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推荐书籍中国近代名人传记名人短篇散文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4
写过自传吗?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确实是个问号。2001年4月,一条消息让出版界震惊:“西安惊现64年前的《自传》”。
这本1937年出版,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自传》,是陕西一位收藏家的藏品,90页薄薄的小册子,约4万多字,十余张照片。红色封面已经破损,左上方印有侧身头像,书名《自传》为手书题写,并有手书“潘汉年题”字样,左下方为印刷体署名“史诺(即,笔者注)录,汪衡译”中国近代名人传记,下方由右至左印着“文摘小丛书·黎明书局经售”。页面已经泛黄,首页印有“附——论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名人传记,毛夫人贺子珍小传。1937,11,1.初版;1937,11,20.再版”等字样名人短篇散文,收藏家的藏本正是11月20日的再版本。(随后,该书初版本现世,区别在于出版时间,首页只印有“1937,11人物传记推荐书籍,1.”)
《自传》以第一人称口述,共分四章:一颗红星的幼年、在中成长起来、揭开红史的第一页、英勇忠诚和超人的忍耐力。读者阅读时仿佛面对面在聆听一位长者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事,即便是特殊的经历和磨难,在其述说中也变得平静如水人物传记推荐书籍名人短篇散文,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和亲切自然。
该书是1936年10月向美国记者埃德加·口述1893—1936年间自己的成长战斗经历,其内容与《西行漫记》第四篇“一个党员的由来”基本相同。但经专家考证,《自传》的中文稿最早发表于1937年8月《文摘》杂志,11月1日出版单行本。而《西行漫记》则是1938年2月由上海复社组织翻译出版的。也就是说,《自传》的出版要早于《西行漫记》的问世。
1936年7月,埃德加·历经波折终于抵达陕北,是第一位前来陕甘宁根据地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到达第二天,便受到接见。对他表示欢迎,并积极配合采访。最初的采访话题主要是围绕陕北苏区、红军和抗战局势。但实际上,对本人的人生经历更感兴趣,很想“单独写一本书”,记录这位伟人的传奇经历。于是,罗列了一大串有关个人经历的问题请他回答,但发现,对此好像不感兴趣,似乎不大相信有必要提供自传。曾回忆道:“一连好几天,我们像是在捉迷藏,我感觉到,他在判断:能不能把他本人的真情告诉我,我会不会滥用他的信任,来歪曲或误传他的话。”力图说服,就对他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比其他问题上提供的情况更为重要。大家读了你说的话,就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再说,你也应该纠正一些流行的谣言,这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建议先到抗战前线去采访。
随后,按照的建议来到前线。采访回来后,终于有一天晚上,在回答了的所有其他问题之后,转向他开列的有关“个人历史”内容的问题清单。
向提议:可以撇开问题清单的顺序,概括地将自己的经历讲给他听。就这样,连续十几个晚上,第一次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一位外国记者。采访时,按照英文翻译吴黎平的口译,将讲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再请黄华将其译成中文后,交给审阅,“毛氏对任何条文节目,都一定要求其详尽和精确。”
1936年11月,回到北平,原本想让同为记者的夫人海伦,将的生平自述材料删节压缩一下,用第三人称把这些内容写进他的访问记里。但海伦却强烈反对,认为的第一手采访记录,为中国和世界发现了一个真实本色的,这份“自传”是经典之作、无价之宝,应该用第一人称叙述,并且一字不漏地引用,原汁原味地呈现,不能有丝毫改动。
很快撰写完成了对陕北采访的部分稿件,分别投寄给中国和美国等不同的英文媒体,其中关于抗战形势的对话发表在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上人物传记推荐书籍,关于生平事迹的部分,则投寄给了美国《ASIA》月刊,即《亚西亚》月刊中国近代名人传记。1937年6月,《ASIA》月刊为即将连载的《自传》做了整版广告。7月至10月,该杂志分4期以4个章节发表了的采访稿人物传记推荐书籍,每章标题下均有副标题:自传。
看到英文版的《自传》,当时上海复旦大学《文摘》杂志主编孙寒冰如获至宝,立即找来自己的学生兼同事汪衡,着手翻译。这样,《文摘》杂志就以比《ASIA》月刊稍晚一期的进度,发表了《自传》。1937年8月1日出版的《文摘》第2卷第2期,首次刊登。当时在白色恐怖环境下,为了隐蔽,这篇重头文章并未排在封面标题之列,而是列在“人物种种”栏目的左下角位置上,以“特译稿”方式发表,译者署名为汪衡的化名“吴光”。因当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文摘》杂志从第2卷第3期起,更名为《文摘战时旬刊》,继续连载《自传》其余部分,共分7次刊载完毕。
《自传》在《文摘》发表后,轰动全国。11月1日,文章尚在连载之中,黎明书局就以“文摘小丛书”的形式出版了单行本,并在《文摘战时旬刊》第5期封底刊登了发行广告:“本书是先生亲自向美国著名记者史诺氏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原文首先在《亚西亚》杂志上分四期发表,经本社译出在《文摘战时旬刊》中连续刊载,曾引起读者莫大的注意。全书四万言,珍贵图片数十幅,并附加《论中日战争》《夫人贺子珍小传》。每册售洋两角,外埠加邮二分人物传记推荐书籍。”
《自传》在出版时受到派阻挠,孙寒冰四处奔走活动,得到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出版。潘汉年还欣然题写了书名中国近代名人传记。该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19天后便再版,发往当时的北平、南京、开封、安庆、成都等15个分发行所和全国各大书局代售。两版发行共约六七十万册中国近代名人传记。很多人就是读了这本书,才了解了,了解了中国党领导的中国。
书中附有一张站在农家小院里,身后有一只觅食母鸡的照片,很有生活气息。这张照片的拍摄者系香港著名实业家田一明先生。田一明年轻时曾参加杨虎城将军的17路军,“西安事变”后,受陕西省国民政府委派,到延安办理“事变”后地方军民善后安置工作,并很幸运地受到的接见。那天,他带着照相机来到的住所。谈话结束时,田一明提出想为毛主席拍张照片,慨然应允。他们来到院子里,光线很好,很配合地站在院子中间。那台照相机是德国的AGFA,换胶卷时需要一张一张地抽换,就在田一明调好光准备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名人短篇散文,一只母鸡闯进了镜头,就这样,一张富有“生活气息”的领袖形象,定格在历史的胶片上。
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撰写的陕北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该书由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文版,书名隐蔽地改为《西行漫记》。从某种意义上讲,问世早于《西行漫记》的《自传》,影响力更直接更强大。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史极其珍贵的重要文献,《自传》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数十年间,出版了各种版本,经专家考证,目前发现和保存完好的《自传》有50多种版本,还不包括再版本、翻印本和盗版本。这本充满传奇的领袖传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中国。
1993年名人短篇散文,人民出版社出版《自述》,引起反响。该书不仅有1936年对的采访实录,还摘编汇集了1939年、1960年、1970年对数次采访的记录,内容更加丰富名人短篇散文,影响更加广泛。
2001年,为纪念建党70周年、忌辰25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经过对1937年原版《自传》整理、校订、注释,重新编辑出版了《自传》,封面选用的正是那张在农家小院的照片。2001年9月9日,该书首发式暨向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赠书仪式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的孙子毛新宇到场签售,读者热情更是超出出版者预料,初版10万册售罄,再版又加印10万册。全国近千家报纸报道了出版消息,几十家报纸联系转载,在图书排行榜中人物传记推荐书籍,该书连续名列前茅。
2009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自传》,为“中英文插图影印典藏版”,不仅有简体中文版的原书内容和附录,还收纳了1937年《ASIA》原刊、《文摘》原刊影印及黎明书局的初版影印,完整地呈现了这本传奇传记最初的版本,具有极高的史料、版本和收藏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