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中国各个朝代发展史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5
李兆麟、杨靖宇、王进喜、苏宁、马祖光……是我省不同历史时期千千万万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他们用汗水、辛劳、智慧、鲜血甚至生命,见证了历史、参与创造了历史,他们生产物质财富,更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与他们的名字紧紧相连。“爱国敬业、开拓进取、实事求是、艰苦创业、顾全大局、多作贡献”,这些语汇决不是空泛的,读一读这些英雄、这些模范的事迹,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践行、都在诠释。
一九三八年初,为了突破日寇的重兵“讨伐”,李兆麟根据北满省委的指示以北满联军司令部部主任的身份,组织北满抗联各军分批转移。一九三八年冬他亲自率领最后一批部队由富锦出发,翻越小兴安岭向黑嫩平原西征。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抗联战士终于到达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李兆麟根据党的指示,担任了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他经常同的上层人物打交道,无情地揭露派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军统局滨江组的特务,把李兆麟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在特务头子余秀豪的指挥下,多次密谋杀害他。但为了党的事业,他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九四六年三月九日下午,李兆麟被特务杀害于道里水道街九号,时年三十六岁。
一九三四年三月底,赵尚志任哈东反日联合军司令。他率部日夜出击,严厉惩办汉奸、特务,连续袭击敌车站九十一次,颠覆敌军用列车十六次,使敌人遭到严重损失,日寇哀叹:“满洲交通变为地狱。”
一九三六年八月,东北人民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继任军长。一九三六年冬,他率领五百余名骑兵,向海伦、德都、通北一带远征。
走到通北县东部冰趟子附近,得知有八百多名日伪军讨伐队乘马爬犁进山讨伐。赵尚志利用冰趟子的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一举歼灭日伪军三百余人,其中有日军指挥官七名。接着赵尚志又率队继续北上龙门等地,沿途经过大小百余战,歼敌一千多人,攻打城镇二十余处,缴获大批武器和弹药,使三军威名远震,敌人闻风丧胆。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二日中国各个朝代发展史,赵尚志率小部队袭击鹤岗梧桐河伪分所时,不幸被混进队内的特务刘德山暗枪所害,赵尚志腹部受重伤,他忍着疼痛,回手开枪打死了特务刘德山。枪声一响,敌人包围上来,赵尚志把文件包交给身边唯一没受伤的战士,命令他立即转移,把文件交给党组织,自己忍着剧烈的伤痛进行掩护。终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审讯时,赵尚志英勇不屈,痛斥伪,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三十四岁。
一九三五年春,赵一曼率领农民自卫队在关门咀子的路上打了一次伏击,缴获了很多武器和弹药。后来改编成地方游击连,这支抗日武装在赵一曼领导下,越战越勇,她的名字在群众中也更加响亮。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旬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敌人包围在左撇子沟,他们一连打退了敌人数次冲锋。在转移途中,赵一曼受伤被俘。
在伪滨江省警务厅,敌人对她进行多次残酷的刑讯,却一无所获。敌人为了留“活口儿”,把奄奄一息的赵一曼送进市立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她向接近自己的女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把他们两人争取过来,他们决心帮助赵一曼逃出敌人的魔掌。一九三六年六月三十日晨五时,赵一曼他们走到离游击区仅二十多里的李家屯附近,被敌人追上。
一九三六年春,杨靖宇继任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他指挥抗联第一军转战于辽吉两省,英勇地打击敌人。在辽宁本溪碱场附近的梨树甸子,曾打死打伤伪军警备旅二百多人,使日伪闻风丧胆,惊呼:“杨靖宇是满洲‘治安之癌’”。一九三六年六月,抗联第一路军组成,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全国抗战爆发后,杨靖宇在敌后更加猛烈地开展游击战争。攻据点、袭列车、炸库,歼灭了数万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一九三九年冬,日寇调集十多万人马包围和“讨伐”第一路军,形势十分险恶,部队几乎天天打仗,处境极端困难。
一九四悰年初,杨靖宇带领十几名战士来到吉林省蒙江县境,准备去找第一方面军,研究打击日寇的作战布置。二月中旬,他们来到一片大森林里。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对他们进行了围追堵截。最后,只剩下杨靖宇一个人了。几天来他没有吃一粒粮食,又冷又饿,脸也冻坏了,仍坚持着同敌人奋战了最后五个昼夜,最后,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带队从玉门出发,赴东北参加松辽会战。4月5日,在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他们把60多吨的钻机拆卸成几大件,用滚木加撬杠,连续奋战20个小时,把钻机运到了施工现场。准备开钻了,但水管线没安好,水罐车也没有。没有水怎么开钻?全队30多人用脸盆、水桶甚至铝盔、行军壶等器具,到附近的泡子里取水。
1205队进驻马家窑后,王进喜带领全队大干苦战,当地老乡十分敬佩。房东老大娘心疼地说:“简直不要命了,整天整夜地拼,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的称号从此传了出去。
1966年10月,王进喜深入1205和1202队,胜利地攀上了年进尺10万米的高峰。实现了甩掉苏联“功勋”队,超过美国“王牌”队,争夺世界冠军的目标。
王进喜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为国分忧”、“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为“练一身硬工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鼓舞大庆人和整个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不息。
1991年4月21日,在实弹训练场,驻我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炮团参谋长苏宁为了保护战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苏宁的名字开始传遍祖国大地。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苏宁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当兵22年,苏宁曾多次冒着死神的威胁,亲手排除哑弹,或将已拉出了引信的手榴弹扔出掩体,或将悬在峭壁上的汽车引出险区,苏宁“飞脚踢险弹”的事迹在军中广为传扬。
苏宁在军事科学研究上勇于创新,搞军事研究紧盯世界军事科学发展的前沿。他研究的课题,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和超前性,更注重立足现有装备和部队建设的现实。他相继发表了《炮兵袭击中非物质战斗力损耗》、《激光测速系统》等专业研究文章60多篇,累计50余万字。一些理论填补了军事运筹学研究的空白,为动态地研究军队作战能力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苏广铭,一个代表20世纪50年代那个燃烧年代的名字。作为共和国的第一代劳模,50年代初,在哈尔滨车辆厂的车间里、机床旁,苏广铭为年青的共和国完成了320多项技术革新,最高的一项革新使工效提高了88倍,被称为“时间的主人”、“红色标兵”,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13年11月13日,苏广铭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历任哈尔滨车辆厂工人、工程师,黑龙江总工会、黑龙江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苏广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五”时期苏广铭用两年零三个月完成了5年的工作量;“二五”期间他提前4年半完成了5年的工作量;他发明了“玉米铣刀”、“错齿片铣刀”。1965年,苏广铭创造了“高速切削”和他自制的刀具、卡具创下了用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被人们称为“时间的主人”。反映他技术革新的纪录片《时间的主人》在全国放映,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参加全国群英会的功臣们,苏广铭和周总理同桌就餐,周总理对苏广铭说:“哈尔滨车辆厂是个老厂,你回去要带头搞设备改造啊!”总理的期望成了苏广铭奋斗终生的信念。
马恒昌是全国模范小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和著名的工运活动家。1948年11月2日,马恒昌来到军工部直属第十四机械厂工作。他同9位工人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大家选他当组长。他按每人的性格和技术特长,进行分工,建立健全了交接发班,卫生值日,设备保养和保证产品质量等规章制度,做到“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在我国机械工业的历史上,开创了工人参加管理的先例。
1949年3月,为了多造枪炮,支援解放军南下,小组向全厂70多个兄弟班组发起生产竞赛,马恒昌跟大伙一起想办法搞技术革新,创造了斜度板胎具,苦干加巧干,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质量达到100%%,马恒昌所领导的车工一组,获得了“生产竞赛模范班”的奖旗。1950年9月中国各个朝代发展史,他代表小组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马恒昌小组被授予劳模小组称号,他本人被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
1951年4月11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工人阶级提出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18000多个小组的热烈响应。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创造了69项新纪录,提出23项合理化建议,产品合格率达到99.61%%。从1949年他创造出第一个斜度板胎具开始,小组一直坚持技术革新活动,到1985年12月的36年间,马恒昌小组共实现技术革新930项,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118项。分别提高生产效率0.5倍到60倍。
马祖光,是中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内外激光领域知名学者、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领域教授。1928年生于北京,在哈工大任教53年,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教书育人,科研成果丰厚。是航天部一等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
50多年中,他参与创建了多个新专业。每个新专业的创建都历尽艰辛,他总是不辞辛苦地与同志们白手起家,为国家新专业的发展甘做铺路石。1951年,23岁的他研究生班还没毕业就被抽调组建物理教研室;1958年他30岁,受命创办核物理专业;1971年43岁时,又领衔创建激光专业。马祖光凭借他激光一样的品质,以国家需要为惟一方向,以科学精神为能量,集中力量,克服困难,冲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经常在图书馆里抄写资料,孜孜不倦地学习。1976年,马祖光接受了一个国防重大项目的科研任务,他研制的激光器得到国防科工委的好评。1980年,马祖光到德国汉诺威大学做访问学者。当时德方提供给他用实验室的时间仅在早晨和夜晚,在极度苛刻的实验条件下,他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最终以超人的毅力,成功地观测到了“钠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的实验现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观测到这个现象的人,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孙茂松,机械神刀手,著名劳动模范。从1956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从13岁开始,孙茂松就在哈尔滨制氧机厂学徒,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一生先后创造了80多种1000多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刀具,被誉为“神刀手”。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孙茂松就完成了12年半的工作量。1958年到1972年15年时间,孙茂松完成了34年的工作量,按时间推算,1972年他已经在干2000年以后的活了。
从1958年开始研制机夹重磨车刀组,他先后经过16年的时间和12次的改革,创造了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型车刀。这套刀具共有7种,达到了同类刀具国际水平,是我国首次展览项目。孙茂松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实现了重大技术革新项目12项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学习与运用了强力车刀等先进经验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先进卡具20余种,分别提高效率1至8倍。同时,把他自己所创造的双孔镗床,进行了改革,提高了生产效率8倍。并创造成功一台双孔加工缸套专用工具,大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
1968年,孙茂松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找出了合理的刀体结构和刀的角度,研制成功了“快速强力挑蜗杆车刀及操作法”,提高工效25倍。他研制的“快速强力挑蜗杆”刀具,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获得巨大效益中国古代发展史顺序。他参与著作的《快速强力挑蜗杆》一书,被评为国务院优秀科普读物,获得国家推广奖。
马永顺,1914年12月5日出生在河北省宝坻县沟头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48年,马永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林区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也因此获得了“黑龙江省林业特等劳动模范”的殊荣。他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1982年秋天,年近70岁的马永顺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了。退休时马永顺所在的林场荒山秃岭比过去多了。他屈指一算,这些年当采伐工人总计伐了36500棵树,在岗时植树是28000棵,还没有还上他欠大山的这笔“账”,他决心在有生之年继续植树造林,偿还“欠账”。第二年春天,马永顺就上山造林了。
马永顺辛勤植树,得到了大山的回报。他30年前栽的一片落叶松,已经20多公分粗了,有的地块已经开始采伐了,他怀着让青山常在的绿色梦,终于还上了对大山的情债。为此他受联合国环保组织的邀请,参加了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办的”全球环境保护500名最佳人物的颁奖大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