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官网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历史大事时间表古代历史人物大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4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生成史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历程。马克思既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把世界历史看作是资本主义走向自我瓦解的坟墓,因而《资本论》在考量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对世界历史的思考。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同时构成《资本论》的两大思想主题。可以说,不懂得《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就不懂得《资本论》的资本主义批判。当代世界依然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烙印,在此背景下,澄清《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不仅有利于打击西方学者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而且有利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史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散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一再焕发出引人注目的理论魅力。然而,人们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这一重要概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著作中,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虽然偶尔也会涉及到《资本论》,但却始终没有给予《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思想足够的重视。在资本主义日益侵蚀全球的今天,特别是在西方学者一再叫嚣“历史的终结”的背景下,重新阐释《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无疑对于反思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这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项极为紧迫的理论任务。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关注世界历史的课题。大体说来,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马克思着力于批判“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特别是持续地展开了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搏斗,因而此时他对世界历史的思考,更多地是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官网。在这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直接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论前提。自19世纪50年代之后,马克思彻底摆脱了思辨哲学的影响,不再单纯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具体展开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批判,并最终形成《资本论》及其手稿。与此相应,马克思此时对世界历史的探讨,不再像前期那样是为了反驳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主要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运动规律。在这里,一方面古代历史人物大全,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的维度上理解了资本主义的实质,断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具体展现了世界历史的基本景象,这就是,世界历史只是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内部矛盾的世界性延伸,它由资本的逻辑所促成并最终屈从于资本逻辑的支配。《资本论》及其手稿,既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露,又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内在本质的剖析。
众所周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又一部极为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这部手稿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超出了国民经济学的水平,开始了独立而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创作。在这部手稿的导言中,马克思首先阐述了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理路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按照马克思此时的想法,经济学的结构应该由如下五个部分依次展开:“(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很明显,这里的第四、五两个部分属于世界历史的内容,它表明,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看作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在一开始显然只能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中来理解,因为正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才形成了世界历史。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②
随着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约是在1857年11月初,马克思更改了原有的思路,拟定了新的经济学著作的构架,这主要体现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的结尾处。马克思说,“在考察交换价值、货币、价格的这个第一篇里,商品始终表现为现成的东西。……但是,商品世界通过它自身便超出自身的范围,显示出表现为生产关系的经济关系。因此,生产的内部结构构成第二篇。[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上的概括构成第三篇,[生产的]国际关系构成第四篇,世界市场构成末篇;在末篇中,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但是同时一切矛盾都展开了。于是,世界市场又构成总体的前提和承担者。”③尽管与“导言”中的结构相比,这个修改后的计划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它却突出地强调了第五部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家生产资料的来源地,又是资本家所生产的产品的推销地,因而它对于资本主义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不仅如此,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还打破了昔日人们区域性、地方性的生活方式,把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文化都捏合在一起了。显然,这一切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和世界历史的这种内在共生的关系,所以他一方面始终立足于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来考量世界历史的动态,另一方面又始终在世界历史的维度上来考察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命运。
《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表明,马克思在此期间对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结构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大约在1858年中国历史大事时间表,马克思完全放弃了原本的五篇结构,而采取了六个分册的方式,即“(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中国古代历史。”④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又删掉了后三册的内容,最终形成《资本论》四卷的格局。与此前的结构修改相比,这一次的改动是最大的,马克思不再保留“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关涉世界历史方面的内容。既然如此中国历史官网,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内容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变得不够重要了呢?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马克思如下的论述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马克思说,“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以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不过这样的说明不在本书计划之内,而属于本书一个可能的续篇的内容中国历史官网。”⑤这表明,马克思对《资本论》结构的调整,不是出于世界市场不够重要的缘故,而是因为这些论题并不直接相关于《资本论》的主题———资本和雇佣劳动。马克思意识到,如果过多地探讨这些间接相关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整部著作对其主题的深入推进。不过,尽管后来的《资本论》在结构上不再呈现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以及国家等内容,但它的实际的论述中,却依然散布着大量有关世界历史的探讨和论述。毋庸置疑,深入阐释和发掘马克思的这些探讨和论述,无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来说,还是对于理解以世界历史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中国历史大事时间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固然是通过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国家等具体内容来展现世界历史的图景,但如果仅仅囿于分析这些世界性的经济联系,还不足以窥探到世界历史的全貌。与的世界历史论者相比,马克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仅探讨了这些关涉世界历史的具体内容,而且还深入讨论了世界历史整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如果说前期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规律的探讨,是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后期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规律的探讨,则直接依托于对资本主义内在本质的批判。《资本论》以马克思所熟悉的英国为典型案例,既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又以此为基础,剖析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在一开始就潜藏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就是,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只能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但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导致工人阶级的赤贫化和反抗。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和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只能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这就是为什么说世界市场乃至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剖析表明,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不仅会在民族国家内部打破一切制约其增值的封建障碍,而且还会不可避免地突破国界,通过国际竞争和世界市场来达到自己增殖的目的。马克思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⑥一方面,资本主义固然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史无前例地互动起来,但另一方面,它也把自身的固有矛盾世界化了,把资本主义的危机扩充为世界性的危机。这是因为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它总可以在国际交换和贸易中用少量的劳动换取不发达国家的大量劳动,从而从中获取较高的超额利润。这种不对等的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在根本上致使各个民族国家并没有完全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而是始终在倡导自由贸易的同时时不时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可以说,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构成了各个国家对待国际经济的二重奏。
世界市场上的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从历史上看,世界市场的孕育和发展直接根植于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而不是自由贸易的原则,这就在根源上注定了世界经济不平等和不平衡的格局。显然,正统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并没有注意到强国在国际贸易中基于生产率的优势对弱国的剥削,因而它总是一味无知地鼓吹国际贸易中的自由原则中国历史大事时间表,甚至幻想在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交往和交换,没有任何外在的强制性。但马克思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的实质,看到了在自由贸易的背后所掩藏的诸多形形色色的的剥削和压迫。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⑦尽管如此,马克思也并没有彻底否定世界市场,而是在双层的意义上肯定了它的重大历史进步作用。首先,世界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破除了阻碍资本自由前进的民族障碍,它不断地塑造着世界历史,并很快就把整个世界捏合成一个骨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世界市场尽管加速了无产阶级的异化,但也为无产阶级的早日解放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看到,在世界市场中,一方面是个别国家、个别企业有组织和有计划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则是整个世界市场的无序化和无组织性。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矛盾还可以通过向世界市场的转嫁而得到缓冲,那么,整个世界市场中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把资本主义彻底推向了它的尽头中国历史官网。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我们赞成自由贸易,因为在实行自由贸易以后,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区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则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⑧这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向世界的扩散,整个世界必然会日益形成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到那时,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条件也就具备了。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的效应是双重的,它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最终促使资本主义走到了穷途末路。
尽管后来的历史表明,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实现,但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却一再重演,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虽然说并不直接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它却有效地打击了那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使得人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限度。马克思说的好,“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⑨毋庸置疑,在资本还没有完全侵蚀到世界历史的各个角落之前,也就是说,在世界历史还未获得充分发展之前,资本主义是不会灭亡的。但是,尽管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调整各种关系来缓冲自身的危机中国古代历史,但这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对此,马克思说,“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⑩
总体上看,“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空间和内在平面,马克思始终在世界历史的维度上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未来走向。在《资本论》的意义上,世界历史并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辩证运动的产物古代历史人物大全,而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然会在世界市场的平台上充分展现出来并走向穷途末路,到那时,世界历史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历史官网,全人类的解放得以实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同世界历史的内在关联,强调资本是推动世界联系和世界交往的强大动力,因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过程;另一方面古代历史人物大全,马克思又站在世界历史的立场上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在促进世界一体化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固有矛盾“世界化”了,这也就为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带来了契机。在《资本论》发表150年之后的今天,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尽管没有爆发,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世界化趋势却有增无减。澄清《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并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鉴借,无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概念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着潜在的界限。世界历史深层地根植于资本不断追求增殖的本性。资本先天就是自由的,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它必然会突破一切障碍,并最终把昔日区域的历史古代历史人物大全、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因此,世界历史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在资本发轫之前的前现代社会,并不存在世界历史的可能,因而任何关于世界的想象归根到底都是地方性知识。然而,尽管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的发明中国历史官网,但这并不同时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舞台上永恒的主体性角色。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主义酝酿了世界历史,但也同时酝酿了埋葬自己的坟墓。随着资本主义潜在危机在世界历史中的加剧,世界无产阶级必然会发动起解放自身的主义运动。《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表明,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历史的终结”,它的发展存在着既定的界限;一旦超越这个既定的界限,资本主义就会被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义所取代。今天的中国正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并始终以对外开放的姿态来倒逼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完全遗忘了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潜在界限,甚至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当作中国改革的标准样板。立足于《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这种思想倾向的理论症结就一览无遗了。固然,我们要努力融入世界历史之中,积极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一切优秀的成果,但并不能由此而彻底陷入对资本主义的盲目崇拜中,而遗忘了马克思所警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界限。
其次,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尽管资本主义发明了世界历史,进而促使世界历史完全屈从于资本的运动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世界历史中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必然要经历资本主义的全部“阵痛”。马克思就曾在遵循世界历史总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了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道路古代历史人物大全。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中国历史大事时间表,马克思通过详尽分析“农业公社”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国情,阐述了不经历资本主义而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尽管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其具体实践中逐渐偏离了马克思的初衷,但却使得如何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项极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完善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中,逐渐摸索到了一条既利用好资本主义优秀成果而又规避资本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作为与现代资本主义并时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吸取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在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另一方面,中国又在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努力把资本的成果真正转化成谋求人民共同富裕的财富,这就在根本上规避了资本的负面效应。目前,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热议的话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日益表现出某种创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潜质和倾向。可以说,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西方学者“历史的终结”的叫嚣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了市场,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则又重新成为一个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也更有益于世界历史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