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解释含义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22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党的百年历史是矢志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习总在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党百年历史主题的提炼和总结,为学习研究中国党百年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历史解释含义,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历史解释含义。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将“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的最低纲领。民族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党的最低纲领实际上表达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和追求。党的三大通过的宣言提出,党的使命“是以国民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加入世界,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这里不仅展现了中国党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担当,而且展现了中国党人的国际主义情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空前的危机。1938年6月,中央发出《关于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一方面强调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另一方面申明中国党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表明中国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和应对重大时局变化的智慧历史解释含义。在《新主义论》一文中表示:我们党人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建设新社会历史解释含义、新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具体化。
新主义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党人经过实践探索,开辟了新主义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就其具体内涵而言,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以农民为主力,以农村为依托,以武力为手段,以统一战线为策略,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正是依靠这条道路,中国党赢得了新主义胜利,创造了新主义的伟大成就。
新主义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赢得国家独立的同时,我们实现了人民解放,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中华民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国家独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备了主体力量,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权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党人便开始谋划国家的现代化。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一次会议的开幕词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工业化、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历史解释含义,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国家现代化的四个重点领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点。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里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坐标,确立了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党人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道路就其具体内涵而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目标,以和平为方式,以渐进为策略,将所有制变革与社会变革、人的改造相结合。这条道路引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1956年开始,中国党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中国制度奠基时期,建立了中国党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并确立了党领导一切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我国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支撑。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历史解释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定位更为明确和清晰。党的十三大报告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诠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重申初级阶段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如此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又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将中国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党的报告重申中国党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要求全党始终保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经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系列历史性变化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党的面貌得到大幅度改观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摆上党的议事日程。党的报告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并且强调“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总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俗表达。此后,习总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并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内涵,将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
党的以来,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系统总结我国制度显著优势的基础上,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经过长期制度建设的积累特别是新时代的制度创新,我国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制度架构已经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党的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20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仍保持了2.3%的增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上升到17%。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和全球最大投资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高。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中外比较,中国人民深感生活在中国最安全最幸福。由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明显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党的百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实基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党的百年历史证明,中国党是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没有中国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