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传记书籍人生必读的十本书中国名人传记电子书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3-16
所以, 读小库的《名人传记》和《大师名作》 虽然已经出版多年,但在我把它们介绍我的读者时,仍然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并且跟着我按照布封颜色,亲昵地称呼它们为
社会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临时停摆,孩子的成长却不会停,精神上的营养也不能断供,这两套书以其从内涵到颜值的优秀,持续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心。
关于“红宝书”和“蓝宝书”,我已经花了不少笔墨介绍,今天我想换个角度,推出藏在这两套书背后的男人——郝广才老师。
郝老师不仅本身是个作家,写了很多给孩子给大人的书,作为《读小库》的合作伙伴,他在国际上更以图书出品人和编书人闻名,他是格林文化发行人兼总编辑,擅长组织起世界各国的杰出作家和插画师,不仅是让儿童书进入绘本时代的关键人物,更是博洛尼亚童书插画展有史以来亚洲评审。
因为疫情原因,暂时没机会和他线下见面,但我还是很荣幸能和他隔着海峡,通过视频会议面对面聊了几个小时,关于这两套书,关于阅读,关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我问了一些家长关心的问题,郝老师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的教养眼界和做书热情也流淌在交流中,让我触动。
Q:郝老师您好,我看了读小库对您的采访稿,是关于《名人传记》的,您提到挑选人物的理念,是选择更多领域的名人,给孩子一个“人生博物馆”。关于《大师名作》,我也有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有如此多经典名作,如此多知名作家,还有些大作家也写过给孩子的童话和故事,比如普希金和卡尔维诺,面对这样的文学沧海,您选取了这30个故事,30个作家,请问您是如何取舍的,有没有一个类似于标准的东西?
我们一开始做的是四大探险家,我们想把玄奘放在探险,因为他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我们长期只把它放在宗教的领域里感觉有点窄。然后,在中国传统里历来探险精神不太够,我们都很怕孩子出去玩了会出事,而欧美就有比较早就有这个传统,比如说牛津剑桥,大学毕业以前必须一个人出去旅行,拿根拐杖就出发了,完成一个旅行回来以后你才算完成学业。
其实中国古代也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领悟,只是后来都没有实践。欧美这方面其实很深入,所以你看那些学生,他们就拿个背包什么地方都敢去,我们就父母就照顾过头,所以中国缺乏探险精神,尤其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也不要人民乱说乱动,所以就不鼓励,但实际很可惜——
我们缺乏探险精神,你就会在各个领域上落后,因为你不思考新东西,不想找到新领域,所以我一开始就从探险家做起。而且是比较特别的探险,不是传统的哥伦布,是讲斯科特、阿蒙森去南极,讲库克船长怎么发现澳洲、东南亚这些地方,然后讲玄奘,讲马可波罗,因为写这些人的传记,相当于了解为什么他能做出这些事情来。
中间的过程其实做起来很辛苦。比如说以前我们做西游记就有一个困境或者说是盲点:我们会把里面的妖魔鬼怪或者唐三藏走过的地方全部都画成中国的模样,其实不是的,他中间经过阿富汗这些地方对不对?都是不同的人种,还有庙也长得不一样,风土人情更是完全不同,所以我们想更真实地来呈现这些。
所以通过这样做《名人传记》,就比较能让孩子从小知道这世界原来这么多元中国名人传记电子书。所以我们做书会想做别人没有在做的,在探险家后面,我们找到的是四大圣者:耶稣,孔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我们不把释迦牟尼和耶稣归类到宗教里,就是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孔子也是,有他的哲学。
在做这套书的时候,我们尽量让它比较全面,而不是要刻意划分为中国伟人和外国伟人,大家都是在一个地球上互动,尤其现在更是了,所以中外互相会影响,孩子从小有一个全球的概念会比较好。
即使是科学家,我们也是找最要紧的,比如说我们讲爱因斯坦、牛顿这些部分都是有讲到童年,我们每本书都会讲一讲这个人的童年,让孩子知道他小时候想过什么。后来就进入文学家,进入其他各个领域,所以通常是大概1个领域就选4个人,慢慢做起来。
Q:《名人传记》包括我在内,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觉得好,但是肯定还是有很多没有穷尽的名人,所以想问您,您还会出续集吗?
除非我们在找到一个特别的领域,比如说假设有4个傻瓜,大家都感觉他是傻瓜,后来才知道他是最聪明的,或者是四个大疯子,像特斯拉那时候大家都认为他是疯子。
比如说像以前匈牙利有一个医生,他当时主张手一定要消毒,一个妇产科的医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家都感觉他是疯子,因为那个时候外科医生是以身上沾满鲜血为荣耀,可是这样死了非常多孕产妇。这位医生坚持手要消毒,结果他妇产科医院死亡率就几乎接近零了。可是他被所有人排挤和打压,最后他发疯被送到精神病院去,没多久在里面被打死了。
所以说搞不好我们以后可以做一个“四大疯子”,当然要一步一步走,就是家长如果发现小朋友读了我们的四大探险家,四大圣者很感兴趣,还想看更。当然我们将来可能不会取名叫“四大疯子”,而是找一个大家更能接受的题目,比如4大思想不同的人——thinkdifferent之类的,这个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其实是帮助家长。
郝老师:是的,如果通过我们选择的人物,你读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将来孩子的路就会比较宽,不会只跟着主流走。
我:我觉得他尝试的几个领域都挺好,就是说不能真的到火星,脑机接口其实也是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个倒是更有可能实现,你可能坐在家里戴上设备就上火星了。
郝老师:其实我想找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重大的科学发明,还有日常生活的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说不定将来也可以做小发明大影响。
比如说有一对在美国做开杂货店的德本夫妇,他们两个就是发明了现在的手提购物纸袋,我们也可以做。有一个码头工人,他发明了什么?他发明了免削铅笔,因为他做工人很累了,每天晚上回家还要给女儿削铅笔削得很辛苦,他就想可不可以免削?他发明了免削铅笔,灵感是从斗笠来的。
比如说爱因斯坦,这个时候我们就感觉发明探险跟我没关系,可是我们反而不知道,如果你能搞出一个日常实用的创意或发明,赚的钱可能比你发明半导体都多人生必读的十本书,或者说人生会不同。我们太强调最伟大的,所以每一个小孩就会感觉这万万不可能,天上的星星跟我没关系,所以我们说不定以后会往这里做,这些人不一定有伟大的故事,但是他们有影响非常大的发明。
然后我们名人传记这套书里,会有很大一部分写他们遇到的困难,这样孩子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克服的。
或者必胜客跟达美乐,汉堡王跟麦当劳,我现在想做和小朋友直接有关的,比如说夹心饼干怎么发明?他会感觉这个事情跟他有关,因为他平时就在吃。
郝老师:对,不要离生活太远。太远离生活的话,家长也会说这跟我孩子没关系。其实怎么会没有关系,我们谁知道爱因斯坦的爸爸是谁?牛顿的爸爸是谁?虎父不一定无犬子,虎子也说不定有犬父,因为人还有后天教育的影响,遇到的机缘和机会也不一定跟上一代一样。有了上一代的培养,说不定孩子会超越爱因斯坦,所以妙就妙在这里。
古代没有公共教育的时候,如果你打铁只能教儿子打铁,种田的只能叫儿子种田,现在有公共教育就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整个世界都对孩子打开了,家长也得打开眼界,打不开就很麻烦,孩子可选择的路就少了。
郝老师:是的。打个比方,如果你养小动物,都要学习新知识,比如养不同的狗有可能养法都不一样,否则连狗都养不好。狗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大家以为有学校了,我们就把小孩丢到学校去,我们就没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请把他送到最好的学校,花再多钱我都不在乎,是不是这样的?
其实,孩子即使能去最好的学校,如果家长没有用心教育,他在那里也不会很优秀,最怕的是如果连买书的钱都要省,那就没有办法了。
郝老师:比如说我们有这么大的图书馆,是不是没有效率,不可能有人读完的,为什么要投资这么大?因为,你不晓得哪几本书就对谁有用了,你也不晓得这个人将来会对社会有多大用。说不定他就发明了购物手提袋,你看如果没有购物袋,我们现在可能市场经济根本起不来,因为你拿不了那么多,也买不了那么多,就好像没有发明集装箱,国际贸易就发展不起来。
我:听您这么一说人生必读的十本书,我特别期待,因为真的您的书不管是从内容从质量,还是从艺术性来讲,我觉得都特别优秀。
然后我再想问一个问题也是关于《名人传记》,每一本字数不算太多,大概5000到一万字,我上次看您采访,您说要写清名人一生挺不容易的,主要是要想清楚要给孩子呈现什么中国名人传记电子书,然后就这一点会和哪些作者去讨论,看突出名人的哪方面。比如您邀请了像林清玄、傅佩荣、林良,这些都是大作家了,我就想问问看,您和他们讨论过程中会不会有大家思想不统一,或者说想法不一样的地方?
郝老师:很少。因为这些人物都非常伟大,没有什么好争执的。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在做学术研究,是要挑一个别人没想到的观点,我们只是要把基本上已经确定的观点,传承给孩子。
那么我们剩下来要讨论的,就是那个名人身上有哪一点对孩子特别需要,对人生特别需要,但是学校里却没有教。
Q:接下来还是聊聊《名人传记》,我儿子花生最感兴趣的,也巧了,正好是您写的那本中国名人传记电子书,就是《南极勇者》,因为他看过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斯科特是一个勇者,但是他最后牺牲掉了,而阿蒙森就比较有策略,一步一步地去计划并执行。所以我想问问您写这本书,当时选取斯科特为主角而不是阿蒙森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
郝老师:写斯科特就是我们想从失败者的角度来写。比如龟兔赛跑,故事这样讲下来,很少有小朋友会站在兔子的角度想想,它为什么要会睡着?它一定有它的角度,这就为什么学校应该教戏剧课,如果演龟兔赛跑,就有人一定要演兔子,孩子就会换一个角度来想,兔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不能只从胜利者的角度来想。
所以我以斯科特为主轴,然后阿蒙森来配。那就看出两个人性格上的对比。阿蒙森很顺利了,但他的性格就要有残忍的一部分,而斯科特就是非常地有贵族情怀,反而变成他的障碍和软肋。我们不想讲哪个对哪个错,而是想让孩子知道,你看这两个人性格不同,后来就有不同的成就跟伟大励志人物传记书籍。
孔子讲的很多道理并不是关于平民的,而是是讲怎么样有一个贵族情怀。比如说为什么某些事我不能做过头,某些事我必须怎样做,比如马厩烧起来,我要先问人,后问马,人有没有受伤,这样做事不是天生会的,而是要培养的。
应该这样讲,做坏事不用培养,我们天生都会自私自利,欺负弱小,嫉妒恨,这个不用学,因为这是本能。而扶助弱小,讲信用,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对别人慷慨,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也分给别人,孝顺,这先都要学——我们要抑制原先的兽性,要培养人性。
我:这也是教育的意义了。人类从基因来看的确是自私的,不然也不会说存活到现在,肯定是自私的基因更容易流传下来。
郝: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小越多文明的教育,好的教育,对不对?这样这个社会出事的几率越低。所以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我们做书主要还是第一想怎么把它做得有趣,怎么找到一个观点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还有最重要就是,如果照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就是阅读能让孩子知道那些人生很重要,而学校没有教或来不及教的事情。
我:对您说的这点特别好,就是这个角度,的确学校里不可能什么都教,就需要外界的补充,特别是通过阅读来增加见识。毕竟孩子不像大人励志人物传记书籍,还可以通过大量的社会经验或在外游历来提升阅历。
Q:刚才讲了很多关于名人传记的,我再想问一个关于《大师名作》的问题,这套书也特别好。我看到您选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原来写给大人看的故事,特别是有几本,像斯托克顿的《美女还是野兽》人生必读的十本书,芥川龙之介的《竹林》,就是改编成《罗生门》的,然后还有乔伊斯的《阿拉伯商展》,这些故事的结尾都是很开放的,它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结尾,然后也有不少地方有一些暧昧和晦涩。我想问问看,如果孩子看不懂,家长如何指导?
郝老师:我们在做这个书的时候,基本上我们当时就想,怎么样开拓孩子的阅读的领域,就想到说,像短篇小说,它虽然本来是写给大人看,还有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州先生,他们有时候也写东西给小孩看,但是除了内容方面有区别,在用词上并没有区别,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伟大的作家基本上都不小看小孩。所以,只要是我们感觉适合给孩子看的,我们就做,有时候会比传统的童话还更丰富一点。
我们感觉孩子其实有能力接受这个,阅读这件事,你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了解是累积来的,不是一年级只能懂什么,二年级只能懂什么,没有这样一个刻意的标准,如果你有积累就才会懂得更多。
短篇小说这个领域很丰富,而且我们选的作家每一个都很厉害,如果能在这么短的篇幅里面,能够呈现出这个作家的风格和趣味,比如说,小时候看过托尔斯泰的短篇《多少地才够》,将来就看到《战争与和平》就不会害怕;如果小时候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诚实的贼》,他的思考就不会单一了,会了解内心是什么,人的行为跟内心的关联,他思考就变得复杂,思考复杂的人才能够理解别人,有同理心,这个时候他的视野才会宽广。
即使他长大只是要做生意,也需要有同理心。你看很多做大生意的人,其实也很有智慧,比如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乔布斯、沃伦巴菲特、亨利福特这些大生意人,有时候讲出来的话并不比哲学家差。否则他怎么能赚这么多钱,他一定要了解那件事情。所以我们做大师名作,本来目标是定给10岁以上的小朋友,后来我们发现,其实如果父母从孩子比较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8岁就能懂。所以我们这一套书做了60本,刚开始就是做托尔斯泰、泰戈尔、马克吐温这种,慢慢我们后面都做到卡夫卡。(读小库引进的是其中30本)
我觉得,乔伊斯那篇《阿拉伯商展》很重要,它是一个启蒙小说,比如说我要从儿童变成青少年,有一个成长,里面有一个会隐晦的部分,你如果小时候有接触到,长大就能慢慢懂。就跟我们小时候读《国王的新衣》不太懂,我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这本书时,读了很多遍,都搞不懂人为什么会这么笨。后来长大后才慢慢懂了,人是会骗自己的。
所以有些东西,如果孩子目前没有特别明白,以后也会慢慢懂,但是如果小时候接触过了乔伊斯,长大了才会有勇气读《尤里西斯》,即使他没有读,也不会轻视它。
现在有个大问题,常常很多人很功利,来问下围棋有什么用。为什么你会问?因为你只有会下围棋,才会知道围棋在你的人生中对你有什么帮助,对你的思考有什么帮助。微积分有什么用?我学来有什么用?没有微积分就没有半导体。所以这些用处你如果不会你就不懂,但是即使你不懂也不代表你可以轻视人生必读的十本书,我们不可能读遍所有书,但是如果孩子读过这30本大师名作,他就不敢说读文学没有用,也不敢说会背琵琶行就有什么了不起,至少不会轻视,懂得尊重。
因为文学没有对错,而是高低,培养孩子的文学素质,有时候至少要一两代,要父母往下扎根,土要深孩子才能长得高。所以我们当时做大师名作的时候,效果也比我们想象得好,很多孩子大约8岁就可以。如果父母小时候没接触过的东西,如果孩子接触了,这样你的孩子才能超越你。
比如说马克吐温的《生死之谜》,如果他换了问题,他后面怎么转折?比如说你讲的《美女还是老虎》,就是开放式结局嘛,看了以后小朋友才知道原来有一种东西叫开放式结局,才不会像当年《罗生门》电影出来的时候,日本都不敢上映——
当时觉得大家都接受不了,没有人看得懂。结果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影展拿到大奖,这等于你拿了奥运金牌,怎么能不上演?
好吧,大家都跑进去看,但是每个人看完出来说,为什么没有结局?可是经过那个之后,整个日本所有人的思考,是不是多了一个维度,或者说,至少多一个层次上了一层楼。
我们做这些书,就像是尽量给小朋友开一些门,让他从小接触一些大师的作品,让他感觉这个门很轻易就可以打开,所以到将来他走到比较大的门的时候,也能凭自己力量推开。否则怕连门都看不见,就可惜了。
这就像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后来生了一场大病,摘掉了5个器官,医生本来跟他说活不久了,可能走路都不行,结果没想到他居然还能工作。
最后他本来设定自己最后一个作品,他跟大阪市政府提案要盖一个儿童图书馆,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感觉自己小时候家里穷,读的书太少,如果有机会多读书会更好。所以安腾忠雄在图书馆门口特别做了一个青苹果,就是要大家保持青涩,而不要熟了就掉下来了。你看他这样的大师,是在考虑人死以后到底有什么可以留给这个世界人生必读的十本书,他想留下一个儿童图书馆,你看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含义。
Q:郝老师,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关于引导阅读方面,如果孩子还比较小,比如七八岁或者是刚上学不久,然后您上次提出一个引导方法就是说让孩子多问问题,除了这个方法,您觉得在家长引导方面,还有什么方比较好?
郝老师:你要问他问题,他会问问题是因为你先开始问,然后再产生互动。此外,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你不要怕他打断了你原来设计的结构。
很多父母比如说妈妈,陪孩子读书,孩子中间提问打断了,心里会想,糟糕,我刚才听老师说要这样读的,别打断,先听我讲完。其实没关系,让他打断。
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之前,需要了解为什么孩子会和家长一起读,尤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当时需要的不是阅读,也不是学习,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他需要的是爱。
如果孩子发现他跟父母一起读书的时候,这时候父母会全心全意地关注他,会陪他在一起,手机也会关起来,不会受到打扰,这件事一定是最棒的事。久了以后,他从这里就会直接得到温暖。
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超越我们这一代,我们就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他,这些都是为了下一代可以比我们更好。而让马克吐温中国名人传记电子书、托尔斯泰这些人做你孩子的老师或心灵的朋友,至少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我:大家现在比较容易焦虑,是因为觉得社会是不确定的,但我觉得不确定性中也包含着机会。比如说危机这个词,就是危里也包含着机,否则如果什么都是确定的、固定的,反倒没有机会了。
如果孩子从小有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泰戈尔、海明威陪伴,他就没什么好怕的,他还是有底气的,因为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怎么样都可以活出来,对吗?
也不要忘记我们的乐观精神,我们孩子生出来的时候,做父母的多乐观。他会讲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感觉他是天才;他站起来走路的时候,我们感觉他简直是天生练武的材料,怎么这么聪明会站起来,怎么会走两步路,好天才啊。
但是孩子越大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期待或想法却变得越狭窄。他有梦的时候,我们却害怕了,把他的翅膀绑起来,把羽毛修剪掉,好让他走上一条没有自己梦想的路。
我们要保持当年孩子出生时的乐观精神。我们现在做书,做文学,这本身就是保持乐观精神,而且我们不是无知的乐观,因为别人已经做出那一片来了,对吧?别人已经栽培出花园和伟大的景象来了,开出一片繁花来,我们继续种花,是一定会开花的。
如果暂时没有开花,你也可欣赏别人开花,不要嘲笑说花是种不出来的,即使你自己没开出花来,也要帮孩子忙把自己变成土壤,滋养孩子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