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短文标准格式历史解说词答题格式八年级历史习题历史新课标结构解读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4
1982年9月1日,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历史新课标结构解读、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话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这篇讲话也由此成为了名篇、经典。
这篇讲话,原来是《文选》第二卷的终卷篇,1993年在编辑《文选》第三卷时,经请示同志同意,移到了第三卷中,作为开卷篇,足见它的重要性。党的十二大胜利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成为开创新局面的进军号。
然而,这句话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开辟新道路的标志。这一点即使是在今天,也还应该加以深入地阐释和宣传,这对于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八年级历史习题、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很重要的。
本来,“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同志和我们党在新主义时期就形成的思想,不是什么新观点。搞社会主义也要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做的。三大改造自不必说历史小短文标准格式,搞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同志写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范例。他的出发点正是“以苏为鉴”。在1962年的七千会上,同志讲得更加明确。他说:“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历史解说词答题格式。”正因为如此历史解说词答题格式历史新课标结构解读,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然而历史小短文标准格式,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是在一段时间里犯了脱离实际的错误,走了弯路,造成严重损失。同志总结说,“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有的“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例如‘’和‘文化大’”。“搞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同志也总结说:“在我们过去的建设中特别是‘’中曾经搞过的一些事情,就太理想化了,脱离了国情,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所以,不管是照搬外国、照搬书本、照搬自己过去的经验,还是出于理想和热情,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原因有很多种,但总归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这是我们过去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通过作历史决议,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八年级历史习题,又总结了三中全会以后的正确经验,经过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终于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认识上来八年级历史习题。同志深刻地指出,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在时期和建设时期,都走了很大的弯路后才得出的真知灼见。它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讲出来沉甸甸的。正像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一定要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
但是,同志当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意义还不止于此。看起来,我们党的认识好像是转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八年级历史习题,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原来已有的正确认识上。这似乎并无新意,只不过是因为经过了曲折,认识得比过去更加深刻罢了。
这种看似回到原点的运动历史新课标结构解读,是螺旋式的上升,已经有了质的不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来简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年级历史习题,这句话,不但是新概念,而且有了新的涵义。其中历史解说词答题格式,蕴含了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很多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已经不是原来那种受苏联模式影响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了,有了自己的特色。
对这句话的新意,人们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历史解说词答题格式,当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也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十二大以后,同志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围绕这个主题,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取得成功,“一国两制”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等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系统化起来。人们开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提出的意义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特别是同志1984年的一篇谈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1984年6月30日,同志在回答外宾提出的“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问题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中国的近代史讲到现在,从国内讲到国际,从改革讲到开放,从经济讲到,讲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他滔滔不绝,语惊四座。最后,他自信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这次谈话随后在《瞭望周刊》杂志上以“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题作了报道,引起国内外、港澳台的高度关注八年级历史习题,一时洛阳纸贵。中央文献研究室请示同志同意,将这篇谈话发表在了《文献与研究》上。这就是现在《文选》第三卷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的由来。随即中央又决定编辑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文集,这是他的第一本专题文集,成为后来编辑《文选》第三卷的基础。
这些新的思想,其实在十二大之前,同志就已经思考了。在1994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增补修订《文选》第二卷时,我们对这一点就有深刻的感受。
增补后的第二卷增加了14篇新文稿,这些文稿特别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新意。包括《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等文章。正如第二卷出版说明中所说:“这次增补,对作者在上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已经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同志在1980年5月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可见,那个时候他就开始从本质上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总是从社会主义一定要比资本主义优越这个角度来阐发这个问题。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力要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一个是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而且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历史新课标结构解读。他反复说明这个道理。这一观点与他后来明确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志在1980年4月就指出,总结历史经验,第一条就是“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他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解放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指导和推动我们党沿着这样的方向去思考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志在1979年就已经明确地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志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破解,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后来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了这几个关于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外,在十二大之前,同志和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这反映在历史决议中的十个“主要点”中,可以看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概括。在《文选》第二卷新增补的文稿中,还提出了“小康社会”、“两手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思想。
这里,还要说明一个问题。从同志当年留下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出,他在拨乱反正中一直思考的是两个“中国式”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一个是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是一个意思,同志当年经常交替使用,常用的还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而且他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经常使用这个概念,这是他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是与他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历史决议以后,特别是十二大开幕词中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突出地解释和强调了这个意思以后,意义就不同了。这个不同,不但是因为从此明确了这一重大理论概念,并把它上升为我们党历史总结得出的“基本结论”的高度,而且是因为这句话中已经蕴含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和新涵义。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凝结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它不仅是总结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而且是新道路的最高范畴。它由此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成为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为什么自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中都要有这句话?为什么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要用这句话来表述,来概括?就是因为这句话准确地集中地反映了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本质。
这样重要的一些思想为什么当初编辑《文选》第二卷的时候没有收入呢?这正说明由于它们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的思想,全党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而这些思想本身也有一个成熟完善丰富的过程,其正确性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经过十年以后,从1982年到1992年的十四大,这一过程有了结果历史新课标结构解读。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九条内容,标志着理论的形成。而全党对这一社会主义新道路也有了高度一致的认识。此时,我们在修订《文选》第二卷时,再来看当初同志讲过的这些话,才有了深刻的感觉,理解了他当年的思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继承前人,又体现了创新发展。我们要把它的继承性讲清楚、讲充分,还要把它的创新性讲清楚、讲充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真正认识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