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励志名人个人档案本人自传人物传记500字伟人传记有哪些书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10
众所周知,1938年2月,美国记者埃德加·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西行漫记》在抗战时的上海“孤岛”出版发行,随即轰动海内外。鲜为人知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一本署名“林轶青”编著的图书《中国的红星》也在上海出版发行。如果说《红星照耀中国》是外国人写的第一本向世界讲述中国党和红军故事的书,那么毫无疑问,《中国的红星》则是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类似书籍。
《中国的红星》1938年2月25日由新中国出版社出版,上海杂志公司、北新书局和广州、汉口的生活书店及香港的大公书局经售。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过去的红星”是当时已牺牲或辞世了的31位早期先烈传略。若对照“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有18位著名先烈的名字名列其中,包括张太雷、周逸群、许继慎、黄公略、毛泽潭(覃)个人档案本人自传、阮啸仙伟人传记有哪些书、刘伯坚、段德昌伟人传记有哪些书、方志敏、澎湃、旷继勋、瞿秋白、陈延年、苏兆征世界十大励志名人、恽代英、萧楚女个人档案本人自传、李硕勋、邓中夏等个人档案本人自传。下编“现在的红星”则是当时正战斗在抗日前线位和红军将领传略,包括、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等。
令人遗憾的是人物传记500字,历经岁月流逝世界十大励志名人,该书几乎在各大图书馆都已难觅其踪。近日,人民出版社再版重印了由姜小平收藏、李良明教授评注的《中国的红星》,对于我们从书中领略先辈的风采,重温这段历程世界十大励志名人,从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红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纪传体中史,客观反映了中国党艰苦卓绝的早期奋斗历程,是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的珍贵教材。党的以来人物传记500字,习总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根据笔者的检索和研究,《中国的红星》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早期和家的传记合辑。编著者对各位传主的历史定位充分体现在各篇传记的标题中,生动贴切,例如“中国列宁——”“红军统帅——朱德”“赤黄埔系领袖——周恩来”“书生领袖——瞿秋白”“广州主角——张太雷”“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新文化运动健将——萧楚女”“海陆丰的农民王——澎湃”等伟人传记有哪些书。全书内容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党的创建、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苏区反“围剿”、长征、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该书实际上以纪传体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党人早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伟大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国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勇往直前、顽强奋斗的苦难辉煌,是新时代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的好教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书中“红星”为胜利而出生入死的感人事迹,无疑能激发我们继续前行的昂扬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的红星》蕴含丰富的老一辈家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等相关内容,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锤炼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最好的营养剂”。该书通过许多感人肺腑的细节描写,彰显出早期和家们的初心,将他们对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及其高尚的无产阶级道德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该述中国党早期之一、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在主持武汉中央军校工作时,“月入甚丰,除兼职不取薪外,月入亦有六百金以上,但恽每月只用三十元,其余尽缴,以作党费,其尽忠党务,有足多者”。寥寥数笔,恽代英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跃然纸上。又如,该书叙述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方志敏长期患有肺病,“识者均谓其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却仍然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与其他同志一样“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每‘夜行’七八十里为常”,还豪迈地宣称谓,“肺病惟跑山过岭,曝陋(露)太阳,多喝凉水个人档案本人自传,始能根本治疗”。其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令人动容。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这些“红星”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培育的精神和高尚品质,至今依然是一份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的红星》热情讴歌中国党的领袖和英雄群体,弘扬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启示。该书编著者“林轶青”,其确切身份尚待考证。从该书的书名和《序言》看,他将中国党自成立以来的早期统称为“红星”,并在《序言》中说明了编著该书的理由:“此辈红星身世,各各不同,或则出身富豪之家,或则贫无立锥之地,然既经献身,则为主义而奋斗牺牲之精神,殆皆一致”,因此,“不侫追念过去,既珍国士,弥怀先烈,实不忍听令此辈毕生奋斗之红星,及身而没,英名不彰于世”。他“摭拾旧闻,参考国内外秘密刊物”编著此书个人档案本人自传,其目的“一以振抗战之民气,一以餍读者之渴望”。应该说,这完全契合了当时的历史脉动,也充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