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史时间轴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古代世界历史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21
年号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纪年名号,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帝一般都会在登基后开始用属于自己的年号来纪年,以示正统古代世界历史,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等,就算电视上没有那么多的清宫剧,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能张口说上几个来。然而人们耳熟能详的年号大部分都是清朝的,顶多加上明朝的崇祯、嘉靖等。为何会如此呢?只是因为清朝离我们更近吗?朱元璋为后人立下很多规矩
明清两朝的皇帝与之前的皇帝在设年号上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没有数量限制,经常是遇到个事就改个年号纪年一下。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规矩,每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就好了,不要改来改去了。这符合朱元璋的人生信条:凡是不必需的东西都是麻烦。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和后世的清朝皇室都继承了朱元璋的遗志,由此后世对明清两朝皇帝的称呼除了有庙号谥号,还可以用年号代指,这是前朝历代皇帝不可享受的。一说大业皇帝很少人知道是谁,但一说隋炀帝,就很少人不知道是谁了。
我们大多人能说上来的年号估计超不过十个吗,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一共出现过多少个年号呢?网上有说五百多个的,也有说六百多个的。具体多少个呢?我统计了一下:一共632个。
当然这个数字是有条件的,这些年号里面有重的,皇帝和他的文臣学士么偏爱“天”“元”“建”等字,吉利的字眼虽然有很多,但总归是有上限的,因此出现重复难以避免。另外,出现的年号也不止这些,许多只存在了很短时间又不被正统承认的割据政权,比如桓楚、方腊等,他们的年号不计入内,另外像立足西域的西辽国那样过于偏远政权的年号也未统计在内,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年号自然也不计数。
这么多的年号是属于多少皇帝的呢?我也数了下,298位皇帝。当然这个数字也有一部分水分,因为许多地方割据者也立了年号,虽然没有称帝近代世界史时间轴,但延续时间并不短,在历史中也发挥过巨大影响,既然本文着眼于年号,就不能忽略他们。明清之前的皇帝平均每位拥有2.25个年号,如果算上一帝一年号的明清两朝,则平均数下降到2.13个。
那么哪位皇帝拥有的年号最多呢?答案是武则天。说女人善变有时候真不能算作性别歧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将女人的任性发挥到极致。她临朝称制加上登基合计21年,却用了18个年号,基本上是有个事就要改年号,在诸代皇帝中频率之高直追今日微商发朋友圈。或许武则天本来就是将年号看作自己的心情晴雨表了,欣赏一下女帝的几个年号:长寿、万岁通天、万岁登封。
那拥有第二多年号的是谁呢?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也不知道李治频繁“发朋友圈”是受皇后的影响,还是武则天受了丈夫的影响。
最后一位拥有两位数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近代世界史时间轴,他拥有11个年号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而且是年号制度的开创者。汉武帝登基的次年即为建元元年,“建元”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元”字是年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后来皇帝们换年号也叫改元。
汉武帝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仅在于大败匈奴、开疆拓土,还在于他首创了很多沿用千余年的制度,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分州、诸侯推恩、察举荐人,都是刘彻在位期间创立的。不过刘彻登基时只有十六岁,前几年一直都是奶奶窦氏临朝听政,也就是说年号制度很可能是这位老祖奶奶定下的。又是女人
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年,同时他在位时间较长,所以用了很多年号,足足有11个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虽然他的年号多,但很有规律,他的前六个年号都是六年一改。后五个年号中除了驾崩时的“后元”都是四年一个。刘彻如此操作并不是喜欢折腾,定期改年号其实正是设置年号的本义:纯用数字纪年对天不敬,使用年号可以方便人们记录上天降临的每一次祥瑞,比如某地出现了祥兽或者宝鼎,而这也方便史官记录某一阶段的事件。可以说年号就是用来记录上天旨意的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诸国并立的时候,许多君主甚至都没称帝古代世界历史,就先急匆匆地给自己的统治区定下年号,正是为了表示得到了上苍的启示和祝福,昭示天下他们是正统。
到了后来,祥瑞太多也就稀松平常了,但是定期改年号的习惯不能丢,年号的命名就开始多样化了,时长也就不一定了。不过西汉两百年,绝大多数年号都在4-6年之间,算是坚守了年号初衷。
王莽打破了西汉皇室的统治后,年号制度也迎来了重大改变,年号时长没了定制,可长可短,纯看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商量。两千多年的所有年号做个统计算下平均数,答案是6.06年,这和最初的年号时长一般长,或许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
年号的平均寿命是6年,但一个年号最常见的有效期是3年,在632个年号中,有94个,个年号只使用了3年,其次有89个年号使用了2年,79个年号使用了4年。事实上,有效期在平均数以下的年号占到了72.5%。更换年号绝大多数时候都和斗争有关,对民间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显然年号更换过于频繁,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来说又不会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情。有94个年号的寿命不到一年,这里面多数情况是由使用该年号的皇帝过于短命造成的,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几十位皇帝刚登基就死掉了:皇帝在古代确实是个高危职业。
这六百多年号中,最长的是康熙,足足有61年,次长的是他的孙子乾隆,足足60年。有人说一帝一号明清两朝太特别,那除去这两朝最长的年号是什么呢?答案是代国拓跋什翼犍的“建国”,该年号被使用了39年。代国是后世北魏王朝的奠基者,此时影响力还较小,而且远离中原舞台。刨去这个年号最长的是谁呢?答案是宋高宗赵构的“绍兴”。该绍兴就是浙江绍兴的那个绍兴,用地名做年号比较少见近代世界史时间轴,如此命名自然是有原因的。相传北宋灭亡后,赵构被金兵一路追到海上,他一路逃到绍兴后方觉安定,于是对绍兴好感大增,又觉这个名字吉利,便把绍兴用作年号,这一用就是32年,直到退位。
大家熟悉的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的,在笔者统计的632个年号里,两字年号的比例为96.8%。从汉武帝开创年号以降,从没有哪个政权对年号的字数做出过明文规定,但总有傲娇的皇帝要打破常规。
在20个非两字年号里,历来神秘的西夏国贡献了8个,其中就包括字数最多的“天授礼法延祚”和“天赐礼盛国庆”。西夏人自建国后就一直设法在宋、辽和金中间维持独立,特意使用有别于诸国的年号或许也是个好办法。
至于其他的另类年号大部分都是四字的,比如武则天的万岁三联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和万岁通天。除了武则天夫妇,还有一位喜欢改年号的皇帝选择了另类别致。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使用了7个年号,其中就有两个三字年号,中大同和中大通,此外还有大同、大同和普通,是的,萧衍用过“普通”做年号,而且普通了8年。萧衍虽是皇帝,但喜好佛法,甚至曾多次舍家企业出家为僧,据说这些莫名其妙的年号跟他尊崇的佛法有关。
正如前面所说,年号最初的本义是上应天意,下便万民,记录祥瑞,方便纪年。两汉期间的皇帝一般都是用一个表示重新开始的词作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比如汉武帝后的汉昭帝,第一个年号是始元,在后面的汉宣帝首个年号是本始,东汉光武帝的建武,汉安帝的永初。这些年号都有告别旧帝、开启新朝的涵义。除了首个年号,后来想换年号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像样的祥瑞,就会再另找一些表达新开端的词,尽量包含“建”“元”“初”“光”等词。
那么,什么样的祥瑞可以郑重到计入年号呢?这就要看臣子们如何揣摩上意了。汉武帝时某地挖出过一个青铜鼎,于是改元元鼎;汉宣帝时有人目击了神龙,于是改元黄龙,后世还有青龙、神龙等称号;还是汉宣帝时期,长安未央宫出现露水,众人视为祥瑞,便改元甘露。或许是关中过于干燥了,连降个露水都能称为祥瑞。而且不光是汉宣帝,后世曹魏的曹髦、前秦的苻坚都用过这个年号古代世界历史。祥瑞可以是某种罕见的动物或器物,可以是气候现象,甚至也可以是仙人下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曾用“太平真君”来作年号。
南北朝以降,能表示初始的词基本用光了,各地上报的祥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靠谱,让皇帝应接不暇近代世界史时间轴。所以后面的年号不再拘泥于旧义,像上面提到的佛系皇帝萧衍,大量使用佛教词汇来做年号,表达内心的一些期许。只是绝大多数皇帝不会选佛经,而是从《周易》取材,比如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唐懿宗李漼的咸通都是取自于此书。事实上唐朝皇帝的每个年号都与《周易》都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新皇帝大量使用期许国泰民安的词语来做年号,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后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宋神宗赵顼的熙宁等等,当然新帝的心愿能不能达成,都看上天造化了近代世界史时间轴。
两宋时期,西夏、辽、金并立,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彰显正朔,大量使用包含“天”“大”“正”“统”等字的年号,在年号上费了不少心思。结果证明他们这都是白费力,被蒙古人一锅烩了。
元朝以武立国,且皇位更迭频仍,皇室混乱不堪。但元人在年号用词上面却极为平和,中规中矩,效仿汉量引用《周易》中的词汇来做年号。比如忽必烈的至元,元仁宗的延祐和泰定帝的泰定等,这些词都出自《周易》。蒙古人对此书是情有独钟,不光是年号,连国号都取自《周易》的“大哉乾元”,国都内各个城门的名字也都取自此书,像现在都还存在的地名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都是蒙古人根据《周易》取得。
明清两代特立独行,每位皇帝原则上只有一个年号,加上明清的皇帝登基时大多都已成年,对年号的选择上有很大发言权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故明清的年号在选择上都慎之又慎,基本上不会选前朝用过的,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像朱元璋的洪武,清穆宗的同治,一听就知道咋回事。每个年号都能和某位皇帝对应上,这些个性突出的年号也就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一批年号。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区。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年号索引大体按照中国传统的朝代分章节,该朝代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年号列于该朝代之后近代世界史时间轴,并分别以时间顺序排列。
每一条年号包括年号名称,使用该年号的君主名称,起讫时间和使用年数(不足一年的则为使用月数),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则会在备注中说明。开始和结束时间不明的则使用“?”代替。在年中改元或终止使用年号的,则在年份后按照传统习惯注明农历月份。灰色背景的年号为用其他政权的年号。
诸史不载。《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述异记》谓“吕光承康二年其年光死,子绍代立。”。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根据《开元占经卷一一三》引祖冲之《述异记》谓“永康二年”。根据各种书籍记载,吕光死于龙飞四年十二月(399年),同月吕纂即天王位,改元咸宁。由于根据《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述异记》,承康二年年号出现于吕光逝世当年,即龙飞四年。而各种书籍并无记载龙飞四年有承康二年,因此吕光在位时期应该无“永康二年”。后燕慕容宝、西秦乞伏炽磐均有永康年号,但时间上不合。[1]:46
《北齐书》、《北史》等皆作“武平元年”。但是《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应是用后主高纬年号,作武平九年。认为后主在武平八年失国,高绍义投奔突厥,次年称帝仍用武平年号,并不应该算作是改元。[1]:83
1963年北京怀柔县出土北齐武平二年墓磗有磗文“安太二年”字样[16],但是这个年号不见于史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1]:83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古代世界历史,又作光庆[1]:9899
《旧唐书》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18],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1]:99
或作天正。李兆洛《编》、《滇载记》等书无天政。李崇智从胡氏《野史》,天政在开明和文安之间[1]:133
《滇载记》等书无此年号。李兆洛《编》则列在广运之后。李崇智从《滇云历年传》和胡氏《野史》,列于日新和永嘉之间[1]:134
诸有盛明一号,李兆洛《编》称“盛明”一作“建德”[1]:134135
天辅年号只见于《云南志略》和胡氏《野史》,他书不载。1964年发现《元故赵相副墓碑》有“天辅元年丙戌之夏”,即1226年[1]:135136
楚武穆王马殷,闽嗣王王延翰、闽惠宗王延钧,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高丽(933年起)用此年号。929年七月荆南文献王高从诲复用此年号[1]:147,151,156[4]:178
楚衡阳王马希声和楚文昭王马希范,闽惠宗王延钧,南平文献王高从诲亦用此年号[1]:147,149,151,156
又作玄武或武,清朝为康熙帝玄烨避讳称为元武[1]:212213。
见于《明英宗实录》和《明史》。学者推测该年号可能是来自音译,为求回避而故将天元译作添元[1]:213214。
见于毛奇龄《后鉴录》。李崇智和李兆洛认为这是指改年号,造历法,不是年号[1]:216217[10]
见于李兆洛《编》。毛奇龄的《后鉴录》卷四认为张琏只是铸造了印文“飞龙传国元宝”的国玺。李崇智认为“龙飞”为印文“飞龙”之误,不是年号[1]:21621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