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讲解视频历史解读题历史解说咖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4
简要地说,口述历史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或者说,它是用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历史的英文名称是“著《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了一些学者的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外学者给口述历史所下的定义,大都是正确的,至于“给口述历史下怎样的定义那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把握住口述历史的精髓,也就是其最显著的作用——它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它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或者至少弥补其不足。”美国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在他所著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一书中也说:“口述历史是一块极富创造力与活动力的园地,无法以单一的定义来界定、掌握。”
口述历史源远流长。正如英国口述历史学家、社会学教授保罗·汤普森所说:“事实上,口述史学就如历史一样悠久。它是历史的第一种形式历史解说咖。”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为了将先辈们的事迹保存和传承下去, 除了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忆如结绳、刻契、图画等记录之外,主要是依赖口口相传。可以说,口述史是历史的源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历史阶段。在欧洲19世纪以前,口头回忆与传说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到了德国兰克(1795—1886年)学派兴起,档案文献被看作最可信的历史证据,口述资料才被冷落历史解读题。到20世纪上半叶,兰克学派的治史主张受到批判,史学家认识到史料多样化的必要性,才重新发掘非文献资料。1938年,美国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中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研究的呼吁,1948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口述历史研究室,标志着现代口述历史(口述史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口头调查方法在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应用成功,产生了示范效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史的兴起,都推动了现代口述历史(口述史学)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口述史研究中心增加到90多个, 1967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美国口述史协会,到1971年已拥有1400 多名会员;1978年还创办了刊物《口述历史评论》和《口述历史参考文献》。在美国影响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口述历史协会。1979年,在英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口述历史大会,并成立了国际口述史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89)、《世界记忆工程》(1992)、《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告》项目(1997年实施,有学者认为“口头”与“口述”的译法不如译为“口传”)、《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2003)等文件,都关注了“口传文化遗产”,包括了以口传身授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口传记录)。
在我国,古老的口述传说很早出现。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指出:“语言的出现较文字更早,口述传说理所当然地要比成文记事要早。但在人类初始阶段,‘口述’的内容并非传说,而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没有办法记录下来,只能凭着记忆一代一代地传述。所谓‘十口为古’,口述的内容便渐渐地成为‘古事’即往事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口述传说被人们在多种场合反复引证,因而得以出现在现行的早期各类文献中第二次世界讲解视频。《诗》、《书》、《易》、《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著述、楚辞……,无一没有口述传说的内容。不同的是,有些传说被人为地历史化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很丰富的文字史籍记载,但是历代史学家撰修史书,也不乏采用民间口述记忆和传说的事实。如孔子的《春秋》运用口头传说追述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了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历史解读题、项羽、韩信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裴松之注疏《三国志》曾“上搜旧闻,旁摭遗逸”;唐代史官有自行采访制度,采摭史事,可进行口头访问;章学诚论述州县修地方志“辑材之要,在设志科”,其职责为“记载、辑稿、保存、采访”,“四乡各设采访一人,……俾搜遗闻逸事,以时呈纳历史解说咖。”进入20世纪,史学家梁启超提倡“新史学”,注重史料历史解读题,主张搜集文字记录之外还要对“现在日日发生之事实”,“躬亲其役或目睹其事的人”进行“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在近现代,较早做口述历史的,如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曾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名妓赛金花口述自传写成的《赛金花本事》,就是一部“口述实录”;80年代撰写成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就是“广采乡邦文献,详考切关宏旨的首义史事细节,又适度使用访录辛亥老人的材料”,实为“口述史学的早期尝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近代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实地调查”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1951年全国政协第三届全体会议闭幕之后,周恩来总理在招待60岁以上委员的一次茶话会上,号召大家将六七十年来所积累的知识、经历和见闻,自己写下来,或者自己口述,让别人记录下来。会后,在全国和各地方很快设立了文史资料研究会,积累了大量的个人回忆录和口述资料。
从20世纪80年始,我国史学界与国际口述史学界接轨,正式使用“口述历史”、“口述史学”的术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杨雁斌介绍了国外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他和一些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的文章。在1999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年会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等四位教授举办了中国口述史学专题讨论会,主题是:“今天的中国口述史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钟少华从1982年开始做口述访问,1989年写成了《中国口述史学刍议》,他的口述历史研究项目选定一百多位年逾古稀的中国科学院技术专家作为口述对象,抢救活史料,1996年他整理了其中部分材料,出版了口述历史著作《早年留日者谈日本》。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当代中国》丛书、《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及其家族》、《中国知青口述史》、《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上海口述史》项目以及其他以大量口述资料为基础的口述历史著作陆续出版。北京大学历史系从1996年开始设置了口述史学的课程。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口述传记”丛书,如《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等。
进入21世纪,我国口述历史、口述史学有了新的重大的发展。2004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扬州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单位发起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在扬州大学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代表该院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的讲话,对口述史、口述史学的概念及其作用,对口述史学的学术规范和学科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指出:“从广义上讲,所谓口述史应当是指历史工作者利用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悠久口述史传统的国家。”在这次高级论坛会议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还收到论文数十篇,举行了学术演讲会、讨论会,对中国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学术探讨。
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决定实施的“人类口头(口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告”项目,我国于2002年5月启动了“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口传)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准备用5年时间进行全面普查工作,然后建立中国人类口头(口传)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资料馆。此外,2004年,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成立了口述史研究会(1989年成立时称“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九思文化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九思口述史研究中心”。
近年来,口述历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年都有多种口述历史的专题书籍出版,一些文史期刊也开辟了口述历史栏目第二次世界讲解视频。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纷纷推出以口述历史为特色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和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陆续出版《口述自传丛书》,现已出版了《舒芜口述自传》、《黄药眠口述自传》、《文强口述自传》等;还专门成立了“口述历史”编委会,聘请著名学者季羡林、唐德刚、戴逸、冯其庸为顾问,不定期出版以发表口述史学的叙述性文字为主的《口述历史》丛刊,2003年9月已出第一辑;2006年5月,该出版社又出版了王俊义、丁东主编的《口述历史》一书。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从1993年致力于作家老舍之死的个案研究,走访了数以百计的“历史在场者”历史解说咖,耗时长达8年,先后出版了《老舍之死采访实录》(1999年12月)、《太平湖的记忆: 老舍之死》(2001年7月)、《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2007年1月);作者在后一本书中还用相当篇幅专门探讨了口述历史问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清代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启功91岁时的口述自传:《启功口述历史》于2004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2005年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的汇集了一千多人(件)劳工口述资料的五卷本《二战掳日劳工口述史》;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从2004年11月开始走访了15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获得400多万字口述资料整理成的一套三卷本《山西抗战口述史》;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小江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做“20世纪妇女口述史”,并主编丛书,于2003年已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四册《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等等。
我国地区开展口述历史工作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近代史研究所”曾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合作两年,进行口述访谈工作,后因资金问题一度停顿;1984年恢复工作,成立了口述历史小组,对劳工阶层、妇女、退伍老兵、原居民等所谓下层人士进行采访,1989年创办了《口述历史》刊物,还出版《口述历史丛书》,到2000年已整理出版了70多种口述自传丛书。的一些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如“史研究所”、“党史研究会”、“省文献委员会”、“大学历史系”,以及一些民间团体等,都开展了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在一些大学和中小学也开展了口述史教学。在海外,美籍华人唐德刚从1957年开始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中国口述史学部的工作,已先后完成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等多部口述史著作。
4. [美]唐纳德·里奇著:《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6《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编:《口述中国——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历史解说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