生,经历由量到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一般垄断经国家垄断到国际垄断等不同阶段,逐步国际化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当代国际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参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生长、相互融合、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国际生产关系;充斥着帝国主义霸权,镌刻
内容提要:国际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虽然与国别生产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有着自己特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国际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尤其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产生,经历由量到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一般垄断经国家垄断到国际垄断等不同阶段,逐步国际化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当代国际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参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生长、相互融合、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国际生产关系;充斥着帝国主义霸权,镌刻着美国帝国主义霸主的印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当今世界,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国际生产关系的阶级性,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主义、折衷主义和机会主义。
国际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虽然与国别生产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却有着自己特殊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含的规律性,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增添了新鲜内容,而且也向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项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浩瀚的著述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线索和方向,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在本文,我们将沿着他们提供的基本线索和方向,运用他们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当代特点进行探讨。
国际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逐步国际化,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研究和分析国际生产关系,有必要追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首先,国际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进而言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尤其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前资本主义社会,例如原始社会末期,虽然出现了社会分工,个别地区在部落内部或各个部落的边缘地带,有了简单的产品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国家,在各个国家之间,出现了部份产品即商品的交换;人类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虽然商品交换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和局部的,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因而,也就无法产生、形成我们所说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和生产的国际关系。
时间到了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遂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油然而生。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亚那、佛罗伦萨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的汉撒同盟等城市,逐步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由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得以扩大和发展。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便扩展开来。随后,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使得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延伸到大西洋彼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英国的论敦,先后成为国际性港口,贸易地域也拓展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交换的扩大,区域性国际市场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国际分工还处于萌芽状态,国际间的交换还未形成一定规模和体系,统一的国际商品交换网络尚未出现,因之,生产的国际关系还是没有形成或者只处于萌芽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第一次科技勃然兴起,英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完成了产业,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和大工业,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也发展起来。由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并获得全面胜利和广泛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重大进步,不仅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而且也为统一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乃至国际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条件。然而,这些条件的具备,依然未导致统一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乃至国际生产关系的产生。这是因为,在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还以商品交换为主,资本输出虽已出现,但不占主要地位,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仅限于流通领域,并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社会生产还未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还未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这种境况,直到第二次科技之后,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 世纪后期,发生了以电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这次科技,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跨入了一崭新的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扩大和加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股份公司大量涌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速进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了垄断的产生,并取得了统治地位。同时,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也促进了银行业的集中,由借贷关系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混合生长而转化为金融垄断资本,并且,在取得统治地位的同时又导致了金融寡头的超级垄断。垄断的统治,使资本的垄断利润大幅增长,国内有利的投资场所被占完,大量的过剩资本,为了进一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便涌向国外市场,于是,资本输出便取代商品输出,成为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有力工具。资本输出的增长,垄断资本对外联系的加强和竞争的加剧,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便达成一定妥协,成立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国际垄断资本为了稳固和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稳定的超额垄断利润,又以国家为后盾,抢占殖民地,从领土上分割世界。世界经济的上述特点,使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遂之形成。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帝国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构呈现以下特点:(1)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得到确立;(2)资本输出(包括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为垄断资本开辟了广阔的投资场所;(3)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4)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5)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剥削、掠夺、压迫和统治的对象;(6)整个世界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于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便顺势而生。由之,世界的基本矛盾也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国际垄断同盟与国际垄断同盟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等等。
然而,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发展,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世界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反而使之更加深化和发展。
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生产的社会化与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资产阶级的垄断统治日益走向,不仅使其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和发展,而且也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
其次,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剥削、压迫、统治的不断增强,不仅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奴役,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如火如荼,日益高涨和发展。
再次,帝国主义在经济和领土上对世界的瓜分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所导致的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引起它们之间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和斗争。这种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了以英国和德国为首中国近代史历史、相互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史历史。这次历经四年的帝国主义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从而使觉醒了的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发动并取得突破,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世界无产阶级这一伟大创举。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不仅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根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而且也把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阶段。
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量到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取得了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垄断对经济生活的统治,增大了国家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可能性。于是,作为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国家,便应垄断资产阶级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运用自己的权力,采取相应措施,干预经济的运行。此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一般来说,是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步的。此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运行调节和干预的力度还显较小,或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运行调节和干预的手段,也只限于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兴办军工企业等。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交战国为了动员全国力量支持战争,都对国民经济运行包括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监督、调节和干预,诸如对部分企业国有化,对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民航等企业进行国有化经营,直接兴办军工企业,等等。同时,还通过银行、加工订货、利润补贴等措措施,引导垄断企业为战争服务。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美国实行著名的“罗斯福新政”、英国进行“产业合理化”,德意日等国则扩军备战,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1939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几乎都普遍建立了直接管制国民经济的机构,国家干预和调节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另外,国家还运用各种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调节各类市场,来保证战争的需求和供应。于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便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普遍,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成为各交战国共同的发展趋势。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便进一步社会化和国际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走完了由量到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路程,取得了在国际范围内的统治地位,形成一种完整的生产关系体系,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结构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化和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诞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十四国的武装干涉,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在社会主义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各方面的实力,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中,站稳了脚跟。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苏联的东风、以刚刚诞生的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基础、建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高速地发展了经济、科学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西双方力量的对比。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极大地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席卷全球,形成了一股与帝国主义抗衡的强大力量,从而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动摇,极大地削弱了西方帝国主义阵线。由于美国远离世界战争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较小,并且还通过向盟国提供和军用物资而大发横财,实力大为增强;又由于欧洲一些国家因遭受战争打击而实力大大削弱,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一场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油然而起;等等。因之,这一时期,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便呈现以下特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存;(2)由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生产关系依然存在;(3)相对独立的主义国家带有封建性质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等。这些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相互交织、相互斗争,共同组成新的国际生产关系体系,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
同时,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上述变化,也导致了世界矛盾体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矛盾结构:(1)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2)帝国主义国家与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3)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4)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从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尚处于弱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因此,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依然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或者说,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国际生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蓬勃发展的科技中国近代史历史,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急剧增大,而且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的资源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资本的投资和生产活动乃至企业和经济管理等都具有了国际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局面随之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使各国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尖锐化,而且也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为了使本国垄断资本获取垄断高额利润,代表国内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国家,便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于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也使这种对立和冲突具有更大规模、更加激烈和更大的危险性。为了避免在竞争和对抗中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便达成一定妥协,成立以国家为单元的国际垄断同盟。然而,由于垄断利润的国别性和各国利益之间的对立性,这种妥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对抗中暂时妥协,在妥协中仍然存在着抗争。并且,各国之间实力对比一旦发生变化,还会重新洗牌,引发更大规模、更加剧烈的抗争。这种对抗中有妥协、妥协中有抗争的局面,使国际生产关系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发生一定程度的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帝国主义长期剥削和压迫下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鼓舞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并且一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这场斗争中获得了获得了胜利,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殖斗争及其所取得的胜利,使得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旧殖民体系危机四伏、频临破产的境地。为了进一步维持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剥削、压迫和统治,帝国主义国家便改头换面,转换新的策略和手段,推行所谓新的殖义政策。在经济上,以支持经济发展为名,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控制;在上,打着“友好合作”的旗号,运用各种手段,收买代理人,培植傀儡,对这些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渗透、控制和利用;在军事上,通过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建立军事基地、掌控其武装力量等手段,干涉其内政,甚至直接动用武力,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武装干涉,哪里的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新老殖民体系的并存,不仅没有扑灭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帝反殖的浪潮,反而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觉醒,更加认清帝国主义的本性,更加激起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合起来、相互支援、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情绪和行动。这股力量的兴起,使得国际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化、演进和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打击和破坏,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千疮百孔,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则不断加重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在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鼓舞下,加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配合,在各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反剥削、反压迫的运动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运动,迫使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让步政策,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促进了国际生产关系的变化、演进和调整。
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列宁创建、经斯大林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集团的上台和背叛,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导致了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又由于20世纪后期赫鲁晓夫的继承者戈尔巴乔夫的进一步叛卖及其所导演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剧,结果使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建设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原来日益高涨的国际主义运动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这种局面的发生,使原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生产关系、两种社会制度、两大社会阵营的国际生产关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勃然兴起的第三次科技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为国际生产关系的变化、演进和调整提供了客观条件;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变化所引发的对经济霸权的争夺,成为国际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演进和调整的直接原因;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以及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转变,是国际生产关系变化、演进和调整的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上台及其继承者戈尔巴乔夫的叛卖所导致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惨剧的发生,是国际生产关系变化、演进和调整的重要表现。以上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国际生产关系完成了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的转变,从而使国际生产关系的构成具有以下新的特征:(1)国际垄断同盟为特点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帝国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集团相结合为特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3)依然存在并继续进行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4)已经获得独立但在经济上仍未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民族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5)尚未独立、依然遭受帝国主义剥削、压迫和统治的殖义的生产关系;等。在这种生产关系结构的格局中,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由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生产的社会性与与占有制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由这一基本矛盾派生的世界主要矛盾也演变为:(1)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不同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国际垄断同盟之间的矛盾;(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帝国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之间的矛盾;(5)帝国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6)帝国主义国家内各个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等。其中,世界矛盾的焦点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是是两类不同性质和根本对立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胜利以来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体现了国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和斗争,具有对抗的和不可调和的性质。至于不同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国际垄断同盟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争夺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由于它们之间阶级本质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一旦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增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威胁,则又会抛弃前嫌,采取联合行动。最后,从整个世界体系的格局来看,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获得独立的主义国家,大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包括尚未独立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还依然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和新老殖义的剥削、压迫和统治之下;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势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上都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在国际生产关系体系中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因之,这一阶段的国际生产关系,虽然由一般垄断经过国家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但其基本性质丝毫未有改变,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际生产关系。
蹉跎岁月,风云变幻。人民在,帝国主义也在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复杂曲折的较量,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参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生长、相互融合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阶级本性的决定,帝国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手段剥削、压迫本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时,总是运用经济的、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甚至军事手段,侵略、剥削和压迫世界上的国家和人民,总是采取新老殖义两种不同手法,把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包括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当作它们聚敛财富、获取各种权力的源泉。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争夺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于是,各种形式的国家集团即国际垄断同盟便应运而生,诸如1958年成立的“西欧共同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1971年成立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1986年成立的“七国首脑会议”和21世纪初期逐渐形成的“20国集团”,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不断对外侵略和扩张。先是侵占、吞并和控制英、法、德、意、日等国原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继而,又运用经济、、军事等手段把英、法、德、意、日等一大批盟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则更加肆无忌惮。挟北约轰炸科索沃,肢解南斯拉夫;出兵阿富汗;发动伊拉克战争;攻打利比亚;侵略叙利亚;等等。不仅如此,还乘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生产力高速发展、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之态势,以“美元霸权”、“金融霸权”、“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等陷阱为武器,推动全球化、思想意识形态全球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策动“颜色”,制造各种,甚至颠覆他国政权,导致一些国家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遭到重创,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商店银行倒闭,暴跌,财产缩水,企业关门,工人失业,经济急速下滑,“黑色星期一”的先例,使其谈虎色变。之后,虽经几次调整和强心刺激,仍不见起色,经济下滑的颓势,仍未得到彻底扭转。与此同时,在欧洲,许多国家危机频发,负债累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呈负增长状态,复苏乏力,经济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中国近代史历史。此时,美国又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断向欧盟各国转嫁危机,使欧元大幅贬值。美国在危机中的所作所为,不仅加重了欧盟各国的危机,而且也加深了这些国家对美国经济和的依赖性。危机之后,欧盟各国痛定思痛,试图用加强欧元区的联合,巩固欧元区的既得势力范围,强化自己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由此,便深化和发展了美欧之间的矛盾,使长期以来就已存在的争夺势力范围、争夺霸权的斗争遏而不止。
与此同时,在这次危机中,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由于受冲击较小,在经济恢复之后,乘西方国家经济萧条之机,利用本国起点低、资源丰裕、劳动力成本较小等优势,借生产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之力,使自己经济社会获得了一定发展,遂成为一支反帝、反殖、反霸不可忽视的力量。
21世纪以来,引发世界形势发生变化的最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便是社会主义的中国,通过7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不仅成为当代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极大地增长了自己的综合国力,而且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不仅如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挤压、沦为世界“二、三”流国家的俄罗斯,由于领土辽阔、资源丰裕、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人力资源雄厚、军事实力强大等优越条件,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激发了全国人民民族复兴的理想和动力,经过重整旗鼓,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正在迅速增强。同时,由于俄罗斯具有深厚的社会主义传统,至今仍有许多人怀念苏联的美好时代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预见,俄罗斯的国家复兴与社会主义的复兴相互促进,正在成为俄罗斯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复兴,必将大大动摇美国帝国主义的霸权地位,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集团的实力,加速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的调整。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2019年底陡然发生并迅速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震撼了整个世界。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真可谓前所未有,直至目前,仍不见尽头和终点。在这次全球性灾难中,东西双方应对之态度,采取对策之效果,真是大相径庭和相形见绌。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新冠”疫情一露端倪,便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原则,全国动员,紧急行动。举全国之力,凝聚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力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艰苦奋战。经过一年的努力,到2020年底,就不仅控制了疫情在全国蔓延的势头,而且也抑制了经济下滑,在全世界率先恢复了经济,各项事业均有起色。同时,还抽出一定物力和财力,支援亚非拉等国家和人民的抗疫斗争。而在帝国主义的西方各国,政府懈怠、应对无力,甚至束手无策。从上到下,一片恐惧慌乱之景象。一开始,各国就为争夺疫苗而互相打架;继之,又不惜造谣之能事,捏造事实,污蔑中国,把病毒溯源化,以推卸其防控不力的责任,转移国内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大国,为了摆脱困境,在欧洲,以“北约”为基础,动用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等手段,挤压、围堵和威吓俄罗斯。在亚太,拉拢英、加、日、澳、印等国,组建所谓“小北约”,以“航行自由”为幌子,制造事端,挑动领土、领海纠纷,对中国实行包围,直至发出战争威胁。同时,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深陷疫情灾难之际,则又利用包括控制疫苗在内的各种手段,干涉他国内政,使得这些国家和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这次疫情,虽然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使其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至今仍深陷疫情而不跋。但是中国近代史历史,也极大动摇了美国帝国主义的霸权地位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进一步加深了美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控制反控制、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使得美国不能再一手遮天、一呼百应。这次疫情,还深刻教育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认识到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党人的英明、伟大、光荣和正确,更加体会到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以及众多先烈,经过流血牺牲和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和无比优越性,更加相信和拥护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更加众志成城、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时,这次疫情,也使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加觉醒起来,深刻认识到美国帝国主义霸权的本质,认识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所鼓吹的“”、“自由”、“”和“人道”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虚弱、腐朽和反人民性。总之,这次疫情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后果,不仅使国际上各种经济、势力的对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大动荡、大分化、大调整、大改组的局面,而且也使世界格局以及以国际垄断同盟为特点的国际生产关系发生一定变化和调整。
但是,也必须看到,作为头号帝国主义的美国,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乃至军事等方面,实力依然十分突出,其优势地位还相当明显;欧盟各国,虽然长期以来,与美国之间存在着控制反控制的斗争,其矛盾和裂痕也较为明显,但由于其阶级本质所决定,它们在利益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一旦遇到重大的和危害它们根本利益的问题,还会摈弃前嫌,联合起来,统一行动。一些年来,利用各种力量,促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继而又联合挤压、对抗和围堵俄罗斯;把我国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作威胁它们的头号敌人,就是绝好的证明。
依据上述,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体系可由以下成分构成:(1)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3)帝国主义国家内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4)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5)对西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依附性的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6)尚未独立的亚非拉少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生产关系;等等。在这一生产关系的结构中,由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尚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虽然还保持着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受到极大削弱;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已经获得独立,经济社会也有很大发展,但其实力依然有限,并且在经济、等方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仍具一定的依附性;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经济、等各方面都还处于一定优势,并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当代的国际生产关系不仅以美国霸权为前提和基础,而且美国还经常利用自己的实力和霸主地位,主导世界事务,干涉别国内政,甚至还以武力相威胁,进行战争讹诈。2019年底爆发并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虽然使美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经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乃至军事实力犹存,其霸主地位在短期内还难以彻底改变。因此,当代的国际生产关系,在各个方面还不可避免地镌刻着美国帝国主义霸权的烙印。
国际生产关系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当代世界的矛盾是:(1)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垄断同盟之间的矛盾;(3)帝国主义国家内各个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4)帝国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各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5)美国霸权主义与世界各国和人民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6)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等等。其中,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的矛盾;美国霸权主义与世界各国和人民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国际生产关系的上述结构及其引发的世界范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向我们提出一个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和亟待进行的艰巨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结构的理论为指针,观察、分析和研究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认识当代国际关系的结构性特点、内含的矛盾及其本质,反对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折衷主义、机会主义、调和主义以至屈从帝国主义霸权的投降主义,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反帝、反霸统一战线,为彻底埋葬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等势力,取得无产阶级世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斗争的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一,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既是国别的,又是国际的。国别生产关系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国际生产关系是国别生产关系的延伸和发展,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观察、分析和研究国际问题,既不能局限于国别生产关系,也不能割断与国别生产关系的联系而空谈国际生产关系,必须把二者作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曾记得上世纪60-70年代,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广泛流行、普遍追求并付诸实践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理想和信念,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认识和处理国别生产关系和国际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之群众性的体现。
第二,当今世界的国际生产关系与自人类社会划分为阶级并产生国家以来的各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具有强烈而鲜明的阶级性。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尤其是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产生以来的近代世界史,就是一部落后而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义侵略、掠夺、剥削和压迫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10年代苏维埃十月社会主义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的世界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剥削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在当今世界,以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为核心,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中坚力量,联合世界上倍受美国霸权压抑和控制的第二世界国家,反对美帝霸权主义的阶级斗争仍在继续,而且遏而不止。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任何否认、抹杀和阉割国际生产关系阶级性的理论和做法,都是荒谬的、错误的或者是别有用心的。
第三、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中,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社会制度,既有不同的特点,也有本质的区别。然而,自上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西方帝国主义各国在国内大都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诸如“企业国有化”、“管理化”、“社会福利化”等,以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于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便大肆炒作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福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等谬论。同时,一些深受西方的“社会精英”和“社会公知”也鹦鹉学舌、起而和之,把上述论调吹得九天九地,掩盖、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本质区别,以蒙蔽和欺骗善良的人们,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向我们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服务。这种,不仅制导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剧,而且也严重误导了我国的改革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半个世纪以来,这种,在我国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流行甚广,至今仍有一定市场而未能彻底清除。对于这种状况,务必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百倍警惕。
第四,观察、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决不能忘记国与国之间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把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抛在一边,单纯追求什么“和谐世界”和无原则的“和平共处”。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和亚非一些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含义深刻。首先是适用的对象,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前提是“不同社会制度”。其次是目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争端,发展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要“和平共处”,不要诉诸武力;第三是实现目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这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而不是不讲“社会制度”。其次,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和平共处”,而不是以“武力相威胁”。半个多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受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和拥护,甚至连武装到牙齿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也不敢公然反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当今世界国际生产关系结构体系和社会制度体系充斥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国家对抗和险恶斗争之环境下,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必须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制度为前提。不问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是一厢情愿和幼稚可笑,而且也渗透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机会主义的幻想。
第五、在分析和研究国际生产关系时,必须充分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本性。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发动战争、侵略和掠夺的历史。自1776年美国独立以来,在其24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发动战争或参与侵略战争的时间不足20年。具不完全统计,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个地区发生的248次武装冲突,美国发起的的就有201次,约占战争的81%,①其中包括13次海外战争。除此之外,美国还利用“美元霸权”,不断掠夺他国甚至包括其盟国的资产和财富。②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自16世纪以来,就不断对外发动战争,侵占殖民地,掠夺他国资源,侵占他国财富,号称“日不落帝国”。直至目前,英国仍有14块远离本土的海外殖民地,总面积大约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6万之多。③时至21世纪的今天,以美国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的触角,依然伸向世界各地。他们依仗自己掌控的霸权,不断插手和主导国际商事务,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国际纷争,以各种借口侵占他国领土,培植傀儡势力,掠夺他国财富。帝国主义就是侵略、掠夺和战争,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的策源地 ,就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对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论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忘记!
第六,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既是对当代世界格局和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又是科学应对和正确处理当代国际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战略构想和策略原则。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国际关系时,我们必须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指针,结合当代世界格局和国际生产关系结构的特点和实际,从战略上布局,从策略上着手,科学把握机遇,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还要妥善处理与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联合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反帝、反霸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进行到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