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浪漫的背景图复古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24
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高校,也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入选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共建。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是1979年筹建、1980年正式成立的历史系,2004年6月更为现名。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较早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单位。1996年设立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000年、2003年分别增设了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学位点,2011年中国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学院现有1个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4个研究方向),民族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文献1个博士招生方向。目前在读本科学生744名、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15名。学院现设有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5个教研室,建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下设11个实验分室,设备总值483.1万元。
本硕士点所设方向为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宗教与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民族宗教的发展历史、教义、制度、文化资源等,重视宗教与社会稳定之关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服务。现有导师3名,其中教授3名,获得博士学历3人,甘肃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二层次人选1名,甘肃省领军人才1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2名,有2人担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1人担任中阿友好协会理事, 1人担任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本学科点的研究队伍具有语言、地域方面的优势,在全国的民族学、宗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近五年来,出版《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文化论集》(2013年)、《互动、调适与共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适应问题研究》等专著1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编辑出版《西北宗教论丛》(第三辑)、《西北宗教论丛》(第四辑)。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校级项目多项。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是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该学科以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古代文献为主,结合文物考古、社会调查的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对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民族院校,有着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教学和研究的良好传统。 2003年7月经甘肃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同年开始招生。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位点现有3名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中国少数民族族别史。
学位点导师组成员十分重视学术研究,近五年来共出版少数民历史与文化研究专著13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重大招标项目6项、总经费达9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国家民委社科三等奖1项、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学位点自2003年9月招生以来,制订了规范的培养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现已培养研究生27人,其中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分别在在高校、出版、文博、行政、企业等部门从事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学位点,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着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改革和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浪漫的背景图复古,力争将该学位点建设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人才的培养基地。
中国史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并探讨其规律的科学。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有人类活动以来的中国历史,涵盖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研究范畴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经济、区域、社会、民族、边疆、军事、思想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民族交往与融合、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中国各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史是西北民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奋生、谢再善、段克兴、王沂暖、才旦夏茸、王兴先、王继光等知名学者先后在本专业任教,在藏族史、蒙古史、历史文献学、格萨尔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史学科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中国史、格萨尔学是甘肃省重点学科,历史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
根据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史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要求,设置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国专门史4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多种分支而又相互密切联系、完整的中国史学科体系。
旨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制度文明、经济生活、社会变迁、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等重要内容,侧重研究西北地区古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阶段性差异、地域性特点以及演变趋势和规律。
旨在系统研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制度、社会经济、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军事、思想文化、边疆治理等方面,侧重研究西北地区近现代的社会发展、边界安全、区域特点等。
旨在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进行整理、考辨和研究,揭示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资料,侧重于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和西北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旨在对西北地方史、西北民族文化史、西北历史地理、西北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立足西北,突出民族与区域特色。
中国史硕士点现有导师9名,其研究范围涵盖以上四个方向,近年来,导师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果卓著。
才让,男,藏族,1963年11月生, 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历史学系,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主任,主要从事藏传佛教历史、文献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及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藏学》(杂志)编委等,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领军人才。
近五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编)著5部。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现主持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先后指导十多届硕士研究生。
马明良,博士,二级教授,留学回国人员,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鉴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核心图书目录评审专家和相关高校博士论文的评议专家。从事世界文化史、伊斯兰文化、文明对话和比较宗教学的教学与研究三十多年。已出版著作10余种浪漫的背景图复古,发表论文120篇(其中在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61篇),10余篇论文被《中国学术年鉴》和《复印资料》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全文转载。主持包括教育部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培养十多位研究生,其中有的考入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多次获“求知杯”优秀论文奖。
嘎藏陀美,男,藏族, 1963年生,教授,博导,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民族史、藏传佛教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藏传佛教大辞典”( 2014年6月-2018年12月,经费110万元)。参与大型文献集成《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藏文文献》的编目整理。完成50多部藏文古籍的整理出版。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敦煌古藏文禅宗音译文献p.t1228号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研究》等50余篇。
赵学东,男,藏族,1963年5月出生于甘肃省天祝县。1985年6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现为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导师组组长、西北民族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民族博物馆馆长浪漫的背景图复古,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中国民族博物馆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甘肃省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位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西北史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曾获得甘肃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西北民族大学首届“十佳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从教三十多年以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藏族史》、《中国民族史》、《西北民族关系史》、《蒙藏关系史专题》等多门课程。本人主讲的《藏族史》课程于2006年评为甘肃省级精品课程。先后在《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中国藏传佛教》等6部学术著作,主持完成2项国家民委重点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社科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成果获国家民委社科三等奖。目前,承担1项国家民委社科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2年至今培养指导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研究生20名,其中6人先后考取博士研究生。目前,10人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10人在行政或事业单位就职。
杨富学,男,汉族,河南省邓州人,1965年5月出生。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新疆大学历史系、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系、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02年获敦煌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被评为优秀博士后。现为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甘肃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以西域、敦煌出土回鹘文文献及其所反映的古代历史文化与宗教问题为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先后赴印度、尼泊尔、新加坡、美国、蒙古、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港、澳、台诸地参加学术活动。近五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子课题5项;出版《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合作)、《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修订本)、《回鹘学译文集》等4部专著和译著《佛教与回鹘社会》(合作),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及《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丛书》(10册)。近5年来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文物》、《敦煌研究》、《西域研究》、《中国藏学》等书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100余万字,并有译文20余篇,30余万字。
王东,男,汉族,1980年生,河南省漯河市人,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敦煌文献与少数民族史。2010年至今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在《敦煌研究》、《中国藏学》、《文献》、《甘肃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暨南史学》、《敦煌学辑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出版著作有《吐蕃王朝》、《牧歌流韵——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珍》(吐蕃卷)。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项。
吴晓军,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甘肃省委党校专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甘肃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区域经济开发史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2年被甘肃省教科文卫工会委员会授予“甘肃省师德标兵”。2014年入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人选。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生态史研究。近年来出版《中国环保——和谐与生存》(2007年)、《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2007年)、《黄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中国工农红军征战甘肃史》(2011年)等专著三部。在《中史研究》、《青海社会科学》、《甘肃理论学刊》、《甘肃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打通国际路线方针对党和红军的重大影响》、《近代西北回族势力的崛起与社会变迁》、《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部分内容的订正》等论文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复印报刊资料》、《党史信息报》等转载、介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项:《近代甘肃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于2011年正式结项)、《从俄界会议到七七事变:党应对重大风险考验的决策与经验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路军资料长编、研究述评及西路军论述》的研究。2007年3月获甘肃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5月获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3月获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周松,男,生于1970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西北民族大学专门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2005年至2016年担任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教授,民族学(2009年)、历史学(2014年)硕士生导师,2017年起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档案文献、明史、民族史。
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发表论文各1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3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4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篇,其他CSSCI刊物6篇,非CSSCI刊物8篇,会议论文10篇,《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专著《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佛教与古代社会》、《天山雪传奇校注》3部。
主持完成河南省哲社科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各1项。现主持教育部项目《明代达官军研究》。
曾获得201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河南大学2015年教学质量奖一等奖、2006年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目前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历史文选》;为研究生讲授《明清史研究专题》、《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明清)等课程。
王淑芳,女,汉族,1965年生于甘肃兰州。1986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同年到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从事教学工作至今。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专题》、《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礼仪学》、《求职礼仪》、《教育学》等十多门课程,曾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骨干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方面的研究。独立完成了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2015年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出版专著《礼仪学》,33万字,荣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公开出版另一部礼仪专著《求职礼仪》,27万字。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如《唐装胡服色彩略论》等。2007年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
段小强,男,汉族,甘肃会宁人,生于1969年9月。1992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7年6月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9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地区史古。2012年—2014年任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2015-2018年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史硕士点导师组组长,兼任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学会理事。
自从教以来浪漫的背景图复古,先后主讲《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化史》等本科、研究生课程。曾荣获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主讲的《考古学通论》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改项目《考古学通论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考古学通论》,出版《马家窑文化》等著作2部;主持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2项。2次被评为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朱悦梅,女,汉族,1969年1月5日生,上海市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辛德勇教授的指导下主攻中国历史地理专业,完成毕业论文《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到西北民族大学任教至今。2007年评为副教授,2012年晋升教授,2014年遴选为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本科生《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献学》、《藏学》、《儒家文化》、《史学论文写作》、《先秦史》、《秦汉史》等课程教学和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
科研方面,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敦煌研究》、《中国藏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另外,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国家民委社科项目1项,参与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各1项。
靳艳,女,汉族,1963年生。1985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同年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1989至199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所进修研究生课程,1998--2000年在兰州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现任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世界古代史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
在《兰州大学学报》、《历史教学》《史学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主编及参编了著作及教材若干,合译著作一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民委项目一项,参与省级课题一项。
杨永锋,男,汉族,1980年出生,甘肃宁县人。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世界史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近年来,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及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出版专著3部。2016年主持中央高校重点项目——《20世纪40年代英美霸权和平转移研究——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启示 》。现为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刘英,女,汉族,曾于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毕业、俄罗斯联邦别林斯基国立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历史学专业毕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美国犹他州犹他国立大学访学,现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留学归国人员、教授、硕导、第七届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中国苏东研究会会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甘肃欧美同学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及西北民族大学分会副会长,
曾主持或参与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外专局重点项目等。代表性独立学术成果:《俄罗斯文化政策的转轨与启示》,(《探索与争鸣》,2012年2期);《俄罗斯文化政策有何变化?》,(《苏联》姊妹篇—《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2年8月);《以史实考察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6期);《普京外政与俄罗斯国家传统精神》,(《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6期);《中国西北地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中的贸易地位》,(《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4期);《中国西北地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地位》,(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08年7期);《冷战起源时期苏联对朝政策研究—俄罗斯及中亚朝学研究分析》,(《中外关系史研究论丛》,2007年12期);《1945-1948年朝鲜半岛北部各派力量述要》,(《西北历史文化研究论丛》,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等。
著有:《20世纪前30年的中俄经济关系》(俄罗斯)、《1945-1948年冷战起源时期苏联在朝鲜的政策实践》研究报告(上海)、《冲突与建构:多视域下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北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