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短篇散文我的自传唯美开头名人传记有哪些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3-16
编者按:龙年济南第一场大雪后的某一天,我去拜访李学明先生。谈起我春节期间的江南之游,先生特意问了一句:“浙江天台的国清寺你去了没有?”
“哦……”我心里思忖这棵古梅是宋代还是明代的……“隋代的,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先生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略带兴奋地补充道。
“啊……”我既惊讶又遗憾还带着一点向往。惊讶的是世间竟有年代如此久远的古梅,遗憾的是我与其擦肩而过,向往的是将来一定要去看看。
今天看了李学明先生的这篇《梅花落》,才明白原来那几天先生正在为那棵隋梅辗转反侧、心痒难耐,当时跟我谈起她,不过是为稍解相思之苦。
最近正在重读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恰巧昨晚读到虞博士亲手栽的一树红梅开了,叫家人备了一席酒,请了杜少卿来,坐在梅花下,吃酒赏梅……读到此节,艳羡不已,没想到今天就读到了这篇文章,真乃一大乐事。虽房前无梅,家中无酒,但读着读着,梅花已然在心中盛开,岂不快哉!
正月,尽是些喜庆的日子,这是因为人间把年从家里过到了户外。于是乎,走娘家串亲戚,同学相聚,亲人团圆,还有狮子、龙灯、踩高跷,此时偶尔还春寒料峭,而人的心里却是热烈的,一片喜气,一团和气,真个开心!
“梅消息”这三个字自白香山那首诗起,后人已在诗里、词里、曲里、文里道尽了它的风流。如今再说出这三个字,特别是在连个梅花片都见不到的北方乡间,让人觉得一是酸,二是腐,另外还有些矫情。
它是白香山所在的那个朝代之前就有的一棵梅花。它活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如今带着七八个朝代的气息,在一个古寺里绽放了!
一树繁花名人短篇散文,千朵万朵,白白朱朱,色照眼,香沾衣,整个古寺里都弥漫了它的香气。香客如流,游人接踵,花气袭人,人在梅树下香径里陶陶然醉矣。那位乡人说着,比划着,似乎已有了些许陶醉。我在一旁听着没有醉,但心却飞去了江南。
于是,便让老伴打电话给儿媳,嘱咐她买高铁票。不一会,儿媳告知,只有一张正月十二的商务座,六小时多可达。
商务座?这哪是咱坐得起的呢,且又想到,大后天已是元宵,孩子们都在家等着,堂上还供着家堂,此时出去实不合适名人短篇散文。那就过了十五吧!
于是,我打电话给上海的一个画家朋友。他也是老乡,画得一手好山水,年前还托他请一位西泠退休的老师傅给做了一斤印泥。他定居上海多年,想他与那里是否有些来往。
说来也巧,他说他恰与那个寺里的一位僧人友善。僧人告知他,这两天这里有雨,且是中雨,还有风,我一听愣了!梅遇风雨极易调零。
席散归卧,已有些累,我和衣,反侧难眠,不知过了多久,朦胧间,我竟依稀站在那棵古梅下。天上一轮明月,夜空如洗。梅干色如青铜,满树苍苔,梅冠巨大,冷冷落落,花开如簇,色白如雪,花间似乎卧了一位高士,那高士也穿了一身的白。不远处又有一位美人,这美人似曾在哪里见过,在画里,没错,是在画里,是在顾恺之的画里。这位美人款款而来,云髻峨峨我的自传唯美开头,修眉联娟,光艳溢目。头上别着玉簪,不是玉簪,是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这联太美了,美到了极致,联里的美人也美到了极致。这种美不是浓妆艳抹,雍容华贵之美,而是一种秋水出芙蓉的天然之美名人传记有哪些。我因喜欢这副对子,它一直就搁在我的心里,我总想把它弄到纸上,试了几次,皆不合我意。而此时眼前的美人,正是我心里构想的模样,心下不由大喜,于是,急忙近前细察。正在此时,忽然一阵风来,风里还有寺里的钟声,梅花随就飘落起来,美人在眼前也渐渐地虚了,我一时慌了神,越发眼花了。
风吹落梅,是“落梅风”。李白说:“江城五月落梅花。”人间哪有五月才落的梅花呢?他说的梅花,不是梅花,是横吹里吐出的寒意,这种意思,是梅花,又不是梅花。果然,我耳边也似乎闻到了悠扬的玉笛声。玉笛声里梅花纷落,一片两片三四片,十片八片千万片,漫天落絮,虽然无声却似有惊天动地之势,仿佛昨日故乡的大雪,我眼前一下子迷离起来,弄不清是雪是梅花,好不壮观我的自传唯美开头。
梅落到大地上,虽化为土、化为尘,但它却是回归、重生、涅槃,也是一种风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种风流往往更入人的心。
三十年前的一个仲春,我与家人去南山踏青,偶过一个小山村,有一人家的古杏开了满满的一树杏花,花枝累累探过邻家的墙去。春风过处,杏花纷落,千片万片,纷纷落到邻家。我心下一动,随就有了一首打油诗,此中有句:“日午风斜料峭处,粉片乱落邻舍家。”当时我站在杏树下,在落英缤纷里呆了许久,不忍离去。只觉得眼前凋零的不是杏花,而是梅花。
有此梅花,何必江南!这花明年还会开的,明年再来,不就相当于去了江南吗?一定来,我心里这样想。
我那时正值盛年,为家计、为名利囊笔四方、混迹江湖,忙得昏天黑地,晕头转向,似乎刚放下手里的扇子就开了暖气。时光在头上偷换了模样也浑然不知,春夏秋冬在身边转了多少圈,似乎也稀里糊涂。
我即刻驱车往山中问津,可是在山里转来转去,兜来兜去,往复数次,甭说那棵老杏,就连那个小山村也好像隐去了一般,怎么也见不到踪影。我几次下车打听山里的村儿或老翁,皆摇头不知。我的心一下凉了,一种失落感深深地袭上心头。这恍似五柳先生笔下的武陵之境。苏东坡所说的“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此来当时着意,故而不可得见也。
也是二十几年前,我曾被古琴弄得迷离颠倒,整日沉迷其间,音符一个一个地往我心里钻。一时找不到老师,便对着电视自学勾拨。始弄小曲,待弹成了点,便想学着弹《梅花三弄》。这曲子我不知听了多少遍,听了还听,听了又听,翻来覆去地听,一次次,一遍遍,每次听来感受皆不一样。每次听时,仿佛是一幅古人的梅花长卷在我眼前展开,从未开、半开、全开直到凋零,连梅花零落的声音都有。梅树的疏影横斜,老干瘦枝,甚至连梅树上的疤结苍苔都刻画得清晰可辨。工里有放,放里有工。是曲、是诗、也是画。
我迷了,迷在琴曲里,我醉了,醉在梅花里!所以,那两年听着这首琴曲,我开始画梅。我听着琴曲,似乎是在梅林闲步,在梅林写生,白梅、红梅、绿梅,一一都在眼前,我下手既是,下手就有,一时间画了许多梅花。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横横竖竖、方方圆圆的挂满了我的画室,我被梅花包围了,我在花丛里听梅、看梅、品梅,不知所以。
我因画梅,此后两年,曾去姑苏、金陵、钱塘访梅。江南厚我,访梅的日子里,我经历了风、雪、雨,领略了风里、雪里、雨里梅花的各种妙处。其实,动人之处不一定在千树万树的梅林里,也不一定在繁花似锦的梅园里,而是在长亭外古道边,在小桥流水旁,粉墙黛瓦外,一枝疏影,横斜出落,潇潇细雨里,粉片落到小桥上,落到流水里,落到粉墙外,落到古井旁。这才是江南,这才是诗里的江南,这才是画里的江南,这才是心里的江南。
杨补之的梅被称为“村梅”,我曾有眼福两番睹其真迹,每次于“村梅”卷前似乎能闻梅香,能觉春风,能察雪意。觉得他是否也听着“梅花三弄”的琴曲,在焦尾悠悠吟出的古音里,笔下才有了被世间称作“四段锦”的传世之作。
金冬心好画落梅,可能源于他独爱此境。他不止一次地画落梅、败梅、残梅。他的落梅让人看了往往独自怃然、怅然。他的画好,画上的诗更是戳人的心尖。他在画里写到“横斜梅影古墙西,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他是文人,他的风骨与高洁就蕴藏在画里,他的身世仿佛落梅,这是他的自我写照。这里边不仅有风骨,有高洁,更多的是无奈。
以梅花自许,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当是文人的一种自洁,更是一种自爱,这是古代文人处世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天生的,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本真。但世间也有另一种人,常以皮毛文章蒙人,弄不好就有点假,有点造作,也有点矫情。
《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人物。她是一位富家小姐,隐在栊翠庵里,惯以高洁不群、不食人间烟火自许。为了显摆她的高洁,一次茶会里,在炉前故意点给宝玉,壶中烹的是她几年前收自梅花上的雪水,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不凡、高洁与超然。这种显摆让人觉得有些矫情。人间有钟情、痴情、真情、深情、豪情,唯矫情不可爱。如今在世间不同的圈子里,也偶尔可见一个半个这样的人物。
说实在的,梅花上的雪水在地下封存了若许年,取来烹茶,让这样的人下了肚,也是委屈了梅花的品格。
我也曾因为喜欢梅花,数年前,把老脸扔到了地上,去向邻家乞求一棵梅花。如今思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我当时为啥能有那般的勇气。
本来经过一番折腾,乞回的梅花活得好好的,然而,忽一日心血来潮,心中俗念顿起,实是一种显摆,嫌弃这个地方偏了,遂挖出来换了地方。隔了不长时间,又觉此地不佳,又换了一个地方。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而那一时的俗念连这种基本的事理都抛到了脑后。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它给折腾死了。甭说看落梅,连梅开的机会也永远化为乌有了。
这棵枯死了的梅花,一直就埋在那里,我久久舍不得刨出来扔掉,因为它的姿态太美了,如对之写生,一笔不删不改,不添不舍,就是一幅绝美的疏影横斜图。所以我一直希冀会有奇迹发生,是否几经春雨的滋润,说不定这棵梅花又活了,枝上又冒出了花蕾。可是,一年去了,又是一年,几年过去了,眼前终究还是一棵枯梅。
后来,又有友人送我一棵绿梅,高可三尺许,梅姿横斜,极有标格,我种于窗下,一老一小,仿佛老翁携子,自有天趣。是年岁尾,天暖无雪,梅花老早开了。日往观,无一日不到花前名人传记有哪些。花期尽,花片白白朱朱散落在屋檐下的青石上,入诗也入画,我久也舍不得扫去......
傍晚的故乡,户外又雪我的自传唯美开头,万花纷谢,远处的雪花纷纷被斜风吹去,只有临窗的雪花,轻轻地漫舞而下。“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鲁迅说得是,是梅花,是那棵古梅的梅花,它正在凋落,落在古塔下、落在山门上、落在暮鼓里、落在晨钟外,落在隋、唐、宋、元、明、清、里,也眼睁睁地落到我眼前。
梅花开了,梅花又落,不畏凌寒,不争春色。如今已无法知道这棵梅花开了多少次,落了多少次,只知道它在天地间寂寞而开,无声而落,往复无穷,年年如此,岁岁这般。
我想,这古梅如此这般,想必是有来头,不然古人为何说“冬来欲问梅花使”。它是使,是“梅花使者”,使者就有使命,且有大使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