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十大人物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8
《世界上古中古史参考资料》主要由原始资料选辑,大事年表,古代、中古重要国家王朝的世系表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原始资料选辑涵盖了自古代埃及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前的上古中古重要文字资料选编,资料范围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各国的年代纪、法典、法律汇编、条约、诏令、文告、文书、契约、书信、史诗传说、文献、历史地理著作、人物传记、宗教典籍等文字资料。上古部分主要根据考古挖掘出来的泥板文书、纸草文献、各种古代铭文以及保存下来的各国古代文献资料编辑而成。第二部分大事年表归纳列举了古代中世纪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三部分世系年表包括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各国、拜占庭帝国、俄罗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古代重要国家王朝的世系年表。总体看,这些资料大体能够反映古代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制度、阶级关系、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对研究和学习古代亚、非、欧等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世界古代史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世界上古史,由上古埃及、上古西亚、上古南亚次、上古希腊、上古罗马五部分构成。该部分的资料主要根据考古挖掘出来的泥板文书、纸草文献、各种古代铭文以及保存下来的中外各国古代文学、宗教、历史等文献资料编辑而成。下编为世界中古史,该部分史料主要以中世纪西欧各国为主,并按专题组织分类,由法兰克国家、中古前期的英国和法国、中古前期的德国和意大利、西欧的城市、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西欧诸国的宗教改革、尼德兰资产阶级和三十年战争、中古的亚洲国家十部分构成。该部分资料种类繁多,主要由重要法典、编年史、大事记、各类章程和特许状、法令敕令、条约文告、诗集文集、信札的节选构成,资料大体涵盖了西欧主要国家中古时期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王建吉等编《世界古代中世纪教学参考手册》是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编写的配套教材。全书由年表类、学术类、论著目录和史料选译等四部分组成。年表类包括地质年代表、原始社会简表、世界古代史大事年表、世界中世纪大事年表、古代希腊罗马神话诸神表、王表以及世系表。学术类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重要问题和争议问题,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古代希腊城邦问题、东西封建制度差异问题、德国农民战争的评价问题等。论著目录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译著、历史人物传记、重要的学术论文、史料汇编等。史料选译包括世界古代中世纪一些重要史诗、铭文、法典、条约、信札的节选。该书内容广泛,兼具专业性、工具性和知识性的特点。
崔连仲等人选译的《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吠陀和列国两个时代的历史情况,起讫大约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后期。该书所选的资料典籍共七篇:一、《吠陀》诗歌。《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书,本集共有四种,其中《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是当时的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平民作品,不仅文学价值最高,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二、《百道梵书》。《梵书》是《吠陀》的权威注释,而《百道梵书》是诸《梵书》中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古代印度社会各个方面有价值的材料。三、《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是印度著名两诗之一,以婆罗多的后世家族俱卢人和般度人为争夺王位进行大战的故事为主要线索,穿插大量民间传说和、宗教等方面的说教,内容宏博,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四、《毗湿奴往世书》。《往世书》是古代印度神话传说的汇集,其中保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古代各王族的系谱。五、汉译早期佛典。早期佛典虽为宣扬佛陀思想和戒律的圣书,但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经济和文化各方面许多有用的资料。六、《》。《》是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作为研究印度与斯里兰卡早期佛教发展和有关诸王的历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七、《佛本生谭》。又译《佛本生经》,是叙述佛陀前生的故事集。故事绝大部分是人民大众的创作,后来经过佛的润色而变成佛教故事,内容丰富,流传最广,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印度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历史》集中记述了世界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争——希波战争的历史,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的结束。除对希波战争进行详细记述外,作者以希波战争为主线,记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直至今天,它所收集的大部分资料仍然是古代希腊社会研究者的重要依据。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历史叙事体的先河,他虽以希波战争为主题,但不局限于描述战争本身,而是把大量事实和资料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又相对完整的体系,既详述了他所知的那个世界的风俗民情和地理状况,同时又展现了希波战争的全过程。该书的特点是视野开阔、材料宏富,不仅对军事、、外交内容详加记述,而且对经济生活、山川地理、民族分布、宗教信仰乃至风土人情、趣闻轶事无不涉及。除希腊外,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等国的历史在书中都占相当篇幅。除此之外,《历史》并不满足对历史史实和环境的叙述,而是努力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希罗多德还主张对史料进行考辨,体现了历史研究和写作方法中的求真和批判精神。《历史》文笔简练、优美,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争夺希腊世界霸权所进行的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主线章,分别记述了战前希腊地区各城邦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世界著名的历史故事,深刻分析了双方的经济形势、内外矛盾、战争与军事谋略及战争准备等内容。全书以希腊语写成,仍采用历史叙事体,但修昔底德把编年体与记事结合起来,按严格的编年顺序写作,完善了希罗多德开创的体例。修昔底德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亲历者,所以这部史著是一部当代史著作。修昔底德被誉为欧洲第一个用科学态度写作的历史学家。他强调言必有据,特别注重考证和批评,记述史实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全书资料收集广泛,史料考证严谨、翔实,为后世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历史和古代军事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高卢战记》共七卷,逐年记述了恺撒在高卢征战的过程,从公元前58年至前52年,每年的事迹写成一卷。恺撒死后,其得力助手奥卢斯·伊尔久斯续写了第八卷,填补了公元前51年和前50年的空白。《高卢战记》在研究古代欧洲军事史、古罗马史和拉丁文学方面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它对罗马的作战艺术有大量详细的描绘,因此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恺撒是第一个进入莱茵河东岸、高卢西北部和不列颠的罗马将领,《高卢战记》对当地的组织、经济状况、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山川地势都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载,留下了关于这些地区最早的确切记载。因此,《高卢战记》又成为记述这些地区情况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它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从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社会、风俗和宗教等的记述,成为后人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为今天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另,《高卢战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全书叙事翔实精确,文笔清晰简洁、质朴自然,在西方一直被当做古典拉丁文中的典范。
(八)(古希腊)普鲁塔克著,席代岳译《希腊罗马名人传》,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希腊罗马名人传》现存传记共50篇,其中46位以类相从,为名副其实的对传中国古代十大人物,即将46位可以平行比较的希腊、罗马历史人物按时间顺序、生平业绩的相似程度进行组合,每一个希腊人对应一个罗马人进行比较,且每组之后都有一个合论。现在的名人传记一般从希腊、罗马的开国君主忒修斯和罗慕洛斯开始,以下分别设来库古与努马、梭伦与普布利科拉、伯里克利与费边、亚历山大与恺撒等希腊罗马杰出家、军事家的对传。最后四个单人传记为:阿拉图传、阿塔薛西斯传、加尔巴传、奥托传。就撰著方法而言,普鲁塔克可算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明确地提出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的历史学家。《名人传》显示出其较强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他通过这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来揭示人性的统一性和特殊性、一般性和多样性。就史料而言,尽管《名人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专著,但它的取材来源十分广泛,有前人的历史著作,当时存留的典籍、文献以及作者亲自了解的传闻轶事,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李维的《历史》都是普鲁塔克引证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文献。《名人传》保存了许多已佚失的文献材料、诗歌以及难得的传说佚事,是研究希腊罗马历史不可或缺的典籍。
《日耳曼尼亚志》全名为《论日耳曼人的起源、分布地区和风俗习惯》,约成书于公元98年。该载了公元1世纪日耳曼诸部族的历史。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之中,在社会生活上还保持着大量的原始时代遗风。但塔西陀在书中把日耳曼人那种刚健勇猛的精神与当时罗马上层社会中那种腐化堕落的情形作了对比,展示出前者是一个新兴的、蒸蒸日上的社会,而后者却走向没落。《日耳曼尼亚志》篇幅不长,但记述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在记录日耳曼人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方面,保存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这是现存的有关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最早的也是最详细和最完备的记载文献。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论古代日耳曼人的历史》等著作时,曾将其作为主要参考史料之一。另,《日耳曼尼亚志》中对日耳曼人的起源和分布的描述,还成了后来“日耳曼起源说”和“罗马起源说”这一历史论争的重要证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波吉奥、阿斯科利和塞尔蒂斯等人发现了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并将其整理出版,从而引起了“高卢起源说”和“条顿起源说”的争论。19世纪,德国和法国围绕着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都以该书作为各自的立论根据。
《编年史》共16卷,但很多已经佚失,我们所见的只有1至4卷、第5卷开头几章,第6、11卷的后半部分,第12至15卷,第16卷的前35章。内容精练、观点深刻是该书最显著的特点。《编年史》记载的是罗马帝国初期的历史,但塔西陀在书中对罗马由共和向帝国过渡的原因这一带有根本性、千百年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集中深刻的诠释,这是其他史学家所没有做到的。塔西陀认为:面对罗马版图日益扩大,内外事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以前用来治理一个城邦的体制显然不能适应了。此外,在该书中,塔西陀反映出了强烈的反对暴君的共和思想,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去揭露帝国初期的社会阴暗面和统治者的狰狞面目,使后世的人们能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较深刻的认识。普希金将塔西陀反的精神称为“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治史态度严谨、一丝不苟,而且因其出身以及罗马当时出版物的丰富,塔西陀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共和末期帝国初期的主要文献和官方文件、史料和历史著作。《编年史》所记载的是塔西陀同一时代的历史,他可以根据档案材料,甚至当事人的回忆取得第一手资料,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十一)(法兰克)格雷戈里著,(英)Q.M.道尔顿英译,纪寿瑜、戚国淦译《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法兰克人史》是关于6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重要著作,由时任法兰克都尔主教的格雷戈里历时20载撰著而成。全书共分10卷,起讫时间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至公元591年,但略古详今,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为第五卷以后各卷,记述重点为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就该书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来看,首先,该述了教的早期传播情况。其次,该述了法兰克人从军事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反映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法兰克人土地制度、阶级结构、军事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再次,该述了法兰克人同阿瓦尔、阿勒曼尼、勃艮第、西哥特、伦巴德等其他蛮族人的战争过程和高卢统一的经过及法兰克国家形成的过程、克洛维建立强大王权的过程以及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生活和统治情况。因格雷戈里在书中记述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所以该书是一部当代史著作。此外,在撰著过程中,格雷戈里使用了广泛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编年史、年代记、传记、信札以及地方大事记,还包括一些口头传说等,极具史料价值。因此,该书被视为研究墨洛温王朝早期,尤其是6世纪后半期法兰克社会最重要的史料。格雷戈里也因为该书而被西方史学界誉为“差不多6世纪唯一的历史学家”和“可以公正地称作蛮族的希罗多德”。
《英吉利教会史》以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传教为主要内容,记述自奥古斯丁受命以来不列颠传教开始至罗马天主教在各国相继取得胜利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共分5卷,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该书分别记述了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的传教情况;5世纪中期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迁来岛上的分布情况和所建的国家以及新来的部族受到岛上居民反抗的情况;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肯特国王,诺森伯利亚、麦西亚等七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连绵不断的战争;不列颠的统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阶级结构等。总之,这部教会史为人们展示出一幅英国正在循着封建化道路行进的画卷,记载了活跃在不列颠的诸族脱离部落联盟,伴随征服和战争形成初始的封建国家的重要历史。这部史书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比德亦因此著而不朽,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后世西方史家也将该书誉为“这是蛮族时期写出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编写始于公元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大帝在位时期中国古代十大人物。在统一不列颠后,阿尔弗雷德大帝组织学者把各地编年史加以校订增删,终汇编成该部编年史。该编年史起讫时间原从公元前60年恺撒征服不列颠至891年结束,后来由许多修道院修士将其续写到1154年英王斯蒂芬去世。该部编年史着重于世俗历史,材料来源广泛,较多地采用了英国中部、南部的口头传说世界著名的历史故事、诗歌等。因该编年史是记载公元前60年至公元1154年英国历史的唯一史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学价值。原书以古英语写作,中译本根据最权威的《英国历史文献》现代英语译本译出。
《罗马帝国衰亡史》记述了罗马帝国自公元2世纪安东尼时代的赫赫极盛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时黯然谢幕的兴衰史,全书共由71章构成。一方面,该书详细记述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内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博弈;蛮族入侵与罗马间的重大战争;教的发展,政教之争,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重大的历史。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十大人物,作者从军人干政、经济衰退、人口减少、蛮族入侵等方面深刻剖析了文治武功极盛一时又具广袤疆域的千年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对盛衰兴替的永恒历史命题诠释思辨得极其深彻。该书为我们探究古罗马帝国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该书因其博大雄伟的史观和优美典雅的风格传诵至今,其文学价值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共分22章,即西方的崛起、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时代、英国资产阶级、法国大、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商业战争、开明君主、美洲的、处于传统文明中的东欧与亚洲、第一次工业、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改革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社会思想、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亚洲民族运动的高涨、第二次工业、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趋势、列强瓜分世界领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和战争风云、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思想、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国际、新型民族运动的兴起。全书体例以章为基本单元,每章开端都配有编者导语,点明本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章下设节,每节都附有关键文献和参考文献,关键文献是与本节主题直接相关的原始史料译文,参考文献与本节主题关系较为疏远,某些节内包含论著目录和材料解析题,论著目录收录与本章主题相关的著作名称,既有译著,也有国内学者的著作;材料解析题为史料分析题,附有相应答案释疑。该资料汇编有利于读者加深对从地理大发现到19世纪末世界近代史的了解。
辜燮高等选译《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诸国》共分四大部分,即三十年战争的结束、路易十四及其时代、开明、中国文化对西欧的影响。起源于德意志的三十年战争涉及宗教改革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法国、瑞典等国为谋求本国利益也卷入这一战争中,使其成为近代早期欧洲的一次大战。文中选译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反映了这次角逐结束后各国利益的分配情况。路易十四是法国王权发展到顶峰时的国王,有不凡的建树,甚至连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都对其非常推崇。该部分选译材料有科尔柏的改革,反映了近代早期重视金银的重商主义政策在法国的实施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早期王权奖励工商业发展,在上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情况。南特敕令的废除的相关译文反映了法国王权对法国新教教派(胡格诺派)的及影响;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相关译文可了解近代早期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开明部分选译了开明君主的代表人物普鲁士的腓德烈大王的文章,反映了封建王权在启蒙时代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中国文化对西欧的影响这一部分选译的内容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书中每篇文献前都附有说明文字,对该文献进行阐述并标注出文献的出处,便于读者正确地使用该文献。
全书分下世界著名的历史故事、下两册,上册内容共分十二部分,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工业;17—18世纪欧洲的主要封建国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拿破仑帝国与欧洲;1815—1848年的欧洲主要国家;科学主义的诞生;1848—1849年的欧洲;19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国家;19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南北战争;7世纪至1870年的亚洲各国;1640—1870年的国际关系;第一国际。下册共分八部分,即巴黎公社;1871—1914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905年;1871—914年的亚洲国家;18世纪—20世纪初的非洲;19世纪—20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第二国际;1871—1914年的国际关系,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每部分的文件题目下附有文字说明该文件的背景、性质。文中还有页下注释,阐述文件中的疑难点,文件末附有文字说明该文件的译文出处和译者、校者,便于读者使用。
本书包含了法国资产阶级时期的一些代表性文件,文件分三部分编排,即资产阶级的要求、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雅各宾派。第一部分反映了大爆发前第三等级的要求。第二部分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斥求,他们既有反对封建制度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同时,他们对劳动人民亦有防范之心。第三部分的文件反映了雅各宾派机构的起源及该派的重要政策。每个文件之前都附有说明文字指明该文件的出台背景及该文件的选译出处。文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中国古代十大人物,读者若具备法国大史的基本知识,可把此25个文件排列视为法国大的演变过程。该资料汇编所收录的原始文献较为全面,便于读者对18世纪法国大的进程做深入和系统的了解。
杨生茂主编《美国南北战争资料选辑》分为六大部分,即内战前奴隶主的残暴统治,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的英勇斗争;内战前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关于奴隶制问题的争论;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群众是反奴隶制战争中的主力军;战争进程;资产阶级当权派在反奴隶制战争中的态度;工业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大工业资产阶级与旧奴隶主的合流,黑人为彻底解放而继续斗争。每篇资料前都附有说明,指出该文献的发表背景及该文献的性质,篇末注明该文献的出处,便于读者引用。每篇文献都具有代表性,并按时间顺序排列,若读者具有美国内战的基本知识,可以把该资料选辑串联成一部完整的美国内战通史。该书对内战中参与各方都有文献收录,便于读者对美国南北战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共有8个分册,古代部分两个分册,选收历史人物传记192篇;近代部分三个分册,选收241篇;现代部分三个分册(上、下分册和补遗本),选收226篇;全套书大约三百余万字。全书概要叙述世界历史上的六百多名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著述以及他们的社会观点和学术思想。古代部分人物传记始于公元前3世纪,迄于17世纪上半叶,主要论及世界上重要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著名人物,包括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艺术家;近代部分人物传记始于17世纪中叶,迄于20世纪初叶,主要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著名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无产阶级运动以及被压迫民族运动中的代表人物;现代部分人物传记始于20世纪初叶,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补遗本主要是当时尚难以做出稳定评价或有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其中包括国际主义运动和各国党的领袖人物,第三世界国家已故的和近现代、各卷遗漏的重要的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的传记。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是为了配合《世界现代史》(王斯德主编)一书的教学而编辑的。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文献资料选辑,系围绕教学重点取材,按教材章节顺序编排,为便于自学,对每篇资料作了简要说明。二是若干学术问题观点简介,以问题为中心,择要概述截至当时有关学术问题讨论的观点和动态,所选取的问题有:世界现代史的体系、起点及分期;十月;苏俄“战时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现代民族的有关理论问题;凯末尔和甘地的评价;道威斯计划和洛加诺公约;德、日、意法西斯的几个问题;英、法的绥靖政策;罗斯福及其内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东方战线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共10个方面。三是1917年3月12日至945年9月2日的大事年表,均按年月日顺序依次排列。四是附录,分别录有1917年至1945年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名单;1917年至1945年美英法德日意等国政府更迭和历任政府首脑名单。
(二十二)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条约集》(1648-1971年共15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1961年出版前11集;商务印书馆1975—1980年出版后4集。
《国际条约集》选择编译了一些国际间的重要条约以供研究、教学和有关部门参考使用,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该书始于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至1917年十月之前的国际条约,共选择编译了两集;1917年至1971年的国际条约编辑出版十三集。该书所选辑的条约都按照签字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每个条约的来源都在条约之后注明,查找方便,权威可信。该书对于中国和外国缔结的双边条约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和旧中国的条约集而未列入,但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仍被选入。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共三册,系高校文科教材配套读物。第一分册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国古代十大人物、国际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和平运动及苏联、东欧等国的历史;第二分册包括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集中了1945—1970年代初战后美国、西欧、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资料350多份,反映了这一时期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生活的重要历史事件;第三分册包括战后亚、非、拉美各地区国家的历史。各分册的起讫时间均为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该书中许多经济史和政策史文选在当时属于首次入选,许多资料选自原始文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何春超、张季良、张志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是《国际关系史》教材的配套参考读物。第1册由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辑,选录了17世纪中叶至1945年间的有关史料。第2册由何春超、张季良、张志编辑,选录了1945—1980年间的有关史料。该书以教材体系为依据,有选择地编辑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由于国际关系史资料的范围很广,数量很大,该书编者立足于教学实际,选编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国际文件和资料,包括一些原始资料,如条约、协定、照会、备忘录、外交文书和外交人员回忆录等,因篇幅有限,多为节选,但信息量丰富。
(二十五)卫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1945—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1945—1986)》记述了1945—1986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重要出国访问,双方签署的联合公报或声明,双边或多边国际会议(会谈),联合国以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国际会议等,对其过程、内容以及各方面的反应,都有简明精要的叙述。该书是一部二战后国际关系编年体大事记,按年排序,每年分为中国、亚洲太平洋地区、西亚非洲、苏联东欧、西欧、美洲、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又逐月逐日排序记述。
(二十六)《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年—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000年。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年—1958年)共11册。主编和出版时间分别是:《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1949)》,第1—5分册,1975—1980年出版;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0—1951)》,第6分册,1985年出版;刘同舜、姚椿龄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2—1955)》,第7—10分册,1989—1997年出版;时殷弘、蔡佳禾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6—1958)》,第11分册,000年出版。该书采取“资料长编”这种中国史学的古老形式,按重大专题,依据西方特别是美国出版的一些文献和史料汇编,扒梳整理世界著名的历史故事,勾画出了战后世界历史重大问题的轮廓。《长编》的选题,在当时来说比较前沿,如雅尔塔体制、联合国建立、战后国际金融体制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世界银行)、冷战起源、德国、希腊内战、苏南冲突、印巴分治、北约建立、欧洲共同体形成、美国调处中国内战、朝鲜战争、美日同盟、亚非会议、台海危机等。我国战后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可以说都是从《长编》选定的问题起步的。该外交文件集是美国外交史学者根据美国档案法25年解密期的规定,从无数政府绝密档案中择其重要的决策外交文件汇编而成,在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影响很大。从第7分册公开出版后,《长编》风格有所变化,开始出现从强调资料为主的长编,转向以资料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趋势。该书的编写距第1分册的写作大概在25年左右,编写者们在选题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在资料上也有了更丰富多样化的选择,减轻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献的依赖,从而对涉及双边关系的选题,可以结合两方面的材料,给予较为平衡和全面的叙述。
(二十七)李巨廉、王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9)》是一套集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文件资料的一册,包括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这段时期的文件资料,共346件。该书披露了日、美、英、法中国古代十大人物、德、意、苏、中等主要二战参战国在这段时期内的重要政府会议文件、外交声明、报刊社论、电报及首脑政要会晤的记录、备忘录、来往书信等内容,另外还收录了当时签订的重要条约,如《德意友好同盟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这些资料直接翻译自外国的原始文献档案,按其形成年月的先后顺序编排,并对其中某些人物、事件、文件背景与相互关系作了注释。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是为配合大学历史学专业世界现代史(含当代史)教学所编,其历史时限、主体思想、编写线索、章节安排等均参考《世界现代史(1900—2000)》(张建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栏目包括编者导语、关键文献、参考文献、论著目录、材料解析题及答案。该书在选取历史资料和文献时,注意选择国内现有完整、准确和新近的译本,并且从英文、德文、俄文和日文文献中选译部分重要的资料,以求直观准确地反映20世纪世界历史的基本趋势、世界现代史学科研究的基本进展以及世界现代史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该书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限,分为上下两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