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古迹排名我国古代历史朝代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03
习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本报与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合作,特约请专家进行解读。
在天府之国四川,神秘莫测的三星堆,折射出中华远古文明的辉煌历史,实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滋润出富庶绵长、烟火人间的幸福长卷。图为成都市区建筑物以及远处的西岭千秋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汉代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展现着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荟萃、各民族命运与共的历史。(资料图片)
王学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总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重大意义,有着非常明确的强调,即“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不难看出,统一性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合奏曲,也是中华文明的大基调。
张军:这个判断是对中华文明本质的深刻洞察。放宽视野,综合考察决定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就能发现其中历史之长期的合理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来认识。
一是中华文明的地理基础。中国处于欧亚的东端,西面有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为屏障,东部是漫长的海岸线,太平洋一望无涯,波涌际天。北方则“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世界十大古迹排名。戈壁沙漠以及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葱岭等雪峰横亘,“山路艰危,壁立千仞”,古人视为畏途。从整体来看世界十大古迹排名,中国地理条件有其统一性。从北、西、南向中原辐辏而自成一个自然区。中国地理条件整体的统一性和形势有密切的联系,它是维系国家统一的自然基础。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影响很大。这种地理的内向性是形成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的决定性条件之一。所以,中华文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为支撑世界十大古迹排名。
二是大一统的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何谓统一,统于一也。公元前221年,秦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奠定了维持中国统一的文化与制度基础。自秦以后,历史虽统一与纷争交相更替,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长期的实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也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统一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顿。既能用中适时,随时以行,在努力追求天下一统的过程中,客观看待其艰巨性与曲折性;又能守经用权,和而不同,看到统一的必然性;也能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差异性。大一统的体系与文化体系不断发展、扩大与成熟,一方面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实践,另一方面也成为传统运作的至上原则和价值理念。“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衍生出的“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等,鲜明体现中华文明的气质、气度、气派。
三是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进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曲柄睿: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都呼吁结束诸侯国林立的局面,建立起真正的大一统王朝。比如荀子说,倘若能“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就能建立一个太平世界。孟子则直接解释世界十大古迹排名,天下将“定于一”……思想家们的主张反映了民众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统一且稳定的中央政权。自先秦以后,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历史,既是国内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历史,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历史。
中华文明内各民族和各地域文化和而不同的平等我国古代历史朝代、开放、包容、融合的情形,塑造了文明本身的大同之境。因其开放,故而多元;因其包容,故而稳定;因其平等世界十大古迹排名,故而和平;因其融合,故而持久。中华文明在自身永不停歇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延绵不绝,成为世界上罕见的自古至今未曾断裂的文明系统,更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启示意义的和谐发展典范。
王学斌:可以说,漫长中国历史中,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张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建立和形成,一方面体现为民族之间有矛盾和斗争,但又有互相联系和日益接近;既存在和建立过不同政权,又日益趋向于的统一和建立统一的国家。中国数千年文明史,国家总是在统一、纷争而又复归于统一的轨道上运行着。实际上,每一次的统一都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每一次纷争也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历史的,而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进步的螺旋式发展。每一次新的统一,都有新民族融合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都有新的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国家领土不断拓展,最终凝聚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变局,再到隋唐的统一,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对峙,再到宋元明清的统一。多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疆域与统一,数千年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样一个宏伟的现象,在世界民族与国家之林中,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纵观历史,多少个疆域辽阔,称霸一时的大帝国,像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自称“日不落”的英帝国,最后都衰落了,土崩瓦解了,有的甚至烟消云散了。而中国尽管历经数不清的内乱与外患,却始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延续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不但没有,而且是日益团聚,形成了相互认同的中华民族。
曲柄睿:中华文明所发明的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献传统、学术精神和思维方式,也从商、周以来延续至今。比较而言,欧洲和亚洲西部、南亚次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却被新兴或外来的文化所拦腰斩断。欧洲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开始重新寻找古典精神和古代文明。中华文明虽也同样经历过种种考验,却始终连贯如一,凭借语言文字的延续和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延续不曾断绝,表现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
中华文明的自信,根源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认同。中华文明的发展,建筑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团结与民族互助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能经受住长久的考验。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同样遇到过新兴文明与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中华文明并未如同欧亚上的其他古文明一样,或者僵化停滞,或者保守不前,而是积极交流对话、吸纳融合,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力,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培育了自身的创造力,增强了自身的向心力。
中国作为独立实体未被中断,以及中华文明作为文明体系未被中断,这两个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独特现象,蕴藏着丰富的道理,有着深刻的启示。具体来说,这与中华文明本就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统一复合体有关,也与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包容,不停地自我更新有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民族,既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又保持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保持着对共有历史文化的认同。上述两个方面,是中国和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精神保证。
王学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源自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各民族依托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彼此深度交流,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源自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在历代共同维护与社会稳定,各民族牢固树立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曲柄睿: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的统一历史和不同地域的统一历史,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它大致经历了各民族的内部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统一和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凝结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文化的复合体,将各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历史记忆。至晚东周时期,炎帝、黄帝已被诸夏尊奉为先祖。《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太子晋提到一些诸侯国“皆黄、炎之后也”。至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更是将炎帝、黄帝描述为华夏和匈奴、越等民族的共同祖先。西汉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则明确使用了“黄帝子孙”一词,谓“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炎黄子孙”观念,或者说炎黄祖先认同早已形成,并非近代的产物。
汉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逐渐进入中原,他们一方面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将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注入汉文化之中,由此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的格局。十六国北朝时“炎黄祖先”观念被诸多边裔民族接受。《十六国春秋》《晋书》《魏书》《周书》等文献记叙十六国北朝君主自认炎黄苗裔。这代表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结合成紧密的整体。
重视历史修撰是中国的传统。后代王朝记录前代历史的行为,代表了一种主流的态度。以明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清两朝为前代元、明修史为例,前后两个政权的建立者族属不同,但是却表现了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意识。明朝统治者肯定元朝的历史贡献,也能正视元朝的历史教训,关注的是兴衰成败的道理,而非民族彼此的界限。清朝统治者同样清楚且主动选择接续修史这个中原王朝的传统。可以说,统一的历史文化认同,重塑了民族关系;寻找和重建共识,胜过了强化彼此的差异。
张军:这种经济上的一体化、文化上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上的一体化,统一性就是这种文明格局的内在属性与必然要求。所以,中国国家进程的多元化造就了成熟的统一的国家模式。自先秦以来形成并在秦汉以后得到加强的关于中国统一王朝的观念,有效地在许多重要历史时期抵消了多元化的疆域格局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就是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融汇为中华一统实体。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在中华文明的变迁发展中,统一性是其鲜明特征。习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特性,为我们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总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皆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只有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国家实力的强大才能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高擎中华文明火炬,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以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