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6
《富爸爸,穷爸爸》在我少年时就很流行,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火,可我一直觉得书名低俗,没有看过。前些日子机缘巧合看了理财启蒙书《小狗钱钱》,觉得还行,就想把这本同样号称“理财启蒙经典”的书给看了。
但说实话,抛开作者的理论对错不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糟糕。这本书没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行文啰嗦、重复、跳跃,像是在听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絮絮叨叨地自吹自擂……
作为一本理财启蒙教科书,它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分解与实践指导,只有大量车轱辘话在来回转,举的例子除了装逼没有任何实战价值……
看下来,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就是,“看,我多么有财商,多么会赚钱!你们脚踏实地干活拿死工资还的蝼蚁活该不会理财,活该穷死。什么?问我怎么理财?别问!感受!”
我忍着错乱行文给我带来的物理眩晕感,努力感受了一下,努力打乱前后顺序硬造了一个逻辑线,努力整理了一下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为了发财,你要有强大的动机,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建立自己的精神力量,把“我付不起”转化为“我怎样才能付得起”。【这里跟《小狗钱钱》里表达的具象化目标还比较接近】
然后你要理解财富的本质,才知道去积累什么。穷人积累负债,富人积累资产,所以你要积累的是资产,也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而不是把钱从你口袋里拿出来的东西。
1.1 年轻时不要物质,不要攀比,不要买奢侈品。应尽早开始积累资产,学会利用复利,以小滚大,进地产、股票、债券等投资,把主动收入转化为被动收入。【反消费主义,这一点我赞同】
1.2 收入一旦进入了投资池变成了资产,就不要动它,不能用这部分钱支付债务和购买奢侈品,因为这些钱是用来生钱的,等钱生了钱,再用收益买奢侈品奖励自己不迟。
1.5 先把收入用于自己的资产项,再支付他人账单/(哪怕不够哪怕拖人时间),用外部压力逼迫自己想更多办法赚钱。【什么垃圾什么鬼?】
2.1 降低自己的收入被收取的赋税。要了解政策上可以钻的避税的空子,要明白主动收入赋税重(最重的就是中产阶级的赋税),被动收入赋税轻,开公司还能合理避税。
3.2 学习技术,而且不要只有一项技能,选择工作应选择能教自己技能(财务知识、领导力、厚脸皮的能力……)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样就业面拓宽了,不容易失业,而且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能获得更多的投资灵感。
理财是一种很私人的感受,100个人心里就有100种对于财富的看法。而这套书只是一个话头,一个方便,一个读后可忘的故事,毋需生气喝叱,更毋需顶礼迷信。
我第一次看《富爸爸穷爸爸》是在高考毕业后那个暑假,这本书当时火到不行,不少中国人特别是70后、80后们都是通过它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财富自由。
不得不说,该书彻底刷新了我的金钱观,而且我发现在我后来人生的每个阶段拿出来重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更多传导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让你先从精神上富起来,也让你知道,理财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包括投资金钱,还包括投资你的时间、健康、教育甚至人生。
从小,我就以文艺女青年自居,在家庭和学校里也从没接受过理财方面的教育。我一度以为自己对钱不感兴趣,直到有一次看了大仲马的《山伯爵》,当看到伯爵得到宝藏的一刻,内心深处那个激动啊,我才发现我是喜欢钱的。
后来,我读大学了,发现经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得多,我就努力跨专业考到了商学院。
读研期间,我曾在一家国际知名传媒公司实习,公司背景雄厚,客户基本上都是500强企业,但我发现传媒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并不高,不得不承认某些行业薪资的天花板不过是另一些行业的起步价,当一家金融企业给我offer后,我就毫(te)不(mei)犹(jie)豫(cao)的投入了他的怀抱。
这么看来,我还算是个比较识人间烟火的文艺女青年了。年龄越大,越深刻体会到成为有钱人其实是一种人生选择。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大的谎言。古代贵为天子,尚且要看国库盛衰而定自己的开支,现在拿着高薪却总抱怨钱不够用的人更比比皆是。
对于大多数没钱、没背景的普通人来说,挣多少并不重要,能留下多少才重要。“省下1元就等于多挣1元”。
月光族最大的理财困惑是“无财可理”。其实,可以先给自己设个小目标,比如从每月工资中省出10%的钱存起来,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每月平均工资是4000元,一个月存400元,不太会影响生活质量,少买几件衣服就出来了,一年下来就省下将近5000元,相当于每年给自己涨薪10%,很爽吧。
不要小看5000元,从一笔小钱开始投资,你会学到很多理财知识,所有白手起家的人都是靠最初很小的一笔财富慢慢积累起来的,然后再参与更大的投资。
20岁就开始理财和30岁以后才开始理财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关键的是培养了一种对于金钱的自律精神。
我记得《都市》里有一集讲到,Carry因为和男友分手而不得不考虑买房时,才得知自己的存款账户里只有区区几百美金。她杯具的发现自己曾花了4万美金买了100双MaIono blahnik的鞋,却付不出2万美金的首期房款。
我也曾网购成瘾,看到网上东西便宜就下单,结果经常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购买无用的东西哪怕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
有时上网买的衣服鞋尺寸不合适,上身效果不好,还要寄回去退货,不光浪费金钱成本,还浪费时间成本。
现在我购物前一般会把想买的先放在购物车里,如果三天后发现确实需要才考虑下单。放弃“买买买”后,连整理房间的时间都省下了不少。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里有句特别经典的话:“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入他们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我有个同学很有经济头脑,大学毕业后,他家里资助他在上海买房,因为是富二代,我们觉得他肯定会买特别大的房子,结果他在静安寺附近一处高档小区里买了两套90平左右的小户型,一套自住,一套以租养贷租给外国人。
这样,等于找了个人来替自己分担一半的,而且由于买的早,还清后,这套出租房除了本身价格翻了三倍,还给他每月带来一笔不菲的租金。
车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因为从它落地那一刻起,价值就降低了1/3,而且平时养车还需要一笔费用!同样,衣服、包包、鞋也不是资产。
富人都是懂得区别资产与负债的,有调查显示,富人与一般中产阶级在对待奢侈品方面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富人往往在很富裕后才考虑用资产性收入(比如房租、股息分红)购买奢侈品,而中产阶级和穷人会动用自己的储蓄去购买奢侈品。
《富爸爸穷爸爸》里提到,穷爸爸一直让作者好好学习,以获得较高的学位,然后找一份好工作,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富爸爸却鼓励他自己去经营一家公司,并雇人来为他工作。
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富爸爸的观点,但是,我确实感觉要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去经营,要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拥有一份工作。
一年前的今天,我非常迷茫,过了三十岁,事业的天花板显而易见,如果心里没有任何想法,继续混下去也行,但是我知道我内心深处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我不想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有长达九年的文案写作经验,也爱好阅读,当发现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做点什么时,我高兴坏了,当天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
后来,我开始在简书上写作,发现居然有人愿意看我写的,而且看的人还越来越多,我的写作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虽然写作并没有为我带来实质性的收入,但是通过写作,我慢慢有了打造个人品牌的意识,还因此认识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朋友,给了我很多工作与生活上的灵感。
我的大学好友小H就是个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财达人。当年我们都在上海读书,毕业后,我回了老家,小H则留在上海,进入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部。
差距从此拉开,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房子又增值了而小富即安时,小H已经悄悄在上海买了第二套房;当我吐槽中国房价越来越贵而无法自拔时,小H已经在配置各种海外资产,毫无情怀可言。
小H理财的秘诀就是不跟风,不盲从,她不像某些人直接就去投资某个项目,而是先投资于学习自己所要投资的某个项目的知识。
她在学校期间就参加过社会上的个人财务规划培训班,工作后也有意识的向周围的有钱人学习如何理财,最后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法。
对于理财来说,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太重要了,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随大流。常识并不显而易见,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要今天听了某位专家的夸夸其谈,就贸然进入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领域。
但是其中的具体投资方法在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行不通的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所以读起来难免会有骗人之感,但这个不是骗不骗人的问题,只是适不适合的问题。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高二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出人头地,腰缠万贯,但是执行力差的很,那天刷知乎看到一个问题:玩什么游戏不算是玩物丧志。
我觉得蛮有意思,就点进去了,有一条回答说的是富爸爸的现金流游戏,他说:玩懂这个你在思想上就已经是富人了,那时候我满脑子就是要发家致富,看了这条回答激动不已,连忙去百度了一下,于是就知道了富爸爸这个系列,我赶紧去书店买了一本,打算带到学校里去看(我们是寄宿制)
我被资产这个概念深深地吸引了,什么是资产,就是把钱装进自己口袋里的东西,学校里我在洗澡的时候,我在想,我手上有什么东西是资产,我想到了,就是书本身。
我算个文化人吧,在学校里学习也就过的去,就是特别喜欢看一些文学作品,那时候我课桌洞下面堆着二十来本书,寝室里还有三十来本,我们学校管的比较严,课外书原则上是不让看的,所以大家基本也都很少带,但是需求总是在的,所以我就想到了,我可以把课外书租给别人看,收租金,那么这些书就是我的资产了。
当天晚上,我激动不已地向我的后桌介绍我课桌洞里的每一本书,眉飞色舞地告诉他:“三块钱,看一本,划不划算?”
之后是月考,因为浙江那时候已经是七选三了,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班在考试,一个班自习的场景,自习的时间很长,又没什么作业,大家都闲的无聊,我就一间间教室地去兜售我的课外书,因为我平常人缘也比较好,大家都和我熟,我也没啥不好意思的,于是效果意外地不错,月考那两天我赚了30块,对于一天伙食费只花8块8的我来说,这感觉可真是太棒了。
而后我看了富爸爸系列的其他书:财务自由之路,提高你的财商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销售狗等等,每一本都让我获益匪浅,我学会了加杠杆:我让别的同学把多的课外书在我这入股,这本书带来的收入的30%归这本书的所有者,让我的书本规模扩大了两倍还多,又在各个楼层收了代理,让他们帮我分销,于是就这样,我一天能入账40左右,对于高二的我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在之后我手伸得更远了,我开始从1688或者淘宝上批发零食,寄到我那个后桌(他是走读生)家里去,让他每天早上给我拿过来,一个快递我给他5块钱,我再在学校里零售出去,东西多是干脆面啊,饼干之类的玩意,吃得饱,也方便。每天早上天还蒙蒙亮,我就得跑到门口等他爸的车来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然后一起卸货,搬到教室去,再后来我就直接把一箱箱的零食往别的班级里送了,就放在他们教室后面,往里扔钱,然后自己拿,因为都是同学嘛,也还没有被社会污染,都是能够全款收回来的。
我用这些收入买了20个充电宝,两个手机(都是二手的),打算在学校里搞手机充电宝租赁的业务了(我们学校不让带手机),这个可真的是暴利,我找了三个通校生,如果充电宝没电了 ,就让他们带回家充,一个给2块,租出去,一天8块,手机租出去,一节课5块,一天30,走到这一步,我每天的收入在200左右,真的,都要飘到天上去了。
我还学会了融资,拉了两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每人给了我500块,让我去买手机扩大经营规模,我甚至还像模像样写了计划书给他们,分红的时候还做了份利润表,搞的还挺像那么回事。
走到这一步,我已经命不久矣了,触碰了学校纪律的红线,得亏我学习成绩还不错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班主任也还喜欢我,就让我赶紧停手,不然最轻也是个记过,我斟酌了一下,就把手机和充电宝都卖了,停了所有的业务,开始过起了无聊的生活。那时候我已经攒下了一万元左右的资金。
后来因为没生意做,我开始学习投资,就自己买书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漫步华尔街,股票作手回忆录,那时候我都看了,但是也都半懂不懂,毕竟没有相应的知识做支撑,后来我买了一本基金投资的入门书籍,对基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就又开始心不在焉了,我那1万块在我的里蠢蠢欲动,我开始偷偷往学校里带我自己的手机,开始“投资”,不过当然,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瞎玩,每天中午蹲在厕所坑里看行情,看来看去看不懂,我只记得那时候,支付宝上卖基金,手续费还是0.5%,后来七天内变1.5%了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
我乱七八糟弄了一年,弄到毕业,亏了10块钱,虽然没赚吧,但是有了宝贵的经验,至少知道这玩意是啥了。
高中毕业后我又得开始做生意,可是不知道该做哪行,想了想,毕竟我得读书,所以只能当副业做,还得方便,那就只能做微商了,放心,我不打广告,我是卖衣服裤子鞋子的,具体怎么做起来我也就不展开说了,能写四五千字,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做,旺季的时候一个月利润有2万多,淡季七八千。
其实我们宁波那地方,做这种小生意的小孩子挺多的,会赚钱的也挺多,但是能攒钱的很少,我初中的一个同学,也是做这行的,入行比我早两年,他买了辆十几万的二手车,天天和女朋友出去潇洒,养了两只猫,在杭州租了房子,愣是一分钱没有存下来。
这时候就是认识差距体现的时候,我牢牢记着富爸爸的话:资产是能把钱装进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我的朋友买的车,交的女朋友,养的猫,租的房子,都是负债。
我赚多少存多少,上大学的生活费还是家里给的,我还能抠下来一点,我存起来的钱,我啥都不买,我拿去放贷,贷给同学,收利息,这个就是资产了,当然有时候会收不回来,我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我也起诉过别人,也知道要走个什么流程了。
现在我大二,19岁,资产22万(炒股亏掉3万左右),本来该有25万了。同时我也一直在阅读,思考,学习,去年年底参加了第一财经的理财比赛,进了决赛,去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实习,自己现在在学量化,可以写一写简单的单因子策略。
它是很好的启蒙书,虽然我现在回过头来读,也会觉得其中一些具体的故事,方法荒诞,但是这本书总体要传达的思想,一点都没错,希望题主可以认真看待这本书。
来更新一下,因为有四五个人私信,要我给建议啥的,很抱歉我没有回复,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说,我在你们身上看到的是过多的。
首先我必须说明白,我赚钱只是为了自由而已,是为了有足够的金钱给我让我摆脱日常生活的困窘和烦恼,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那句话:“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就是我追求货币的动力。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但是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满足了会有新的,新的带来痛苦,新的满足之后是无聊和更新的,在我把生意从小到大做起来的过程当中,我对此深有体会。
所以如果真的要我给什么建议的话,特别是针对同龄人,我唯一确定可以给出的建议就是少花钱,就是克制自己的,就是节约,按照富爸爸的定义,被动收入盖过支出就是财务自由(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复杂一点,要考虑诸多意外和货币政策),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推出,只要支出够少,财务自由就是很简单的事情,虽然可能质量不高,所以又回到了我说的,不要对所谓的“生活质量”有太高的要求,这些绝大多数都是虚妄的。我的个人消费是极低的,一天只吃早饭和晚饭,都吃食堂,早饭四块晚饭八块每天再一桶水三块,一天的日常花销绝不超过20(当然有些请客吃饭或者别的就不能省,这些可以被列入投资的范畴)。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我的顾客退回来的一些,鞋子就两双来回换,穿不了了再买,一双47块,一双90块。我对出去下馆子,撸串,看电影,喝奶茶,聚会没有多少兴趣(有社交价值的除外),我对电子产品,游戏,名牌也不感兴趣,有那些功夫我更喜欢看书。
为了控制支出,还需要摈弃很多的外部因素,要摆脱一些你无法控制的事物对你造成的影响,比如说你结了婚,然后要离婚了,财产的分割问题,或者你对象生病了,或者你对象父母生病了,或者你孩子生病了,这些事情都会对财务情况带来不好的影响,当然结了婚之后也可能会有对财务的正面影响,但是我的意思是:不要给自己徒增风险。
那么实现这样建立在低消费水平上的财务自由有什么用呢?既然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那我要这个财务自由干什么?我相信这是很多人会有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有了自由。这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而且我的快乐可以从书本,音乐和写作中找到。我不愿意回答别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做到对这些的克制。
而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一些哲学理论作指导,我的建议是从叔本华开始看,只要看最浅显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感兴趣再去看一些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作品,就大差不差了。
目前状况:20岁,双非大三,年收入15~20万(看天吃饭),资产三十四万四千零二十块七毛七。
先说说思想上的变化吧,之前想的只是以后能够获得财务上的成功,就够了,但是后来在哲学上又深入学习了一点,发现我的所有想法都是社会绑架下的产物:
问问你们自己:你想发财,想要获得财务自由,想要过人上人的生活,这真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吗?还是说这个想法是被灌输形成的?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得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我们的父母的期许,我们的老师的要求,我们的朋友的标准,人是不断得被符号系统所同化的,直到我们不再怀疑。
之前我的所有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建立在目前社会的符号系统下的,我想赚钱,想财务自由,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看起来脱俗了,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加反思的态度,是低级的,在这条路上走到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后,我已经无路可走了,我必须跳出这条路,我该去怀疑整个资本主义系统的秩序了。
为什么要去怀疑?因为这个系统让我感到痛苦,虽然看起来我做的还不错,但是我看到有人做的更好,我会嫉妒,会不服气,于是一次次地把自己再甩入这个搏命的游戏中去,难道这个是合理而健康的吗?难道这么多学生辛辛苦苦学着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的知识,只是为了获得一个高考成绩,好让他们拿到那个golden ticket,去已经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充当工具人,而且奋斗十年买套房,同时背上三十年,这个是合理的吗?那些早年吃到了红利的食利阶层,轻轻松松就能赚取别人一辈子无法企及的财富,这个是合理的吗?富者恒富,穷者恒穷,一道鸿沟渐渐拉开在两者中间,这个是合理的吗?
当然有人说合理,但是你们想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社会,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也不存在什么人上人,每个人都可以按照喜好自由地发展其自身,在这样环境下,我还会抱有如我前两次回答那样的想法吗?我还会想着要财务自由要做人上人吗?不会的吧,在那里我会是一个作家,哲学家,固然商人的身份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和技巧,但是如果真有那么一种社会形态存在,我是愿意去的。
2.主动出击接触一些你认为有价值的人(机会往往是这么来的,如果你有能力或者资源,能给对方带来帮助的话,他们不介意带你一个)
3.多试错,别按照流程走,什么东西都要去试,觉得不对就止损,换下一个,早点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看到太多人才被学校埋没了,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4.环境很重要,找到方向之后,和志同道合的人呆在一起,同时定期接触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进行交流。因为我来自宁波慈溪,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在那边接触的都是些小生意人,个体户,工厂主什么的,但是在上海的学校里面接触的基本是要考研的,要找工作的,要拿高薪的,我呆在这样的环境中比较痛苦。
5.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说再多遍都不过分,我敢说我赚到的每一分钱,归根到底都是我读的书带给我的,不过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我从高一开始到现在大三,每一年至少要读30本书,从中吸取思想,或者体验他人的人生,或者引出新的思考,读书是最重要的!
学校里面有人牵头要在学校附近开一家酒吧,我投了5万股权和5万债权给他,总投资36万,昨天5月20日刚开的。
当我看到那些个男男,打扮得像模像样来寻欢作乐的时候,我一边羡慕他们的欢乐(毕竟这种欢乐离我已经十分遥远了),一边又站在一个商家的角度对他们产生一种同情,他们快快乐乐地,花枝招展地来了,但是在我的眼里,他们只是来送钱的罢了,是来被收割的。
更可怕的是我会想到我将来的幸福,我将来的幸福也会是陷阱,如果我将结婚的线s店老板会这样看我吗,买房的时候,经纪人会这么看我吗,我养小孩的时候,婴幼产品的制造商会这么看我吗,以后补习班的老板会这么看我吗?我那在这世间小小的幸福,到头来也是被人监视,要做他人的笑料的吗?我不忍心想下去。
今天我朋友来店里,问我推荐喝点什么,我语塞了,其实我根本不推荐他来,因为我无法理解这种毫无意义的享乐形式,几块钱的东西换个地方就卖几十块,我说不出话来,让店长接待了他,我又坐了一会就走了,我始终是局外人。
不过还没有上传到一些地图app上,按名字搜不到,可以搜搜具体的门牌号,应该能找到,来了我请客呀。
我无法理解时间对我而言究竟是什么,我曾经得出过这样一个结论,即在没有痛苦,人是默认自己是永生的,所以大家才会浪费时间,才会做一些自己也不喜欢做的事情去满足他人对他的期待。而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尼采的思维游戏,如果这一天要永远地上演,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都要再来一遍,你愿意吗?如果愿意,你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不愿意,你就不是。
扯远了,既然写在这个问题下,那么多多少少还是得和财务和生意扯上点关系,我来交代一下,目前的资产是39万左右,我已经放弃了记账的习惯了,因为记账会让我过于在乎金钱,让我变得畏畏缩缩,在面对有些机会的时候显得过于胆小,因为我厌恶支出。但是这是不得不做的,如果一个人想要独善其身地做好自己,过过小日子,在财务上获得安全的保障,那么好好赚钱,节省开支,养着记账的好习惯,将储蓄拿去投资,这是最好的办法。
但是我目前意识到,这种状态是极其病态的,其将金钱符号与一些美好的意象绑定起来,让误以为资本的积累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其背后藏着克制,理性等高尚的品质。但是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资本的积累伴随着对规则的破坏,伴随着血腥,永远带有压迫,永远带有原罪。
那些“邻家的百万富翁”(指努力工作,节省开支,好好储蓄,做好投资最后实现低开支下财务自由的那批人)其实是一种扭曲的社会存在。他们一方面是被资本主义系统抛弃的,他们没有办法融入到最顶层的那些游戏当中去,也拒绝承认资本积累的血腥性,妄图用一种平和美好的方式来让自己过上上流的生活。他们做的很不错,成为了中产阶级之上的存在,他们比起疯狂消费,在债务泥潭中挣扎的中产阶级来说是有一点反思的,中产阶级是无意识地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而这批邻家的百万富翁,他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控制消费和积极投资来成为金钱的主人,但是事与愿违,一旦这些人同意他人通过金钱来评判他个人的各项素质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了,他们自以为是主人,其实是有意识地在做奴隶,是投降派。
而真正的对待金钱的本真的姿态,是在看透金钱代表的符号秩序之后,依旧选择穿越幻象将金钱当做工具,将金钱当做通往更宏大事业的桥梁。
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更新,就是闲得无聊了,目前资产61万3千左右,负债18万左右,净资产43万上下。收入水平现在应该可以抱住20万的下限了。
因为现在是大四了嘛,课很少(商科你懂的),然后每天工作时间也就1~2个小时,蛮闲的,就想着出去找个实习玩一玩,国庆回来后在智联上注册了一下,投了几个岗位,还有一些主动找上门的,选了一圈,这个礼拜接了三个面试。
因为本人就是做点小生意炒点小股票,除了对金融市场比较熟悉,还有点不错的沟通能力之外,是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所以面的岗位都是一些营销岗啊什么的。天天就是催收公司或者那种小贷公司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其实真的蛮有兴趣的,不过他们都要全职的,所以就没去。
第一家面的是链家,我说了自己的情况之后,经理再跟上级领导反馈之后,表示不要我,因为我太随便了,看起来不是很有意愿去。
第二家是一家创业公司,做猎头的,我表明了自己的经历,那个面试官(本身也是股东)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说:你这个太老练了,有了自己的思路,不合适。(因为我在面试过程中确实是表明了我只是来学习和考察的,不会真的久留)说实话我还是蛮喜欢这个面试官的,我也更喜欢呆在创业者身边而不是呆在经理人身边。
第三家是券商营业部,这次我姿态放低了,表明自己对证券行业的热爱,提了一下自己做量化的经历,对自己的创业故事只是顺口提一下应证我的销售能力还过关。领导甚是满意,要我了。我也就去了,去看看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给个小建议吧,自己有副业或者创业经历的,尽量还是不要写简历上嘞,面试的时候也尽量不要提起,公司巴不得你是债务缠身生活压力巨大的,这样你才肯做牛做马安安心心。顺便提一下链家的那个经理,真的就很明显的…一脸憔悴,我问了他们工作时间,一天12个小时…确实是很辛苦了。
下次更新会分享我做微商的经历,把这个业务模式和其中的技巧套路拆解一下给你们看,不过这些技巧和套路已经半失效了(不然我也不会拿出来),但是其中的有些底层逻辑还是有用的,以后做别的生意也用的上。
我的一个朋友据说在外面已经找到了月薪4万的工作,到底是不是事实,我也无法去考证,他确实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努力到…让我很警惕。在我的眼里他庸俗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势利,虚伪,而恰恰是这种我最讨厌的人,发展得还不错。
我无法想象月薪4万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可以想想月收入4万是什么样子,我也明白不过两三年的功夫我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而我的工作时间会比他少的多,我的收入增长空间也会更大(毕竟我是通过钱去赚钱的),我会有更多时间去体验别的东西。
但是当我在朝不保夕的境况下忧心忡忡地提心吊胆时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他该是多么幸福啊,他的生活会是有秩序的,有目标的,有那么确定性的温暖在前面等着他。
我想象着他下班后回到自己的房子里,舒服地洗个澡,给自己弄点东西吃,然后坐下来看看电影或者打打游戏或者只是浪费时间,他可以望着楼下的街灯发呆,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的庸俗反思,然后睡觉。
最重要的是在他洗澡,吃饭,看电影的时候,是心安理得的,而不会像我一样担心道:我凭什么吃这么贵的东西,我可能明天就会破产。
我的生活是这样的:我坐在赌桌边上,我已经赢了不少钱,我也知道我赢钱是运气因素占了大头,我拼了命试图去抓住一点东西,去控制局面,让赔率向我倾斜,但是目前我做不到,我只是在大雾中行走。
讲道理我这种人是非常目标导向的,非常有计划性的。我过去也确实是这个样子,但是渐渐地,我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已经拒绝去做任何预测和规划了。我看得到迷雾中的一盏灯,但是首先我不能确定它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其次我也不确定我该如何接近它,因为可能我迈出的下一步,就是深渊。
过去我也希望成为这个词所形容的那批人,但是随着我所受的哲学训练越来越多,我对传统意义上的这批人越来越讨厌。但是同时我又嫉妒他们的钱财,觊觎他们的幸福。我想去和他们争,因为我觉得我有这个资格,我觉得我不比他们差,但我又厌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我想要的只不过是那一个“不过如此”。
“你们这批人一路好好学习再读个硕士博士现在在这里工作,我一个野路子二本照样可以做,你们不过如此”
这就是我去UBS面试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东西,我把我的沟能能力,演讲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我知道他们不会要一个野路子走惯了的人,不会要一个随时会学完东西跑路,不肯乖乖工作的人,不会要一个从来没有被除了生活和市场之外的主体管教过,服从性很低的人。我也不屑去扮演一个这样的人,我想要的不过是看看,看看这帮所谓的精英,看看他们那副高高在上或者高傲的彬彬有礼的腔调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至少那次面试,我可以说,他们“不过如此”
一旦我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自己的劳动而是自己的资本之后,我会陷入一种惶恐,一种不真实感,一种空虚感世界经典文学名著,觉得自己踩在什么空荡荡的东西上面,随时有可能下坠,这种对下坠的恐惧构成了我烦恼的大部分。
我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没有什么超常能力或者绝佳资源或者极好运气的普通年轻人而言(比如我),要想在年轻时靠自己获得不符合自己年龄段的财富,极大概率需要通过走钢丝,打擦边球,在法律的真空地带跳舞来实现。至少就我狭隘的圈子来看是这样的。
所以真的不用佩服我或者羡慕我,我知道我比起那些真正的有学之士和真正的企业家差了多少,所以当别人问起我我在创什么业的时候,我都摇摇头说,我只是做生意,我这不能算创业。
问题在于一旦我习惯于用“高效”的方式去赚钱之后,我就无法再去容忍那些“低效”的途径了,我不会再去想着考什么证,读什么研究生,找个什么工作,进哪个厂,将来怎么升职,这些东西不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我只问自己,我如何管理好手下的债务人,如何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何控制自己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而这些东西对你将来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我遭遇不测,我将没有任何谋生的手段,我只能坐在赌桌前不停地赌,赌那个翻本的微小的可能性,这样的生活并非我想要的。
截至2022年4月28日,我的净资产57万6,将近4个月攒下了10万,收入增长的幅度比以前快了一点。
我想起自己小学的时候,但是想起来的东西我又忘记了,我记得家门口的那片田野,冬日的薄雾洒在那上面——我拿着一把宝剑——10块钱一把呢——砍去那些脆弱的树枝。
有个债务人找不到人了,消息也不回,电话是停机的,裁判文书网、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查询都没有他的名字,不知道是出什么事情了,还欠我个一千出头,并不是很想管了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没有想做的事情,没有想做的工作,也不想把业务规模再扩大一点,负债率50%是我不可突破的底线,不然起的楼可能会塌。
我即将毕业了,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讲道理这是一个应该往前展望的时间段,应该是充满、信心十足的时间段。但是我并不,我自认为可以看清职场背后的资本逻辑,所以不愿去搅和——与其被别人剥削,不如我自己剥削我自己。那些神话——某某毕业进入某厂,年薪xx万,天天出入高端CBD,朋友圈天天光鲜亮丽。我过去很羡慕,也为此努力过一段时间,但是我现在不羡慕了。
过去我还可以以学生的身份自居,别人问起来,我就说,我还是大学生,大家就会夸,哇大学生就自己做生意,真是厉害啊!但是以后不会夸了,我这个一年二三十万的收入,放在社会上也并不是多么亮眼——虽然我可以引以为傲的是我工作时间短/我全靠自己挣来的。
我是那种过早兑现自己潜力的人,这个游戏已经让我感到有点无聊了,于是当其他人雄心勃勃地要在这个资本场域中施展手脚的时候,我已经想走了,我还不忘对那些热血青年冷嘲热讽指手画脚,但是我嫉妒他们,我嫉妒他们可以如此天真、单纯地相信他们的未来将会以一种平和但略带激动的方式展开,就像我一个债务人总是和我说:工资总是会涨的,只会越来越多。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也没有去辩驳。我感到厌倦,对这种以增值为目的的行为感到厌倦,但是我不得不依赖它,一旦它不存在科学家传记有哪些书,我这种自恋式的抱怨也就不再可能了。
接下来打算去杭州,工不工作另说,自己租个房子,备考一下管理类联考,可能的话随便去个破学校混个文凭,然后我就又可以以学生自居了,“哦~你一个研究生还自己做生意,一年二三十万啊,真不错。”等我两年读出来的时候,应该有100万净资产了,到时候要怎么做另说吧,希望不要一直逃避下去才好。
还是先说说财务上的事情吧,截至2023年1月18日,个人资产1332190.57元,净资产749790.57元。过去半年多了,攒下了15万。有时候我会感到我是被某些人狠狠滴抛下了,或者说,我与那些曾经我领先于他们的人之间的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但是我不想赢了,我不在乎了,我不需要诸如“年少有为”,“青年才俊”之类的牌匾挂在我的脑门上,让路过的每一个看到了,我终于意识到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且我接受这样的生活。
这半年来就是在学习和考试,考的管理类联考,考试前一个礼拜阳的,好在考试时没有发烧,只是坐在阳性考场里和别人一起吭吭咳着做题,考完自己估了估分,大概有240左右,对于我要上的大学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了。过完元旦开始准备复试,课听了一轮,啥玩意都没记住。回头啃书学第二轮。分数还有20多天出,稍微还是有点紧张的。
昨天晚上刚和女朋友看完深海,吃了烤肉,逛了一圈,在回家的路上,在某个灯火稀疏的十字路口,我看着她,她看着我,路灯昏黄的灯光笼罩着她的脸。她问我,我们什么时候养一只小狗。
当我被关在笼子里的时候,我对路过的每个人狂吠,嘲弄他们,骂他们胆小,庸俗。等到我被赶出来了,我一句话不敢说,屁都不敢放一个。我怕了,于是我求着再回到笼子里去。
从现在开始到九月份。理想情况下我可以看看闲书,打打游戏了。再把以前没学的车给学了。五月份可以心安理得地玩王国之泪。好像我才高中刚刚毕业一样。好像这五年是一场梦,是我没有荒废掉的。
前两天见了一个朋友,说是朋友吧,但也不是很熟,以前有一些业务往来,以至于在称呼的时候都会客气地叫做“兄弟”,其实我不喜欢这种称呼,我喜欢叫别人“老板”,既不显得有距离,也不显得过分亲昵——过分亲昵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次见面是要补一份纸质的合同,之前是在微信上随便签的电子版的。他在宁波开了两家芋圆店,在龙山新开了一家,我离龙山近,我们就约在那里,我晃晃悠悠骑着自行车去的。
他看起来比他身份证上胖了许多,他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了昨日开业的盛况,“队一路排到那里”,他用手夸张地往外比划着,一直指导道路尽头的那家修车行。我见他的时候还很早,九点多,但是店里已经有不少人来光顾了,于是我就相信了他的话。我听着他说话,看着店里好几个小姑娘服务员,看着店门口的花篮和横幅,我有点失落起来了。
他的事业可以影响很多人,他的幸福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之上的,他有员工,被尊重,被看到。而我是一只地下的蝲蝲蛄,靠吃种子和幼苗为生,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见不得光,要是被看到了,那是非要被唾弃不可的。
他妈的身体已经一堆毛病了,大家别听我的那些东西了,适度节省可以,千万不要为了积攒第一桶金把身体搞坏了。
可以看看福布斯的原文,福布斯说“他完全给粉丝又上了一堂破产课,有钱人破产不是因为健康和失业有关,是商业策略”
在2012年6月的时候,《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还曾经来到中国捞金。,传授他的所谓的“富爸爸财商课”,一堂课的门票价格是2.2万元人民币。
“富爸爸系列”图书在全球卖出了3600万本,但罗伯特-清崎的公司说破产就破产了,一点都不励志。
连续多年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高居榜首,《穷爸爸,富爸爸》声名鹊起,但当时就有人质疑,在写出这本书之前,清崎从来没有证明过自己在创业和理财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号称他在商场上很成功,但没有公司业绩和证人出来证明这一切。
“如果你有了钱买了一辆汽车,觉得这是自己的资产,但汽车其实是负债——因为你要不断在它上面投钱;
《纽约时报》还说:他这些非法手段甚至都不需要在书里学,找个从事内幕交易的股票交易员喝杯酒就一清二楚了。但是所有人都只对赚钱的结果感兴趣,关于清崎的非议很快淹没在狂热的赞颂声中。
根据清崎的自己吹嘘的,他在1977年创建了一家生产尼龙钱包的公司。开始自己的商业生涯,并大获成功。
后来,他经历了3次商海沉浮。1985年,他在第三次成为百万富翁后离开了商界,与人共同创建了一家商业教育公司,向全球学员教授商业和投资课程。
他长年主持财务和投资教育的课程,并通过有线广播电视网在全美播放。他还发明了一种教育玩具——“现金流”游戏,帮助人们学会原本只有富人才懂的金钱游戏,被誉为“百万富翁的教父”、“金钱教练”。
不过在《穷爸爸,富爸爸》出版以后,清崎的确走上了创业之路,巅峰时期,他拥有11间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是咨询机构和理财顾问公司,最常见的业务是开设各种投资理财的课程,公司业绩一直良好。
在推广自己的财富课程期间,清崎和一间名为Learning Annex的教育宣传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借用对方的资源和平台传播课程。
Learning Annex公司的CEO赞克怒不可遏,将清崎告上法庭,赞克曾向《纽约邮报》表示,他是让《穷爸爸,富爸爸》成为全球畅销书的幕后推手,他为清崎安排了多场全球巡讲。
在双方各自出示证据之后,美国地方法院判决,赞克有权利从清崎的收益中获得一定的利益百分比,总价值为2300万美元,这笔钱由清崎名下的Rich Global LLC富裕全球公司承担。
Rich Global LLC富裕全球公司是清崎名下最知名的一间公司,但它的实际价值只有400万美元。
这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权衡之下,清崎让这间公司破产了事,如此一来,他可以无须向赞克支付那2300万美元。
“有些作者自己除了写书没做过实业,他们写的成是纸上谈兵,无可借鉴。做过实业的人的书,他们如果教你复制他们的成功,那也不可取。因为每个人应该走自己的路,何况成功通常不可复制。”
除了日大家不要相信这个富爸爸,李开复还建议大家多读名人自传,但是别抱着复制心态,学习里面值得学习并学得会的东西。
《我是怎么割韭菜的:一个股票骗子的悔过与自白》以自传的形式讲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了一代“骗王”在人生道路上的起落沉浮。
深刻地揭露了“贪婪-明天就有钱”和“轻信会变有钱人”最终导致的灾难,深刻解析了他利用人性弱点进行的经过,讲述了他必将面临失败的命运,给世人以深刻的警醒。,揭露庞氏骗局的内在核心,为广大读者敲响了警钟。
有美国读者还真的去过他的公司应征,面试之前还强迫听了两场学员大课,那俩人表现的就像“被命运选中的人”吐沫横飞的表达自己多么成功,多么人生赢家。
这本书早有耳闻,但是本着对一切畅销书的厌恶,我一直没把它放在心上。后来我对理财发生了兴趣,就找了这本书的电子版随便看了一下。看了一遍觉得不错,又下单订了一本纸书继续看。
我开始第一次去考虑复利的意义,以及我可以利用这个理念去做什么,知道了定期自动转存功能实际就是用复利进行投资,也规定自己理财所得利息全部投入下一轮理财,以充分利用复利的力量。
其次是消费会随着收入增长而水涨船高,收入增加并不一定会使你富裕起来,甚至可能助长无节制消费而陷入债务危机,这就要求自己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警惕过度消费。
接着是“四象限工作法”(记不清名字了),大意就是把收入来源分成四种,一种是用钱生钱,一种是出卖时间体力领工资,一种是掌握了某项技能卖技术,最后一种是雇佣人从事生产赚钱,以及这四种赚钱方式的利弊。衡量之下,自然是最好四种收入来源兼具,这样抗风险能力强很多。
再接着,他讲述了他不花一分钱买房的经历,讲述他如何利用熟悉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开展一轮又一轮的空手套白狼的活动。由于社会现实不同,这些行动在当今中国是很难实施的,但是他的思路却是有价值的、可借鉴的。
最后,他讲述他喜欢结交比自己聪明的朋友,努力学习人家的优点,也喜欢结交不怎么样的人,以知道哪些行为是自己应该去避免的。
他愿意为这些聪明人——他的律师和会计支付超额的工资,好让这些比他自己更聪明的人努力替他赚钱。
他对雇用的律师和财务人员,有一个标准是他们自己必须是富有阶层的一员,因为这表明这些专业人士确实是有本领的。这种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理念何等独到。
综上,这哪里是写理财知识!这简直就是教给你“什么是人性”啊!这么赤裸裸、不加掩饰的把人性展现在你的面前,把最真实的想法展现在你面前,这么坦诚的作者真的是不多的。如果你理解了他的这些理念,你会受益匪浅的。
这本书,无关情怀,只有对金钱的渴望和为了金钱而自动自发的主动学习和高度自律。它算不上什么好书,甚至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也读过这本书╮( ̄▽ ̄)╭然而这并不妨碍它的常读常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