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贝多芬摘抄名人短篇优美文章中国近现代名人传记名篇佳作摘抄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17
如果说人到中年,一个男人变得油腻的标志是变得故作深沉,好为人师,那显然,55岁的姜文还是那个从不按套路出牌,将人生活得恣意潇洒的熊孩子。
姜文的名字是姥爷起的,不过中国近现代名人传记,无论是在幼稚的童年还是懵懂的少年,他和“文”这个字都搭不上边儿,反而是一股带着刀枪棍棒的江湖气,还有种自大狂妄和锋芒毕露。
10岁那年,姜文全家迁往北京,住进了部队大院,而且转到北京72中上学,在那儿结识相见恨晚的铁哥们英达。两个小顽童“臭味相投”,迅速成为挚友。他们俩最爱干的事儿,就是看英达父亲英若诚的话剧《茶馆》名人传贝多芬摘抄。他们和大院里其他孩子一起,经常坐在屋檐抽烟、弹吉他、唱苏联歌曲,谈论喜欢的女生。而这些年少生活,正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原型。
后来姜文考上中戏,依然很能闹腾。靠着年少老成的脸,假扮工作人员,去投诉他们扰民的居民家里访问;假装老头,骗倒骑自行车的老师;偶尔还冒充家长,给弟弟姜武开家长会。
在没有成为导演之前,姜文是一个好演员。他凭借《芙蓉镇》,斩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名人短篇优美文章,比如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199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北京人在纽约》等。
做演员的时候,姜文就狂得不行。1987年进入《红高粱》剧组,面对第一次当导演的张艺谋,因为角色塑造等问题,他和张艺谋从头吵到尾,最后吵出一部轰动世界的大作。
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霸王别姬》,当年也找过姜文,让他演男一号段小楼,但是姜文看不上,他说:“段小楼没什么挑战性,我要演就演程蝶衣。”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姜文如此狂傲,是因为自信,而自信源自于实力。他对待演戏的较真程度超乎常人。在《末代皇后》这部剧中,溥仪只是个配角,但姜文偏偏较真名篇佳作摘抄,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大量查资料,看纪录片,甚至特意找到溥仪的弟弟。后来姜武回忆道,那时候每天听着哥哥念叨溥仪入睡。就这样名篇佳作摘抄,他硬是把这个原本的配角演成了全片的亮点。
姜文28岁时,著名影评家焦雄屏采访他:“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姜文回答:“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焦雄屏再次反问,姜文直说:“我!”
姜文拍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期间是冬季,可电影要呈现的是大汗淋漓的夏日。姜文不仅要求演员们穿短袖,还要往身上洒水。开头几分钟机场送别,素材拍了三个多小时;宁静摆床头的一张照片,拍了23040张。
最终,这部电影以5000万票房夺得中国年度票房冠军,并且被美国《时代周刊》票选为全球十大电影之首。
什么是优秀的导演?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每一个镜头都要做到极致。姜文做导演,依旧很狂傲,他不为赚钱,只拍自己想拍的名人传贝多芬摘抄。
拍《鬼子来了》,在写剧本之前他翻遍了几十部关于抗日战争的大部头书。为拍出真正的砍头特效,就从美国进口能滚动拍摄的特殊摄影机。
拍《太阳照常升起》,他为了做好疯妈那双绣花鞋,让工作人员跑了几个省名人短篇优美文章,糅合各地不同的民间绝技,其制作成本超过了一辆汽车。
拍《让飞》,为拍好一场三人鸿门宴的戏,他专门搭建了环形轨道,用三台运动摄像机交替转动,这一场戏就用掉55万尺胶卷中国近现代名人传记,耗掉整个电影的五分之一。
拍《一步之遥》,必须要做出金色沙滩,试了很多种方法都做不出效果,最后是几卡车磨碎的玉米满足了姜文的完美主义。
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姜文都极其较真,追求极致,所以他才创造出一个个鲜活成功的角色,拍出世界的电影作品。
对于写剧本这件事名人短篇优美文章,他也极为苛刻。姜文说,即使是莎士比亚,四百年前写好的东西名人短篇优美文章,放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的贯彻执行。“我不能接受两年前写好的剧本,拿过来直接拍。”
姜文自己写剧本已经十分了得,但他还是不安心,每次都会找来很多编剧,一遍一遍地打磨剧本名人短篇优美文章,推翻重来30次,已成常态。拍摄《让飞》,他就找来六个编剧,加上自己,7个人写了3年。
姜文的天分在于他的倔强和坚持,世界变得太快,但姜文没变名人短篇优美文章。他依旧是那个狂妄的小子;他依旧在用最真的心,去拍好每一部电影;他依然不肯浪费任何一个镜头,完美到极致。他始终在做有意思的事儿,于是成为了最有意思的奇才。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就是不被这个世界改变,身上始终有着一种天真烂漫,能把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活得有滋有味。毫无疑问,姜文就是这种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